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在天府之國四川眉山縣紗縠行的一個素有“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文學家庭里,后來的一代文豪蘇東坡呱呱墜地。
在中國文學史上,成為名家、大家、大師的可謂是燦若繁星,但真正能稱為“文豪”的卻沒有多少。但蘇軾卻是不折不扣的一位。其個人在文學藝術(shù)上的成就和貢獻,早已被其后歷朝歷代文人所仰慕和追求,為其著書立傳者不可勝數(shù)。
究竟是什么樣的家庭,能造就這樣一位大人物呢?
更早的“一門三蘇”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一門三蘇”的大概情況。其實就家庭成員而言,只是蘇洵、蘇軾、蘇轍的名氣太大了,掩蓋了其他家庭成員的光華,用今天的話來說,人家這一家子幾乎都“開了掛”!
蘇軾的爺爺叫蘇序。不是什么大官,但文化底蘊卻相當了得,特別喜歡作詩,但詩作現(xiàn)在已經(jīng)鮮有人見了,但無論是作詩的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都是相當高的,因為這老爺子的墓志銘竟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所撰,其中有這么一句:“讀書務知大義,為詩務達其志而已,詩多至千余首?!保ā顿浡毞絾T外郎蘇君墓志銘》)。拋卻一個晚輩對已故先人的過譽和美化,能得到曾鞏的認可,必非常人。
蘇家的成就僅僅到了蘇軾的老爹蘇洵這一輩。至少在當?shù)匾呀?jīng)無人能及了。因為蘇序的三個兒子各個已是人中翹楚。長子蘇澹、次子蘇渙“皆以文學舉進士”,這在當時的小縣城,要比現(xiàn)在縣城里誰家孩子考上了985還要轟動?!爸翜o以進士起家,蜀人榮之,意始大變,皆喜受學。及其后,眉之學者至千余人,蓋自蘇氏始”(曾鞏《贈職方員外郎蘇君墓志銘》)。一門兩進士,不僅對當?shù)厝说挠^念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更重要的是,兩個伯父的出彩成就對年幼的蘇軾和蘇轍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天圣中,伯父(蘇渙)結(jié)褐(做官)西歸,鄉(xiāng)人皆嘆,觀者塞途”。(《東坡續(xù)集》)蘇洵也在回憶文章里談到:“(渙)登科,行人皆喜,迎者百里不絕?!保ā恫改贡怼罚┯纱丝梢?,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兩個伯父都這么優(yōu)秀,再看蘇軾的親老爹吧。這更早的“三蘇”可不包括蘇洵啊,這蘇洵絕對是個“另類”,即便放在今天也不辱這個稱謂。
沒有文憑的“人生贏家”
第一,這個蘇洵竟然是個厭學的楷模。厭學到什么程度呢?二十七歲之前不讀書!天,二十七歲啊。這要放在今天,誰家能養(yǎng)這么一個不上學、不讀書的“巨嬰”啊。
蘇序老爺子就做到了,而且還能樂出聲來,這真是一對奇葩父子。關(guān)于這件事,歐陽修的記載如下:“君少不喜學,年已壯,猶不知書。職方君(蘇序)縱而不問,鄉(xiāng)閭親戚皆怪之,或問其故,職方君笑而不答。君亦自如也?!笨匆娏藳],一個不學,一個不管,相處融洽。
對于一個三十來歲不讀書、不做正事的大男人,妻子也實在看不下去了,但卻也無可奈何。蘇洵雖然不讀書,但絕不是智障,他知道大家都是為他好?!拔粲枭倌辏问幉粚W。子雖不言,我知子心,憂我泯沒?!保ㄌK洵《祭亡妻文》)
對于蘇洵而言,僅僅厭學倒也罷了,這個蘇洵還是個天生的叛逆者。如果生活在今天,什么高考交白卷、故意把高考作文寫成抨擊現(xiàn)行教育制度等等這些荒唐事,蘇洵全能做得出來。因為他根本看不起當時的科舉制度,尤其討厭當時“屬對聲律”的時文。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人固有才智奇絕,而不能為章句、名數(shù)、聲律之學者,又有不幸而為者。茍一之以進士、制策,是使奇才絕智有時而窮也?!贝蟾乓馑季褪悄切﹤€狗屁講究絕對會限制我的發(fā)揮,就俺這智商豈能為你們所利用嗎?
如果僅僅是叛逆,只能一時嘩眾取寵,但人家蘇洵可不是,他竟然直接退回了國家公務員錄取通知書,而且是部委直屬部門的!說蘇洵不讀書其實是個誤解,年輕時的蘇洵不是不讀書,而是從來不讀與高考有關(guān)的書,而且在眾人的一再催促下也參加過科舉考試,至于考試結(jié)果那就不用說了。但人家后來的文章、才學名冠天下,包含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散文、策論讓天下士子汗顏,以至于傳到了天子那里,就連大才子歐陽修也是不遺余力地舉薦。于是皇帝一紙詔書招蘇洵進京就試策論。這可是天大的好事,如果此次應試成功,那么蘇洵在仕途上就可以一舉超越兩位哥哥。
但牛人蘇洵接下來的做法足以讓古往今來那些“假清高”的文人汗顏不止、不敢望其項背。蘇洵直接拒絕了!
臣本凡才,無路自進。當少年時,亦嘗欲僥幸于陛下之科舉。有司以為不肖,輒以擯落,退而處者十有余年矣。今雖然勉強扶病勠力,亦自知其疏拙,不能合有司之意,恐重得罪,以辱明詔。
說得多明白,我年少時想通過考試為國獻力,但你們那些官員、制度看不起我啊,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年紀大了,我的思想也不合時宜,對不起了,老夫不能和你們玩了!
