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的治療分非典型增生、原位癌、鏡下早期浸潤癌、浸潤癌的處理方法
一、治療原則:
1.不典型增生:活檢如為輕度非典型增生者,暫按炎癥處理,半年隨訪刮片和必要時再作活檢。病變持續(xù)不變者可繼續(xù)觀察。診斷為中度不典型增生者,應適用激光、冷凍、電熨。對重度不典型增生,一般多主張行全子宮切除術。如迫切要求生育,也可在錐形切除后定期密切隨訪。
2.原位癌:一般多主張行全子宮切除術,保留雙側卵巢;也有主張同時切除陰/道1cm~2cm者。近年來國內外有用激光治療,但治療后必須密切隨訪。
3.鏡下早期浸潤癌:一般多主張作擴大全子宮切除術,及1cm~2cm的陰/道組織。因鏡下早期浸潤癌淋巴轉移的可能性極小,不需清除盆腔淋巴組織。
4.浸潤癌:治療方法應根據(jù)臨床期別,年齡和全身情況,以及設備條件。
常用的治療方法有放射、手術及化學藥物治療。一般而言,放療可適用于各期患者;Ⅰb至Ⅱa期的手術療效與放療相近;宮頸腺癌對放療敏感度稍差,應采取手術切除加放療綜合治療。
二、手術治療:
(一)術式選擇:
Ⅰa1期:采用經腹全子宮切除術,卵巢正常者應予保留。
Ⅰa2期:次廣泛子宮切除術,卵巢正常者應予保留。如淋巴管、血管中有瘤栓者,應清除盆腔淋巴結。
Ⅰb~Ⅱa期:采用廣泛性子宮切除術及盆腔淋巴結清掃術,卵巢正常者,應予保留。
(二)各類術式及術后處理:
1.次廣泛子宮切除術:本術式的手術范圍,要求分別切除主韌帶和宮骶韌帶2cm,打開輸尿管隧道,將輸尿管內側游離,并將其推向外側,切除陰/道壁2cm。
2.廣泛性子宮切除術:本術式必須打開膀胱側窩及直腸側窩,分離切斷前、后及兩側各連結子宮的韌帶及結締組織,切除主韌帶周圍的脂肪組織,根據(jù)病灶的范圍切斷主韌帶至少3cm以上,必要時需靠近盆壁處切斷,宮骶韌帶切除3cm以上,在全部切除陰/道旁結締組織后切除陰/道壁至少3cm以上。
3.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本術式是指將盆腔各組淋巴結整塊清除。切除的淋巴結包括髂總(在分支處以上2cm~3cm)、髂外、髂內、腹股溝深及深、淺閉孔淋巴結,如髂總動脈淋巴結可疑陽性,則可清除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腸系膜下動脈水平)。手術途徑可經腹膜外或腹腔內進行。
4.術后放置引流管:廣泛性子宮切除手術結束時在腹膜外放置導管,引流管可經陰/道或經腹部引出,術后采用負壓吸引,如引流液少,于術后72h取出引流管。
5.術后放置導尿管:根據(jù)不同術式,術后留置導尿管5~14天。
6.全子宮切除術中需注意的幾個問題:
A.年輕及未絕經患者的卵巢正常時應予保留。
B.下推膀胱或分離陰/道直腸間隙時,應找到疏松解剖間隙,可避免出血及損傷。
C.在輸尿管外側游離子宮動、靜脈后切斷結扎,在此水平面以下游離輸尿管,注意留營養(yǎng)輸尿管的血管。
D.分離宮骶韌帶時,注意與直腸側壁分開;分離直腸側窩時,避免損傷盆底靜脈叢。
E.在閉鎖血管的內側分離膀胱側窩,充分暴露主韌帶,鉗夾切斷主韌帶時,應保留0.5cm的殘端,以避免滑脫。
F.淋巴結清掃由上自下,由外向內整塊切除,仔細結扎淋巴管斷端,可預防術后淋巴囊腫發(fā)生。
G.于輸尿管外側閉鎖動脈內側分離、切斷、結扎膀胱宮頸韌帶,至此,可充分向下推動膀胱,保證主韌帶切除的完整性。
H.正確估計失血量,以及時補充。
(三)手術并發(fā)癥及處理:
1.手術并發(fā)癥有術中出血、術后盆腔感染、淋巴囊腫、尿潴留、泌尿系統(tǒng)感染及輸尿管陰/道瘺等。
2.手術并發(fā)癥的處理,近年來,由于手術方法和麻醉技術的改進,預防性抗生素的應用,以及術后采用腹膜外負壓引流等措施,上述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已顯著減少。
三、放射治療:為宮頸癌的首選療法,可應用于各期宮頸癌,放射范圍包括子宮頸及受累的陰/道、子宮體、宮旁組織及盆腔淋巴結。
(一)放療的分類:
1.腔內放療:目前,大多采用腔內后裝放療。其劑量率分為高劑量率(A點劑量率>20cGy/分),低劑量率(A點劑量率<3cGy/分)及中劑量率(介于高劑量率和低劑量率之間)3種。
我國基本上為高劑量率后裝放療,所用放射源為192Ir或60Co。
2.體外放療:用60Co遠距離治療機或加速器進行盆腔外垂直照射,與腔內照射互相補充。照射方式有:
(1)盆腔前后雙野全盆腔照射;(2)盆腔4野照射;(3)多野等中心照射,照射野面積如為全盆腔照射,則為(15~18)cm×(13~15)cm(寬×長),上界相當于第4~5腰椎水平,下界為恥骨聯(lián)合上緣下4~5cm,外界為股骨頭中線。此照射野包括髂總下、髂內、髂外、閉孔及骶前淋巴結群,若為4野照射,可于全盆腔照射野中央擋(3~4)cm×(13~15)cm鉛塊。
(二)放療方案:
1.高劑量率腔內后裝照射加全盆腔照射加盆腔4野照射:
本方法應先進行全盆腔照射,其后同時進行腔內后裝放療及盆腔4野照射。
(1)全盆腔照射:每周5次,每次Dm2.0Gy~2.5Gy,盆腔中心總劑量每3周為20Gy~25Gy左右。
(2)腔內后裝放療:每周1次,宮腔及陰/道治療可同時或分別進行,每次照射劑量5Gy~6Gy,總劑量30~36Gy。
(3)盆腔4野照射:每周4次,每次Dm2.0Gy~2.5Gy,宮旁總劑量每3周為20Gy~25Gy左右。若增加全盆腔外照射劑量,則需減少腔內放療劑量,若體外照射均以全盆腔方式進行,則腔內后裝放療可于體外結束后2周進行。
2.中劑量率腔內后裝放療加全盆腔照射加盆腔4野照射:
本方法與上述方案方法基本相同,唯A點總劑量略高,為36~40Gy,若不進行盆腔照射,則體外4野照射宮旁組織總劑量為40~50Gy,腔內后裝放療總劑量為50Gy。
3.低劑量率腔內后裝放療加盆腔4野照射:本方法腔內與體外放療可同期進行。
(1)腔內放療:每周1次,每次A點,劑量12~16Gy,宮腔及陰/道可同時進行,A點總劑量52Gy~65Gy。
(2)體外放療:每周4~6次,每次Dm2.0~2.5Gy,宮旁總劑量為40~60Gy。
(三)放療中的個別對待個別對待是宮頸癌放療中的重要原則。上述治療方案不一定適合每個具體病例,應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和治療設備,調整治療方案,如:
(1)早期浸潤癌,單純腔內放療即可;(2)宮頸局部體積大,可增加局部劑量或給以消除量;(3)陰/道侵犯多且狹窄,宮頸呈空洞合并炎癥,則可從全盆腔照射開始,并可增加全盆腔照射劑量,相應減少腔內放療劑量;(4)陰/道浸潤及孤立轉移,可用陰/道塞或模子治療;可疑腹主動脈旁轉移者,可沿腹主動脈走向,向上擴大照射野,照射野寬8cm,上界可達第10胸椎下緣,劑量為35Gy~45Gy,照射時注意保護脊髓及腎臟。
(四)姑息性放療:本方法主要用于止血、止痛、改善盆腔病變。
(五)放療方案的選擇:
