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什么是儒釋道
儒釋道三教異同論

西方學者評出“東方三大圣人”,第一是老子,第二是孔子,第三是六祖慧能,正好代表了中國三教:以孔子為代表的儒教,以老子為代表的道教,以禪宗六祖慧能為代表的中國佛教。

儒教最主要的是一個字:“倫”,也就是倫常。封建社會由于人們所處社會地位和階級的不同,每個人都應各安其位。儒家認為天下一盤棋,上天把你擺放在哪里,賦予你什么權力、職責、義務,那么你就遵守履行屬于你的責權義,你就要樂天知命,這其實就是最早的“螺絲釘理論”。

道家的核心是“命”,既是生命的“命”,也是修煉的“命”―――是意義完整的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個機器,有這樣的“命”或人生,你這個人才算是活得有價值,你要修一個好的人生,快樂的人生,健康的人生,那才過得有價值。老子的《道德經(jīng)》雖然只有五千言,但是他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哲學家?!兜赖陆?jīng)》的每一句話都是“蜂王漿”。老子可能三五個字就夠我們用一輩子。現(xiàn)在大家引用最多的“大智若愚”,其實還不是老子最核心的觀點,其最核心的是“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之類,就是我們常說的“知雄守雌”、“知白守黑”和“大樸不雕”,這既是老子“無為”的政治主張,也是老子對于個人修養(yǎng)的治學主張。

佛家講的是“見性”?!靶浴笔鞘裁矗渴恰靶男浴?,也就是修養(yǎng)。佛家有七個字:“見性、救世、通萬有?!币姷侥愕男男?,叫“內(nèi)觀內(nèi)照”,就是你自己要想到有一盞探照燈,來照亮你,你自己首先要能看明白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是它的一種很客觀的修煉方法。佛家的修行基本上都有三步,叫做“戒、定、慧”。戒是有所不為,不能說謊話、不能殺生、不能做壞事之類。定是不為萬物所擾,哪怕泰山塌下來,我也不為所動。慧呢?由戒和定入手,慢慢會產(chǎn)生智慧,就是所謂的“定慧雙修”,不定就不能產(chǎn)生智慧,有了智慧以后又可以更好入定。佛學是非常高深的古典哲學,而佛教是一種非常嚴格的宗教形態(tài),這樣,“佛”就包含了佛家、佛學、佛教三個東西,家、學、教三者都有了,形態(tài)是最完備的。佛教佛學的主要東西是什么?可以用乾隆的話來概括,乾隆給北京的五塔寺寫的一篇記里頭是這樣說的:“塔,標義;經(jīng),標口;佛,標身?!币馑际钦f,佛廟里的塔代表的是佛教崇高向上的意義;佛像代表的是佛的形象,告訴你佛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而佛經(jīng)代表的是佛祖的嘴巴,告訴你他講過一些什么的話―――前兩者是外在形式,它的精髓在于“經(jīng)標義”,佛經(jīng)(包括一個偉大的中國宗教家惠能的《壇經(jīng)》)就和儒家的《四書五經(jīng)》或道家的《道德經(jīng)》和《莊子》一樣,是偉大的思想寶庫。

經(jīng)過長期的演變之后,儒、釋、道三家已經(jīng)互相滲透、互相同化,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三教一體”了。少林寺有一個供奉釋加牟尼、孔子、老子的地方,對聯(lián)是:“百家爭理,萬法一統(tǒng);三教一體,九流同源”,少室山還有一幅對聯(lián):“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向出發(fā),但最終我們能達到共同的目標。

從對個人的修養(yǎng)角度來說,三教說法不同,但勸人為善和勸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钡兰沂恰梆B(yǎng)生、遁世、窮萬物?!贬尲遥ǚ鸺遥┦恰耙娦浴⒕仁?、通萬有。”這三句話是我自己的概括,不一定準確,但是我想這樣可能好記一點。

也可換一種說法,儒家是盡“人道”,釋家求“佛道”,道家窮(窮通、追究)“天道”?!叭说馈焙汀胺鸬馈北容^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應該包括很多東西,例如“天機、天意、天命”,其本義不是講迷信,而是講“天”的規(guī)律或自然規(guī)律,包括我們已經(jīng)知道的規(guī)律和我們尚不知道的規(guī)律。