就這段話,得讓多少看不慣考試制度的人拍案叫絕、大呼解氣啊。但你光解氣不行,得琢磨一下蘇洵的能耐和底氣到底是從哪里來的。
“少年喜奇跡,落塌鞍馬間??v目視天下,愛此宇宙寬。”怎么樣,有沒有點“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的風骨。在一眾書生苦讀八股文的時候,人家蘇洵已經(jīng)開始了研學游,不僅行萬里路,二十七歲之后他便開始了讀自己喜歡的萬卷書。人家讀書是不讀則已,讀之入定?!柏H欢俗?,終日以讀者七八年”,以至于經(jīng)常達到文思泉涌“渾渾乎覺其來之易也”,他一生的主要著作,如《幾策》《權(quán)書》《衡策》《六經(jīng)論》等都是在讀書期間完成的。而蘇洵的文章中對于時局、政策上的一些看法、預見都在宋朝后期一一得以應驗。
就這樣一個“大頑主”,在教育子女上卻成了古今典范。這是蘇洵開掛人生的又一個閃光點。玩是我的性格,你們得好好學習。蘇洵有三子三女,長子和兩個大女兒早夭,小女叫八娘,但絕不是民間傳言的“蘇小妹”,八娘是蘇軾的姐姐,八娘也沒嫁給秦少游,而是嫁給了表哥程正輔,過門之后飽受虐待,兩年就郁郁而終了?!坝凶恿耍裾l在堂?惟與軾轍,僅存不亡?!爆F(xiàn)在推測,可能是子女相繼亡故,讓蘇洵這個大頑主幡然醒悟,更加珍視僅存的兩個兒子,并下決心教育好他們。
兒子未來的“預言家”
給孩子取名字是個學問,也見學問。蘇軾和蘇轍的名字絕對不是隨便取的。
蘇洵的長子叫“景先”,早夭。極有可能是這個緣故,為了保證剩下的兩個兒子平安長大,這兩個孩子沒有順延長子的名字。既不取“景”也不取“先”。而是選擇了和車有關(guān)的名字。而我佩服蘇洵,和這件事也有極大的關(guān)系。都說“知子莫如父”,人家蘇洵才是名副其實呢。
關(guān)于孩子的名字,蘇洵有明確記載。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這段話翻譯過來就是“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四周橫木,都對車上有其職責,唯獨作為扶手的橫木,卻好像是沒有用處的。即使這樣,如果去掉橫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了。軾兒啊,我擔心的是你不會隱藏自己的鋒芒。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轍走的,但談到車的功勞,車輪印從來都不參與其中。即使這樣,車毀馬亡,也不會責難到車輪印上。這車輪印,是能夠處在禍福之間的。轍兒啊,我知道你是能讓我放心的。”
從這段話明顯可以看出一位父親對孩子性格特征的了解程度,既有擔心也有希望。另外,在取字上,蘇洵也動了一番腦筋,“軾乎,吾懼汝之外飾也,故再取字'子瞻’”,希望他做事能瞻前顧后,三思而后行。而對于內(nèi)斂的蘇轍則取名為“轍”,“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再取字'子由’”,希望他能適當“動輒由他”,自由灑脫,大可不必擔心福禍。后來,從蘇軾和蘇轍的命運和仕途上看,幾乎完全驗證了蘇洵的預言,由此可見,有這樣一位睿智的父親實在是二子之幸啊!
呵護天性的“守護神”
在教育孩子方面,蘇洵首先表示出了極大的寬容和信任。這一點似乎繼承了自己父親蘇序的風格。蘇家是個名門望族,自然會有些“稀罕物”。其中有一件非常珍貴的“鎮(zhèn)宅之寶”——唐代古琴雷琴。因為自唐朝起,四川雷氏的造琴技術(shù)就已經(jīng)名滿天下,雖然有地利之便,能有這樣一件前朝遺物也是相當不易的。蘇軾后來在談到雷氏琴的內(nèi)部構(gòu)造的時候記載到:“琴底悉洼,微令如仰瓦”、“于龍池鳳沼之弦,微令有唇”、“琴聲出于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也,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韻?!倍@件寶物很快就與好奇、機靈的小蘇軾結(jié)緣了!