1.放療的適應證和禁忌證:適應證較廣,各期宮頸浸潤癌及不適于手術的原位癌均可采用放療。
下列情況之一者為禁忌:
(1)骨髓抑制:周圍血白細胞總數(shù)<3×109/L,血小板<7×109/L者;
(2)急性或亞急性盆腔炎癥未獲控制者;
(3)腫瘤廣泛,惡液質;發(fā)生尿毒癥者;
(4)急性肝炎、精神病發(fā)作期、嚴重心血管疾患未獲控制者。
2.治療方案的選擇原則:
(1)根據(jù)病情的早晚:一般情況下,病變局限于盆腔內,臨床無明顯盆外轉移,盆腔臟器浸潤不嚴重者,均用根治性治療方案。
(2)根據(jù)治療單位的設備條件和治療經驗:無后裝治療設備的單位,可選擇傳統(tǒng)的常規(guī)腔內放療方案;有高劑量后裝機的單位,按高劑量率方案進行。
(3)根據(jù)患者及病變具體情況選擇(六)輔助治療放療期間應對有關合并癥進行治療。貧血應予糾正,必要時可輸血,并予高蛋白飲食,輔以維生素B、C等。出現(xiàn)放射反應者應予以處理,并可服用中西藥物治療,放療反應嚴重時應注意保持水、電解質平衡。
治療期間應注意盆腔炎癥的防治。應進行陰/道沖洗,對宮頸腫瘤壞死感染者,可局部用碘氟,也可用2%過氧化氫液清潔局部;對有盆腔壓痛、白細胞高者,可用抗生素治療;應注意宮頸管通暢,減少宮腔積膿的發(fā)生;疑有子宮穿孔時,應給予抗生素處理。
(七)手術前后放療:
1.術前放療:主要采用腔內放療,適應于:
①宮頸較大的外生型腫瘤;②Ⅱa期陰/道侵犯較多;③粘液腺癌,鱗腺癌,透明細胞癌;④病理分級Ⅲ級以上,劑量給予腔內放療全量的1/3~1/2。
于放療完成后4~6周內手術。
2.術后放療:補充手術不足,主要采用體外照射,適用于:
①盆腔或腹主動脈旁淋巴結轉移;②血管及淋巴管有癌栓及手術不徹底者,劑量給予40Gy。
由于手術造成解剖的變異及組織粘連給術后放療增加了困難,放療前應進行消化道造影,以了解腫瘤與周圍器官尤其是和腸道的關系,以便選擇最適宜的治療方案。可于手術后2周進行。
(八)放療并發(fā)癥的防治:
宮頸癌放療引起的并發(fā)癥,可分為近期反應和遠期并發(fā)癥。其中以直腸、膀胱并發(fā)癥最為重要,其發(fā)生的有關因素有陰/道狹小,腔內放射源位置不當;子宮過于前傾或后傾,放射劑量過高等。此外,患者年齡、既往盆腔炎史以及某些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也易加重放射損傷。因此,在治療前要充分估計,強調個別對待,盡量去除放療并發(fā)癥的誘發(fā)因素,特別是保持放射源于正確位置。
既要治愈疾病,又要盡量減少反應。
1.近期反應:發(fā)生在治療中或治療后3個月內,一般不嚴重。
(1)全身反應:主要表現(xiàn)為頭痛、眩暈、乏力、食欲不振、惡心、嘔吐等以及血象變化。反應程度與患者的神經類型、年齡、全身情況等均有關系,一般經對癥治療,并給高蛋白、多種維生素及易消化的飲食,多能繼續(xù)治療。
(2)直腸反應:表現(xiàn)為排便疼痛、粘液便、腹瀉、便血、里急后重等,直腸鏡檢查可見宮頸水平附近的直腸前壁粘膜充血、水腫。必要時暫停放療,給予對癥治療,待癥狀好轉后,再恢復放療。
(3)膀胱反應:表現(xiàn)為尿急、尿頻、尿痛、血尿、排尿困難等,經抗炎、止血及對癥治療,癥狀很快消退,必要時暫停放療。
2.遠期并發(fā)癥:
(1)放射性直腸炎或乙狀結腸炎:多數(shù)發(fā)生在放療后半年至1年內,按直腸病變程度分為3度。
①輕度:有癥狀,直腸鏡檢查可見直腸壁粘膜充血、水腫。臨床檢查腸壁無明顯增厚及潰瘍者;②中度:腸壁有明顯增厚或潰瘍者;③重度:腸管有明顯狹窄、腸梗阻、腸穿孔需手術治療或直腸-陰/道瘺形成者。
