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山水
古代傳統(tǒng)山水名畫賞析
1、北宋巨然《雪圖》
此圖構(gòu)圖秉承巨然一貫的直弧線構(gòu)圖方式,山勢雄奇峻朗,清麗明快,表現(xiàn)奇峰積雪高出云表,其下坡陀岡阜松杉蕭疏,山腳寒車馬行旅,峰巒從上至下,全以焦墨直皴,樹欹屈多之勢。
2、北宋李成《寒林平野圖》
李成(919~967)五代及北宋畫家。字咸熙,唐宗室后裔。原籍長安(今陜西西安),祖父李鼎曾任蘇州刺史,于五代時避亂遷家營丘(今山東昌樂),故又稱李營丘。他博學多才,胸有大志,但不得施展,遂放意詩酒書畫,后醉死陳州(今河南淮陽)客舍。李成擅山水,師承荊浩、關(guān)仝,并加以發(fā)展,多畫郊野平遠曠闊之景。多作平遠寒林,畫法簡練,筆勢鋒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稱;畫山石好像卷動的云,后人稱這種表現(xiàn)技法為“卷云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畫“淡墨如夢霧中,石如云動”,這種“石如云動”的形象成為以后畫家用李成筆法作畫的重要風格標記。他和范寬與另一位山水畫家關(guān)仝一起被稱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的大師。李成“師荊浩未見一筆相似,師關(guān)仝則葉樹相似?!倍矣捎谒毺氐膭?chuàng)造才能,他在宋代“三家山水”中影響最大。李成對山水畫的突出貢獻,在于他創(chuàng)造的“寒林平遠”的形象已從荊關(guān)一派宏偉壯麗的面貌中變法而出。本幅繪長松兩株,雜以枯枝寒樹,松樹枝作蟹爪狀,右上角有宋徽宗題“李成寒林平野”六字,前有“御書”半璽,畫上端有乾隆題詩及收藏印鑒。
3、北宋李成《讀碑窠石圖》
《讀碑窠石圖》是李成與人物畫家王曉的合作,畫家在寒林平野中描寫了幾株歷盡滄桑的老樹和一座古碑。此圖置境幽凄,氣象蕭瑟,古樹枝椏奇勁參差,背景空無一物,杳冥深遠,寓無限悲涼于其中。另外,此畫畫樹石時先勾后染,清淡明潤,饒有韻致。從這件作品中不難看出,李成藝術(shù)的“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的藝術(shù)特色一覽無余,尤其那幾株蒼古老樹畫得出神入化,更增添了凄涼氣氛。
4、北宋李成《晴巒蕭寺圖》
本圖以直幅形式畫冬日山谷景色,畫中群峰兀立,瀑布飛瀉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樓閣,山麓水濱筑以水榭、茅舍、板橋、間有行旅人物活動。山石雄偉而秀美,皴染用筆多有變化,不太象李成一貫的平遠構(gòu)圖方式,兼具關(guān)仝之雄渾與李成之清潤。畫家以尖利筆致畫寒林枯木,景色清幽靜謐,雖非平遠之景,但依然具有李成畫風特色。估計此圖當完成于北宋前期,至少是李成傳派的作品。
5、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
范寬,漢族,陜西華原(今耀縣)人。生卒年月不詳(據(jù)畫史記載,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間(1023-1031)年還健在)本名中正,字中立(又作仲立),北宋山水畫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宋人將其與關(guān)仝、李成并列,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因為他性情寬厚,不拘成禮,時人呼之為“寬”,遂以范寬自名。據(jù)《宣和畫譜》記載,他“風儀峭古,進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断叫新脠D》(臺北故宮博物院),絹本,水墨,縱206.3厘米,橫103.3厘米。畫中巨峰巍然聳矗,山澗中瀑布直瀉而下,峻厚的山巒長著茂密的林木,巖石皴紋歷歷可辨,顯示出一種“全景山水”,“大山大水”逼人的磅礴氣勢。山腳下霧氣迷蒙,近處大石兀立,老樹挺生,溪水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趕著馱隊走過,人畜雖皆畫得其小如蟻,然卻真實生動,使人仿佛能聽到驢蹄得得之聲。范寬在用筆上多采用“雨點皴”,在刻畫北方山水的風骨方面可謂得天獨厚。此畫氣韻生動,運墨深厚,運筆雄強,意境悠遠,實在是山水畫曠古絕作。
6、北宋范寬《臨流獨坐圖》
臨流獨坐圖表現(xiàn)層巒疊蟑,山勢起伏,溪谷間,云煙彌漫動蕩,使深山幽小充盈著活力。說明他很重視到大自然中去寫生、“對景造意”,觀察山林間的早霧晚霞、晴陰雨雪及四時變化,為山川林壑傳神寫照。此圖無款,表現(xiàn)的是崇山峻嶺的山野景象。山中點綴溪流飛瀑和樓閣寺觀,氣勢恢弘,云煙浮動,近岸秋林老屋旁有一老叟在臨流撫琴。畫幅上有明洪武時蘇伯衡等人的題詩,鈐有“式古堂卞氏”、“天目吳元讓圖書”、“王獻臣印”、“希代之珍”及乾隆等收藏印?!妒焦盘脮媴R考》和《石渠寶芨續(xù)編》著錄。
7、北宋范寬《雪山蕭寺圖》
《雪山蕭寺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表現(xiàn)大雪覆蓋下的深山幽谷,點綴以古寺、關(guān)隘、寒泉及行旅情節(jié)等。皴筆不多而健硬有力,章法嚴整而有變化,墨色染出陰霾的天空,益加襯托出雪嶺高寒的氣氛,顯示出范寬“寫山真骨”、“與山傳神”的精湛技藝。
8、北宋郭熙《早春圖》
