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論君子與士》 論君子第一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5.18)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6.18)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4.10)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8)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芍^好學(xué)也已。” (1.14)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4.24) 子曰:“君子不器。” (2.12)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15.22) 子曰:“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6.27)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14.28)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5.23) 子曰:“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5.19)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15.20) 子曰:“君子貞而不諒。” (15.3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16.7)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6.8)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16.10)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xué)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15.32) 宰我問曰:“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 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6.26)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yuǎn)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yuǎn)鄙悖矣?;e豆之事,則有司存。” (8.4)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8.6)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14.27)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19.20)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19.21)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yuǎn)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19.4)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 (19.7)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19.9)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后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19.10)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 請益。曰:“與之庾。” 冉子與其粟五秉。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 (6.4) 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13.3)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吾獨亡。” 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12.5)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20.3) 論君子與小人第二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7.37)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13.2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14) | |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