一般輕、中度放射性直腸炎以保守治療為主,消炎、止血及對癥處理,也可用藥物保留灌腸。如以便血為主,可每次于灌腸液內加入1ml1‰腎上腺素。
(2)放射性膀胱炎:多數(shù)發(fā)生在放療1年以上,按臨床表現(xiàn)分為3度。
①輕度:有尿急、尿頻、尿痛等癥狀,膀胱鏡檢查,可見粘膜充血、水腫;②中度:膀胱粘膜毛細血管擴張性血尿,可反復發(fā)作,有時形成潰瘍;③重度:膀胱-陰/道瘺形成。
對輕、中度放射性膀胱炎,采用保守療法,抗炎、止血及對癥治療,保持膀胱空虛。失血多者需輸新鮮血,重度損害者,必要時考慮手術治療。
(3)放射性小腸炎:小腸放射性損害較直腸少見,臨床表現(xiàn)為稀便、排便次數(shù)增多、粘血便、腹痛等,可對癥處理。嚴重時出現(xiàn)小腸潰瘍、梗阻、穿孔,需手術治療。
(4)盆腔纖維化:特別在大劑量全盆腔放療后,可引起盆腔纖維化,重者可繼發(fā)輸尿管梗阻及淋巴管阻塞,引起下肢水腫,可用活血化瘀類中藥治療。
四、化療:
宮頸癌的化療主要用于晚期或復發(fā)轉移的患者。近年來,也采用化療作為手術或放療的輔助治療,用以治療局部巨大腫瘤,一般采用聯(lián)合化療,常用的有效藥物有順鉑(DDP)、卡鉑(CBP)、環(huán)磷酰胺(CTX)、異環(huán)鱗酰胺(IFO)、5-FU、BLM、絲裂霉素(MMC)、長春新堿(VCR)等,其中以DDP療效較好。
1.推薦化療方案:一般按鱗癌或腺癌選擇不同方案。動脈內插管化療或介入治療,亦可用于晚期及盆腔復發(fā)患者,用藥可參考上述方案。
2.適應證及禁忌證:(1)適應證:Ⅲb期宮頸癌,局部腫瘤巨大,伴有宮旁團塊浸潤或病理分級在3級以上者,可用化療配合放療;Ⅳ期宮頸癌,手術時發(fā)現(xiàn)髂總動脈分支處以上有淋巴結轉移者,宮頸癌放療或手術后的復發(fā)或轉移以及晚期宮頸癌,均屬化療范圍。
(2)禁忌證:骨髓再生障礙、惡病質以及腦、心、肝、腎有嚴重病變者。
并發(fā)癥:
子宮頸癌合并妊娠較為少見,國內報導占宮頸癌總數(shù)0.92%~7.05%,國外文獻報道占1.01%。病人可因先兆流產或產前出血而就診,陰/道涂片及活體組織檢查可確定診斷,早孕婦女如有陰/道流血應常規(guī)窺器檢查宮頸,以及作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
妊娠對子宮頸癌的影響,妊娠時由于盆腔內血液供應及淋巴流速增加,可能促進癌瘤的轉移;且在分娩時會發(fā)生癌瘤擴散,嚴重出血及產后感染。妊娠時由于受雌激素影響,宮頸移行帶細胞增生活躍,可類似原位癌病變,但還有定向分化,保持極性,這些變化產后均能恢復。妊娠期也可能合并原位癌,產后不能恢復。應仔細區(qū)別。
治療方法需根據(jù)癌腫發(fā)展情況和妊娠月數(shù)而定。I期及Ⅱa期合并早期妊娠者,可用根治術;或先放射治療,待胎兒死亡自然排除后,再行根治術,或繼續(xù)放射治療。早孕者可行剖宮取胎,同時行根治術。各期子宮頸癌合并晚期或已臨產者,均應行剖宮產術,以后再作手術或放射治療。
預后:
癌瘤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癥狀與體征均消失,但經過6個月以上又出現(xiàn)癌征者謂之復發(fā)。治療后3~6個月內仍查有癌存在者應列為未愈。
(一)復發(fā)癌病人的預后:放射治療后復發(fā)的病人死于治療后1年內的數(shù)量最多,約占死亡病人的1/2,即復發(fā)病人的一半以上在治療后1年內出現(xiàn)癥狀。