郭熙(1023-約1085)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淳夫,河南溫縣(今屬河南)人。工山水,出身布衣,好道學,喜游歷。(1068-1077)間為圖畫院藝學,后任翰林待詔直長,成為宮廷畫院重要成員。郭熙善畫,初無師承,后在臨摹李成山水畫中受到啟發(fā),筆法大進,亦能自放胸臆,筆勢雄健,水墨明潔。畫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臉皴,畫樹如蟹爪下垂。早年巧贍致工,晚年落筆益壯,常于高堂素壁作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巖岫巉絕、峰巒秀起、云煙變幻之景。于畫論方面亦有建樹,總結(jié)出對四季山水的審美感受及山水構(gòu)圖三遠法等。創(chuàng)作活動旺盛的時代正是宋神宗在位的熙寧、元豐間(1068-1085年)。本圖構(gòu)圖造型獨樹一幟,用曲線造型,卷云或鬼臉皴,畫樹如蟹爪下垂,此畫表現(xiàn)出冬去春來,大地復蘇的細致的季節(jié)變化。在章法上兼有高遠、深遠、平遠,層次分明,畫中雖無桃紅柳綠的景色,卻已傳達出春回大地的信息。畫上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樹繞巖葉溪開凍,樓閣仙居家上層。不籍柳槐間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
9、北宋郭熙《窠石平遠圖》
郭熙十分強調(diào)畫家對自然景物的觀察研究。他深知自然山水體貌結(jié)構(gòu)的規(guī)律及其在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中的變化特征,而且還特別強調(diào)畫家如何去發(fā)現(xiàn)和塑造山水的優(yōu)美藝術(shù)形象:“山形面面看,山形步步移”,角度不同而呈現(xiàn)千姿百態(tài)。此畫畫深秋清曠之景,神韻獨絕,樹石畫法與《早春圖》頗為相似,但構(gòu)圖卻以平遠布置,也許是他三遠法的另一例證。
10、北宋郭熙《寒林圖》
立軸上畫古柏一株,旁襯以寒林枯木,古柏老干虬枝,寒樹木葉盡脫,二者各具姿態(tài),鮮明地寫出了柏樹歷經(jīng)歲寒不凋的品格。郭熙不專以畫寒林著稱的,但這方面也具有相當?shù)脑煸劊谒螌m欽明殿中圖繪《松石平遠圖》,可惜未流傳至今,此幅寒林圖無作者款識,曾經(jīng)清宮收藏,雖不能斷言出自郭熙之手,但作為李郭傳派的宋代優(yōu)秀作品當無疑義。
11、北宋郭熙《樹色平遠圖》
此圖描繪一河流兩岸樹色平遠的景色。畫中之景以河為界可分作前后兩部分。前景畫河流近岸,平地坡石,其上生古樹數(shù)叢,枝干盤曲伸張,樹上枯藤纏繞,垂蔓點水。整個景物清寒枯硬,其境界清曠平淡。畫面以平遠布局,構(gòu)景簡潔,開闊而均衡。其樹似鹿角蟹爪,山石筆法靈活多變,墨色濃淡變化豐富而微妙,所造之境具體真實,從中可以看出李成畫風的影響,同時又體現(xiàn)出郭熙山水畫的典型風格。
12、北宋王詵《漁村小雪圖》
王詵(1036-1093后,一作1048-1104后)字晉卿,太原(今屬山西)人,后徙開封(今屬河南)。熙寧二年(1069)娶英宗女魏國大長公主,拜左衛(wèi)將軍、駙馬都尉。元豐二年,因受蘇軾牽聯(lián)貶官,落附馬都尉。責授昭化軍節(jié)度行軍司馬,均州安置,移潁州安置。元佑元年(1086)復登州刺史、駙馬都尉。卒,贈昭化軍節(jié)度使,謚榮安。能書畫屬文,工于棋。其詞音調(diào)諧美,語言清麗,情致纏綿。王詵繪畫以山水見長,水墨山水受李成影響,具有幽雅清潤的格調(diào)。青綠著色山水則源自二李而又創(chuàng)新意,不古不今自成一家。所畫山水多為煙江遠壑、柳溪漁浦、晴嵐絕澗、寒林幽谷、桃溪葦村等“詩人難狀之景”?!稘O村小雪圖》手卷,絹本設(shè)色,縱44.4厘米,橫219.7厘米。圖繪冬日小雪初霽的山光水色。漁村被置于畫的右端,開卷便見白雪覆蓋的遠山和近岸,疏葦寒塘,有眾漁夫在忙碌,或張網(wǎng)、或釣魚、或拉罾、或抬網(wǎng),柳枝掩映之間漁村隱現(xiàn)。左邊的長卷則描繪白雪皚皚的峰巒巖岫以及蒼蒼茫茫的水色。山中有瀑布飛濺,近處則勾畫了數(shù)株巨松,或挺直,或偃仰,或舒展,松針依然是李成的“攢針”法,線條遒勁剛強,極見功力。山石兼用卷云皴、刮鐵皴,顯然取法于郭熙。而用“破墨法”烘染:先沿勾線向內(nèi)用稍淡于勾的墨色加染,然后用清水向內(nèi)化開過渡,墨色淡雅而鮮亮,層次感強。蘇軾稱贊他“得破墨三昧”。尤其是他獨創(chuàng)的在峰頂、嵐尖、樹頭、沙腳敷以白粉,又在樹頂、葦尖略勾金線,一改唐以來金碧山水之恒以金線勾山廓、石紋、坡腳以及宮室、樓閣等物的方法,似乎更適合表達雪后的陽光感。后人贊美此圖:“刻畫嚴謹,筆墨精練,氣象渾成,韻致深遠?!?div style="height:15px;">
13、北宋郭忠恕《明皇避暑宮圖》
郭忠恕,兼精文字學、文學,善寫篆、隸書,尤其“界畫”為世人推重,“界畫”是隨著山水畫發(fā)展而派生的一科,主要是畫與山水畫中有關(guān)的亭臺樓閣、舟船車輿?!妒コ嬙u》中評他的界畫,為“一時之絕”,列為“神品”,傳世作品有《雪霽江行圖》卷。此圖無款識,傳為郭忠恕所繪,畫幅題簽:“郭忠恕越王宮殿圖,穰梨館藏?!碑嬛袑m室建筑宏偉壯麗,結(jié)構(gòu)復雜,細密精工,造型準確,避暑宮背山面水,景色宜人。圖中山石呈卷云狀,已是北宋中期郭熙畫派的風致,故此圖繪制時間應晚于郭忠恕,當在宋元之際。畫幅右下鈐“過云樓收藏印”著錄于《穰梨館過眼錄》。
14、北宋米芾《春山瑞松圖》
米芾,中國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祖籍太原,遷居襄陽。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顛。書畫自成一家。精于鑒別。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宋四家之一。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稱“米氏云山”,但米芾畫跡不存在于世。但目前唯一能見到的,也很難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米畫”——《珊瑚筆架圖》,畫一珊瑚筆架,架左書“金坐”二字。然后再加上米點和題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米芾以畫代筆,頗有意趣。米氏云山,別出心裁,在古代山水畫中獨樹一幟,天真爛漫,不求工細,多以水墨橫點,人稱“米點皴”,而其山水面貌多云煙變滅之景,人稱“米家山水”。此圖描繪的是云煙涌動的山林景色。畫中山石樹木的造型秀雅溫和,松樹姿態(tài)婉然,山石以“米點皴法”,青翠柔麗,使景物開闊、平靜而凄迷,顯示出春日潤濕而有生趣的意境。