還可換一種比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釋家講究“明心”,道家追求“煉心”。在這背后,儒家講“治世”,道家講“治身”,佛家講“治心
”。
 
 
儒 、 道 、 佛 三 家 文 化 的 區(qū) 別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進取文化。
道家文化——規(guī)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獻文化。
二、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仁、義、禮、智、信。
道家文化——領悟道、修養(yǎng)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諸惡莫做、眾善奉行、遵守十戒、心靈安定、運用智慧。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區(qū)別 - 在水一方 - 在水一方的博客

三、人生觀
儒家文化——積極進取、建功立業(yè)。
道家文化——順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四、世界觀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現(xiàn)才華的舞臺。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創(chuàng)造地獄、極樂。

 
五、價值觀
儒家文化——在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guī)雍椭C的社會。
佛家文化——在為他人獻愛心、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實現(xiàn)個人價值最大化。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區(qū)別 - 在水一方 - 在水一方的博客

六、哲學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學。
道家文化——出世哲學。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yè)。

 
七、物質(zhì)食糧對精神食糧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飯、饅頭等),不吃就會餓。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種炒菜、湯羹等),不吃沒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蘋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儒道佛三教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 
 
儒道佛"三教合一"思潮,自明朝中葉起在中國的知識分子階層就產(chǎn)生了,到清朝康熙朝甚至成為國策.那么"三教合一"并非是一種主觀的想法,其中有一個基本的根據(jù)是,儒道佛三家有共同點. 

人們對這個共同點是這樣闡述的: 

佛教一般被認為是在中國才從原始佛教發(fā)展到了頂峰,而中國佛教的頂峰是以禪宗為代表的,在明朝時禪宗理論發(fā)展已經(jīng)非常成熟了,禪宗的佛學理論核心就是關于"心"的理論.禪宗認為成佛實際就在人的心中一念之間,而不是別的什么.換句話說佛教的“頓悟”就是心的頓悟。所以禪宗認為"心"在實現(xiàn)佛教最高目標涅磐的過程中是最關鍵的. 

中國儒家理論的高峰是理學,理學出現(xiàn)在宋明時期,在明朝以后直到清朝,在中國思想界占統(tǒng)治地位,理學的核心是關于"心"的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人的社會行為正確與否完全決定于"心",如果"心"無雜念,人就無惡行.但人心又是最難掌握的,王陽明最終把理學的認識提煉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道教一向認為人的"心"是實現(xiàn)成仙,實現(xiàn)長生不老的關鍵.道教有一個基本的觀點是這樣說的:"順成人逆成仙,全在陰陽顛倒顛".按照道教陰陽五行理論,人五臟之中的心臟屬火且屬陽,而人的腎臟屬水且屬陰,并且心臟屬火在上而腎臟屬水在下.由此道教斷定人之所以壽命不長,就是因為在水面上的火燃燒不久,這個火隨時就有熄滅的可能,也就是心隨時有停止跳動的可能。那么道教給出的辦法就是顛倒陰陽,關鍵是通過內(nèi)外丹的修煉改變心的屬性。使心屬水而腎屬火,這樣人就可以成仙。 

當然道教的心比較具有物質(zhì)的概念,而佛教的心純粹是思辯的產(chǎn)物.儒家的心學是介于兩者之間.總之,而且看法都一樣. 

歸納以上,所以儒道佛三家可以交集在一起,就是因為三家在對于"心"的認識上有比較一致的看法,三家都認為"心"很重要,所以儒道佛三家的共同點就是關于"心"的觀點. 

儒道佛三家的不同點就太多了,在這里我想說的是三家在本質(zhì)上的一個區(qū)別. 

實際上,儒道佛都是屬于精神上的東西.特別是對于中國的知識分子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這三家對于中國的知識分子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是不一樣的. 

儒家的思想本質(zhì)上是一種"入世"的思想,"學而優(yōu)則仕",學了儒家要去用的,要進入"紅塵世界"去安邦治國,經(jīng)世濟民. 

佛教和道教本質(zhì)上是"出世"思想,是講究個人清凈無為,出離紅塵而修身養(yǎng)性.當然佛教和道教在修行的目標上有區(qū)別,佛教講究涅磐而道教講究成仙. 

