“實體”與“形式”;——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靈魂觀之比較;王景勝,蘇博;【摘要】:柏拉圖認為靈魂是“實體”,脫離于軀體獨;【關(guān)鍵詞】:靈魂實體形式不朽理性靈魂;靈魂是什么?它存在還是不存在?如存在那它是有形的;一、靈魂的概念:;(一)、柏拉圖關(guān)于靈魂的概念;柏拉圖認為,靈魂是由全部元素構(gòu)成的,靈魂是在對立;(二)、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靈魂的概念;亞里士多德認為:“靈
“實體”與“形式”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靈魂觀之比較
王景勝,蘇博
【摘要】:柏拉圖認為靈魂是“實體”,脫離于軀體獨立存在,理性的靈魂和神的靈魂同處與理性的世界,靈魂在進入肉體前知識就已經(jīng)存在,學(xué)習(xí)是對靈魂的回憶,柏拉圖認為靈魂是不朽的、永生的,是推動一切事物的本原。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是“形式”,存在于軀體的各部分之中,靈魂將潛在的能力和理性聯(lián)結(jié)起來,植物、動物和人各有自己的靈魂特征,靈魂的屬性是先從特殊再到普遍的聯(lián)系。他們二者的靈魂觀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關(guān)鍵詞】: 靈魂 實體 形式 不朽 理性靈魂
靈魂是什么?它存在還是不存在?如存在那它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一直以來,一些思想家們都在思考這些問題,并有各自的表述。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也分別對靈魂進行了論述。柏拉圖認為靈魂是實在性存在的“實體”,他關(guān)注于靈魂的存在;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是“現(xiàn)實性”——“形式”,他關(guān)注于探討靈魂的運行方式?!皩嶓w”論的靈魂觀與“形式”論的靈魂觀有什么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實體”與“形式”是什么關(guān)系,本文將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靈魂的概念:
(一)、柏拉圖關(guān)于靈魂的概念
柏拉圖認為,靈魂是由全部元素構(gòu)成的,靈魂是在對立面之間交替產(chǎn)生,是“實體”存在。人不是靈魂與肉體的簡單結(jié)合,而是靈魂有目的的活動,肉體只是靈魂的工具。認為靈魂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zhì),而肉體則是靈魂的障礙,靈魂在脫離肉體后要受到審判,是有因果報應(yīng)的。靈魂是實體、是質(zhì)料、是不朽的、是輪回的,同時靈魂是先驗的。先有普遍的靈魂然后才有特殊的靈魂。
(二)、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靈魂的概念
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在最首要的意義上乃是我們賴以生存、賴以感覺和思維的東西,所以靈魂是定義或形式,而非質(zhì)料或載體⑴?!痹谶@里他認為靈魂是精神上的、思想上的范疇,不是一種實體,是“現(xiàn)實性”,是“形式”?!靶问健睂撛诘馁|(zhì)料和感覺結(jié)合在一起,靈魂將身體的潛能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實性的生命活動。他說:“軀體不是靈魂的現(xiàn)實,相反靈魂是某種軀體的現(xiàn)實⑴?!?“形式”即靈魂存在于特殊事物中。先有特殊的靈魂再有普遍的靈魂。
二、靈魂是否可與身體分離、是否不朽和是否輪回
靈魂是否能離開軀體而獨立存在、是否不死和是否能輪回轉(zhuǎn)世,實際上是一個問題派生出來的三個類推問題。靈魂是否是“實體”存在、是否是“質(zhì)料”是這三個問題的基礎(chǔ),同時也是引起其他靈魂觀點的基礎(chǔ)。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在這個問題上各有不同的表述。
