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儼少資料圖片
陸儼少(1909-1993) 又名砥,字宛若。上海嘉定人。自幼嗜畫,后從馮超然學山水,曾大量臨摹清六家等人作品,筆墨功底堅實。平生好游名山,抗戰(zhàn)時期挈家入川,飽覽巴山蜀水,對三峽險水云走浪激之勢觀之最詳,咸紀心目。1962年起在浙江美術學院兼課,1977年正式調入,歷任上海中國畫院畫師、浙江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浙江畫院院長、浙江山水畫研究會會長等職。
陸儼少擅長山水畫,又工詩文,善書法,主張中國畫創(chuàng)作應三分畫畫、三分寫字、四分讀書。有《山水畫芻議》、《陸儼少畫集》等行世。陸儼少是當代著名的中國山水畫大師。
陸儼少 丙寅(1986)年作 秋山雅集 手卷
陸儼少是當代著名的書畫大師,其功力深厚的山水畫尤為畫壇所公認。作畫尤喜從小而大,筆筆生發(fā),因勢利導,丘壑無窮。晚年好以"留白"、"墨塊"之法表現(xiàn)名山大川吞吐開合之萬千氣象,章法奇特險絕,用筆變幻入神,不可端倪。間作梅花,有高古幽峭之韻味。
然陳振濂指出, 陸儼少的山水畫有固定程式,他在揮筆繪畫的過程中,卻并不想著要徹底打破這種程式。 陳傳席也很遺憾地點評道,晚年的陸儼少,雖有所創(chuàng)新,但最終屈服于畫商,而停止了藝術的追求,最終影響了他的成就。
陸儼少 辛未(1991)年作 云山策杖
陸儼少傳統(tǒng)功力頗深,其文人型山水畫在中國繪畫史上頗有成就,陳振濂評價,陸儼少是當代第一流的書畫大師。為什么至今仍有許多畫家對陸儼少更佩服,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他的傳統(tǒng)功力深厚。
如何理解?在于他對古法的傳承。1926 年,陸儼少拜王同俞為師學習詩文,又從馮超然(1882年—1954年,江蘇籍畫家,技宗唐寅、仇英。人物、山水、花卉均長,晚年專繪山水,有文徵明之秀逸)學習山水人物。在《陸儼少自敘》中,陸儼少回憶,“有一次我和張谷年待坐在旁,馮先生 (超然) 指著我們兩人說:'中國山水畫自元明以后,流傳有緒,不絕如縷,一條線代代相 傳,現(xiàn)在這條線掛到我,你們兩人用功一點,有希望可以接著掛下去’?!?/span>
因此,郎紹君認為,陸儼少學畫山水,啟蒙于《芥子園畫譜》,繼而在王同俞、馮超然指點下探奧“四王”一系,再上溯私家和故宮所藏歷代繪畫,最后形成自己的風格 (郎紹君《陸儼少的古典修養(yǎng)》)。
陸儼少 1980年作 出峽圖 立軸
對此,陳振濂亦認為,在當代還健在的中國畫家中,還有沒一位山水畫家能與他對古法的全面承傳相媲美。我們看到的不是對董其昌或王石谷表面形貌的亦步亦趨——盡管我們可以說,他是“無一筆無古人”,他的每一山石、每一樹枝可以窺出明顯的古法:從宋元直到清 末,從董源、范寬直到吳待秋(民國時期影響海內外的著名畫家,與趙叔孺、吳湖帆、馮超然并譽為“海上四大家”,擅長山水畫)、馮超然。
陳振濂進一步補充,陸儼少對古法的繼承是有目共睹的。陸儼少的存在并不僅僅是某一風格的存在,他的藝術無愧于作為中國文人型山水畫的 一個傳承的標志。 [2]
陸儼少 三峽圖
縱觀陸儼少一生的繪畫歷程,郎紹君把它劃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階段約 1927-1950 年, 其作品的基本特點,一是多豎長幅,多高遠或高遠兼深遠構圖,重巒疊嶂,林木茂盛,委婉 曲折,不勝繁復之致。典型者如《仿荊浩山水》(1927)、《仿明人筆意》(1928)、《黃山》(1942) 等。
二是多水墨或淺降,淡墨談色,較少有青綠和色彩濃鮮之作。
三是多臨仿,所仿有黃公望、王蒙、倪攢、文征明、唐寅、董其昌、王時敏、惲南田、王石谷、王原祁等,此外,還有題“仿明人筆意”、“元人筆意”者。早期廣采古法,陸儼少形成了個人的基本面目,一是 畫而多繁復與變化;二是以多變的筆線刻畫形象。
陸儼少 黃山云海圖
中期階段約 1951-1974 年,這亦是陸儼少藝術的成熟期。其間,陸儼少沒有放棄對傳 統(tǒng)的鉆研,但獨立的創(chuàng)作已成主流,作品題材兼容古、今,形式風格有傳統(tǒng)式、舊瓶新酒式、 新探索式;畫法則涵括了工筆、寫意、兼工帶寫、水墨、青綠等。早期鎮(zhèn)密娟秀和奔放縱逸 兩類風格,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此時的創(chuàng)作既有傳統(tǒng)的詩詞文意畫和各種形式的峽江圖 等題材作品,如《杜甫詩意冊》(1956 年) 、《江山小景冊》(1957 年) 等,也有新題材、新形式的作品,包括工筆人物畫、年畫、連環(huán)畫,以及描繪城鄉(xiāng)新生活、新景象的新山水畫。