中國傳統(tǒng)觀念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進則經(jīng)世濟民,退則獨善其身",而實現(xiàn)這個目標并不容易.儒家思想是"入世"的思想,是專門講"進"的,但儒家思想的不足就是沒有完全解決人在"退"時的精神問題.借用現(xiàn)代宗教學名詞就是沒有解決人在精神上的"終極關懷"問題.而佛教和道教解決了這個問題. 

所以我認為在關于人生問題上,三家的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儒家是"入世"思想,而佛教和道教是"出世"思想. 
 
 
儒道佛適用不同人群的需求
儒家治世,關切社會的治理。道家治身,關懷生命自然狀態(tài)的保持。佛家治心,關心人生痛苦的解脫。對應儒、道、佛三家不同的社會功能,我們可以領悟到:中華文化中的儒、道、佛適應了不同人群的文化精神需求。在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創(chuàng)造性疏理與運用中華文化中的歷史資源對構筑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穩(wěn)定,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疏理與運用中華文化中的歷史資源
中華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世人有這樣的評說: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關切社會的治理,道家關懷生命自然狀態(tài)的保持,佛家關心人生痛苦的解脫。儒家關心天下興亡、倡導不計個人得失,道家不刻意為人為、追求自然完美,佛家提倡無私無欲、超脫自在。儒、道、佛三家,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追求理想的、完善的人生境界。有人從社會文化視角評說:儒家入世,道家隱世,佛家出世;有人從哲學文化視角抽象概括:儒家的人本主義,道家的自然主義,佛家的解脫主義。
中華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各有所見、各有所蔽、各有所得、各有所失,從社會功能分析,儒、道、佛的社會功能是有差異的。針對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時期不同區(qū)域、不同信仰、不同身世、不同境遇、不同年令、不同經(jīng)濟狀態(tài)、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群的精神狀態(tài)或心理需求,對應儒、道、佛三家不同的社會功能觀察分析,中國現(xiàn)有一億多同胞,在八萬五千余處宗教場所進行各種活動。由此可以領悟到:儒、道、佛適應了不同人的文化精神需求,是有一定道理的。
處在轉(zhuǎn)型時期的中國,現(xiàn)在社會正在發(fā)生劇烈變化。不少人群物質(zhì)生活遇到了困難,不少“先富裕起來的人”在精神上遇到了空虛,疾病、貧困、天災人禍,帶耒了社會不安和痛苦,生命和宇宙中還存在許多尚未作出科學現(xiàn)實的解釋,……,這些都可能成為促使人們到中華文化中的儒、道、佛中,去尋找文化精神依托的原因和理由。在社會轉(zhuǎn)型時期,創(chuàng)造性疏理與運用中華文化中的“歷史資源,在構筑協(xié)調(diào)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穩(wěn)定,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儒家治世,關切社會的治理
公元前六、五世紀,在黃河中下游中原地區(qū),形成儒家學說。儒家思想以人為本,側重于從'人’的角度來觀照人生、社會和自然,重視人的生命意義與價值。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仁愛,肯定人的生命意義和人性價值。儒家重
'生’、更重'德’,把人格價值、道德價值,置于生命價值之上。孟子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在《滕文公》中的這句名言,最典型的表達: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原則,維護人格尊嚴。這就是說,在生命價值與道德價值發(fā)生沖突的關鍵時刻,寧可“殺身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舍生取義”(《孟子·告子》)以成就道德價值。儒家在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物質(zhì)生命與精神生命的價值對比中,認為精神高于物質(zhì)?!蹲髠鳌は骞哪辍氛f:“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將長遠影響后人,這'三不朽’所蘊含的精神是永遠不會消失的,也就是說'三立’者的精神,遠遠超越死亡而臻于不朽。              
儒家以現(xiàn)實生活社會關系中的人為本位,強調(diào)人的生命意義和人性價值,在現(xiàn)實世界中提升道德品格,這種思想特質(zhì),可以概括為人本主義。儒家人本主義傳統(tǒng)以其巨大的作用和影響而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
道家治身,關懷生命自然狀態(tài)的保持

