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派山水畫,本是指米芾以后下迄元四家明董其昌一系的山水作品而言。這派畫的特色是:在意境方面趨抽象,在技巧方面趨水墨化;筆墨草草,氣韻高深,是他們共有的贊語。
五代董源《溪岸圖》
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董源】
江南派的山水畫成立是較晚的,但據(jù)傳說,他們的始祖應(yīng)是五代時南唐的名畫家董源、巨然。
董源,字叔達,江南鐘陵人,“事南唐,為后苑副使”,后世因稱為“董北苑”。他的時代較荊、關(guān)稍后。他善畫山水人物,其山水:
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xùn)。
可見他的畫法原是兼綜王、李二家的。在北宋末年以前,他以著色山水見稱。《宣和畫譜》說:
大抵元(源)所畫山水,下筆雄偉,有嶄絕崢嶸之勢,重巒絕壁,使人觀而壯之……然畫家止以著色山水譽之,謂景物富麗,宛然有李思訓(xùn)風(fēng)格,今考元(源)所畫信然。蓋當(dāng)時著色山水未多,能效思訓(xùn)者亦少也,故特以此得名于時。
五代董源《龍宿覺民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他的畫“下筆雄偉”而“景物富麗,宛然有李思訓(xùn)風(fēng)格”,可見他原是偏向于李派的作家。李派山水至晚唐以后漸形衰落,所以“能效宋思訓(xùn)者亦少”。董源偏從這方面著力,故能“得名于時”?!秷D繪寶鑒》說:
其(董源)山石有作麻皮皴者;有著色皴紋甚少,用色秾古,人物多用青紅衣,人面亦用粉素;皆佳作也。
五代董源《江堤晚景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他的著色畫“皴紋甚少,用色秾古”,確有唐人的風(fēng)格。饒自然《繪宗十二忌》也說:
設(shè)色金碧…如唐李將軍,宋董源、王晉卿諸家可法。
足證董氏是以“設(shè)色金碧”見長的。大約董源的畫和后世所稱為北宗的趙幹的作風(fēng)很相近——趙幹也是江南人,南唐畫院學(xué)生,他所畫都是江南山水,意境超絕,設(shè)色艷麗。
五代趙幹 《江行初雪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董源除著色山水外,據(jù)傳另有一種奇異的畫格,《宣和畫譜》說:
至其(董源)出自胸臆,寫山水、江湖、風(fēng)雨、溪谷、峰巒晦明,林霏煙云,與夫千巖萬壑,重汀絕岸,使覽者得之,真若寓目于其處也,而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思,則有不可形容者。
他“出自胸臆”的畫“足以助騷客詞人之吟思”,有“不可形容”的妙處,這種妙處,是北宋晚期人開始替他宣傳的——沈括《夢溪筆談》說:
江南中主時,有北苑使董源善畫,尤工秋嵐遠景,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其后建業(yè)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體源及巨然畫筆,皆宜遠觀,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幽情遠思,如睹異境。如源畫《落照圖》,近視無功,遠觀村落杳然深遠,悉是晚景;遠峰之頂,宛有反照之色,此妙處也。
這便是指他“出自胸臆”的畫法。這種畫所寫的多是江南的真山,“不為奇峭之筆”,這是董氏與荊、關(guān)一派地理環(huán)境上的差異。
五代董源 《瀟湘圖》
故宮博物院藏
董氏這種畫“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直與西洋印象派的畫風(fēng)相合;也與荊、關(guān)一派用筆嚴(yán)整,物象刻畫的畫風(fēng)不同。
他的妙處蓋全得力于水墨法,所以能使“遠峰之頂,宛有反照之色”。王維變李思訓(xùn)一派設(shè)色之法為水墨,遂臻“清潤”之境;董氏的畫法似也自李思訓(xùn)得來,其用墨法想取巧于設(shè)色法處甚多,故能“幽情遠思,如異境”也。
米芾《畫史》也說:
董源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峰巒出沒,云霧顯晦,不裝巧趣,皆得天真;嵐色郁蒼,枝干勁挺,咸有生意;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
五代董源 《夏山圖》
上海博物館藏
董源的妙處在“平淡天真多”,這是米芾的發(fā)現(xiàn)。“峰巒出沒,云霧顯晦,不裝巧趣,一片江南”,這正是米氏本人的畫格。可見米畫確出于董。湯垕《畫鑒》載董源的《夏山圖》道:
天真爛漫,拍塞滿紙,不為虛歇烘鎖之意,而幽深古潤,使人神情爽朗。
“幽深古潤”,也是董、巨至二米所共具的特色。
董源的畫山手法,最著名的是麻皮皴,亦作“披麻皴”,是一種細(xì)長圓潤的石紋畫法,形如麻線下披,故即以為名。
