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只是儒釋道三家的入門基礎(chǔ),而并非它們的核心精髓!
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可以從“體”和“用”兩個方面來解釋!所謂體,就是一個事物的本質(zhì)內(nèi)涵,“用”就是由“體”發(fā)“用”,比如水,以液體流動等為“體”,能滋潤解渴為“用”!
下面就從“體”“用”兩個方面,分別解釋下儒釋道:
儒家四書之一的《大學(xué)》中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中間的“靜安”就是儒家文化的“體”,這個體如何達(dá)到呢?就是通過知止有定的方式!那么靜安之后呢,必須起用,否則就如一灘死水,毫無價值了!
因此儒家,就是在知止有定的能靜之體上,發(fā)起為民請命的入世之用!儒家特別強調(diào)“入世務(wù)實”,才在以后出現(xiàn)了“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推廣“仁義”的孟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太多的治世良才,它們無不以“為民請命”為職責(zé),為我們展現(xiàn)了儒家關(guān)心世道人心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
這就是儒家,得體而重用的入世之學(xué)!
儒家和道家本來是一體不分的,比如孔子七十讀易經(jīng)悟天道,孔子與老子坐而論道等!因此道家的體,也就是儒家的體,只是二者得體而后,起用不同,好比水都是一樣的水,有人用來煮茶解渴,有人用來滋潤大地萬物!
那么道家的“體”,是什么呢?我們可以從道教的一些儀軌教義,非常明顯的看出來:
比如道教重視打坐,重視煉丹,重視太極養(yǎng)生等等,道家門徒以“得道成仙”為最終極的理想!而對世間的國家社稷民生問題,避而不談。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道教并非一味的消極逃避,而是更加重視出世修道而已,這里沒有鄙視批評的意思,歷史上有很多道士,在亂世而能撥亂反正,功成身退者!
道家也有行善助道的修行規(guī)范,也可算是他們?nèi)胧赖囊幻?,但他們的核心還是修道成仙
這就是道家,重視得體修道的出世之學(xué)!
這就不難理解了!比如佛家的戒定慧,出家受戒,佛教弟子更重視的是開悟成佛,普度眾生!因此佛家不但出世,更主張的是入世!
有人可能會說了,佛家也是出家的,甚至隱居山林,隔絕人間!
這不假,但佛家僧人的隱居都是暫時的,最終還是要入世人間的!
比如宋朝的濟(jì)公活佛,近代偉大的禪師~虛云法師,臺灣的星云法師的人間佛教等!哪一個不是得道之后,浪跡人間,普度有緣人!
再比如,家喻戶曉的觀音菩薩,彌勒佛等,都是人間菩薩入世的典型代表!
這就是佛教,一個入世與出世兼顧的慈悲智慧之學(xué)!
對此,你更喜歡哪一個呢?我是國學(xué)愛好者,分享者,如果您也有同感,歡迎下方留言評論,一起學(xué)習(xí)交流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