15、北宋屈鼎《夏山圖》
屈鼎,京師(今河南開封)人。仁宗朝(1023)為圖畫院只候。工畫山水,得燕文貴之髦髴。畫四時風物之變態(tài),與夫煙霞慘舒,泉石凌礫之狀,善分布,澗谷間見屈曲之狀。然有筆而無思致,林木皆崦靄而已,雖為許道寧之師,道寧氣格似過之,學不及也?!稏|坡集、圖畫見聞志》。本卷為全景式構(gòu)圖,描繪夏季山野景物。開卷為江水沙岸,遠山隱現(xiàn)的平遠之景,繼而轉(zhuǎn)入煙籠霧罩的崇山峻嶺,點綴以舟橋水榭、樓閣寺廟及行旅、魚樵、高隱等人物活動,景色明潤,景物多變,從中可以看到燕文貴山水的影響。此卷題為《燕文貴夏山圖》,押縫處有“宣和”、“大觀”小璽,北宋徽宗時收藏于內(nèi)。
16、北宋許道寧《關(guān)山密雪圖》
許道寧,北宋畫家。生卒年不詳,活躍于北宋中期(約公元970年-1052年)。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多寫林木、野水、秋江、雪景、寒林、漁浦等,并點綴行旅、野渡、捕魚等人物,行筆簡快,峰巒峭拔,林木勁硬。有《秋江漁艇圖》、《關(guān)山密雪圖》、《秋山蕭寺圖》傳世。早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以賣藥為生,以畫吸引顧客,隨藥送畫,逐漸得名,公卿士大夫爭相延請。許氏長于畫林木、平遠、野水三種景色,晚年筆法簡快,所畫峰巒樹木,峭拔勁硬。宋代鄧國公張士遜作詩贈許氏:“李成謝世范寬死,唯有長安許道寧?!北徽J為是繼李成、范寬之后山水畫第一人。本圖繪覆蓋大雪的高山寒林,畫中山巒起伏,造型別致,皴筆很少,山頭俱施以粉,水天皆用淡墨渲染,景物荒寒蕭寂。畫左有小字款書“許道寧寫李咸熙關(guān)山密雪圖”。畫上鈐有“明昌御寶”、“沈周寶玩”等印鑒。
17、北宋趙伯駒《江山秋色圖》
趙伯駒,(1120-1182),北宋著名畫家,字千里,為宋朝宗室。宋太祖七世孫,趙令穰之子。官至浙東兵馬鈐轄。工畫山水、花果、翎毛,筆致秀麗,尤長金碧山水。遠師李思訓父子,筆法纖細,直如牛毛,極細麗巧整的風致,建南宋畫院的新幟。此圖為青綠山水巨作。卷中山重水復,間以竹林喬木,樓觀屋宇,山莊茅舍,及騾綱行旅等人物活動,畫風精密不茍,設(shè)色艷麗和諧,章法嚴謹,造型準確生動,勾皴更為精細工致,并用墨青色層層烘染,山石土坡普罩赭石色,一幅水墨淡彩山水畫已經(jīng)成形,然后僅在山巖之凸處薄罩石青,土坡之表面薄罩石綠,水面則先以較濃的墨青烘染而后薄罩石青,并在人物、房屋、小樹的局部點綴白粉或朱砂,清新典雅而富有變化。更多地體現(xiàn)出宮廷畫院藝術(shù)特色。北宋后期青綠重彩山水畫復興,流傳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兩件,一件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另一件就是趙伯駒的《江山秋色圖》。(下圖為局部)。
18、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王希孟〔北宋〕(1090——?),可以稱得上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書中沒有他的記載。王希孟十多歲入宮中“畫學”為生徒,宋徽宗趙佶時系圖畫院學生,后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獨具:“其性可教”,于是親授其法。經(jīng)趙佶親授指點筆墨技法,藝精進,畫遂超越矩度。王希孟工山水,作品罕見?;兆谡腿?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終于繪成名垂千古之鴻篇杰作《千里江山圖》卷,時年僅十八歲,此外再沒有關(guān)于他的記述,不久英年早逝?!肚Ю锝綀D》絹本大手卷,青綠設(shè)色。畫面上江水浩渺,應是南方水色;而群山起伏,略少平原,危峰高聳,巖斷崖,卻是北方山景。構(gòu)圖上充分運用“平遠”、“高遠”、“深遠”的結(jié)合,展現(xiàn)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崇山峻嶺,崗阜幽壑,飛瀑激流,樹叢竹林以及人類的創(chuàng)造:亭臺水榭,寺觀莊院,舟楫亭橋,村落水碾等等,以及難以計數(shù)、各行其是的眾人,是那么的繁復而又融洽。全圖刻畫工細,水面滿勾峰頭紋,無一筆懈怠。眾物皆合比例、透視,布置合理。而山石則以大青綠設(shè)色,也就是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鋪底,然后上石青石綠,層層疊加。石青石綠是礦物顏料,本來覆蓋性就很強,經(jīng)層層疊加,質(zhì)感凝重,與整幅畫的墨青、墨綠基調(diào)渾然一體,鮮艷而不媚俗。雖然不似金碧山水那樣勾金線,卻依然感覺滿幅富麗堂皇,這也就是此圖較之前唐的青綠山水更趨成熟之處。
19、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漢族,瑯邪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著名畫家。他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系世界名畫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描繪當年汴京近郊在清明時節(jié)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景象,真實生動,是一件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杰出藝術(shù)成就的優(yōu)秀風俗畫。經(jīng)過近千年的漫長歲月,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張擇端的長卷風俗畫《清明上河圖》,是我國繪畫史上的稀世奇珍,畫之瑰寶。