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失意是什么?#
人生四大喜: 久旱逢甘露,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四大悲:少年喪父母,中年喪配偶,老年喪獨子,少子無良師。在 宋·洪邁《容齋四筆·得意失意詩》中,又將“寡婦攜子悲、將軍被敵擒、失寵宮女淚、落第舉子心”,總結(jié)為四悲,每當人們念及此,不禁黯然傷神,說不出的喪氣。
我認為,人人都知道人生四大喜,但卻不知這人生四大悲。從科舉考試誕生開始,隨之而來也出現(xiàn)了新的名詞:落榜生。在古代上榜之人總是鳳毛麟角,考不上的才是大多數(shù)。許多讀書人寒窗苦讀十余載,未在榜上見姓名者數(shù)不勝數(shù)。所以這也解釋了范進中舉為何歡喜的瘋癲了。我國從漢代開始有科舉選拔制度,但設立進士,完善科考制度是在唐朝。歷時1300多年,進士總計24000個。科舉三年舉辦一次,每次有200人可以榜上有名。
因此從名額上來看,我們就知道當時的競爭是有多激烈了。況且我國是文學大國,所以在文章上能夠得到批閱者的共同認可和賞識,是多么難得的一件事。古代書生的升級考試分四次,科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婆e通過了就能成為秀才,雖然只通過了第一層,但是這時候已經(jīng)算是有功名在身了,犯了錯不能隨便用刑,見了官不用下跪,只需要作揖即可。我認為,科試也并不容易,因為它有三次考試,必須全部通過才可。
古代的學霸含金量非常高。如果在科試的三次考試中成績都是第一,那么就被稱為“小三元”,如果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連中榜首,那就是“大三元”。一路下來6次考試都得第一,那就是連中六元。我認為,像這樣的人是少之又少,1300年的歷史上才出現(xiàn)過兩位,第一位就是明朝洪武年間的黃觀,還有一個是乾隆年間人,叫錢棨。古代也對狀元的身份給予最大的肯定,在狀元殿前有對聯(lián):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
錄取率如此之低,也造成了大多數(shù)人的落榜。不少落榜之人在知道成績了以后揮袖擦淚的作起了詩,其中不乏一些著名詩詞作家,杜甫、岑參、溫庭筠等都有如此等等行經(jīng)。唐時的潼關(guān)落下,落榜而歸的岑參寫了四句詩:來亦一布衣,去亦一布衣。羞見關(guān)城吏,還從舊路歸。我認為,考不好真的很害怕別人問,包括現(xiàn)在也是。轉(zhuǎn)眼落榜,太辜負父老鄉(xiāng)親的期望了!“不歸何慰親?歸去舊風塵。灑淚慚關(guān)吏,無言對越人?!?/span>
回去吧沒法開口,不回去吧親人掛念,所以落榜的溫庭筠在給淮南仆射李德裕的詩中說,“未知魚躍地,空愧鹿鳴篇?!贝笕税?,我對不起您的知遇之恩??!當然這種羞愧之情在時間的流逝下會逐漸減少,等回家再準備三個春秋,又會有一批老老少少進京趕考。相比較古代,我認為,現(xiàn)代的高考難度和錄取率簡直感人,所以就算考不好,頂多復習一年就可,不用像古人那樣,可能一輩子名字也寫不上那榜。
古時候進入仕途的唯一方法,就是通過科舉考取功名,完成魚躍龍門這一“跳”。而古人考到“舉人”這一職位,并不是僅僅需要三年時間。眾所周知,舉子之前還有秀才,考取秀才需花一年,而秀才考舉人三年一次(又叫秋闈),所以總共需要花費四年的時間,而經(jīng)過四年懸梁刺股、鑿壁借光之法的努力學習,本以為最后會金榜題名,結(jié)果卻落榜了,可想而知內(nèi)心是多么的悲傷和失望。
我認為,古代講究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的目的:做官。做了官就什么都有了。一旦名落孫山外,那還有什么活頭,要是不讀書也好,問題是讀了書,卻撈不到功名。那種失落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賈島《下第》詩:下第只空囊,如何住帝鄉(xiāng)?杏園啼百舌,誰醉在花傍?淚落故山遠,病來春草長。知音逢豈易,孤棹負三湘。