公元前六、五世紀,在黃河中下游中原地區(qū),形成道家學說。道家以自然為本位,側重從自然出發(fā)來觀照人生、社會和宇宙,強調(diào)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張順應自然、回歸自然。

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認為,
'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源,萬物都是稟賦了'道’而成'德’(自然本性),又稟賦了'氣’而成'形’(形態(tài)·形體)。(《老子·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是有名的'道法自然’,用白說就是,'道’以自然為法,作為宇宙的根本原則、最高原則的'道’,所遵循的就是自然無為。莊子的《養(yǎng)生主》篇,宣揚養(yǎng)生之道,以求保命全生,這種養(yǎng)生理論稱為'全生’說。以后經(jīng)黃老道家的養(yǎng)生論,進而影響道教,形成了'長生論’和'神仙論’。道家還主張'天人合一’說,莊子云:“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钡兰宜?人與自然’關系的觀點,構成了自然主義傳統(tǒng)的重要內(nèi)容。         
  儒家的'人’本位和道家的'自然’本位,這兩種核心思想,奠定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基礎,同時,決定了中華古代文化的走向。
佛家治心,關心人生痛苦的解脫
公元一世紀,誕生于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佛教以解脫為本位,宣揚眾生要通過修持,以求從迷惑、煩惱、痛苦和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  
佛家從'解脫’坐標來觀照人生,懷著對人的迷惑、煩惱、痛苦、死亡的真誠的關切,指出解脫的方法和途徑,從而為'人’提供了一種宗教的精神依托。
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在尋求
'解脫’的修證中,總結出四諦,也叫四種真理;后來,又提出戒學、定學、慧學,戒學是抑止邪惡、積習善行;定學是安定身心、集中精神;慧學是徹悟?qū)嵪?、如理思維。
中國佛教繼承和
發(fā)展了印度佛教的解脫主義,中國佛教宗派中的天臺宗、華嚴宗、禪宗,更著重轉(zhuǎn)換和提升,以求得人生的解脫,特別是禪宗宣揚心即佛、佛即心、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求得心、即成佛。這實質(zhì)上是把心性修養(yǎng)看作人生解脫的必由之路。
儒道佛三家的社會功能適用不同人群的需求
在生命價值的關切層面上,用'市場細分’
的觀點分析, 儒、道、佛三家,適應了不同人群的文化精神需求。
儒家以積極的入世精神,并在現(xiàn)實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給無數(shù)英雄豪杰帶來精神鼓午和巨大滿足。

道家重視
'人’作為個體的存在價值,主張因順自然、回歸自然,從而為不重功名利祿者或默默無聞者,提供精神支持。   
佛家關心人的生、老、病、死,給有深切痛苦感的人,以心理的溫暖和情感的慰藉。

從對人生境界的追求角度上分析,儒、道、佛三家,各自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和保持完善的人生境界。

儒家關心天下興亡,不計個人得失。

道家不刻意為人為,追求自然、完美。
佛家無私無欲,超脫自在。
這是三家的不同點,  但三家又有共同點:儒、 道 、佛三家文化思想的'中心關懷’,都在于潛移默化引導:人如何做'人’、如何實現(xiàn)理想的人格。
中華文化中的儒、 道 、佛三家,社會功能是不同的,這也反映了儒 、道 、佛三家的基本特質(zhì)和彼此社會功能的差異。深入分析并加以現(xiàn)代轉(zhuǎn)化,根據(jù)現(xiàn)代社會不同區(qū)域、不同身世、不同境遇、不同經(jīng)濟狀態(tài)、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群的精神或心理上的需求,加以創(chuàng)造性分析與運用,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儒道釋三家的“和合心態(tài)

半個多世紀以前,哲學家馮友蘭曾指出:“中國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又出世的。隨未來的科學進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于科學;可是人的對于超越入世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在這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span>

當代學者宋志明撰文闡釋“和合心態(tài)”,是對中國哲學進行了一番有意義的梳理。這種梳理,涉及到儒、道、釋三家。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個字,就是“拿得起”;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有為”;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張”。儒家主張立德、立功、立言,主張干事,主張積極有為??鬃用献訛槭裁粗苡瘟袊??就是要找事干!他們憂國憂民,古道熱腸,心懷天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都是呆不住的圣賢。儒家好比糧食店,是人們精神的加油站,激勵人們前進。糧食對所有的人都重要,因為離開糧食人會活不了。