它用現(xiàn)實主義手法,全景式構(gòu)圖,生動細致地描繪了北宋王都開封汴京時的舟船往復,飛虹臥波,店鋪林立,人煙稠密的繁華景象和豐富的社會生活習俗風情。全圖規(guī)模宏大,結(jié)構(gòu)嚴密,構(gòu)圖起伏有序,其筆墨技巧,兼工帶寫,活潑簡練,人物生動傳神,牲畜形態(tài),房舍、舟車、城郭、橋梁,樹木、河流、無一不至臻至妙,稱得上妙筆神工。綜數(shù)我國古代繪畫,多有那種士大夫的孤芳自賞,實難找到類似“清明上河圖”這樣不惜以大量的筆墨,描繪數(shù)以百計的民眾市俗生活與商業(yè)經(jīng)濟活動,將民眾置于主人翁地位,并加以正確地藝術(shù)概括,這在中國古代繪畫中是不多見的,就是在現(xiàn)代繪畫中也是罕見的。此畫的第一位收藏人是宋徽宗,是他用瘦金體親筆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
20、北宋佚名《秋山蕭寺圖》
本圖開卷處圖繪遠山溪岸,繼而群峰疊起大壑飛瀑,頗為壯觀,再次又轉(zhuǎn)入平川岡阜秋樹遠山,漸成清遠之境,布局變化錯落有致。全卷以水墨為主,間以簡淡之賦色,山石皴紋稍嫌呆板,林木結(jié)構(gòu)系出于郭熙傳派,與傳世燕文貴作品之風格有出入,似應為南宋畫家的手筆。卷上有燕文貴小字款,乃后人所加。畫上鈐有“琴書堂”、“信公欣賞”及乾隆收藏多方印章。
21、南宋李唐《萬壑松風圖》
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北宋畫院南渡而入南宋畫苑的畫家,精于山水畫和人物畫。初以賣畫為生,趙佶朝(1100~1125)補入畫院。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高宗南渡,李唐亦顛沛流離,逃往臨安(今杭州),以賣畫度日。南宋恢復畫院后,李唐經(jīng)人舉薦,進入畫院,以成忠郎銜任畫院待詔,時年近八十。李唐擅畫山水,變荊范之法,用峭勁的筆墨,寫出山川雄峻的氣勢。晚年去繁就簡,創(chuàng)“大斧劈”皴,所畫石質(zhì)堅硬,立體感強。他畫的山水畫對南宋畫院有極大的影響,是南宋山水新畫風的標志。此圖畫法構(gòu)圖滿實,有一種威壓的力量欲突出畫面,用濃墨重色畫萬松深壑,高嶺飛泉,云霧巒嶂,山石作大斧劈皴,氣勢雄厚之極。墨色澀而不枯,厚重而又不失靈氣,山石虬勁豐實,筆意不凡,能曲折多變地勾劃出丘壑的變化,遠山空靈峻麗,似有升騰之意,石下小泉流水,似有汩汩之音,別有一番雄奇秀麗之境界,氣魄壯麗,云中山頂,四面峻厚。
22、南宋李唐《松湖釣影圖》
松湖釣隱圖繪高山下平湖一泓,一漁翁坐在船頭上釣魚。畫中高山石用小斧劈皴,松樹畫法顯得嚴密,松針繁茂,充分表現(xiàn)出松樹的狀態(tài)。整幅畫面具有嫻靜而舒雅之情。是李唐創(chuàng)立的一角式構(gòu)圖的典雅小品之作。
23、南宋劉松年《松窗讀書圖》
劉松年,淳熙年間(1174—1189)為御前畫院學生,宋光宗紹熙年間(約1190—1194)為畫院待詔,(1195—1224)因進獻《耕織圖》得到獎賞賜予金帶。擅畫人物、山水,師張訓禮,而名聲蓋師,被譽為畫院人中“絕品”。畫學李唐,畫風筆精墨妙,山水畫風格繼承董巨,清麗嚴謹,著色妍麗典雅,常畫西湖,多寫茂林修竹,山明水秀之西湖勝景;因題材多園林小景,人稱“小景山水”。張丑詩云:“西湖風景松年寫,秀色于今尚可餐;不似浣花圖醉叟,數(shù)峰眉黛落齊紈?!币彩俏粣蹏嫾遥瑩碜o抗金,反對投降,曾苦心孤詣畫《便橋會盟圖》,后人合稱為“南宋四大家”。劉松年在南宋四家中,不太象馬遠夏圭之張揚狂放,而屬精細一路,畫面柔和細致,精密可人。此圖畫兩株長松,幾棵雜樹,樹蔭間瓦籬精舍,有人席坐讀書。山石樹木皴法細膩,間以苔點,淡墨烘染,明暗得宜,營造了一種閑靜優(yōu)雅的讀書環(huán)境。
24、南宋劉松年《西湖四景圖》
劉松年與李唐、馬遠、夏圭并稱為“南宋四大家”。此畫繪春、夏、秋、冬四景。第一幅,春景,堤邊莊院,桃柳爭妍。第二幅,夏景,柳岸虛堂。第三幅,秋景,老樹經(jīng)霜,青紅如繡。第四幅,冬景,雪披高松,下蔭深院。樹石筆法挺勁,界畫工整,略近李唐,而精細過之。
25、南宋馬遠《踏歌圖》
馬遠(1140年前后-1225年之后),字遙父,號欽山,南宋著名畫家。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濟縣附近),僑寓錢塘(今浙江杭州)。南宋光宗,寧宗兩朝畫院待詔。與李唐、劉松年、夏圭并稱南宋四家,又與夏圭并稱馬夏。有《踏歌圖》、《水圖》、《梅石溪鳧圖》、《西園雅集圖》、《孔丘像》等傳世。馬遠之畫以風格特點表現(xiàn)在或峭蜂直上而不見頂;或絕壁直下而不見腳,或近山參天,遠山則低,或四面全空,僅畫一垂孤舟,使畫面達到了強烈的空間感,突出近景的效果而見長,下筆嚴正,用雄奇簡潔的筆法,水墨蒼勁的大斧劈皴,以堅實、爽朗有力的淺染來描寫江南雄偉壯麗的山川。他善作平視或仰視的構(gòu)圖,用焦墨作樹石,石皆方硬,危崖峭壁,水色交融。在構(gòu)圖方面,善于將復雜的景色給以高度的集中和概括。尤喜歡畫一角式取景號稱“馬一角”。馬遠畫山畫樹畫水畫人均獨樹一幟,別有韻致,他又多用水墨,畫樓閣用“界畫”;畫樹干瘦硬為屈鐵,但剛健中有柔和。筆法豪放而謹嚴,變化多而融和。歷代評畫者評他是“水墨蒼勁”的風格。此畫主體內(nèi)容是田埂上一群老少農(nóng)民作歡笑踏歌狀,采取中、下兩段置景的構(gòu)圖,用筆自然舒展,與畫面氣氛搭配一致。遠處,高峰對立,宮殿隱現(xiàn)。雖不太象他一貫愛用的一角式構(gòu)圖,但卻是他的傳世名作。
26、南宋馬遠《梅石溪鳧圖》
此畫繪梅枝斜出石上,水中有群鳧飛集浮泳。剪裁、構(gòu)圖奇巧,典型的一角構(gòu)圖。所繪梅枝剛勁曲折,又有力度,用焦墨勾勒的樹干,顯得“瘦硬如屈鐵”。山石用大斧劈皴,堅實,爽朗而有力。水波繪制生動,表現(xiàn)迂迥、盤旋、以及由微風吹起的微波,畫得十分動人。
27、南宋馬遠《山徑春行圖》
