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瀚東,1967年生,安徽阜陽人,中國民革黨員,早年拜李伯英先生為師,后又師從著名山水畫家程大利先生。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阜陽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阜陽市青年美術家協會藝術顧問,民革阜陽市委會中山畫院常務副院長。
2010年國務院新聞辦《盛世收藏》欄目個人專訪在全國教育電視臺報道,同年應邀到韓國首爾參加中韓文化藝術交流活動 ,作品多次入展和獲獎全國美術大展。
《溪山山林有人家》240cm×210㎝水墨氤氳 氣韻清遠
——張瀚東山水畫藝術解讀
文/耀文星
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當我讀到山水畫家張瀚東的作品,在這炎炎的盛夏,仿佛感受到了一股清涼之氣。在瀚東先生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一個畫者真誠的品質。前人以畫為心跡,筆墨透露的是一個畫家的心性,而張瀚東的作品,筆墨間散逸出清涼幽靜、平和淡泊的韻味,在某種意義上說,這既是畫境,更是心境。
《江山畫中收》240cm×70cm我以為,張瀚東的山水畫在筆墨品格上,淵源于中國山水畫的正脈,氣息沉靜、氣韻清遠,這是非常難得的。在清幽冷寂、淡泊蕭條間。他能夠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大膽嘗試運用明快的色彩來表現山川之美。這也體現了畫家在多方面藝術品格修養(yǎng)的全面反映。從筆墨傳承的角度,張瀚東的山水畫既有南宗山水畫的筆墨趣味,又有北宗山水嚴謹的丘壑,他走的南北并參的路子。當然,佛無南北,畫又何必妄生南北差別,一個優(yōu)秀的畫家,必然能夠清醒的認識傳統,追源溯流,從中采擷適合自我的優(yōu)秀因子,進一步淬煉出自我的筆墨風范,張瀚東正是如此。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依稀能讀到董源、巨然、范寬、李成以及明清以來四僧、龔賢等山水畫大師對他的滋養(yǎng),也可以看出他對前人傳統進行整合的努力,總之,在張瀚東的山水畫背后,是中國山水畫深厚的筆墨文脈傳承和傳統底蘊,而這正是一個山水畫學術品格和藝術前景的保障。
《江山富貴人》240cm×70cm張瀚東的山水畫淵源于傳統,同時又有著清新、鮮活的生活氣息。他在對山川林木、村社溪橋的描繪中,寄托著一個現代人對大自然的深情和可望、可行、可居的自然理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張瀚東山水畫的生活情致,反映他的生命情懷、生活情趣,也說明他在師造化上下了不少貼實的功夫。其實“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本來就是中國山水畫的優(yōu)秀傳統。張瀚東的師法自然,并沒有一味描摹自然的形跡,而是把師傳統師造化相結合,在造化中尋找傳統的根源,消化傳統、印證傳統,這說明他具有學習的智慧。
《遲日江山麗》240cm×70cm我以為師法造化、寫生是山水畫家認識生活、搜集創(chuàng)作素材必不缺少的手段,這里面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一種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董其昌說“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絕不如畫”,那么如何在傳統筆墨與生活兩個尋找到平衡點,在尋找這個點的基礎上,加上畫家的心情、情緒和種種體悟,綜合、熔鑄出自己的作品,是一個山水畫家走向成熟的表現。在這個意義上,張瀚東的山水畫已經出現了這方面的思考,這是一條非常正確的道路。
《閑居清涼自在時》168cm×68cm張瀚東的山水畫以水墨以物象之變化轉折渲染,在運用色彩使畫面更加豐富,畫面給人一種寂靜清新的空靈美感。同時,空靈又不空洞,景物疏密的布置錯落有致,隨興剪取,點點染染間,有華滋渾厚的風貌。在筆墨技法上,或勾勒、或干擦、或渲染,張瀚東均能得心應手,自由老道。在章法布局上,也是取勢開合,從容自如,說明他的功力已經錘煉到了一定的程度。當然,山水畫的技法是為了山水精神服務的,一定要在道的前提上求技,以求達到心手合一,筆筆相生,一任天機自然流露。藝術是一個很漫長的道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時間,需要黃賓虹、齊白石那樣的百年修煉,對于山水畫家來說,我們主要看他的路子正不正,只要走的路子對了,時間會告訴我們最后的答案。
《秋山歸棹》168cm×68cm清湘石濤有言:“寄興于筆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應化,無為而有為”,張瀚東對繪畫的執(zhí)著在筆墨和山川中寄托自我的生命情懷,借以實現自我境界的提升超越。其實,中國藝術最本質的在于一種“游于藝”的精神,我想,張瀚東選擇了山水畫,在丹青寄興的過程中,一定也是其樂無窮的,我相信,在將來的日子里,他一定也會從中找到更大的快樂。
《秋塬古道悠》200cm×200cm 《山色空蒙有無中》260cm×193cm 《江山本如畫》180cm×96cm 《山居圖》68cm×68cm 《宿遷洪澤湖濕地寫生》68cm×34cm 《阿爾山寫生》一 68cm×34cm 《阿爾山寫生》二 68cm×34cm 《宿遷乾隆行宮寫生》68cm×34cm 《水色山光圖畫中》68cm×68cm 《江山帆影》68cm×45cm 《云嶺人家》68cm×45cm 《常伴白云閑》45cm×45cm 《春融只得乾坤醉》45cm×45cm 《晚歸圖》45cm×45cm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