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某,女,42歲。
患者每天黎明時,小腹部有一軟包,似雞蛋大小隆起,此軟包從下往上移動,移至胃脘則嘔吐苦水黃涎,伴頭暈目眩。每次發(fā)作約2 小時左右,然后自動消失,舌苔白而水滑,脈沉弦。
處方:██。
服上藥6劑而愈。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黃連阿膠湯(注:答案非唯一,僅供參考)
李某,男,43歲。
1978年10月,在無明顯誘因的情況下,自覺兩下肢發(fā)冷,并逐漸向上發(fā)展至腰部,向下至足心,寒冷之狀,如赤腳立于冰雪之中,寒冷透骨,并有下肢麻木,有一時如蟲行皮中狀。
以后寒冷又進一步發(fā)展至于兩脅之間。伴有陽痿不舉,小便淋漓。一年半來,曾在北京各大醫(yī)院,經(jīng)中西醫(yī)多方治療均無效。
視其雙目有神,面色紅潤,舌質(zhì)絳,脈弱略數(shù)。
初按肝膽氣郁,陽氣不達之陽郁厥證淪治,投四逆散加黃柏,知母無效。
再診時,詢知有心煩寐少,多夢,身半以上汗出。
此當屬黃連阿膠湯證,但下肢為何厥冷?
因而想到《傷寒淪》中曾說:“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足下惡風……”
以及“微數(shù)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span>
由此可見,凡火熱盛于上者,必痹于下,而形成上下陰陽格拒之勢。本證火氣獨在上,故心煩不得眠而身半以上汗出;陽氣不下達,故腰腿以下厥冷。
黃連9克,黃芩3克,阿膠9克,白芍6克,雞子黃2枚。
服藥三劑后,下肢寒冷麻木等明顯減緩,心煩汗出等證也大有好轉(zhuǎn)。
上方加丹皮6克,并同時服用知柏地黃丸而愈。
解說:附子瀉心湯證的形成是以真陽不足為前提,熱是真熱,寒是真寒,所以,必須用附子以溫下寒,用三黃以清上熱。
而黃連阿膠湯證的形成則是以真陰不足為前提,由于心火獨盛于上而陽氣不能下煦,所以用滋陰降火的方法治療。
雖然此二者均出現(xiàn)上熱下寒的證候表現(xiàn),但通過四診合參,就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的不同之處。
附子瀉心湯證由于以陽虛為前提,所以往往見有大便稀溏,形寒汗出,舌質(zhì)淡嫩或暗紅,舌體胖大,苔白或苔白潤。
而黃連阿膠湯證由于以陰虛為基礎,所以往往可見口咽干燥,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絳或光絳無苔,舌體瘦小等證。
原文復習
《傷寒論》第303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者,黃連阿膠湯主之。
各家論述
《注解傷寒論》:陽有余,以苦除之,黃連、黃芩之苦以除熱;陰不足,以甘補之,雞子黃、阿膠之甘以補血;酸,收也,泄也,芍藥之酸,收陰氣而泄邪熱也。
《衷中參西》:黃連味苦入心,性涼解熱,故重用之以解心中發(fā)煩,輔以黃芩,恐心中之熱擾及肺也,又肺為腎之上源,清肺亦所以清腎也。
芍藥味兼苦酸,其苦也善降,其酸也善收,能收降浮越之陽,使之下歸其宅,而性涼又能滋陰,兼能利便,故善滋補腎陰,更能引腎中外感之熱自小便出也。
阿膠其性善滋陰,又善潛伏,能直入腎中以生腎水。
雞子黃中含有副腎髓質(zhì)之分泌素,推以同氣相求之理,更能直入腎中以益腎水,腎水充足,自能勝熱逐邪以上鎮(zhèn)心火之妄動,而心中發(fā)煩自愈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