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釋三家的“和合心態(tài)”
半個多世紀以前,哲學家馮友蘭曾指出:“中國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又出世的。隨未來的科學進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于科學;可是人的對于超越入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在這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span>
當代學者宋志明撰文闡釋“和合心態(tài)”,是對中國哲學進行了一番有意義的梳理。這種梳理,涉及到儒、道、釋三家。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個字,就是“拿得起”;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有為”;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張”。儒家主張立德、立功、立言,主張干事,主張積極有為??鬃用献訛槭裁粗苡瘟袊??就是要找事干!他們憂國憂民,古道熱腸,心懷天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都是呆不住的圣賢。儒家好比糧食店,是人們精神的加油站,激勵人們前進。糧食對所有的人都重要,因為離開糧食人會活不了。
道家的趣旨是“想得開”;用兩個字來講,叫做“無為”;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弛”。表面上看,道家的主張和儒家的似乎相反,實際上互為補充。學會緊張,是一門學問;學會放松,同樣是一門學問。對一個人來說,兩者都不可缺少?!抖Y記?雜記下》寫道:“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蔽覀冊谥T葛亮身上,可以看到儒道互補成功的范例。諸葛亮的人生信念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寧靜”體現(xiàn)出道家的趣旨,“明志”、“致遠”體現(xiàn)出儒家的趣旨。當你身陷逆境的時候道家會告訴你:不要陷入精神痛苦中不能自拔,要想得開,看得遠,明白“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道理,因為安時處順的生存技巧經(jīng)常是人們的需要。道家好比是個藥店,當一個人遇到精神困惑的時候,光吃飯不行,還需要吃藥。
佛家的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個字來講,就是“空”。如果用佛家的術語講,“放得下”就是要看破紅塵,去除我執(zhí)和法執(zhí),把精神追求的目標定在彼岸的極樂世界。佛家并不反對男婚女嫁,只是不認同世俗的愛情觀。按照佛家的說法,兩個人結為夫妻,乃是因緣所致。
“因緣和合,幻象方生”,關情何事?放下惱人的煩惱吧,不要再為情所苦了!佛家像一個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的種種煩惱,達到精神上的解脫,主張一個人在對永恒的極樂世界的向往中,讓心靈得到凈化。
儒道兩家是從中國本土上生長出來的學問,主要是講人生哲學。儒家告訴人該如何堂堂正正地度過一生。道家則告訴人該如何輕輕松松地度過一生。至于人死了以后會怎樣,兩家都不怎么在意。佛家是從印度引入的學問,主要是人死哲學。
佛家為人設計了“終極關懷”之所,標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訴人如何干干凈凈地辭別塵世。綜合運用三家學問,拿得起,想得開,放得下,生死大關都能勘破,就有了一種健全的“和合心態(tài)”。因之,人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國哲學里得到解決。
“和合”一詞里的“合”,指人的多種精神訴求的集合。多種訴求,可能沖突,若能成功化解,便進入“和”的狀態(tài)?!昂汀庇袆e于“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就是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統(tǒng)一起來,協(xié)調(diào)起來。
儒家和道家:各有各的妙
人在得勢的時候非常喜歡儒家,因為儒家主張“學而優(yōu)則仕”,那時的心態(tài)就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但是,“學而優(yōu)則仕”是一個具有高度排他性的游戲,說到底是一個零和博弈游戲,因此,“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o:p style="FONT-FAMILY: ">道家的存在是必然的。它為每一個官場失意、賭場失意、情場失意的人保留了退路。這就是道家提供的一套說法,也就是消極避世的去處。這種消極避世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儒家的不足,起到了一種安全閥門的作用。
道家?guī)缀跏樟_了所有的儒家失敗者,給他們以一定的出路。當一個人從官場上失意之后,就開始了另一種消極避世的生活方式:飲酒、清談,作詩、填詞,披頭散發(fā)甚至赤身裸體。從此醉心于道家的虛幻境界,煉長生不老丹,遁入山林,融入自然,作點田園詩,與女人尋歡作樂,尋花問柳。酒能亂性,無酒時則學佛;酒能養(yǎng)生,有酒時則成仙。
所有的人在成功時都是儒家,失敗時則是道家。我們中的儒家在建設、在奮斗;道家在旁觀、在微笑。一個人在位時說道論德,并往往體現(xiàn)出儒家的思想;閑居時賦詩作詞,并往往體現(xiàn)出道家的思想。