陸儼少 山水清音
1975 年為陸儼少藝術風格的“拐點”,大致完成了從相對“縝密娟秀”到“渾厚老辣” 的轉變。從 1975 到 1993 年,為陸儼少繪畫歷程的晚期階段。
與中期相比,晚期的作品涌現(xiàn) 出幾大特點:第一,筆勢由細密、靈秀轉向寬博、深厚、老到;書寫的意味與動感更強,但這 種書寫,并不脫離山水形象的具體刻畫。
第二,更加講究墨法,濕筆勾點大大增多,出現(xiàn)了大小墨塊,這些墨塊可以是山石,可以是草木,可以是陰影,也可以是半抽象的筆墨自身。 因為突出了用墨,減少了外露鋒芒的干筆勾畫,整個作品的筆墨由縝密精致變?yōu)樗珊褙S潤, 成為風格轉化的一大來源。
陸儼少 行書七言聯(lián)、釋文:搖筆尚堪凌浩蕩,題詩端為發(fā)幽妍。
第三,“留白法”逐漸成熟一一傳統(tǒng)“留白”一般表現(xiàn)落雪、云 氣或水而,陸氏進一步把留白作為畫而結構的一部分,即在對山體、林木作具體描繪后,即在其周邊留白,以突出要突出的東西,省略要省略的筆墨。經典之作如,《峽江圖卷》(1979)、《雁蕩靈峰》(1981) 等。 [2]
對于陸儼少的畫,陳傳席認為,70 年代至 80 年代初期為最好,此時他的“勾云”、“留 白”、“黑塊”已形成特色。他還補充,認為陸儼少 50 年代至 60 年代畫得好的人,主要還是 從傳統(tǒng)功力 (筆墨功力) 方面著眼。[1]
陸儼少 1979年作 雁蕩泉石
然而,陸儼少的繪畫其弊病在哪里?陳傳席指出,陸儼少后期的畫特色明顯,但亦出現(xiàn)程式化的問題,因而還不能成為公認真正的大家。特別是最后十年的畫基本上都是重復, 好作品確實不如80 年代初期多。[1]
落地到具體山水畫上,這也是為世人所詬病的“陸儼少的畫程式化”。
具體怎樣的程式化?事實是否真如批評家所說,陸儼少晚期的畫走入了一種固定的程式化的死胡同?
對此,陳傳席有所澄清,他指出,在 80 年代初,陸儼少的畫風 (特色) 得以形成,而且也得到了鞏固,他本人確實不想再重復了。他是有思想的人,他要變,而且要大變。
因此,陸儼少托學生從歐洲買來了歐洲很多名家的油畫集,而且還買來了進口顏料 (他以前不用外國顏料),開始用進口顏料學趙無極等人的抽象派油畫。[1]
陸儼少 丙寅(1986)年作 梅石圖
陳傳席的觀點在陸儼少的話語中得到體現(xiàn)。 陸儼少自述,“擬于設色方面作突破口,予謂有其古法用筆而引進西 洋顏料,似可一試,遂成此圖?!?/span>“予于山水畫寢繪古法,六十年之耄老,輒欲絕去依傍, 另起爐灶,而未知所往,如黑夜行路,前方似有光亮而閃爍靡定,轉去轉遠,此數(shù)圖也?!?/span>
此外,陳振濂對于程式化,亦有其看法,他認為,陸儼少的山水畫有固定的程式,但在他筆 下風云變幻的過程中卻并不想著要徹底打破這種程式。 [2]
陳傳席點評,這是因為,當年賣陸儼少畫的畫商認為這樣畫會影響畫價,若拿到香港去, 買畫的人都說這不是陸儼少的畫,和以前的不一樣,因而賣不出去。遺憾的是陸儼少雖有所創(chuàng)新但最終屈服于畫商,而停止了藝術的追求,最終影響了他的成就。如果沿著這條蛻變的路再走下去,他必會到達另一個巔峰。 [1]
陸儼少 甲子(1984)年作 東坡詩意圖
注重線條是陸儼少的絕頂過人處,他在一個最易陷入師長窠臼的險徑中尋找到了發(fā)展的契機,同時他又利用對線條的現(xiàn)代意義的詮釋,使這種嘗試一祛老氣橫秋之態(tài),傳達出一種全新的視覺圖式涵義。
——陳振濂
陸儼少的山水畫,一方而,繼承與發(fā)揚傳統(tǒng)山水畫,堅持它的超世俗詩性一一這在他的 古代詩意畫中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另一方而,也在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了很多親近世俗的 作品。
——郎紹君
[1]陳傳席《畫壇點將錄》
[2] 陳振濂《陸儼少藝術論》
[3]郎紹君《陸儼少的繪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