(一)、柏拉圖認為靈魂是與軀體可分離的、不朽的且是可輪回的。 柏拉圖的靈魂觀和蘇格拉底的靈魂觀相近,都認為靈魂不朽,且是可輪回的。這一點是柏拉圖靈魂觀的核心,是他靈魂觀其他方面表述的基礎(chǔ)。
他認為靈魂在未進入身體之前是完美的,是同一的,是具有完善知識的,由于受到身體的污染,使他忘記了曾經(jīng)觀照到的東西,人只有進行訓(xùn)練和學(xué)習(xí),才能形成對靈魂本身知識的回憶,即學(xué)習(xí)就是對靈魂的回憶。
柏拉圖認為,復(fù)合的東西是要遭受分解和毀滅的,反之單純的東西是不會被分解和毀滅的;而那永遠自身同一的東西就是單純的,不朽的。在他的理論中靈魂就是同一的、單純的。
他認為靈魂包含三部分,理性部分、激情部分、欲望部分。理性的靈魂是不朽的,而受肉體污染的激情部分和欲望部分則是可朽的,靈魂離開身體后會受到神的審判,善的靈魂則升入上一級別直至達到
人的靈魂和神的靈魂和諧共處的理性世界,惡的靈魂則接受審判,根據(jù)受污染程度不同,降入下一級別直至到無盡的地獄不得超生。靈魂就這樣在人界與神界、冥界之間輪回。柏拉圖認為依照創(chuàng)造者的原則,靈魂是可朽生物的不朽原則。
(二)、亞里士多德既認為靈魂不可與軀體分離,又認為部分可分離,具有矛盾性。
亞里士多德說:“如果我們設(shè)想靈魂的部分是分離的,我們就極難將他和這些部分中的任何部分同一起來或區(qū)別開來。”“只有在自身內(nèi)具有動靜本原的自然軀體才有靈魂” ⑴,在這里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是不可分的,不能離開軀體獨立存在,靈魂存在與軀體的各個部分之中,離開了軀體靈魂則不能存在,靈魂是生命的現(xiàn)實性原則。
但亞里士多德還認為靈魂與軀體的融合中,靈魂的部分是可分離的、不朽的,如心靈。他說:“因為感覺能力是不能脫離軀體的,而心靈則是分離的”, “心靈絕不會一時能思維一時又不能思維,一旦被分離,它就僅僅是它所是的那個樣子,只有這樣才是不朽和永恒的⑴。”
可見亞里士多德在分離上具有前后矛盾性,既批判了柏拉圖的不朽論,在某種程度上又回到了柏拉圖的老路上去。而對于靈魂是否會有來生,能否輪回,亞里士多德則認為沒有討論的必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否定了靈魂會離開軀體而受神的批判,而再次的陷入輪回之中,但這種批判不徹底。
三、靈魂與運動的關(guān)系
(一)、柏拉圖認為靈魂是自動的且是引起萬物運動的源泉。 柏拉圖說:“這種自動性就是靈魂的本質(zhì)和定義”,“凡是由它物推動的物體,可以叫做無靈魂的,凡是由自身推動的物體可以叫做有靈魂的⑵。”他把靈魂定義為自動的東西,因此它是萬物運動的源泉和原因。他認為靈魂的本性是自動的,因而靈魂主動和肉體結(jié)合促使了人
的產(chǎn)生,靈魂推動了人的行為,使人具有了意識、想象和運動,人的肉體則為靈魂提供了感官感受。在柏拉圖看來靈魂是具有善惡的,人的善惡是由善惡的靈魂決定的,理性的靈魂則達到至善。有生命體的一切行為都是由靈魂推動的,是由靈魂的一般性引起的。
(二)、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不動”,但靈魂的部分可引起運動。 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是一種特殊的運動的原則,有生命的物體的運動原因。他說“運動總是存在于回避和追求某事物的東西之中?!彼f:“運動的原因有兩類,其一是不懂得,其一是既運動又被運動的。不運動者是實踐的善,既運動又不運動的是欲望(因為從被運動來說,欲望使得被運動的事物運動,從主動來說,欲望就是某種運動)被運動的事物就是動物⑴?!眮喞锸慷嗟峦ㄟ^分析否定了運動是由靈魂的各種能力引起的,得出結(jié)論“靈魂不動”,但同時也說明靈魂的部分“欲望”能引起運動。雖有一定的前后矛盾性,但承認了在一般和個別中,運動是由靈魂的個別引起而非由一般引起。
四、靈魂與和諧的關(guān)系
無論是柏拉圖的靈魂觀還是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觀,都認為靈魂是要與軀體結(jié)合的。在靈魂的和諧方面都有不同的觀點。
(一)、柏拉圖認為靈魂是和諧的