原因是這把名貴的古琴竟然是擺設,根本彈不出聲音來,而家里人都不敢輕易去調(diào)試。為這蘇洵曾多次四處請人查看,但沒人知道其中奧秘,蘇家人只好將雷琴包裝好置于高柜中。小蘇軾知道后就想試一試,沒想到蘇洵竟然同意了。有了父親的許可,蘇軾就將琴翻來復去的仔細觀察了多日,功夫不負有心人,多次嘗試之后,小蘇軾終于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奧秘:原來是制琴師為了保護古琴,防止不懂音律者亂撥而損壞,加上了似裝飾般的木卡條,使外行不能撥動琴弦。當蘇軾取掉卡條后,一撥動琴弦便發(fā)出了優(yōu)美動聽的琴聲,這令全家人都高興不已。而這件事絕對是信任產(chǎn)生奇跡的教科書般的教育實例。
后來關(guān)于古琴,蘇軾曾有一首很有哲理味道的詩作?!叭粞郧偕嫌星俾?,放在匣內(nèi)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苯裉煜雭恚@首詩和小時候的經(jīng)歷恐怕不無關(guān)系吧。
不僅鼓勵蘇軾大膽破拆“傳家寶”,蘇洵還縱容蘇軾破壞“宅基地”。
年十二時,于所居紗縠行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得異石,如魚,膚溫瑩,作淺碧色。表里皆細銀星,扣之鏗然。試以為硯,甚發(fā)墨,顧無貯水處。先君曰:“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币蛞再n軾,曰:“是文字之祥也?!?/p>
對于兒子的“破壞”行為,非但不加以責難,而且還從“德”“形”不可兼得的角度實施教育,這是多難得的教育行為?。τ谶@塊“天石硯”,蘇軾珍愛有加,一生顛沛流離始終帶在身邊。我想,這不僅是對天成之硯的偏愛,更是對滿滿父愛的懷念和銘記。
精準施策的“點穴師”
“人生的道路很漫長,但要緊處只有幾步?!碧K洵對兩個兒子的教育及時而精準。
蘇軾八歲開始接受正規(guī)的私塾教育,蘇洵為他選擇的第一位老師是當?shù)胤浅S忻拿忌降篱L張易簡。無需多言,從名字上就能看出這是一位大儒。張易簡桃李天下,很多門生都做了大官,經(jīng)常把京城和其他地區(qū)的好文章捎給老師品讀,包括當時歐陽修、范仲淹的文章。這讓蘇軾在很早時候就對這些大人物和文章有所了解。他后來說,“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p>
年稍長,蘇洵又送兄弟二人到眉山城西教授劉微之那里求學。劉微之不僅學識高,更有禮賢下士的風范,雖然貴為老師,對學生卻能平等視之。蘇軾對老師的詩作經(jīng)常進行點評和建議,劉微之對蘇軾正確的建議全盤采納并大加贊賞:“吾非若師也!”以至于劉微之去世時,范鎮(zhèn)的悼亡詩里面有“案頭曾立兩賢良”一句。這里的“兩賢良”就是指的蘇軾兩兄弟。
但在所有老師里,蘇軾心中最崇拜的還是父親蘇洵,兩兄弟“皆事先君”以父為師。蘇軾十來歲的時候,在父親的指導下就寫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博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這樣極有辯證思維的警句。蘇洵更把自己游歷研學的經(jīng)歷適時滲透給兒子,讓他們開闊眼界增長智慧。
蘇軾十二歲時,蘇洵從虔州游歷而歸,他帶給兒子的禮物是白居易在虔州天竺寺里題寫的一首詩。
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
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臺花發(fā)后臺見,上界鐘聲下界聞。
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
在古代信息不發(fā)達的時期,蘇洵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方法不但給孩子以最新的信息和文化,這對蘇氏兄弟的成長至關(guān)重要。
當兄弟倆的文學素養(yǎng)到達一定水準、為文賦詩躍躍欲試之際,蘇洵結(jié)合當時宋朝的文風,更是及時點撥。他說今后的文章寫作技巧會越來越精致,但思想內(nèi)容將會越來越差,所以極容易出現(xiàn)“慕遠而忽近,貴華而賤實”的不良傾向。蘇軾后來回憶說:““自少聞先君之論文,以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軾與弟轍為文至多,而未嘗敢有作文之意。”正是父親的一番苦心教導,兄弟二人此后的文章真正達到了“胸中有話,不吐不快,不能自已,筆落文成”的境界。
聯(lián)想到現(xiàn)在,什么“滿分作文”“作文技巧”泛濫成災,連學校運動會宣傳稿件絕大多數(shù)都是事先在網(wǎng)上down下來的現(xiàn)象,為文而文,應試作文,精品何在?大師焉出?
當然,“開掛”的一家可不止蘇家的男人,對于蘇軾的成長,蘇家女人同樣功不可沒。
勉夫教子 福施后嗣——一位堪稱完美的母親
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偉大的女人。
對于蘇軾而言,背后助她成功的女人還不止一位,但就其成長歷程而言,首推他的母親程夫人。
眉山蘇母公園
興家旺夫
司馬光在為程氏所寫《蘇主簿夫人墓志銘》中記載“夫人姓程氏,眉山人,大理寺丞文應之女。生十八年,歸蘇氏。程氏富,蘇氏極貧。” 短短的一段話包含的信息量卻很大。
首先,程氏出身名門,是個富家女,年紀輕輕就嫁給了窮小子蘇洵。蘇洵的“窮”完全是自身性格所造成的。彼時十九歲的蘇洵少不更事,不求上進,喜歡游歷,且屢試不中,功名無望又不屑于治家理財。一般的女人守著這樣的丈夫除了坐吃山空就是求助于娘家。但偏偏程夫人不一般。
作為一個弱女子,程夫人在夫婦二人最初的磨合期用自己的大度和大義首先穩(wěn)住了家庭也穩(wěn)住了蘇洵一顆浪子的心,她的法寶就是“安貧守志”。都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但程夫人做到了,無論生活困頓到什么程度,她堅決不肯向娘家人張口伸手,當鄰里鄉(xiāng)親包括蘇家人都對蘇洵的做法指指點點的時候,她依然“甘此蔬糲”,默默用自己孱弱的雙肩承受一切困難,保護著丈夫蘇洵的那顆高傲的心。男人其實很脆弱,尤其一個不合時宜又懷才不遇一事無成的男人。這個階段如果程夫人也是“一哭二鬧三上吊”,恐怕就不會有后來的一門三蘇了。
四川眉山三蘇祠 蘇母教子塑像
但生活還要繼續(xù),陸續(xù)出生的孩子們是需要金錢的。蘇軾身上一兄二姊相繼夭折肯定和困頓的生活有直接關(guān)系。但程夫人硬是咬牙堅持下來了?!凹大莱龇驽髦灾紊?,不數(shù)年遂為富家。府君由是得專志于學,卒為大儒?!保ㄋ抉R光《程夫人墓志銘》)她賣掉了所有自己的陪嫁和東西以治生計,傾心經(jīng)營紗縠行,白手起家精打細算,不到數(shù)年,家境逐漸殷實。
看到這般光景,即便是鐵石心腸的男人也會被感化的,更何況絕頂聰明的蘇洵呢。終于在婚后8年,終于有了“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的千古佳話。
苦苦盼了八年,自己的丈夫終于“長大成人”了,但程夫人依然保持異常清醒的頭腦。男人一旦浪子回頭就會有更多的顧慮了,而自己的丈夫應該是人中龍鳳,不能因俗事勞心費神,于是就有了一段非常有趣的對話。
府君年二十七猶不學,一日慨然謂夫人曰:“吾自視,今猶可學。然家待我而生,學且廢生,奈何?”