道家的趣旨是“想得開”;用兩個字來講,叫做“無為”;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弛”。表面上看,道家的主張和儒家的似乎相反,實際上互為補充。學會緊張,是一門學問;學會放松,同樣是一門學問。對一個人來說,兩者都不可缺少?!抖Y記?雜記下》寫道:“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蔽覀冊谥T葛亮身上,可以看到儒道互補成功的范例。諸葛亮的人生信念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寧靜”體現(xiàn)出道家的趣旨,“明志”、“致遠”體現(xiàn)出儒家的趣旨。當你身陷逆境的時候道家會告訴你:不要陷入精神痛苦中不能自拔,要想得開,看得遠,明白“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道理,因為安時處順的生存技巧經(jīng)常是人們的需要。道家好比是個藥店,當一個人遇到精神困惑的時候,光吃飯不行,還需要吃藥。

佛家的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個字來講,就是“空”。如果用佛家的術語講,“放得下”就是要看破紅塵,去除我執(zhí)和法執(zhí),把精神追求的目標定在彼岸的極樂世界。佛家并不反對男婚女嫁,只是不認同世俗的愛情觀。按照佛家的說法,兩個人結為夫妻,乃是因緣所致。

“因緣和合,幻象方生”,關情何事?放下惱人的煩惱吧,不要再為情所苦了!佛家像一個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的種種煩惱,達到精神上的解脫,主張一個人在對永恒的極樂世界的向往中,讓心靈得到凈化。

儒道兩家是從中國本土上生長出來的學問,主要是講人生哲學。儒家告訴人該如何堂堂正正地度過一生。道家則告訴人該如何輕輕松松地度過一生。至于人死了以后會怎樣,兩家都不怎么在意。佛家是從印度引入的學問,主要是人死哲學。

佛家為人設計了“終極關懷”之所,標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訴人如何干干凈凈地辭別塵世。綜合運用三家學問,拿得起,想得開,放得下,生死大關都能勘破,就有了一種健全的“和合心態(tài)”。因之,人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中國哲學里得到解決。

“和合”一詞里的“合”,指人的多種精神訴求的集合。多種訴求,可能沖突,若能成功化解,便進入“和”的狀態(tài)?!昂汀庇袆e于“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就是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統(tǒng)一起來,協(xié)調(diào)起來。

  

 儒家和道家:各有各的妙

人在得勢的時候非常喜歡儒家,因為儒家主張“學而優(yōu)則仕”,那時的心態(tài)就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但是,“學而優(yōu)則仕”是一個具有高度排他性的游戲,說到底是一個零和博弈游戲,因此,“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o:p style="FONT-FAMILY: ">

道家的存在是必然的。它為每一個官場失意、賭場失意、情場失意的人保留了退路。這就是道家提供的一套說法,也就是消極避世的去處。這種消極避世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儒家的不足,起到了一種安全閥門的作用。

 

道家?guī)缀跏樟_了所有的儒家失敗者,給他們以一定的出路。當一個人從官場上失意之后,就開始了另一種消極避世的生活方式:飲酒、清談,作詩、填詞,披頭散發(fā)甚至赤身裸體。從此醉心于道家的虛幻境界,煉長生不老丹,遁入山林,融入自然,作點田園詩,與女人尋歡作樂,尋花問柳。酒能亂性,無酒時則學佛;酒能養(yǎng)生,有酒時則成仙。

 

所有的人在成功時都是儒家,失敗時則是道家。我們中的儒家在建設、在奮斗;道家在旁觀、在微笑。一個人在位時說道論德,并往往體現(xiàn)出儒家的思想;閑居時賦詩作詞,并往往體現(xiàn)出道家的思想。

 

道家其實就是中國人的鴉片,能夠產(chǎn)生一種神奇的使人失去知覺的鎮(zhèn)定作用。其實,儒家和道家,各有各的妙;懂得了儒家和道家,也就懂得了中國人和中國文化;懂得了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在中國活得就會很美妙。



 