柏拉圖說:“我們的靈魂在進入肉體之前就存在的理論正確與否取決與靈魂是否擁有關(guān)于實體的最終標準⑵。”他認為靈魂脫離于肉體獨立存在,靈魂先于肉體存在,它在進入肉體前是絕對的善,其知識也是先驗的、完美的。善的靈魂存在于純潔的理念世界,與神的靈魂和諧共處,而善的靈魂也就是理性的靈魂,它控制著激情與欲望。它論證了靈魂與音樂的關(guān)系,優(yōu)美的音樂不是因為有了樂器才出現(xiàn)的,而是因為靈魂先于軀體具有音樂的和諧,從而論證了靈魂是和諧的。
(二)、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是不和諧的
亞里士多德認為:“說靈魂具有廣延是不正確的”“自身難以運動而又被迫運動的事物是不會幸福的;如果靈魂的運動是非本質(zhì)的,它將會以不自然的方式被推動?!薄案鶕?jù)我們所說的,靈魂顯然是不和諧的,也不可能作圓周運動⑴?!彼J為完美的圓形是和諧的,而純粹的完美的圓形是不會在現(xiàn)實世界里存在的,那只是一個概念和理想的的原型。靈魂不具備無限的廣延,知識也非先驗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學(xué)習(xí)和經(jīng)驗的積累才豐富的,不同的事物具有靈魂的不同部分,是從低級到高級的。故其認為靈魂是不和諧的。
五、靈魂的分類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靈魂都有不同方式的細分和歸類,其中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一)、柏拉圖對靈魂的分類
柏拉圖在盛年時認為靈魂是由理性、激情、欲望三個部分組成。他用馬車的故事告訴我們,理性統(tǒng)領(lǐng)者激情和欲望,是靈魂中最高貴的因素,是不朽的、是人神共有的,而其他部分則是可滅的。理性部分是統(tǒng)治者擁有的;激情部分,可在動物身上找到,體現(xiàn)在戰(zhàn)士身上,它輔佐理性部分統(tǒng)治欲望部分;欲望部分是靈魂的最低階層,它為了滿足社會和國家的欲望而勞動,也體現(xiàn)在人的欲望方面。他說:理性存于頭部,激情存于胸部,欲望存于腹部。
在他老年時還將靈魂分為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分別代表著靈魂的善與惡、高貴與卑劣、正義與不正義等等。
無論怎樣分類,柏拉圖都是崇尚靈魂的理性部分,認為只有理性的靈魂即理智的靈魂才是永生的、不滅的,也只有理性的靈魂才是最純潔的、擁有最高的善,理性的靈魂也只有哲學(xué)家才能擁有,靈魂也只有在離開軀體后才能返回純潔的理性世界。柏拉圖對靈魂是按整體和部分的方式進行分類。
(二)、亞里士多德對靈魂的分類;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因為某種;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的一切能力,有些只有其中某;六、靈魂的依附;無論是柏拉圖的靈魂觀還是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觀都認為;(一)、柏拉圖認為靈魂存在于可知世界和可見世界;柏拉圖將世界分為可知世界和可見世界兩種;他把人類生活的世界稱為可見世界,軀體在這個世界中;不可感、不可見、卻實在存
(二)、亞里士多德對靈魂的分類
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因為某種生物具有了靈魂的一部分或全部才形成了差異。他認為整體的靈魂可分割,分割的靈魂與整體的靈魂都是同屬性的,與感覺無關(guān),而感覺的具有則以靈魂的具有為前提,無靈魂則無感覺。
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的一切能力,有些只有其中某幾種,還有些則僅具有某一種,我們已提到過的能力有營養(yǎng)、欲望、感覺、位移以及思維?!薄爸参锏谋驹坪跻彩悄撤N靈魂,因為這種本原對于動物和植物都是共同的⑴?!彼J為靈魂分植物靈魂、動物靈魂、人的靈魂。植物靈魂主要是營養(yǎng)能力;動物靈魂不僅包含植物靈魂的營養(yǎng)能力還具有欲望能力;人的靈魂同時具有動物的營養(yǎng)能力和欲望能力,另具有思維能力。可見亞里士多德是按屬性對靈魂進行分類。
六、靈魂的依附
無論是柏拉圖的靈魂觀還是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觀都認為靈魂會有一個宿主或載體,并且都認為靈魂有一定方式的存在或依附。
(一)、柏拉圖認為靈魂存在于可知世界和可見世界。