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惡使子為因我而學者!子茍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司馬光《程夫人墓志銘》)
眉山蘇母公園
看來古今男人都一樣,都是要面子的人。蘇洵要表達的意思很有趣:“親愛的,我要改邪歸正做學問了,可是一做學問就沒法賺錢養(yǎng)家了,家里的生活怎么辦啊?”八年不養(yǎng)家,一做學問就想養(yǎng)家了,一個可愛而虛偽的家伙!
程夫人其實憋了一肚子委屈,但她依然平靜而堅定地回應自己的丈夫:“我一直盼著這一天呢,從來不主動和你說是因為做學問是你自己的事,不能讓外人說是因為我你才做學問,有能耐你就使吧,生活上的事情我一人承擔就是了?!弊鳛槟腥?,我看到這段話簡直五體投地、感慨唏噓啊,這樣的馭夫之道堪稱典范。
教子有方
世界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尤其是科技的發(fā)展。不要說千年百年,現(xiàn)在的很多事物一年半載就可能被淘汰。但有一種東西確是永不落伍,歷久彌新,這就是思想。就思想而言,現(xiàn)代人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古人都有,只是有好多東西我們都忽視了。
我們看看程夫人的教子思想和方法吧。
眉山蘇母公園
一是優(yōu)選典籍,教孩子讀有用的書。早在蘇軾、蘇轍兄弟兩三歲的時候,母親程氏便開始了對他們的啟蒙教育。飽讀詩書的她親自制定學習計劃,優(yōu)選授課內(nèi)容,以故事為主循序漸進、深入淺出,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適當提高難度,讓兩個兒子“跳起來就能摘到桃子?!边@簡直就是千年之前的建構(gòu)主義教學法??!
二是因材施教,和而不同。自己生的孩子自己最了解。蘇軾好動,有激情但做事常?;㈩^蛇尾;蘇轍好靜,稍遲鈍做事能持之以恒。所以對于蘇轍,程氏基本采取循規(guī)蹈矩的引導方式,而為了磨去蘇東坡的浮躁,蘇母就讓他抄《史記》《漢書》等經(jīng)典書籍。在這個過程中,程氏的大方向把握非常好,只要實現(xiàn)主要目的,過程并不求全責備,在抄書中,在抄書時,蘇軾的頑劣時不時表現(xiàn)出來,有時用王體,有時用顏體,程氏從不干涉,正因為如此,蘇軾的書法天賦逐漸得到呵護和發(fā)揚,最終也成為了宋朝最光彩奪目的書法家之一。
三是品格磨練,厚德啟智。可能是鑒于自己夫君從小放蕩不羈的教訓。程夫人特別重視子女的品德修養(yǎng)。也因此留下了千古佳話,如頗有點愛護環(huán)境的“東坡種松”,培養(yǎng)孩子吃苦耐勞的“三白之宴”,愛護動物的“不殘鳥雀”等,都有明確記載。
眉山蘇母公園
四是以身作則,高風亮節(jié)。女人對錢財?shù)膽B(tài)度是家風形成的關(guān)鍵,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后,蘇家由貧致富,但程夫人認為家中錢財太多,反而累及子孫,使他們不肯好好上進。于是一旦家中余財多了,她就幫助族人中的貧困人家,凡婚喪嫁娶有困難的,都給予賑助,因此得到遠近鄉(xiāng)人的稱贊。
眉山蘇母公園
為了擴大經(jīng)營,程氏在眉山城南紗縠行街上租來一棟宅子,準備經(jīng)營著布帛織物的生意。傭人無意間發(fā)現(xiàn)屋內(nèi)陸板下有一“甕藏”,程氏知道后堅決不許挖掘。這種不貪求不義之財?shù)钠焚|(zhì)更對蘇軾影響至深,后來在他的《記先夫人不發(fā)宿藏》一文明確撰言:“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眉山蘇母公園
在涉及生死大義這一非常難的教育過程中,程夫人的做法更讓我們汗顏。一天,她教兩個兒子后漢書中的《范滂傳》,書中記載:后漢時的范滂因反對宦官虐政而遭通緝,范滂為不連累縣令以及母親而主動投案,范母送行則大義凜然:“你今天能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得盛名,又求長壽,豈可兼得?”范滂跪拜而辭老母。這時十歲的東坡竟然提問道:“媽,我長大之后若做個范滂這樣的人,您愿不愿意?”程氏慨然回答:“你若能做范滂,難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親?”