道家其實就是中國人的鴉片,能夠產(chǎn)生一種神奇的使人失去知覺的鎮(zhèn)定作用。其實,儒家和道家,各有各的妙;懂得了儒家和道家,也就懂得了中國人和中國文化;懂得了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在中國活得就會很美妙。
道:上面的二點猶如太極中的陰陽魚,它代表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下面的一為一定,自為親自,走為行動為實踐。就是說要探究自然界的本源,一定要親自去實踐。與唯物辯證法中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謀而合。毛澤東說過,“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請問:在批判風水等道學文化的教授學者們,你們對批判的學說有否作過深入細致地研究?畢竟只有針對學術理論的批判方顯說服力,否則只能是毫無意義的口舌之爭。
道:從首從走,意即做任何學問一定要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并且把思考所得來的理論再付之于實踐中去應用檢驗,如思考所得的理論能合乎實踐中的應用,則其理論是真理!有道:“千年經(jīng)驗成學問”。屬于玄學的風水術,已歷經(jīng)數(shù)以千年的時間檢驗和廣闊地域的空間實踐,具世界上最充分的統(tǒng)計學價值。不能因已知的科學理論無法作出解釋,就以“迷信”封之。先民對雷電的敬畏緣于無知,今人對風水的否定同屬愚昧。畢竟探索真理之路是永無止境的,科學的母胎是玄學。
道:陰陽魚為乾坤為天地為自然,一為平衡,自為自己,走為運行變化,就是講人一定要結合天時與地利的運行變化規(guī)律并加以效法,來彌補和調(diào)整自己的不足,從而達到與自然的相通和合之境界。風水學探討的是人與天地之間交互感應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運用的原理就是根據(jù)時間與空間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的吉兇,再通過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將天人地三才協(xié)調(diào)致和諧的天人合一觀。風水策劃是捧助人成就王者風范的金領行業(yè)。
道:陰陽魚指陰陽二氣,它是客觀存在的能量;一為統(tǒng)一;自為自然界中事物存在的程序,即信息;走為變化之象。意即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能量、信息及其相互作用下的存在形式或變化態(tài)勢的統(tǒng)一體。道學理論的氣、數(shù)、象即現(xiàn)代科學的能量、信息、形態(tài),玄空風水研究的是陰陽二氣根據(jù)天體的運行規(guī)律和地勢的變化形態(tài),從而作出有益于人體場能的一門綜合性學問。
道:陰陽魚為天地,一為一定,自為自然,走為運行、變遷,即指天時的運行和地理的變遷,一定要保持協(xié)調(diào)性和一致性,只有這樣才合乎自然的法則。章仲山在《心眼指要》云:“青囊萬卷,總不出體用二字。體有山水之分,用有得失之辨。體有移步之不同,用有隨時之更變。用必依形而顯休咎,體必因氣而見吉兇。要之,體無用不靈,用無體不驗,必須形氣二兼,默參九星生克之量以推休咎,方得體用之精微?!碧爝\流轉(zhuǎn)和地勢狀態(tài)應相一致的理論是玄空風水的精髓。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儒、釋、道三家各自發(fā)展,各有傳承,統(tǒng)貫著學術與文化的命脈。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修身立人,做著出世入世的事業(yè)。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終是在矛盾斗爭與融合滲透中發(fā)展,猶如三枝奇葩,各彰異彩,相互輝映。歷代也多認為三者之間有著彼此補充的作用,故有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說法。
如果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書,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機敏的一頁,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頁,佛家智慧是最超脫的一頁。
時代在變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這都需要我們?nèi)ヌ剿骱退伎肌?v貫儒、釋、道三家智慧,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精髓,以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學習道家、儒家、佛家三家做人、做事、修心的成功哲學,密切結合實際生活,可以解決現(xiàn)代人最關注的許多人生問題。諸如事業(yè)管理、婚姻家庭、為人處世、結交人脈、職場進退、修心養(yǎng)生等諸多方面。
學習了解儒、釋、道三家智慧,用最經(jīng)典、實用的人生哲學指導自己日常的做人做事,把傳統(tǒng)智慧運用于現(xiàn)代生活中,為你提供幫助和借鑒,定會順利地成就事業(yè)和人生。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剛柔并濟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老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智慧??偨Y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