賈島原是僧人,法名無本,好詩,苦吟不絕,后為韓愈所勸,還俗應舉。韓愈與賈島初識,約在憲宗元和初 (806年),自此應試,至文宗開成初 (836年)授長江縣主簿,其間應試時間在三十年以上。賈島終生未第,被授官職,是因為其境遇特別窘困而詩名甚大,一些當朝大臣同情他,給他一任小官去做。到昭宗光化元年 (900年),韋莊任左補闕,上奏: 詞人才子,時有遺賢,不沾一命于圣明,沒作千年之恨骨。
我認為李賀、皇甫松、李群玉、陸龜蒙,俱無顯過,皆有奇才,麗句奇詞,遍在詞人之口,可謂才高八斗?;实圪浰麄冞M士及第,韋莊所列終身不第十數(shù)人中,便有賈島?;实蹨势渥?,賈島總算有了一個進士的名分,但距其死已有半個世紀了。賈島這首下第詩,反映了他落第后的無可奈何:囊空如洗,長安居留不得;故鄉(xiāng)遙遠,無法歸去 (賈島是范陽人,在今北京附近);偌大長安,知音毫無。詩人一時茫然得不知如何是好。
孟郊的狀況與賈島相同,一逢下第,傷感、難堪的同時,還面臨一大難題:是留長安還是歸去故鄉(xiāng) (孟郊是武康人,在今浙江德清)。我認為,因為明年還要再考,回到故鄉(xiāng),立腳未穩(wěn)又得趕往長安。而留在長安,衣食仰仗于人,那也是十分難堪的: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誰言春物榮,豈見葉上霜?雕鶚失勢病,鷦鷯假翼翔。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刃傷?!堵涞凇芬幌牌疣?,夢短不到家。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
我覺得,《再下第》寫其苫況,比賈島還要入木三分。孟郊有許多寫窮愁潦倒的詩,如他的《臥病》:“貧病誠可羞,故床無新裘。春色燒肌膚,時餐苦咽喉?!比缢摹堵務琛?“月下誰家砧?一聲腸一絕。杵聲不為客,客聞發(fā)自白。杵聲不為衣,欲令游子歸?!?strong>如他的《饑雪吟》:“饑烏夜相啄,瘡聲互悲鳴。冰腸一直刀,天殺無曲情?!焙芸赡芏紝懹诳茍霾焕Ь娱L安時。
幾個不甚知名的詩人,其下第詩往往如孟郊,可以把下第時的心理感受寫得刻骨鏤心:窗前潛制淚,眾里自嫌身。氣味如中酒,情懷似別人。暖風張樂席,晴日看花塵。盡是添愁處,深居乞過春。我認為,李廓《落第》,故鄉(xiāng)朝夕有人還,欲作家書下筆難。滅燭何曾妨夜坐,傾壺不獨為春寒。遷來鶯語雖堪聽,落了楊花也怕看。但使他年遇公道,月輪常在桂珊珊。對落第的苦說得清楚。
章碣《下第有懷》“窗前潛制淚,眾里自嫌身”,獨自在窗前控制著不要流淚,雖雜在眾人之中,可是連自己也討厭自己;“滅燭何曾妨夜坐,傾壺不獨為春寒”。只有在暗夜中獨坐飲酒,才能暫時驅(qū)走傷感和愁悶。我認為,李、章二人顯然是深受中唐孟郊、賈島的影響,鍛字煉意,到了雕腎傷肝的地步。不過,若非深深體味落第的個中滋味,也是寫不出這樣的詩句來的。
人生悲劇,最慘少年喪父。男人沒了,寡婦領(lǐng)年幼孩子。得有多少冷眼與冷語,得有多么堅強的心才能承受。喪男女子,一不能改嫁、二要干重農(nóng)活、三外出難尋養(yǎng)家糊口之工作、四要養(yǎng)育年幼子女、五要孝敬伺候公婆。我覺得,這些事情全部都壓在一個弱女子身上,這命運是何其悲慘呢?在古代寡婦的生活確實不容易,她們往往被當成禍害家庭與社會的罪惡之源,一個女人喪偶,會被人們議論成克夫之類的。
即使在我國現(xiàn)代也有這種說法,叫“寧娶離異,不娶喪夫”。寡婦門前成了命最敏感的是非之地,為了避“瓜田李下”之嫌,男性不得隨意靠近寡婦門前。我認為, 人們的觀念里,一個沒有老公的女人,自己如果沒有謀生能力,必然要依靠別的男人,這樣的女人最容易被人占便宜,也總有這樣的那樣的男人去寡婦門前探頭探腦,看看是否有機會揩油,欺負她。因為沒有男人的寡婦往往沒有人給她撐腰,更容易得手。所以也就有了“寡婦門前是非多”的由來。