其作法據(jù)黃公望說:“要滲軟”,“坡腳先向筆畫邊(即勾勒邊)皴起,然后用淡墨破其深凹處”?!^“破”者,加墨使其深厚綻明之意。
披麻皴有長短兩種,據(jù)汪砢玉說,董源用長筆披麻皴,巨然用短筆披麻皴。至于董源的樹法作勁挺之狀,曲處甚簡,也與李成一派千屈萬曲的樹法不同。
左:董源的披麻皴;右:巨然的披麻皴
米芾又道:
顧愷之……屏風(fēng)上山水,林木奇古,坡岸皴如董源,乃知人稱“江南”,蓋自顧以來皆一樣,隋、唐及南唐至巨然不移。至今池州謝氏亦作此體。
他又推董源的畫統(tǒng)至顧愷之,其說雖不足信,但江南的山水畫確是自成一統(tǒng)系的。
【巨然】
巨然是個和尚,他是董源的弟子,也是南唐的江寧人,他入宋后,曾“畫煙嵐曉景于學(xué)士院璧,當(dāng)時稱絕”(《圣朝名畫評》)。“煙嵐曉景”,確是董派的畫題?!秷D畫見聞志》記:
巨然……筆墨秀潤,善為煙嵐氣象,山川高曠之景。但林木非其所長。
“筆墨秀潤”而“有遠思”,是他的畫格。米芾《畫史》也記:
巨然師董源,今世多有本,嵐氣清潤,布景得天真多。巨然少年時多作礬頭,老年平淡趣高。
五代巨然 《秋山問道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董源“天真平淡多”,巨然也是如此;巨然少年時多作礬頭,董源早年也是如此(據(jù)《畫鑒》等書);可見董、巨的相近。所謂“礬頭”似指山頂?shù)男》绞?,形如石礬,故以為名;畫之所以增雄峻之氣的。《圣朝名畫評》載:
度支蔡員外挺家有巨然畫故事山水二軸,而古峰峭拔,宛立風(fēng)骨。又于林麓間多為卵石,加松柏草竹,交相掩映,旁分山徑,遠至幽墅,于野逸之景甚備。
《宣和畫譜》文略同,惟下云:
人或謂其(巨然)氣質(zhì)柔弱,不然!昔有嘗論山水者,乃曰:“倘能于幽處使可居,于平處使可行,天造地設(shè)處使可驚,嶄絕巇(xi)險處使可畏,此真善畫也。”今巨然雖瑣細(xì),意頗類此,而曰柔弱者,恐以是論評之耳。又至于所作雨腳,如有爽氣襲人,信哉!
“古峰峭拔,宛立風(fēng)骨”,是巨然的作風(fēng)又有近于關(guān)同之處。
大約巨然與董源的異處即在巨然尚事“峭拔”“瑣細(xì)”,而董源的逸作則專務(wù)平淡渾厚而已。
但巨然“于野逸之景甚備”和“氣質(zhì)柔弱”一點,則又不能不說是江南派的正傳。
五代巨然 《層巖叢樹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董源、巨然的畫在宋代的一般估價并不甚高,如《圣朝名畫評》山水林木門列李成、范寬二人為神品,而說:“宋有天下,為山水者惟中正與成稱絕?!本奕恢涣性谀芷?,無董源。
《五代名畫補遺》山水門也僅列荊浩、關(guān)同二人為神品,也無董、巨??梢娫趧⒌来嫉难酃庵?,尚沒有董、巨的地位。
五代巨然 《蕭翼賺蘭亭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論三家山水,也高抬關(guān)、李、范三家,簡直不睬董源、巨然。
《宣和畫譜》極推李成,對于董、巨也還不甚致重。
只有米芾才稱董源為“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所以,董氏的地位是北宋晚期的米芾開始抬高的。
到元代,湯垕(hou)著《畫鑒》則說:
唐畫山水,至宋始備,如元(源)又在諸公之上…得元(源)之正傳者,巨然為最也。
宋世山水超絕唐世者,李成、董元(源)、范寬三人而已。嘗評之:董元(源)得山之神氣,李成得山之體貌,范寬得山之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為百代師法?!?/p>
湯氏以董源置諸人之上,又稱董源、李成、范寬為百代師法的三家,到這時李成的畫圣地位已被董源所奪,同時關(guān)仝的崇高地位竟被取消了。
五代關(guān)仝 《秋山晚翠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夏文彥《圖繪寶鑒》錄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語:“惟于古今優(yōu)劣條李成、關(guān)同、范寬文后竄入董源。”黃公望更說:“作山水者,必以董(源)為師法,如吟詩之學(xué)杜也?!?/p>
足見董源自被米元章等一捧,到元代時他的地位已很鞏固;而巨然也因承董源的正傳之故,得列入于大家系統(tǒng)之中。古今評畫的眼光不同如此!——這也就是古今畫風(fēng)的不同之處。
燕文貴《溪山樓觀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續(xù)脈】
山水畫經(jīng)吳道子、李思訓(xùn)的創(chuàng)立,張璪、王維的用意墨法,至荊浩而集成;繼其后的關(guān)、李、范三家遂稱“絕藝”。其教外別傳又有董源、巨然的江南一派。
董、巨的畫法下開二米以至馬、夏的水墨作風(fēng),其后元四大家的傳統(tǒng)也自此而出——中國山水畫的基礎(chǔ)確是打定于五代和宋初之際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