程夫人“勉夫教子”的全過程,不僅在當時的眉山一帶傳為佳話,更令蘇軾“亦友亦敵”的大史學家司馬光所敬重折服:“況如夫人,能開發(fā)輔導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學顯重于天下,非識慮高絕,能如是乎?古之人稱有國有家者,其興衰無不本于閨門,今于夫人益見古人之可信也。
貧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為其子之累,知力學可以顯其門,而直道可以榮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壽不充德,福宜施于后嗣。”為妻為母若此,夫復何求。
賢妻王弗——千年一嘆
王弗,四川眉山青神人,鄉(xiāng)貢進士王方之女。皇佑六年(至和元年)(1054年),19歲的蘇軾迎娶了16歲的王弗。
對于蘇軾而言,有沒有王弗,都不會影響其在文學上的成就。但王弗的存在至少給了蘇軾十一年穩(wěn)定的生活,換句話說,沒有王弗,蘇軾在仕途上可能早就夭折了。也是因為王弗,讓蘇軾的詩情中多了很多凄美憂傷的成分。
在蘇軾十八歲時,蘇洵就開始盤算帶兒子進京趕考。對兒子的才學,蘇洵信心滿滿。他料定,此番蘇軾必中。對于兒子這樣的青年才俊,金榜題名后京城的富家女肯定趨之若鶩,這樣一來勢必會影響蘇軾的發(fā)展成長,于是他做出了一個超級前衛(wèi)的決定:速速給兒子成親,了卻今后的是是非非。
這個想法一公布,鄰村的舉人、蘇軾曾經(jīng)的老師之一王方?jīng)Q定先下手為強了。當然,王方絕不是片面的趨炎附勢,因為他相信,經(jīng)自己一手調(diào)教的愛女一定會成為蘇軾的賢內(nèi)助的。而鄰村而居,雙方家庭之間的了解自不必說。但就一對“準夫妻”而言,王弗對蘇軾的了解遠遠勝于對方對自己的了解。這樣的事實不難理解。當時在蘇軾眼里,是京城、是自己將要馳騁縱橫的天下。而在王弗眼里,未來的郎君蘇軾就是自己的天下。她一定要經(jīng)營好這片天下。
蘇軾對遠在眉州的新婚妻子王弗的思念
蘇家的門風極好,王弗在對待丈夫的態(tài)度和做法上,與婆母程夫人有幾分相像。她善于把女人、妻子的能力和智慧恰當?shù)夭卦诠馊A四射的丈夫身后,但又不失時機地用自己的光華彌補丈夫的不足和短處。
“其始,未嘗自言其知書也。見軾讀書,則終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軾有所忘,君輒能記之。問其他書,則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靜也。(蘇軾《亡妻王氏墓志銘》)”
就這樣,妻子的才華和能力像一股綿綿不絕的潺潺清泉,一分一畝地滋潤著蘇軾的心田,也讓自己的男人對自己由憐生愛,由愛至敬。
換作尋常女人,地位到了這一步,可能就會享受生活專心做“官太太”了。但王弗卻是一位不尋常的女人。
青神縣中巖寺蘇東坡與王佛初戀塑像(李貴平 攝)?
一是王弗定了一條非??量痰摹凹乙?guī)”。蘇軾在單位工作了一天,不管多煩多累,必須要和自己匯報,今天都做什么了,和誰接觸了,說過什么話發(fā)表過什么觀點,甚至達到了達到“未嘗不問知其詳”的地步。這樣的做法不要說在封建社會,就是在今天也會讓世人覺得太過分了。但蘇軾乃至于全體蘇家人竟然完全接受王弗的這一規(guī)矩。
二是在家會客也要處于自己的嚴密監(jiān)視下。畢竟是男權(quán)時代么,家中來客王弗不便于登堂入室,但每次都要在屏風之后實施“竊聽”,聽到蘇軾不合時宜的言談后,她會采取各種方式進行提醒,活脫脫一個垂簾聽政。
三是動輒以“先人之言”訓誡壓制自己的男人。
“……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積;雪晴,地墳起數(shù)寸。軾疑是古人藏丹藥處,欲發(fā)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發(fā)也?!Y愧而止?!保ㄌK軾《先夫人不發(fā)宿藏》)。迷戀道家的蘇軾總惦記著能挖出點“仙風道骨”的東西,母親程夫人就曾收拾過他。看來,男人有些毛病確實需要母親和老婆兩代女人的規(guī)范才能徹底根除。
在蘇軾遠離父親,到鳳翔任職時,王弗不失時機地用公公的威望去規(guī)范蘇軾的行為,“'子去親遠,不可以不慎?!找韵染越漭Y者相語也。”
王弗為什么這樣嚴苛地對待夫君蘇軾呢??峙率氰Σ谎阼ぐ桑√K軾在性格上的弱點太明顯太突出了。歸納起來就一句話:看誰都是好人!后來的事實證明,王弗確實有先見之明。像章惇這個后來對蘇軾嚴加迫害的惡人,當初在鳳翔都是與蘇軾往來頻繁的“朋友”。被章惇差點整死的蘇軾,在很多年后給章惇之子章援的信中竟然還有“某與丞相定交四十馀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固無增損也?!?/strong>這樣的語句。誠然這表明蘇軾是個心胸坦蕩之人,但位居高官,心里不設防就是大忌,蘇軾一生大起大落正是由于這個性格上的短板所致。王弗在世時,能夠經(jīng)常對他進行提醒、修正。但可惜的是,兩人的穩(wěn)定生活僅僅存在了十一年?;蛟S是為夫君操碎了心,也過度地透支了精力和健康,'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師。”
王弗去世的當年,蘇軾寫了一首《翻香令》
王弗去世后,失去了妻子的適時點撥和提醒,蘇軾終于開始為自己性格上的缺陷買單了,自此宦海沉浮顛沛流離。而每每人生處于低谷期,他都會愈加思念愛妻王弗。子幼、母逝、父老、弟遠、再加上同僚的猜忌、皇上的疏遠,蘇軾只能將心中的所有苦悶訴諸筆端。于是也催生了一首首凄美、悲憫的詩詞和文章。
王弗病故后,公公蘇洵曾對兒子蘇軾說了這樣的話:汝妻嫁后隨汝至今,未及見汝有成,共享安樂。汝當于汝母墳塋旁邊葬之。足見整個蘇家對這個媳婦的貢獻和功勞的高度認可。
王弗去世十年后,被貶到密州的蘇軾,見到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地,填于溝壑。又恰逢王弗忌辰,蘇軾百感交集,十年未曾于亡妻墓邊祭掃,陰陽兩隔,肝腸寸斷,夢中又見“小軒窗,正梳妝”。于是提筆寫下了那首融血凝淚的“千年一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小軒窗 正梳妝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strong>
記憶中的愛妻,永遠定格在了二十七歲!短松岡上流淌的凄美月光,也永遠成為了千年悼亡詩詞中誰也化不盡的那抹蒼涼!