圖解儒、道、佛三家文化區(qū)別
 
 
《道德經(jīng)》與“釋道儒法兵”五個層次
 
釋道儒法兵其實都沒有什么神秘的:
佛家世尊講經(jīng)說法49年,總稱是“戒、定、慧”三學。
道家老子5000言,總稱是“道、德”二篇。
儒家論語20章,四書,雖對戒定慧、道德都有涉及,但重點還是講“仁、義、禮”之學。
法家、兵家,名如其說。
 
總的說,“道”其實就是佛家說的“定慧之學”,是無為而無所不為之學。但是佛家對無上道說的更詳細、徹底。道家可以參考,道家則介于出世入世之間。
“德”是有所不為,其實就是佛家的“戒”。佛家行動上講五戒、心上的戒就是熄滅貪嗔癡,就是十善了。道家本質(zhì)上也是這個意思。
 
但是老子《道德經(jīng)》中有一個創(chuàng)舉,就是無比準確地點出了釋、道、儒、法、兵家,這五家的層次——
《道德經(jīng)》下篇《德經(jīng)》第一章(38章),上手就講破了這個問題。
(這一章的原文我記不得很清楚,但意思我理解,就是那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禮者,德之薄而亂之始也?!毖刂献拥乃悸吩倮m(xù)上兩句:“失禮而后法,失法而后兵。兵者,亂之極而道德之漸也。” 也就循環(huán)回去了。應該是這樣理解才圓滿:)
道真修好了,也就用不上德了。——圣王無為而治,“出世間法”的圣人也不用執(zhí)著于持戒。
道出問題了,才用德來“止惡”;——“世間法”首重持戒,“戒”德生“定慧”之道。戒德,大善也,介于有為與無為之間。
德出問題了,才用仁來“修善”,——仁,有為之小善也。
仁出問題了,才用義來劃分本分,——義,利之分也。
義出問題了,才用禮來規(guī)定禮數(shù);——道廢德亂,用得著儒家出來大講仁、義、禮來了。
禮出問題了,才用法來懲罰、硬性約束?!獑?,禮崩義壞,法家的嚴刑峻法粉墨登場了。
法也不靈了,才動兵來戰(zhàn)爭?!疲煜麓髞y,最后兵家出來收場了。
 
總評:
所以啊,在佛家看來,老子也真是有大智慧的圣賢啊。佛法如人頭,很圓滿智慧的,但是沒有重點講身軀四肢百骸,你在世間不好應用。儒家如五臟六腑,沒有講四肢,但調(diào)和臟腑可以治病。法家兵家如手足,更下一等,也更多有為的功用。而唯有道家,如同脊椎,貫通頭頸、身軀、四肢百骸,介于有為無為之間。
所以你看道德經(jīng),內(nèi)容跳躍性很大,一會說道說德說神說靈,一會又說仁義善惡,一會又說法呀兵呀的,包羅萬象。其實,是因為脊椎聯(lián)通了頭頸、軀干、臟腑、四肢、百骸,其實它只是循著自身的聯(lián)系在講,沒有跳躍性,跳躍性大是看道德經(jīng)的人理解不了造成的看法。
 
補充一句:
儒家也講戒定慧,講道和德。只是孔子沒有作為重點,重點放在了仁、義、禮上了。倒是曾子在《大學》里重點強調(diào)了。
《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止于至善”就是在講佛家說的“戒”,也就是道家說的“德”。
《大學》又說:“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安?!边@是在講佛家說的“因戒生定,因定發(fā)慧”,也就是道家說的“因德成道”。
 
 
“道”的五種解說

道:上面的二點猶如太極中的陰陽魚,它代表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下面的一為一定,自為親自,走為行動為實踐。就是說要探究自然界的本源,一定要親自去實踐。與唯物辯證法中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謀而合。毛澤東說過,“沒有調(diào)查就沒有發(fā)言權”。請問:在批判風水等道學文化的教授學者們,你們對批判的學說有否作過深入細致地研究?畢竟只有針對學術理論的批判方顯說服力,否則只能是毫無意義的口舌之爭。