《山徑春行圖》描繪了一個怡然自得的文人,捋著胡須,拂動衣袖,慢步行進在春天的山徑上,面向遠方,似乎在觸景生情吟詠贊美春天的詩句。隨風飄動的柳枝,雀躍嬉戲的小鳥,生機勃發(fā)的山徑兩旁的桃花,既是在描寫春天的自然景色,也是在借景抒發(fā)文人此時此刻內(nèi)心充滿詩意的喜悅之情。鳥語花香春意盎然而又顯得閑適恬靜的畫面氣氛,也是他本人內(nèi)在修養(yǎng)和心理活動的生動寫照。此畫柳枝畫法較為特別,一變以往畫樹不敢伸枝的作法,而將樹枝伸展很長,展現(xiàn)了他敢于想象的才華。
28、南宋馬遠《舉杯玩月圖》
畫中描繪一位文人坐於石上,童子隨侍在側(cè),他手執(zhí)酒杯,邀請明月共飲?!磁e杯玩月〉從畫名和意境來看,乃是引唐代詩人李白〈月下獨酌〉的名句入畫:“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構(gòu)圖采取左實右虛的對角布局,主要景物置於畫面左下角,與右上方的皓月相對,山石構(gòu)畫雄奇方硬,典型的大斧劈皴,松樹如曲鐵,乃馬氏畫法。
29、南宋馬遠《月下賞梅圖》
此圖山石、樹木皆畫得極其簡潔卻意趣橫生,尤其梅樹并不象人們想象中那樣花朵萬千而僅以幾筆點畫表示,系高明的以少勝多之法。
30、南宋夏圭《溪山清遠圖》局部
夏圭,宋代杰出畫家。字禹玉,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南宋畫院待詔。早年工人物畫,后來以山水畫著稱。他與馬遠同時,號稱“馬夏”。寧宗時任畫院待詔,受到皇帝賜金帶的榮譽。夏圭長于山水畫,他的山水畫師法李唐,又吸取范寬、米芾、米友仁的長處而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雖然與馬遠同屬水墨蒼勁一派,但卻喜用禿筆,下筆較重,因而更加老蒼雄放。用墨善于調(diào)節(jié)水分,因取得更為淋漓滋潤的效果。在山石的皴法上,常先用水筆淡墨掃染,然后趁濕用濃墨皴,造成水墨渾融的特殊效果,被稱作拖泥帶水皴?!断角暹h圖》是夏圭的傳世佳作,紙本長卷,墨色,縱46.5厘米,橫889.1厘米。圖繪晴日江南江湖兩岸的景色:群峰、石巖、茂林、樓閣、長橋、村舍、茅亭、漁舟、遠帆,勾筆雖簡,但形象真實。山石用禿筆中鋒勾廓,凝重而爽利,順勢以側(cè)鋒皴以大、小斧劈皴,間以刮鐵皴、釘頭鼠尾皴等,再加點,筆雖簡而變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長運用墨色的變化,在慣用的層層加皴、加染的“積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后在筆尖蘸濃墨,依次畫去,墨色由濃漸淡,由濕漸枯,變化無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濃破淡,以淡破濃,使墨色蒼潤,靈動而鮮活??諘绲臉?gòu)圖,簡括的用筆,淡雅的墨色,極其優(yōu)美地營造了一幅清凈曠遠的湖光山色。下圖為局部圖。
31、南宋夏圭《臨流賦琴圖》
董其昌在《畫眼》中稱贊夏圭的獨創(chuàng)性:“夏圭師李唐而更加簡率,如塑工所謂減塑者。其意欲盡去模擬蹊徑,而若滅若沒、寓二米墨戲于筆端?!毕墓缭谶M行山水畫創(chuàng)作時,善于用焦墨皴擦表現(xiàn)淡無而雄秀的景色,用類似焦點透視的平遠法布局,通常采取半邊式構(gòu)圖,因而被譽為“夏半邊”,這種半邊式構(gòu)圖大面積的使用空白,極簡約地在空白中描寫遠山和對岸的空曠隱約,形成空曠秀雅而又空靈的神韻,《臨流賦琴圖》也是采用這一方式,表現(xiàn)的是溪旁古樹下一士人扶琴吟誦之狀,筆法勁健,墨色淋漓,觀之如聞錚錚然流水彈琴之聲。
32、南宋夏圭《錢塘秋潮圖》
錢塘秋潮圖以概括性的筆墨技法生動描繪出有名的錢塘江大潮,左下角叢林之上有山寺寶塔,兀顯出典型的南國風情,簡練的線描大潮浪頭仿佛讓人聽到驚濤駭浪之聲,畫幅雖小卻小中見大,反映了畫家非凡的提練表現(xiàn)能力。
33、元代王蒙《秋山草堂圖》
“王叔明畫,從趙文敏風韻中來。泛濫唐宋諸名家,而從董源、王維為宗,故其縱逸多姿,往往出文敏規(guī)格之外”。王蒙的畫法,善變而多巧妙,喜畫重山復嶺之繁景,常用解索皴和焦墨點苔。所寫山林樹木,蒼郁茂密而具有渾遠的空間感?!肚锷讲萏脠D》畫高山崇嶺,茂樹清淡,山腳草堂臨水,水際荻花蕭瑟堂內(nèi)隱者怡然自得。表現(xiàn)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濕潤,創(chuàng)造出蓊郁深秀、渾厚華茲的境界。
34、元代王蒙《溪山風雨圖冊》
35、元代曹知白《松亭圖》
曹知白(1272~1355),元代畫家,藏書家。字又玄,貞素,號云西,人稱貞素先生,浙西華亭(今上海青浦)人。從小機敏穎悟,很有見識,愛讀書,好黃老之學。家有藏書數(shù)千卷,也喜蓄字畫。曾被薦為昆山教諭,不久辭去。結(jié)交趙孟頫、鄧文原、虞集、王冕等名流,各倪瓚、黃公望交往最密,常以書畫相唱和。
[L]曹知白善畫山水,受趙孟煩影響,而趨向李成、郭熙,也吸取董源、巨然,筆墨疏秀清潤,后期作品,用干筆皴擦,情味變?yōu)楹喌?,當時為黃公望、倪瓚所推重。作品多以柔細之筆勾皴山石,極少渲染。早年筆墨較秀潤,晚年變?yōu)樯n秀簡逸。
36、元代高克恭《春云曉靄圖》
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號房山,大同(今屬山西)人,居燕京(今北京),祖籍西域(今新疆)。由京師貢補工部令史,選充行臺掾,擢山東西道按察司經(jīng)歷,歷河南道按察司判官,大中時,官至刑部尚書。畫山水初學二米,后學董源、李成筆法,專取寫意氣韻,亦擅長墨竹,與文湖州并馳,造詣精絕。高克恭是畫家中學“米點”最好的畫家之一,此圖正是運用了米點皴法,但在學米的同時又參用董源的畫法,故山水畫的渾厚、重大,而煙云環(huán)抱山巒,一線瀑布飛下,又使群山飄渺起來,氣象萬千。此圖用花青與墨渲染,用色較重,而礬頭多露白,對比強烈,使人有雨后晴山的感覺。該畫紙本設(shè)色,縱138.1厘米,橫58.5厘米,藏故宮博物院。曾著錄于《大觀錄》、《江村銷夏錄》
37、元代盛懋《溪山清夏圖》