閏之“潤之”
千百年來,普通老百姓對大文豪、大詩人的了解往往只是從一首或者一句詩開始。從這個角度來說,李白似乎以通俗致勝,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等等,讓人過目不忘。而蘇軾則不然,東坡先生走的可是高端路線。如千古名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再如“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等等,當你理解了蘇軾的詩句后,至少已經(jīng)有了點滄桑和閱歷。開玩笑地說,李白征服一個人是從娃娃抓起,多半是抓男人;而蘇軾則是從少年抓到老年,男女通吃,而且抓的是你的心。
雖然說“文無第一”,但如果從現(xiàn)在素質(zhì)教育全面發(fā)展的角度而言,蘇軾在整個文學藝術(shù)領(lǐng)域的貢獻應該是超越李白的。他在經(jīng)、史、子、集,詩、賦、文,書法、繪畫、音樂、廚藝樣樣精通,這樣的天才級人物實在是千年難遇。
可能是他的出現(xiàn)真的遭到了老天的嫉妒,所以才讓他才高八斗卻唯獨“潦倒不通世務”,如果上蒼真的存在,那肯定是個超級偉大的作家。天才、美女、政治漩渦、艷遇甚至傳言的不倫之戀等等,這些穿越千年仍然抓人眼球的華麗或狗血的經(jīng)歷和段子一并都給了蘇軾,從而造就了一位時而樂觀豁達,時而抑郁悲憤;時而幽默風趣,時而暴躁如雷;時而縱情聲色,時而獨游江畔;時而鎮(zhèn)定自若,時而惶惶不安,既抱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又時時向往佛家的解脫之道,更熱衷道家的長生之術(shù),企求獲得駐顏益壽的矛盾的蘇軾。
在構(gòu)思和塑造蘇軾的時候,上蒼肯定是頗費了一番心思的。比如賜給他的那些女人。生母程夫人、首妻王弗、繼室王閏之、侍妾王朝云、歌姬琴操……這些女人客觀上成就了蘇軾,也因為蘇軾讓這些女人名留千古。
第二任妻子王閏之,竟是首任妻子的堂妹!僅此一條就足以讓人遐思無限。王閏之比堂姐王弗小9歲,比姐夫蘇軾小11歲,姐姐去世時27歲,王弗時年18歲。又過了3年,王閏之21歲嫁給了蘇軾。根據(jù)宋代禮儀,“女子十四至二十”,如果不是喪服在身,“皆可成婚”。從14歲到21歲,王閏之竟然7年未嫁,僅從時間上推斷,這王閏之莫不是早早就暗戀姐夫吧!
關(guān)鍵是身為姐夫的蘇軾是不是原來也“心懷不軌”???
讓我們把思維撥正。蘇軾不是凡人,我們也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還是從文獻中找些答案吧
“昔通義君,沒不待年;嗣為兄弟,莫如君賢。婦職既修,母儀甚敦。三子如一,愛出于天。(見《蘇軾文集》卷六十三)”
“通義君”為朝廷后來給王弗封號,“沒不待年”,說明在王弗去世尚不到一年,蘇軾和閏之的婚事便已定下。在這里我們不要忽略一個事實,那就是王弗為蘇軾留下了一個不到六歲的幼子蘇邁。而蘇軾和王弗對這個孩子是給予無窮之希望的,此子長大之后成就非凡,被世人稱為“小蘇”,這是后話。續(xù)弦當然重要,但娶誰能對自己的孩子更好肯定是蘇軾再娶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擇偶標準。事實證明,對于自己堂姐的孩子,王閏之確實做到了視如己出,乃至于蘇軾對她做出了“三子如一,愛出于天”的極高評價。
對于這件事,蘇軾在王閏之去世后,與侍妾王朝云一起祭奠時曾作詩一首,詩中寫道:“一盞壽觴誰與舉。三個明珠,膝上王文度,放盡窮鱗看圉圉。天公為下曼陀雨?!?/strong>“三個明珠”(蘇邁和王閏之所生二子)皆在王閏之的膝上,由此可見,王閏之確實是一位賢妻良母。
除了考慮幼子,王弗去世時蘇軾已經(jīng)年近而立,正式迎娶王閏之時已經(jīng)32歲了。這時候蘇軾年輕時的銳氣已經(jīng)有所減退,沒有了王弗的修正與管束,仕途正在經(jīng)受著前所未有的考驗。這時候他急需一位知書達理、和睦持家的賢內(nèi)助,需要一位“懂他”的人。而王閏之恰恰是這樣的人選。蘇軾與王閏之生活的二十五年,正是他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先因政見不合自請出京,接著是九死一生的“烏臺詩案”,然后流放黃州……這期間,好多新朋故交遠離了他,陪伴他、安慰他、與他生死與共、相濡以沫的只有王閏之。
和聰明伶俐、善于“御夫”的堂姐不同,王閏之是個寬厚的女子,她無法左右鋒芒畢露的夫君,只能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承受蘇軾給家庭帶來的動蕩,保護著這個“不合時宜”的丈夫。在經(jīng)濟最困難的時候,她和蘇東坡一起采摘野菜、赤腳耕田,變著法子給蘇東坡解悶?!盀跖_詩案”時,蘇軾被捕,王閏之哭的天昏地暗、肝腸寸斷,看到丈夫因書獲罪,她遷怒于丈夫的書稿,情急之下將招致災禍的詩書“悉取燒之,比事定,重復尋理,十亡其七八矣。”凡此種種,都在說明一個事實,王閏之就是這樣一位死心塌地跟從夫君的尋常女子,在她心里,蘇軾就是天,就是自己的一切。
對于姐姐和蘇家“精心雕琢”出來的這位夫君,王閏之當然也會時不時地進行“拋光處理”,雖然她的才氣不如姐姐王弗,但對于蘇軾的文學創(chuàng)作而言,王閏之的作用同樣不可忽略。比如蘇軾的千古名篇《后赤壁賦》。
“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日:'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谑菙y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strong>
湖北黃岡 東坡赤壁
王閏之的聰明之處在于,她對夫君的了解和照顧細致入微,夫君需要什么,她馬上能夠提供力所能及的情感與物質(zhì),讓蘇軾能夠心無旁騖、專心作文。
在心理疏導方面,王閏之更是在蘇軾最悲情苦悶時及時點撥鼓勵,讓蘇軾的不良情緒得以舒緩和釋放。有《小兒》詩為證:
“小兒不識愁,起坐牽我衣。
我欲嗔小兒,老妻勸兒癡。
兒癡君更甚,不樂愁何為?