約有88%的復發(fā)病例在治療后3年內出現(xiàn)復發(fā)癥狀。以后死亡率逐漸下降并無規(guī)律性,一般在5年內死亡占死亡總數(shù)的93%,在治療后5~10年復發(fā)死亡的占5%。
(二)宮頸癌復發(fā)后病人生存時間:隨復發(fā)部位不同而異,如陰/道斷端或局部復發(fā)者,其生存時間可能早些,據(jù)國外某醫(yī)院分析200例復發(fā)病人生存時間,半月至一年者50%,1年至2年者32%,超過2年者18%。
(三)復發(fā)部位:頑固未愈病例復發(fā)者總是在原發(fā)部位,復發(fā)癌的位置則較難決定。關于放射治療后宮頸癌復發(fā)部位,據(jù)統(tǒng)計426例,在子宮或陰/道上1/3者l12例(26%);陰/道下2/3者54例(6%);宮旁和盆壁者18例(43%);遠處68例(14%);不明34例(8%)。
(四)臨床表現(xiàn):復發(fā)癌的主要癥狀為一例下肢疼痛,腹和盆部酸痛,陰/道出血和惡臭白帶。另外隨復發(fā)部位而有不同表現(xiàn),如咳嗽、胸痛、血尿、直腸出血等。除原發(fā)部位病變外,大多數(shù)可在下腹部或盆壁捫到腫塊,下肢水腫等。
(五)診斷:上述癥狀,體征可作為一般復發(fā)癌的診斷依據(jù)。凡宮頸癌治療后有一側下肢疼痛或下肢水腫,都標志著盆腔內有復發(fā)癌壓迫神經及淋巴或靜脈回流受阻所致。手術后復發(fā)病例較易診斷。但有時未吸收的淋巴囊腫或盆腔炎塊易與混淆,盡早爭取局部穿刺做細胞學涂片及送病理作檢查,以明確診斷。其他身體各部位檢查也很重要。應注意鎖骨上或腹股溝淋巴結是否轉移,如發(fā)現(xiàn)淋巴結腫大發(fā)硬應切取作病理檢查。必要時尚應作胸部x線攝片及胃腸道鋇餐檢查。
(六)治療:診斷確定后對復發(fā)病例的治療仍是手術、化療或放射治療。首先分析以往治療是否合理、恰當、徹底,再根據(jù)復發(fā)者全身與局部情況,選擇適宜的某一療法或綜合療法,對晚期病例應對癥處理。
手術后復發(fā)病例可選擇放射治療。
(七)預防:首次治療前應明確診斷,制定合理而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并嚴格執(zhí)行。治療后應定期隨診。這樣,即使有復發(fā)病變亦能早期查出,及早治療。
轉移與擴散:
近幾年,通過大量的研究已經明確非典型增生是癌前病變,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及浸潤癌為一組有連貫性的病變;由早期表面病變非典型增生開始,病因繼續(xù)存在時,將逐漸進展到浸潤癌。經研究還證明,絕大多數(shù)宮頸癌是逐漸而不是突然發(fā)生的,癌前病變往往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是可逆的,然后進入表面的“原位癌”階段,此時期又可持續(xù)多年,在此期沒有臨床癥狀,可用宮頸及頸管的細胞學刮片檢查發(fā)現(xiàn),并經活體組織檢查方法得出診斷。在癌前期階段,異常的細胞不侵犯間質,更不發(fā)生轉移,如果在這時發(fā)現(xiàn)并給以積極治療,治愈的機會是非常高的。但宮頸癌已變成浸潤癌以后,則發(fā)展很快,如果不經治療,病人可在2~5年內死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