盛懋(生卒年未詳),字子昭。父洪,臨安(今杭州)人,寓魏塘,業(yè)畫。懋承家學,善畫人物、山水、花鳥。早年并得畫家陳琳指點,畫山石多用批麻皴或解索皴,筆法精整,設(shè)色明麗。主要代表作有《秋林高士圖》軸(臺灣故宮博物院藏)、《秋江待渡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滄江橫笛圖》軸(南京博物院藏)、《溪山清夏圖》軸(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和《松石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等。盛懋是元季專業(yè)畫家,當時被稱作“畫工”。因技藝高超,并能接受元代文人畫家的影響,其作品頗合士大夫階層的審美情趣。但是他的畫與元四家的畫明顯不同,文人畫是寫胸中之逸氣,而他則是一個民間畫家,比較適合老百姓的欣賞。
3
8、元代唐棣《霜浦歸漁圖》
唐棣(1296-1364),字子華,號遁齋,祖籍錢塘(今浙江杭州),因先世在吳興做官,遷徙歸安(今浙江湖州)。父唐清,元初贈承務郎,任歸安縣令。唐棣幼聰穎好學,文思敏慧,能詩善畫,有“奇童”之稱,為趙孟頫、馬煦賞識,弱冠時便拜趙孟頫為師,常出入趙府,交往益深,不久馬煦升為刑部尚書,遂攜唐棣至京,延佑初進薦仁宗,以繪畫侍奉宮廷,在嘉熙殿畫屏風“揮灑立就,天子稱賞”,待詔集賢院,因而有機會遍覽歷代書法名畫。唐棣近學趙孟頫,遠師李成、郭熙。風景作林木窠石、峰巒起伏,有高遠、深遠、平遠山川之勝。此畫以工筆為主,而又有多種變化,運思布局細密精整,法度嚴謹,筆墨豐潤,有雄偉的氣勢。畫面取近景布局,林木參天,窠石流泉,人物刻畫細致,樹石筆法遒勁秀潤,皴染細潤、筆法堅實,山石質(zhì)感極強,呈現(xiàn)較多郭熙畫法遺風。
39、元代張渥《瑤池仙樂圖》
張渥(?-約1356前),元代畫家。字叔厚,號貞期生、江???,祖籍淮南,后居杭州(今浙江杭州)。通文史,好音律,然屢舉不中,仕途失意,遂寄情詩畫。能山水,“盡自然之性”,擅長人物,法李公麟白描得其清麗流暢之風;擅“鐵線描”,被譽為“李龍眠后一人而已”。此圖取祝壽吉祥之意,畫中瑤池煙波浩渺,岸邊高岸聳立,樹木蔥籠。四位壽星須發(fā)皆白,卻面色紅潤,精神矍鑠,正仰望空中,欣喜地恭迎西王母。空中祥云繚繞,西王母衣袂飄飄,正按落云頭而來。身旁侍女手捧托盤,上有仙桃四枚,畫面構(gòu)圖上下呼應,以白描手法為主,淡加敷色。山水之景與人物之情融合在一起,自成天趣。
40、元代朱德潤《松下鳴琴圖》
朱德潤(1294~1365)詩人。字澤民,號睢陽山人。睢陽(今河南商丘)人,其先祖跟隨宋室南渡,居昆山(今江蘇),遂為吳人。善詩文,工書法,格調(diào)遒麗。擅山水,初學
許道寧,后法郭熙,多作溪山平遠、林木清森之景,重視觀察自然,當北游居庸關(guān)時,嘗作“畫筆記行稿”?!傲窒馒Q琴”用筆用墨畫技純熟,應是棄官返鄉(xiāng)以后的作品。圖繪松樹下,一人彈琴,二人傾聽,漁夫聞音而來,畫幅的重點匯聚在這四人身上。對岸重重山丘,遠接天際。畫山皴紋似卷云,畫樹禿枝似鷹爪。通幅筆墨有李郭派的特征。但他師法古人并非抄襲古人,本幅若與郭熙的「早春圖」相較,就可看出許多新意,最主要的不同就是朱德潤利用書法筆意作畫,不作纖細的描繪與精致的渲染。
41、元代佚名《東山絲竹圖》
本圖表現(xiàn)晉朝謝安隱居東山的故事。一座精致的莊院坐落山谷中,主人在侍從的簇擁下正從外歸來,堂前一群女樂已在演奏。背景處山勢魏峨,云霧繚繞。畫面氣魄宏大,濃重的青綠設(shè)色顯得莊重華麗,筆法嚴整精謹,近似盛懋一派。畫幅中題“延祐六年夏吳興趙孟頬”,為后添偽款。
41、明代沈周《廬山高圖》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書畫家。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漢族,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chuàng)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沈周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后來博取眾長,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的水墨淺絳體系。又參以李、劉、馬、夏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剛?cè)岵⒂茫纬纱止P水墨的新風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歲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畫法嚴謹細秀,用筆沉著勁練,以骨力勝,晚歲筆墨粗簡豪放,氣勢雄強。沈周的繪畫,技藝全面,功力渾樸,在師法宋元的基礎(chǔ)上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了文人水墨寫意山水的表現(xiàn)技法,成為吳門畫派的領(lǐng)袖。所作山水畫,有的是描寫高山大川,表現(xiàn)傳統(tǒng)的三遠之景。而大多數(shù)作品則是描寫南方山水及園林景物,表現(xiàn)了當時文人生活的幽閑意趣。《廬山高圖》紙本、設(shè)色、縱193。8厘米,橫98.1厘米,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祝賀老師陳寬70壽辰而創(chuàng)作的巨幅山水。畫家采用全景式構(gòu)圖,以高遠法布置畫面,山巒重疊,草木繁茂,結(jié)構(gòu)嚴謹,氣勢雄偉。畫面下段近景一角畫山根坡石,勁松雜樹。中段以廬山瀑布為中心,飛流直下,其中兩崖間斜橫木橋,打破瀑布直線的單調(diào)。下段兩株高大的勁松,其姿態(tài)明顯與中段山岡向上的趨勢相呼應,把觀者的視覺自然引向畫面上段,使近、中、遠景自下而上氣脈相連。上段主峰雄偉,兩邊奇峰兀立,云霧浮動。主峰給人以崇高雄渾,厚重質(zhì)樸之感,似乎寓意老師的寬厚博大的人格精神?!稄]山高圖》是屬于所謂“細沈”之作。這幅畫在畫法上是借鑒元代畫家王蒙的技法,山峰多用解索皴,筆法穩(wěn)健,充滿著強烈的節(jié)奏和力感。中段山岡用折帶皴,與王蒙《葛稚川移居圖》畫法有些相似,墨色較淡,皴筆精細,表現(xiàn)出崖壁的險峻。左邊崖壁先勾后皴,墨色較重,并以焦墨密點,顯得蒼郁幽深。整個畫面山石、層巖,稠密交疊,一峰一石,作者都以干筆萬筆的皴、點。組成濃淡、疏密的遠近層次,和樸茂蒼郁的藝術(shù)情趣。而且細節(jié)之處,如山中自云,山上的雜樹小草,石階、小路,以及人物等都畫得一絲不茍,顯示出畫家的旺盛的精力和嚴謹認真的創(chuàng)作精神。然而,由于作者在畫法上盡力模仿王蒙,企圖重現(xiàn)元人的嘶風,盡管他畫得很完美,但從整體看卻缺少元人那種不激不勵的平淡天真的趣味,多少讓人感到有些做作的印象。