還坐愧此言,洗盞當我前。
大勝劉伶婦,區(qū)區(qū)為酒錢。”
男人在外心不順,回家之后小兒哭,蘇軾免不了會發(fā)脾氣,但人家妻子卻說:“孩子不懂事,你咋能還不如孩子呢?”然后妻子趕緊做家務,為自己沏茶倒水,于是蘇軾心中有愧:“我和那個糟蹋錢換酒的劉伶一樣荒唐,你卻比劉伶的妻子還賢惠?。 ?/p>
讓蘇軾欣賞的還有王閏之的“內(nèi)秀”。在蘇軾的《與章子厚書》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昨日一牛病幾死。牛醫(yī)不識其狀,而老妻識之,日:'此牛發(fā)豆斑瘡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闷溲远?。”王閏之竟然懂得中醫(yī)藥理!我不知道“豆斑瘡”是否是今天所說的“瘧疾”,如果是的話,王閏之簡直就是那個時代的屠呦呦!這也從側(cè)面證明,我們的祖先早就開始用青蒿素治療疾病了。
寫到這兒,又有點不忍了,因為這樣一位賢淑美麗寬仁的女子,竟然也沒能陪伴蘇軾終老。在替姐姐繼續(xù)操了25年的心之后,元佑八年(1093年),一直尊稱蘇軾為“子瞻先生”、47歲的王閏之撒手人寰,“十年生死兩茫?!钡谋瘺鲈俅螐浡颂K軾的那顆悲愴的心!
“我日歸哉,行返丘園。曾不少須,棄我而先。孰迎我門,孰饋我田。已矣奈何,淚盡目干。旅殯國門,我實少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保ā都劳銎尥部ぞ摹罚?/strong>
此后10年間,王閏之的靈柩一直停放在京西的寺院里。蘇軾死后,弟弟蘇轍將其與王閏之合葬,滿足了哥哥“惟有同穴”的遺愿。這位嫂子也深得蘇轍敬重,先后為王閏之寫了兩篇祭文。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蘇軾黃州任職的時候,王閏之似乎對自己的命運有所了解,她親自在酒肆間買回了一個叫王朝云的小歌姬回家。這個12歲的小女孩先是做婢女,后來成為了蘇軾的妾。再后來,到公元1093年8月,在蘇東坡的第二任妻子王閏之去世以后,她以妾的身份接續(xù)了王閏之的職責。
蘇洵又開始了系列“神操作”。
嘉佑元年(1056年),蘇洵知道自己的兩個兒子已經(jīng)羽翼漸豐,是時候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于是,瞄準了自己曾經(jīng)痛恨至極的科舉考試,蘇洵信心百倍地帶著兩顆“復仇炸彈”——21歲的蘇軾和18歲的蘇轍,躊躇滿志地奔赴河南開封府。
蘇洵對當時的科舉和官場早已洞若觀火,他不會打無準備之仗。自己的兵馬未到,但“鴻雁”卻先行了。“投名狀”在什么時代都是相當重要的!