道:從首從走,意即做任何學問一定要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并且把思考所得來的理論再付之于實踐中去應用檢驗,如思考所得的理論能合乎實踐中的應用,則其理論是真理!有道:“千年經(jīng)驗成學問”。屬于玄學的風水術,已歷經(jīng)數(shù)以千年的時間檢驗和廣闊地域的空間實踐,具世界上最充分的統(tǒng)計學價值。不能因已知的科學理論無法作出解釋,就以“迷信”封之。先民對雷電的敬畏緣于無知,今人對風水的否定同屬愚昧。畢竟探索真理之路是永無止境的,科學的母胎是玄學。

道:陰陽魚為乾坤為天地為自然,一為平衡,自為自己,走為運行變化,就是講人一定要結合天時與地利的運行變化規(guī)律并加以效法,來彌補和調(diào)整自己的不足,從而達到與自然的相通和合之境界。風水學探討的是人與天地之間交互感應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運用的原理就是根據(jù)時間與空間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的吉兇,再通過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將天人地三才協(xié)調(diào)致和諧的天人合一觀。風水策劃是捧助人成就王者風范的金領行業(yè)。

道:陰陽魚指陰陽二氣,它是客觀存在的能量;一為統(tǒng)一;自為自然界中事物存在的程序,即信息;走為變化之象。意即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是能量、信息及其相互作用下的存在形式或變化態(tài)勢的統(tǒng)一體。道學理論的氣、數(shù)、象即現(xiàn)代科學的能量、信息、形態(tài),玄空風水研究的是陰陽二氣根據(jù)天體的運行規(guī)律和地勢的變化形態(tài),從而作出有益于人體場能的一門綜合性學問。

道:陰陽魚為天地,一為一定,自為自然,走為運行、變遷,即指天時的運行和地理的變遷,一定要保持協(xié)調(diào)性和一致性,只有這樣才合乎自然的法則。章仲山在《心眼指要》云:“青囊萬卷,總不出體用二字。體有山水之分,用有得失之辨。體有移步之不同,用有隨時之更變。用必依形而顯休咎,體必因氣而見吉兇。要之,體無用不靈,用無體不驗,必須形氣二兼,默參九星生克之量以推休咎,方得體用之精微?!碧爝\流轉(zhuǎn)和地勢狀態(tài)應相一致的理論是玄空風水的精髓。

 
儒 · 釋 · 道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儒、釋、道三家各自發(fā)展,各有傳承,統(tǒng)貫著學術與文化的命脈。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修身立人,做著出世入世的事業(yè)。

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終是在矛盾斗爭與融合滲透中發(fā)展,猶如三枝奇葩,各彰異彩,相互輝映。歷代也多認為三者之間有著彼此補充的作用,故有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說法。


如果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本厚重的智慧書,那么,道家智慧是最機敏的一頁,儒家智慧是最中正的一頁,佛家智慧是最超脫的一頁。

時代在變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這都需要我們?nèi)ヌ剿骱退伎肌?v貫儒、釋、道三家智慧,擷取道家、儒家、佛家中精髓,以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學習道家、儒家、佛家三家做人、做事、修心的成功哲學,密切結合實際生活,可以解決現(xiàn)代人最關注的許多人生問題。諸如事業(yè)管理、婚姻家庭、為人處世、結交人脈、職場進退、修心養(yǎng)生等諸多方面。

學習了解儒、釋、道三家智慧,用最經(jīng)典、實用的人生哲學指導自己日常的做人做事,把傳統(tǒng)智慧運用于現(xiàn)代生活中,為你提供幫助和借鑒,定會順利地成就事業(yè)和人生。


 
儒家學說,又稱儒學,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宗教而稱之為儒教。儒家思想是一種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為宗師,所以又有稱為孔子學說,對中國以及遠東文明發(fā)生過重大影響并持續(xù)至今的意識形態(tài)。

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剛柔并濟等政治、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老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智慧??偨Y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

佛教相信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佛教其實并不推崇科學的敵人——迷信,相反,佛教是推崇理性、反對迷信、注重因果的,它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思維內(nèi)容,并一向支持科學技術發(fā)展。

