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藝術(shù)歷來有“書畫同源”之說,其理論依據(jù)約為三點:一、書法和繪畫均起源于象形;二、書法和繪畫均使用同樣的工具——毛筆、墨、宣紙;三、骨法用筆。
黃賓虹曰:“書畫同源,欲明畫法,先究書法,畫法重氣韻生動,書法亦然。”(《賓虹書簡》)趙孟頫詩云:“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如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保ā额}秀石疏林圖卷》)即是說,盡管繪畫已經(jīng)成為自覺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而畫家總是“將繪畫的線條力圖變成書法的用筆與書法的線條,沉醉于筆法的神韻之中”(陳振濂《書法學》)。
聞一多先生則認為書畫并非同源,而是“異源同流”。他說:
一切文字,在最初都是象形的,換言之,都是繪畫式的。反之,任何繪畫都代表著一件事物,因而也便具有文字的作用。但是,繪畫與文字仍然是兩件東西,它們的外表雖相似,它們的基本性質(zhì)卻完全兩樣。一幅圖畫在作者本意上,絕不會變成一篇文字,除非它已失去原來的目標,而僅在說明某種概念。繪畫的本來目的是傳達形象,而文字的本來目的則是說明概念。
所以,聞一多先生總結(jié)道:
評論書畫者常說起“書畫同源”,實際上二者是異源同流。字與畫只是近親而已。因為相近,所以兩方面都喜歡互相拉攏,起初是字拉攏畫,后來是畫拉攏字。字拉攏畫,使字走上藝術(shù)的路,而發(fā)展成我們這獨特的藝術(shù)——書法。畫拉攏字,使畫脫離了畫的常規(guī),而產(chǎn)生了我們這有獨特作風的文人畫。(《回望故園》)
臺灣徐復觀先生曰:“……至于書法,僅從筆墨上說,它在技巧上的精約凝斂的性格,即由這種性格而來的趣味,可能高于繪畫,但從精神可以流動的范圍上來說,則恐怕反而不及繪畫,即是:筆墨的技巧,書法大于繪畫;而精神的境界,則繪畫大于書法?!保ā吨袊囆g(shù)精神》三版自序)
愚以為,這些觀點并不影響中國書法和繪畫這種既相同又相異的文化性格。從表現(xiàn)立場看,字的地位一上手就比畫高。而在宋代,書法就被看成是比繪畫要高級的藝術(shù)形式。實際上,我們可以在書法與繪畫創(chuàng)作中,領(lǐng)悟出包含在書法和繪畫之外的某種精神意味——共同的筆墨精神,它既在作品之內(nèi),又在作品之外。
2011.04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