蘇洵先給地方大員張方平寫了一封信,信中大致的意思是自己要帶兩個兒子拜訪張方平。張方平何許人也?此人時任益州知州,相當于現(xiàn)在的成都市長。此人經(jīng)歷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是著名的《平戎十策》的做著,最高官銜是參知政事(副宰相),被后世人譽為“北宋文壇的推動者”。關(guān)鍵是這位張大人剛直不阿、惜才如命、唯才是舉。而且早就讀過蘇洵的文章,對之贊賞有加。“虎父無犬子”,帶著這種印象,張方平接見了父子三人。
這一見可不得了啊,張方平馬上就發(fā)現(xiàn)這是天下少有的父子三人,尤其對蘇軾,歡喜得不得了,差點就收為義子。
于是張方平自然要發(fā)問:既然你的兩個兒子這么優(yōu)秀,以后什么打算???蘇洵馬上謙虛地回復到:萬丈高樓平地起啊,怎么著也得先在老家眉州參加解試,獲得舉人身份。張方平一聽不樂意了:“從鄉(xiāng)舉,乘騏驥而馳閭巷也。六科所以擢英俊,君二子從此選,猶不足騁其逸力爾”。啥意思,人家就是對蘇洵說,你倆兒子參加科舉考試就“是小兒科”。即使六科這樣選取英才的考試,你這倆小子也輕松加愉快。可別扯沒用的了,趕緊直接“跳級”吧,我給你運作個“自主招生”直接參加“985院校招生”得了。
這就是“守蜀日,得眉山蘇洵與其二子軾、轍,深器異之。”(《宋史·張方平傳》)所記錄的事情。
當然,張方平絕不是意氣用事,在舉薦蘇軾兄弟二人之前,深諳朝廷科考程序的他先來了一次“全真模擬考試”,結(jié)果兄弟二人順利過關(guān),于是張方平連發(fā)數(shù)封舉薦信,“三蘇”直接進京參加“全國統(tǒng)一招生考試”去了。
張方平都給誰寫信了呢?一是韓琦,二是歐陽修,其他就不得而知了。韓琦當時是朝廷樞密使,是和范仲淹一起推行過慶歷新政的大功臣,不僅名震朝野,做人更是剛正有加,是著名的諫官;歐陽修自不必說,是負責國考的主考官。
寫到這里大家可能認為蘇軾是“走捷徑”上去的,但事情遠非這么簡單,因為在京城蘇軾和蘇轍還要經(jīng)過禮部考試、禮部復試、皇帝御試,這些必須靠個人實力。
在京城準備了幾個月,蘇軾兄弟順利通過了舉人考試。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嘉佑二年正月,終于盼來了期待已久的大考。這次考試絕對是我國歷史上含金量最高的一次科舉考試,參考者不僅有蘇家兄弟,更有歐陽修的得意弟子、后來同為唐宋八大家的曾鞏以及很多大文人的門生!這年的考題也得以流傳千古,考試中詩題為《豐年有高廩》,論為《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在這次考試中文章僅寫了六百余字,卻把“仁治”思想闡述得淋漓盡致,相當于今日之“高考滿分作文”。閱卷官、宋詩的“開山祖師”梅堯臣讀到此文時。大贊其有孟軻之風,歐陽修看后,更是驚喜以為異人,準備以此文為第一,但又怕這是其學生曾鞏的文章,為避嫌,降為第二,這也是宋代科舉上的一個佳話。
接下來是禮部復試,對答《春秋》,相當于經(jīng)典文學知識考查。這次蘇軾毫無爭議地獲得了第一名。三月,參加宋仁宗殿試,蘇軾兄弟二人一同進士及第,這在當時的影響遠超過今天雙雙考中清北,當時朝中大臣均以國士之禮對待年僅22歲的蘇軾,歐陽修當時就曾感嘆道:“更三十年,無人道著我也!”后來的事實證明,歐陽修確有識才慧眼和先見之明。
參加完進士科考試之后,蘇軾母親不幸病逝,蘇軾守孝三年,三年后蘇軾在歐陽修、楊畋的推薦下向兩制(即掌內(nèi)制、外制的翰林學士、知制誥、中書舍人)呈送平時所作策、論五十篇。經(jīng)過兩制篩選準許蘇軾參加嘉佑六年的制科考試。
制科考試是當時的終極大考,八月二十五日,宋仁宗在崇政殿親試制科應試者,稱為“御試”。 制科考試成績評定分為兩次,且看第一次主考官:司馬光、范鎮(zhèn)、蔡襄、胡宿……,第二次復考官為王安石!北宋當時的文壇巨擘幾乎都在這里。且整個考試過程中考卷有專人謄錄,考生姓名均為代號,蘇軾代號為“臣”,蘇轍代號為“氈”。最后的結(jié)果是:蘇軾入三等,蘇轍入四等。制科考試入三等是什么概念呢?葉夢得在《石林燕話》中提到:“故事,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虛,惟以下三等取人,然中選者,亦皆第四等”;《宋史·蘇軾傳》中也說:“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軾而已”,縱觀兩宋三百多年間歷史,制科能入三等的只有四人:吳育、蘇試、范百祿、孔文仲。一句話,這個“三等”是精英中的精英,含金量是狀元的好多倍!
在此過程中,歐陽修作為推薦導師,門下蘇軾、蘇轍兩人制科考試同時入等,他的興奮溢于言表:“蘇氏昆仲,連名并中,自前未有,盛事!盛事!”御試完畢之后,宋仁宗回到后宮也是喜不自勝,高興地對高皇后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在所有人都為蘇氏兄弟的金榜題名歡呼贊嘆時,冷靜下來仔細分析,他們的成功除了本身才華橫溢之外,與張方平、歐陽修等大人物的關(guān)注密不可分。因為自古有道是“文無第一”,在文風和政風如果不符合這些人的價值觀、不接受其指點的話,也可能會出現(xiàn)“泯然眾人矣”的結(jié)局。而為避免這一結(jié)局“一頓操作猛如虎”的最大“推手”則是蘇洵。
作為父親,蘇洵用自己的名氣和文章打動了張方平,又在張方平的引薦下,向歐陽修獻上了一份“大禮”——十幾年心血凝成的《策論》二十篇,正是這份大禮讓歐陽修覺得蘇洵有荀子文風,于是對來自四川眉山的這父子三人刮目相看,這才有了之后的一系列關(guān)注與提攜。
天下父母皆愛子女,絕大多數(shù)父母都能為了子女成長不辭辛苦更不計代價,不過和蘇洵相比,我們是不是也該反思一下,在幫助孩子成長方面,我們是不是還差點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