將軍被擒時,人這一生,誰敢保證事事順心,件件如意,都會有麥城的時候。關(guān)云長那么大的英雄都有走麥城的時候。不管你當初是多么的威風八面。遇到失意時,你也是一點辦法也沒有。面對失意,一個人如何面對,才能真正看出一個人的抗打擊能力。我覺得,將軍可以說是一個軍隊的靈魂。本該揮斥方遒、指點江山、上陣殺敵之人。如若被敵方生擒了去,己方就因“群龍無首”而變得軍心大亂。
我認為,將軍都是非常有血性、有氣節(jié)之人,“寧可站著死,不愿跪著生”,所以被敵人活捉,是非常恥辱可悲的。司馬悅的祖父司馬楚之(390—464)是司馬懿的弟弟——東武城侯司馬馗——的第八代后裔。當司馬楚之十七歲時,他父親司馬榮期被一位下屬殺死了。司馬楚之陪同父親的遺體前往東晉首都建康附近的丹陽進行埋葬。在建康時,雄心勃勃的將軍劉裕在鞏固了他的權(quán)威以后,開始了一項奪取東晉政權(quán)的計劃。
司馬楚之的叔叔司馬宣期和哥哥司馬貞之都被殺害。司馬楚之本人因躲藏在佛教寺院中而得以逃脫。不久以后他越過長江,向另一位叔叔——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尋求保護。而當司馬休之的軍隊被劉裕擊敗時,司馬楚之別無選擇,只能逃往北方。司馬楚之在淮水以北建立了自己的根據(jù)地,目的是對當時宣布自己為劉宋朝皇帝的劉裕發(fā)動反擊。司馬楚之迅速集結(jié)了幾千人,組成一支可畏的軍隊。劉裕感到忌憚,并派出刺客去殺他。
我認為,失恩宮女,是在帝皇后宮之內(nèi),少了皇帝的恩寵,就等于一輩子都完了,大好青春都會白白浪費掉,直到孤獨終老都有可能,對于這樣的女性來說,同樣算得上可悲之事。有句話說的好,叫做“一入候門深似?!?。失恩宮女面,是古代才會有的事情。現(xiàn)在就是你不紅了,你有沒有一顆平常心,有沒有面對寂寞與孤獨的能力?;o百日紅,人無百日好。曾經(jīng)的風光,只能是回憶,人間倍有新人出,誰還在意舊人的落寞。
所謂:“貪、嗔、癡。”是因為你先有了貪心,而且永不滿足,一遇到現(xiàn)實的落差,就會心理失衡。起了嗔恨心,甚至走火入魔。古代宮墻中老邁衰孱宮女,凄涼孤寂。我認為,除了偶爾有某些宮女有幸得到天子臨幸、皇室親眷的指婚以及接納之外,更多的宮女都是庸庸碌碌地“忙”過了一生,晚景凄凄慘慘、寂寥無比。很多人都終老無依,死后連一個妥當?shù)陌苍嶂囟紱]有。當年,那些女孩變成宮女,其后的數(shù)十年里都要接受皇家內(nèi)苑嚴苛宮規(guī)的束縛和監(jiān)管。
并日復一日地貢獻著自己的才智和心血、勞動和青春,累者不可叫苦喊累、怨者往往無法暢舒苦悶和郁結(jié)。我認為,她們深知在皇宮之中一朝的信任和榮贊并非長久的安穩(wěn)和保靠,跟隨任何一個主人、從事任何一份事務都不能掉以輕心,否則稍有不慎橫禍便至。而且她們更清楚的是:宮苑內(nèi)人與人之間的寡情和殘酷,不僅異常冰冷而且極其現(xiàn)實。
我認為,對古代宮女而言,做事嚴謹完美與否自然不是小事,而宮中的人情世故、平級宮女相互間的爭斗則更加避無可避,最應謹慎視之待之。因為宮女們常年飯食簡素、衣著儉斂、用度有限,所以一旦獲得上一級女官的賞識和垂愛、得到主子的恩賞和榮寵,那日子就會過得舒服一些、自己在眾人中的地位也會好一些。
我認為,正因如此,導致了皇家內(nèi)苑成了人際關(guān)系的修羅場,宮女之間的爭斗可以說是暗流涌動、休止難料。身為各宮列為主子的仆婢,不少宮女就成了“宮斗”的犧牲品。有些“壞事”暴露出來之后,主子們習慣于拿宮女頂包戴罪,不少宮女無辜地替人背了黑鍋,受到了“無妄之災”、皮肉之苦。有時候,那些無勢可倚、嬌柔文弱的宮女,還會被偶然間色心大起的天子、皇室宗族里的男性所戲謔、侮辱。
一些失貞后的宮女,如果懷了孕卻沒有得到官方正式的承認,那么很快就會被扣上淫賤失德、不守婦道的罪名,其下場往往非死既殘、凄慘無比。冬去春來、年復一年,當初那些年紀輕輕的小宮女,在宮中生活了十幾年后就成了“資深老宮女”。她們基本上都錯過了婚嫁的最佳年齡,我認為,宮廷皇室對她們處置方式大體有3種:繼續(xù)留用、指婚外嫁、放逐還鄉(xiāng)。在唐朝,所有宮女除了因特殊原由而被遣放,大體上終身都要待在高高的宮墻之中日夜操持勞作,至死方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