柏拉圖將世界分為可知世界和可見世界兩種。他認為宇宙要與原型相似還有四種類型的生物生成:第一種是天上的諸神;第二種是天上的鳥類;第三種是水族;第四種是在陸地上行走的生物??梢岳斫獾谝环N即為可知世界,第二、三、四種均為可見世界⑶。在這里柏拉圖沒有提到植物是否也具有靈魂,但根據(jù)他的分類可證明他不認為植物擁有靈魂。
他把人類生活的世界稱為可見世界,軀體在這個世界中生滅,靈魂依附于可見世界的軀體并掌控軀體的運動,同時受可見世界障礙的影響受到污染,只有在人死后靈魂才能獲得重生,理性的靈魂則回到神性的理性世界即可知世界。在柏拉圖看來可感、可見的是可見世界,
不可感、不可見、卻實在存在的是可知世界,靈魂在可知世界和可見世界之間來回的輪回,形成了永生。這些也都證明了柏拉圖認為靈魂是以實體存在的。
(二)、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在軀體的各個部分之中。
亞里士多德說:“靈魂寓于軀體之中,存在于某一個別軀體之中”“靈魂就是潛在具有生命的自然軀體的第一現(xiàn)實性”“只有在自身內(nèi)具有動靜本原的自然軀體才有靈魂⑴”。靈魂是聯(lián)結(jié)“質(zhì)料”和有生命的東西的“形式”,可見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存在于植物、動物、人這些有生命的軀體之中。整體的靈魂可以分割,存在于個別的軀體之中,同時也存在于軀體的各個感官之中,正因為感官擁有了個別的靈魂,才能顯示出各自感官的功能。這些靈魂,都有個別的屬性,在這些個別的屬性中都有著靈魂的一般屬性,即“形式”。
七、“形式”是“實體”的形式,“實體”是“形式”的實體 柏拉圖的靈魂觀是在靈魂以“實體”存在、靈魂永生、理性的靈魂是人神共有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其基礎(chǔ)之基礎(chǔ)就是靈魂是實體,可脫離肉體現(xiàn)實存在。他如不將靈魂作為獨立的實體存在,則其他的一切關(guān)于靈魂的觀點甚至是相關(guān)的倫理學(xué)、政治學(xué)方面的觀點將顯得蒼白無力。所以“實體”論的靈魂說是柏拉圖的本體論、知識論乃至社會政治倫理說的重要論證依據(jù)。他雖是形而上學(xué)的、唯心主義的,但在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及自然科學(xué)發(fā)展程度不高的背景下,是一套嚴謹?shù)乃季S理論,他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利益,指示人們各安天命,注重今生的修德,以圖來生的幸福。
亞里士多德將靈魂稱為“形式”,試圖推翻柏拉圖的先驗的靈魂觀,但他也由于受限于柏拉圖同樣的困境,使其靈魂觀更具有明顯的形而上學(xué)的特征。他在解釋“形式”的自動和被運動時,試圖尋找所謂的“第一推力”,這樣又不免陷入了柏拉圖的先驗的靈魂觀、不朽的靈魂
觀,在某種程度上又暗示了靈魂是“實體”存在。但亞里士多德從經(jīng)驗的、感覺的角度出發(fā)否定了對靈魂的回憶,認為人類知識的積累是通過學(xué)習(xí)和教育獲得的,這在人類探索自然機理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整體上來講亞里士多德的 “形式”靈魂觀不足以顛覆柏拉圖的 “實體”靈魂觀。原因在于亞里士多德繞不開柏拉圖的靈魂“實體”論,未觸及柏拉圖靈魂觀的基礎(chǔ),他的“形式”是柏拉圖的“實體”的形式,柏拉圖的“實體”是他的“形式”的實體。他只是將柏拉圖靈魂觀中消極的、非理智的方面予以向積極的、理智的方向引導(dǎo),也可以講,亞里士多德批判的繼承了柏拉圖的靈魂觀。
八、結(jié)語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靈魂觀無論是“實體”論還是“形式”論,既有相同之處也有所區(qū)別,這些受限于他們當時所處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環(huán)境與自然科學(xué)技術(shù)發(fā)展的局限性。作為我們只有通過進一步的發(fā)展科學(xué)技術(shù),樹立科學(xué)的發(fā)展觀,才能逐步認識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形成自我與世界和諧的自然觀和社會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