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陽散火法
運用升陽風藥,用以治療以元氣被遏,郁火上炎而引起的各種病癥的方法,稱為升陽散火法。
代表方
升陽散火法的代表方為升陽散火湯、火郁湯等。
升陽散火湯出自《內外傷辨惑論·暑傷胃氣論》,藥物組成為升麻、葛根、獨活、羌活、白芍藥、人參以上各5g,炙甘草、柴胡以上各3g,防風2.5g、生甘草2g。上件?咀如麻豆大,每服稱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無時,忌寒涼之物??捎糜谥委熌凶計D人四肢發(fā)困熱,肌熱,筋骨間熱,表熱如火燎于肌膚,捫之烙手。
火郁湯出自《東垣試效方》[程嵐1] ,由升麻、柴胡、葛根、白芍藥以上各10g,防風、甘草以上各5g藥物組成。上?咀,每服五錢,水二大盞,入連須蔥白三寸,煎至一盞,去渣,稍熱,不拘時服。臨床上用以治五心煩熱,是火郁于地中。四肢者,脾土也。心火下陷于土之中,郁而不得伸。故《內經》云:“火郁發(fā)之”。
想了解更多有關升陽療法請關注“胡臻國醫(yī)工作室”
臨證治驗]
趙某某,女,42歲,溫州醫(yī)學院教師,2006年9月就診。
患者于5天前出現(xiàn)逐漸出現(xiàn)左額至耳前后皮膚焮紅疼痛,疼痛漸日加重,察其左耳后皮膚成簇白色膿皰,發(fā)熱,體溫達38.2℃,心煩便秘,口苦咽干,頭目眩暈,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舌紅苔厚微黃,脈弦數(shù)。
中醫(yī)診斷:蛇串瘡,肝膽濕熱。
西醫(yī)診斷:帶狀皰疹。
治療原則:和解少陽,宣散透邪。
選方用藥:小柴胡湯合升降散加減。
處方:柴胡12g、黃芩9g、人參6g、半夏9g、炙甘草5g、生姜9g、大棗4枚、蟬衣6g、僵蠶12g、生大黃10g、姜黃10g、枳殼10g。三劑,每日一劑,[程嵐3] 水煎服。
當天一劑后熱退,三劑后疼痛明顯緩解。
二診:繼原方,改制大黃10g,共5劑,再加減調理20余天,病愈。
按語:此為肝膽郁火又復感受火熱之邪以致引動肝火,濕熱蘊蒸,侵淫肌膚脈絡所致的蛇串瘡。濕熱毒邪極易停留筋肉皮膚之處而致疼痛。其疼痛劇烈呈帶狀且疼痛固定不移,其發(fā)病部位也多見于腰脅、胸背及頭面等多條經筋結聚之處而不入臟腑,正與經筋的特點相似,因此認為蛇串瘡尤其有后遺疼痛者主要表現(xiàn)為經筋部位病證。運用循經辨證理論,循行過頭面部的經筋主要是足少陽經筋。
根據(jù)中醫(yī)辨證,蛇串瘡多由于肝經郁火和脾經濕熱內蘊,又復感受火熱之邪以致引動肝火,濕熱蘊蒸,侵淫肌膚脈絡所致?!秱摵髼l辨》認為本方寒溫并用,升降協(xié)調,能疏利三焦而通達上下,和暢氣機而協(xié)調表里。且煎藥之法亦有深義,煎至一半,去渣再煎,以臻淳,是為和劑煎法之要妙。立法制方遣藥煎煮處處著眼于一個“和”字,此正為“三陽證見治從少陽”的基本依據(jù),和則不爭,和則順達,方能次第從容。升降散,又名太極丸。多數(shù)醫(yī)家認為是清代醫(yī)家楊栗山所創(chuàng),實際上可能最早見于明代醫(yī)家張鶴騰編著的《傷暑全書》。升降散為治療瘟疫的首要方劑,清代醫(yī)家楊栗山所著《傷寒瘟疫條辨》,強調升降散的重要性,稱其為治療瘟疫總方。由于升降散組方精當,療效顯著,臨床上被廣泛應用,極為近代著名中醫(yī)蒲輔周、趙紹琴所推崇;也是中醫(yī)藥治療SARS初期的常用方。升降散是由僵蠶、蟬蛻、姜黃、大黃、米酒、蜂蜜組成。用藥僅六味,但選藥精當、用藥輕靈、味少力專。楊栗山仔細分析了升降散方中所用藥物的配伍關系,以及各味中藥的藥性。他說:“是方以僵蠶為君,蟬蛻為臣,姜黃為佐,大黃為使,米酒為引,蜂蜜為導?!闭J為白僵蠶辛苦,氣薄輕浮而升,為陽中之陽,能祛風除濕,清熱解郁,除痰散結,辟一切怫郁之邪氣;蟬蛻甘寒,開宣肺竅,祛風除濕,涼散風熱,滌熱解毒,姜黃辛苦溫,行氣散郁,祛邪辟疫,大黃苦大寒,上下通行,抑制亢盛之陽,米酒性大[程嵐4] ,辛甘苦,善行驅邪;蜂蜜甘大涼,清熱潤燥。楊氏[程嵐5] 瘟疫十五方,僵蠶、蟬蛻為必用之品。升降散中蟬蛻、僵蠶為君臣之藥,意在辛涼透邪、解郁散熱。楊栗山用來治“表里三焦大熱,其證治之所由來”?;馃醿扔魹樯瞪⑦m應證的主要病機特點,本方宣郁清熱之力甚著,所以能“救大證、怪證、壞證、危證”。它寒溫并用、升降兼使、表里雙解、透泄并舉,從升降散的組成我們知道,它的功效是辛涼宣透、升清降濁、攻下逐瘀。它是治療瘟疫火毒內郁三焦、氣機不暢病證的主要方劑。升降散所適應病癥的病機與瘟疫的病機相同。若不用辛涼解散,則邪熱不得外泄。故用升降散來解郁透邪、調暢氣機以治療火毒內郁三焦,氣機不暢的病證,尤其是瘟疫初期的病證更為適合使用。對于該患者用小柴胡湯為主方清解少陽,并以升降散升陽散火,助清解少陽之邪。兩方共用達清解少陽火熱,宣散透邪之目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