學習道、佛、儒三家之氣

跟道家學大氣,跟佛家學靜氣,跟儒家學正氣

南懷瑾國學智慧

中國文化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氣,所謂元氣;中國人最重視的精神之一,也是氣,所謂人活一口氣。養(yǎng)氣,是中國人最重要的修養(yǎng)工夫。中國文化儒釋道三大家,也無一不著力于養(yǎng)氣工夫。主要養(yǎng)的氣雖有差異,卻都是根本之氣,源頭之氣。養(yǎng)好這三氣,靜可守一心之妙,動可達天地之奧,行可成中正之道,乃成大人。

跟道家學大氣

道家的特質(zhì),就是“大”,眼界大,氣象更大,直至大象無形、大音希聲。這種眼界與氣象來自何處?來自將眼光投向天與地,將洞察直抵道與氣。合之,才有了內(nèi)斂其內(nèi)的大道,與顯明其外的大氣。

于是老子才看到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才推導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才鄭重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這一切,都由一句話來貫通——“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概括成一個詞,便是大氣。

所以真正的大氣,可以通天徹地,一氣貫通而天地和。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天地間而法天地之大氣,這種境界便是莊子《齊物論》里那句“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有了這種眼界和氣象,世間那些迷人眼的東西又算什么?為人處事自然可以大氣豪邁。

怎樣才能學到道家的這種大氣呢?要以大道為心,以自然為意,以日月為雙眼,以天地為視野。別怕高不可及,說白了,就是以大觀小,以全看缺。在做人做事、看待問題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體,不狹隘、不偏頗,便已經(jīng)是在抵達大道、通往大氣的路上。

跟佛家學靜氣

靜,對立面是亂;亂的根由,是欲。佛家能入靜,就是因為能夠無欲。無欲是因為看得透,看透的便是《金剛經(jīng)》里那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生如一夢,諸事皆夢境,如《永嘉大師證道歌》中所言:夢中冥冥有樂趣,覺后空空無大千。因為看得透,便能放得下。

跟佛家學靜氣,學得便是這種看得透,放得下?!度A嚴經(jīng)》里佛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zhí)著,不能證得。告訴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可以做得到的。佛偈又講: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無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又告訴我們必須看破、放下,不可妥協(xié),不能拖延。

如何才能做到呢?要說怎么做,就已經(jīng)錯了,因為我們的欲盛、心亂,正是因為我們總是要這樣做、那樣做,背后脫不開一個有所求。而拋開這些念頭,將應該怎么做交給隨緣,事來則應,當行便行,便自然能夠靜下來。

所以夢窗禪師說:眼中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衡山上有首詩也說:何事人間頻乞食,此心已是負煙霞。學會無事,正是靜心的最好法門。

跟儒家學正氣

儒家講正氣,何為正氣?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間的至大至剛之氣,文天祥《正氣歌》中所以說: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于人,便是光明正大、剛正不屈之氣,文天祥《正氣歌》所以又說: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這就是孟子“浩然之氣”的含義,天道在其中,人道也在其中。

人心中的浩然正氣到底是什么?孟子也說得清楚: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種氣靠的是正義和道德的日積月累,否則只會消退無力;只會存在于真君子的身上,絕非偽善的人掛個招牌就能擁有。所以,浩然正氣,靠的是養(yǎng);養(yǎng),靠的是誠。唯有真心追求之人,方可靠近。

如何養(yǎng)呢?氣概浩大的孟夫子也明白跟我們說了:夫志,氣之帥也……夫志至焉,氣次焉。——志,是氣的統(tǒng)帥,志向著哪里,氣就跟隨到哪里。養(yǎng)氣,先要立志;立什么樣的志,就會養(yǎng)什么樣的氣;要養(yǎng)浩然之氣,必靠浩然之志。浩然者,盛大也。所以元代王冕說: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正氣滿乾坤;西晉楊泉言:一身正氣為人師,兩袖清風能生威。

綜上:養(yǎng)好儒釋道這三氣,則萬法不亂心,萬物不遮眼,萬事不礙行。那么天地之間,又哪里不是通途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你知道中國儒釋道三教有何不同嗎?
國學漫談
請把佛道儒三家思想精髓分別用一句話概括?
淵回說南:儒釋道重男輕女?南懷瑾說明,都是對儒道佛文化的誤解
中國《儒》 《釋》 《道》三教的不同之處
儒道佛文化解讀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