佛教相信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佛教其實并不推崇科學的敵人——迷信,相反,佛教是推崇理性、反對迷信、注重因果的,它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思維內(nèi)容,并一向支持科學技術發(fā)展。
學習道、佛、儒三家之氣
跟道家學大氣,跟佛家學靜氣,跟儒家學正氣
南懷瑾國學智慧
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氣,所謂元氣;中國人最重視的精神之一,也是氣,所謂人活一口氣。養(yǎng)氣,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修養(yǎng)工夫。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大家,也無一不著力于養(yǎng)氣工夫。主要養(yǎng)的氣雖有差異,卻都是根本之氣,源頭之氣。養(yǎng)好這三氣,靜可守一心之妙,動可達天地之奧,行可成中正之道,乃成大人。
跟道家學大氣
道家的特質(zhì),就是“大”,眼界大,氣象更大,直至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這種眼界與氣象來自何處?來自將眼光投向天與地,將洞察直抵道與氣。合之,才有了內(nèi)斂其內(nèi)的大道,與顯明其外的大氣。
于是老子才看到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才推導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才鄭重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這一切,都由一句話來貫通——“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概括成一個詞,便是大氣。
所以真正的大氣,可以通天徹地,一氣貫通而天地和。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天地間而法天地之大氣,這種境界便是莊子《齊物論》里那句“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有了這種眼界和氣象,世間那些迷人眼的東西又算什么?為人處事自然可以大氣豪邁。
怎樣才能學到道家的這種大氣呢?要以大道為心,以自然為意,以日月為雙眼,以天地為視野。別怕高不可及,說白了,就是以大觀小,以全看缺。在做人做事、看待問題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體,不狹隘、不偏頗,便已經(jīng)是在抵達大道、通往大氣的路上。
跟佛家學靜氣
靜,對立面是亂;亂的根由,是欲。佛家能入靜,就是因為能夠無欲。無欲是因為看得透,看透的便是《金剛經(jīng)》里那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生如一夢,諸事皆夢境,如《永嘉大師證道歌》中所言:夢中冥冥有樂趣,覺后空空無大千。因為看得透,便能放得下。
跟佛家學靜氣,學得便是這種看得透,放得下?!度A嚴經(jīng)》里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告訴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可以做得到的。佛偈又講: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無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又告訴我們必須看破、放下,不可妥協(xié),不能拖延。
如何才能做到呢?要說怎么做,就已經(jīng)錯了,因為我們的欲盛、心亂,正是因為我們總是要這樣做、那樣做,背后脫不開一個有所求。而拋開這些念頭,將應該怎么做交給隨緣,事來則應,當行便行,便自然能夠靜下來。
所以夢窗禪師說:眼中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衡山上有首詩也說:何事人間頻乞食,此心已是負煙霞。學會無事,正是靜心的最好法門。
跟儒家學正氣
儒家講正氣,何為正氣?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間的至大至剛之氣,文天祥《正氣歌》中所以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于人,便是光明正大、剛正不屈之氣,文天祥《正氣歌》所以又說: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這就是孟子“浩然之氣”的含義,天道在其中,人道也在其中。
人心中的浩然正氣到底是什么?孟子也說得清楚: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種氣靠的是正義和道德的日積月累,否則只會消退無力;只會存在于真君子的身上,絕非偽善的人掛個招牌就能擁有。所以,浩然正氣,靠的是養(yǎng);養(yǎng),靠的是誠。唯有真心追求之人,方可靠近。
如何養(yǎng)呢?氣概浩大的孟夫子也明白跟我們說了:夫志,氣之帥也……夫志至焉,氣次焉。——志,是氣的統(tǒng)帥,志向著哪里,氣就跟隨到哪里。養(yǎng)氣,先要立志;立什么樣的志,就會養(yǎng)什么樣的氣;要養(yǎng)浩然之氣,必靠浩然之志。浩然者,盛大也。所以元代王冕說: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正氣滿乾坤;西晉楊泉言:一身正氣為人師,兩袖清風能生威。
綜上:養(yǎng)好儒釋道這三氣,則萬法不亂心,萬物不遮眼,萬事不礙行。那么天地之間,又哪里不是通途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