42、明代沈周《兩江名勝圖》
《兩江名勝圖》表現(xiàn)的是江南水鄉(xiāng)那種濕潤清麗,明媚幽雅的風光。但構(gòu)圖選擇了一突兀的山峰,山上廟宇幡離,顯然是對兩江名勝實景的描寫。
43、明代周臣《春山游騎圖》
周臣是明代中期的著名職業(yè)畫家。他生活在成化年間,生卒年不詳。字舜卿,吳(今蘇州)人,生年不詳,卒于明世宗嘉靖十四年(即1535年)。擅長畫人物和山水,畫法嚴整工細。他有兩個學生特別著名,一個唐寅,另一個仇英,青出于藍,風格上極為接近,但當時名氣已超過老師?!洞荷接悟T圖》,縱185.1厘米,橫64厘米,絹本,淺設(shè)色?,F(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圖左下山石中,署有“東村周臣”四字。圖繪一主兩仆騎馬游春的情景。山石的方折峻嶒,勾皴的細密硬朗,略為倒掛多杈的松樹,挺括的斧劈皴,一看而知都是承繼南宋院體而來,但周臣的筆墨顯得凝重嚴謹,構(gòu)圖很穩(wěn)健,畫面較繁復,遠近都細致平實。
44、明代周臣《山齋客至圖》
此圖描繪山齋主人待客來訪的情景,布局嚴謹周密。山齋為全圖的重心,它處于岡巒環(huán)抱、溪流縈繞、嘉木交陰的環(huán)境里,顯得幽深隱蔽。主人端坐齋內(nèi),似在等待客人。一客曳杖正朝山門行來,不遠處溪河橋上亦有來客,并有攜琴僮仆相隨,點出了[客至]的主題。隔溪對岸平林漠漠,霧靄冉冉,樓閣隱現(xiàn),遠處峰巒巍峨層疊,流泉迂曲下注,境界深遠壯闊,氣勢雄偉恢弘,體現(xiàn)出取法北宋中原畫派高遠布局法的特征。筆墨技法主要出自李唐,近岡遠峰運用方硬的小斧劈皴和刮鐵皴勾斫,表現(xiàn)出嶙峋堅實的石骨和明晰的山石輪廓。古松枝干虬曲和倒掛的形態(tài),頗接近馬遠的松樹法。齋室用界畫畫法和配以玲瓏剔透的太湖石,描繪都極其整飭精巧,反映出畫家深得[院體]畫狀物寫生周密不茍的傳統(tǒng)。而在表現(xiàn)中景樹叢和云靄時,又以濃淡不同的水墨點染暈化方法為之。虛化朦朧,頗有米氏山水的遺意,在全圖的嚴整中注入了文人畫虛靈的氣韻。這是周臣風格的代表作。署款[姑蘇東村周臣寫],下鈐[東村]朱文方印、[舜卿]朱文方印。
45、明代周臣《雪村訪友圖》
此圖構(gòu)圖十分奇峭險峻,中間巨石之上的幾棵挺拔秀逸的蒼松是全畫的視覺中心。畫面左上角山石峻秀聳立,直插云霄,氣勢雄壯。圖中采用高遠布局法,系取法北宋中原山水畫派景物的描寫,近景和遠景造型堅實明晰,中景桃源處虛化朦朧,則又吸收了元文人畫的構(gòu)景的長處。筆墨技法主要出自李唐,近景用墨濃重,皴染結(jié)合,石用拖泥帶水法描繪,并兼用小斧劈皴和鐵皴鉤斫,表達出嶙峋堅實的石骨。古松虬曲和倒掛的形態(tài),頗接近馬遠的松樹法。整幅作品用筆尖勁,氣勢雄渾,是周臣繪畫的代表作。
46、明代唐寅《杏花茅屋圖》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據(jù)傳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名唐寅。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并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唐寅從老師周臣學習,也受過沈周的指點。他的繪畫基本技法上,是透過接受從李成、郭熙到李唐的傳統(tǒng),而在筆墨情趣和意境上,則是文人的素質(zhì),可以說是畫匠士氣俱有。《杏花茅屋圖》是他細筆風景畫中一幅富有生氣的作品。畫中高峻的山峰,疊疊泉流,布置合理,意境清遠,尤其是搖曳的松樹古樸優(yōu)雅,的確能顯示唐寅的才子之風,同時又體現(xiàn)了他那堅實的傳統(tǒng)繪畫功力。
47、明代唐寅《東籬賞菊圖》
此圖描繪東晉陶淵明賞菊的故事。全圖布局穩(wěn)妥,筆墨明潤爽利,層次分明,猶見來自于周臣的筆法。此畫山石堅挺,是唐寅師南宋院體粗筆之作,畫中樹木畫法很是別致,賞心悅目。圖左上題詩一首:“滿地風霜菊綻金,醉來還弄不弦琴。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載無人會此心?!?div style="height:15px;">
《高山奇樹圖》是一幅構(gòu)圖雄偉、構(gòu)思巧妙的山水畫杰作。畫面上方的高嶺山石也多是濕筆長皴,但用墨渾厚而濕潤,枝葉稀疏,別有情致。整幅作品,高柳婆娑,意向清俊秀逸。水天相連,意境高遠。
此畫描繪的是高嶺峻柳,水閣臨江,有一人正坐在閣中,觀眺落霞孤鶩,一書童相伴其后,整幅畫的境界沉靜,蘊含文人畫氣質(zhì)。畫家自題云“畫棟珠簾煙水中,落霞孤鶩渺無蹤。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北硎舅w慕《滕王閣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為自己坎坷的遭遇鳴不平。在表現(xiàn)技法上,近景的山石多用濕筆皴擦,勾斫相間,用墨較重。全畫墨色和悅潤澤,景物處理洗練灑脫。
茅屋風清圖山石峭拔,大山峻嶺,其皴法為大斧劈,石面明暗分明,反映了唐寅善于描畫大山大嶺的功力。前景是兩巖聳立,山谷夾一小溪,溪上架著一窄木板,有一仆負物艱難地行走在板上。渡口山石上五棵如龍的盤松,山道都有木架以示險峻。右側(cè)道上一高士正攜琴而來。中景是一水榭,筑以圍欄,有兩名高士正欣賞后景巖頂百丈高瀑。后景是高聳的山谷中條條瀑布奔瀉而下,山腰上還有樓、觀隱現(xiàn)于樹木之中。茅屋風清槐影高,白頭并坐講離騷。懷賢欲鼓猗蘭操,有客攜琴過小橋。
《清溪松蔭圖》是唐寅在繪畫中獨樹一幟,自成一路的力作之一。他行筆秀潤縝密,具瀟灑清逸的韻度。他的山水畫大多表現(xiàn)雄偉險峻的重山復嶺,樓閣溪橋,四時朝暮的江山勝景,有的描寫亭榭園林,文人逸士優(yōu)閑的生活。山水人物畫,大幅氣勢磅礴,小幅清雋瀟灑,題材面貌豐富多樣。
《山路松聲圖》在表現(xiàn)技法上,畫家以暢達自如的筆墨揮寫山石樹木,筆法上略近杜堇,較南宋畫家更為灑脫靈活,與筆法勻細、設(shè)色秀艷的風格判然有別。此畫以淡墨暈染,濃墨強調(diào),濃淡枯濕,恰到好處,形成了生動的墨韻,令人感到色澤豐富無窮。用筆頓挫轉(zhuǎn)折,遒勁飛舞,巧妙的點出了松聲之意境。背景的處理極為簡括,疏疏落落,給人以空曠蕭瑟、冷漠寂寥的感受。本幅右上有自題:“女兒山前野路橫,松聲偏解合泉聲。試從靜里閑傾耳,便覺沖然道氣生”。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yè)于吳寬,學書于李應禎,學畫于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文徵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早年師事沈周,后致力于元三家,自成一格。畫風呈粗、細兩種面貌。粗筆源自沈周、吳鎮(zhèn),兼取趙孟頫古木竹石法,筆墨蒼勁淋漓,又帶干筆皴擦和飛白,于粗簡中見層次和韻味;細筆取法趙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較少空間縱深,造型規(guī)整,時見棱角和變形,用筆細密,稍帶生澀,于精熟中見稚拙。設(shè)色多青綠重彩,間施淺絳,于鮮麗中見清雅。這路細筆山水屬本色畫,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氣諸特征,也奠定了“吳派”的基本特色。《積雨連村圖》筆墨疏簡,屬于“粗文”畫風。遠山用筆輕柔淡潤,隨意勾出山體輪廓,再略施渲染,以濃墨點苔。近樹和中景樹木亦用墨點成,或濃或淡,而疏密不顯,呈平面感。
仇英原籍江蘇太倉,后移居蘇州。約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存世畫跡有《桃園仙境圖》《赤壁圖》《玉洞仙緣圖》《桃村草堂圖》《劍閣圖》《松溪論畫圖》等。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與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稱為“明四家”,亦稱“天門四杰”。仇英的山水畫多學趙伯駒、劉松年,發(fā)展南宋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的“院體畫”傳統(tǒng),綜合融會前代各家之長,即保持工整精艷的古典傳統(tǒng),又融入了文雅清新的趣味,形成工而不板、研而不甜的新典范,張丑在《清河書畫舫》中對其評價說:仇英畫“山石師王維,林木師李成,人物師吳元瑜,設(shè)色師趙伯駒,資諸家之長而渾合之,種種臻妙”。明代董其昌題其《仙弈圖》謂:“仇實父是趙伯駒后身,即文、沈亦未盡其法?!薄短覉@仙境圖》是仇英的代表作之一,此畫遠處峰巒起伏,幽深高遠,山間云蒸霧漫,遠山深處廟臺亭閣在云霧中時隱時現(xiàn),若仙若幻。前景是流水木橋,奇松虬曲,景致幽雅。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畫家勾勒精工,似學宋趙伯駒一派。不論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還是人物的動態(tài)和表情都描繪的細致入微,嚴謹工細。通幅青綠著色,色彩妍麗雅美。顯示了仇英精深的人物和山水表現(xiàn)能力。
《玉洞仙源圖軸》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是明四家之一的仇英的代表作。作品取景宏闊,結(jié)構(gòu)嚴整,層次清晰,布局有序,景物繁雜而不擁塞,人物雖小但刻畫精細,位置突出,反映出畫家在駕馭復雜場景、安排主從次序方面精深的造詣。此圖用大青綠設(shè)色,細勁的線條勾勒輪廓,濃艷的石青石綠渲染山石,同時融以細密的皴法,追求色調(diào)的和諧,在宗法南宋青綠山水大家趙伯駒的基礎(chǔ)上有所變化,代表了仇英青綠山水的典型畫風。
戴進(公元1389—1462),字文進,又字文節(jié),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漢族,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早年為制作金銀首飾工匠,制作出的釵花、人物、花鳥,技藝精湛,很有名氣。后改工書畫,以賣畫為生,年輕時就很有影響。宣德間(公元1426—1435)被推薦進入宮廷畫院,官直仁殿待詔,當時畫院畫家如謝廷循、李在、倪端、石銳等,畫技都遠遜于戴進,因而遭妒忌排擠。戴進被放歸故里后,回到杭州后以賣畫為生,終至窮途落泊而死。主要藝術(shù)活動和影響是在民間,浙派創(chuàng)始人。他的山水畫畫作品,注重選題。畫法源出宋元,繼承南宋水墨蒼勁一派,主要吸收南宋時期的馬遠、夏圭風格,但也吸取北宋時期的李成和范寬,并取法郭熙、李唐、董源,用筆勁挺方硬,水墨淋漓酣暢,技巧縱橫,畫風雄健挺拔,俱遒勁蒼潤,一變南宋渾厚沉郁的風格,發(fā)展了馬遠、夏圭傳統(tǒng),善于用濃淡水墨的巧妙變化,來表現(xiàn)“鋪敘遠近,宏深雅淡”的品格,既有南宋院體遺風,又有元人水墨畫意,被推為“浙派山水首席畫師”。此圖描繪軒轅黃帝至崆峒山向廣成子問道的故事。畫面左側(cè)峰巒突起,直入云霄,右側(cè)古松茂蔚,老干虬枝。山谷險道上,身著袞服的皇帝孤身赴洞天問道。山石用斧劈皴,人物作琴弦描。設(shè)色淡雅。畫風學南宋“畫體”而又有元人秀勁的特色,為戴氏前期比較精微優(yōu)美的佳構(gòu)。畫中署有“同郡戴文進為德宣卿友制”。后鈐“錢塘戴氏文進”、“文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