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篆刻知識
印章名稱
印章是我國的書法和雕刻相結合的獨有的工藝美術。因其所具有的書法藝術屬性,與一般的工藝美術略有不同,故又叫作“篆刻藝術”。印章的名稱幾經演變,各個朝代的稱呼各不相同,以下作簡要介紹。
[璽]
“璽”是印章最早的名稱。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不過這“璽”的寫法或為[金爾]、或為[土爾],因材料為銅、土不同而名。秦統一六國后,制定一系列等級制度,在少府中設置了專門掌管印章制度的“符節(jié)令丞”。當時規(guī)定皇帝獨稱“璽”(從這時[金爾]都寫作“璽”),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稱“印”,且不能用玉。漢代基本沿襲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寬,也有諸候王、王太后稱為“璽”的。
 
 
印章名稱
 
印章是我國的書法和雕刻相結合的獨有的工藝美術。因其所具有的書法藝術屬性,與一般的工藝美術略有不同,故又叫作“篆刻藝術”。印章的名稱幾經演變,各個朝代的稱呼各不相同,以下作簡要介紹。
[璽]
“璽”是印章最早的名稱。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不過這“璽”的寫法或為[金爾]、或為[土爾],因材料為銅、土不同而名。秦統一六國后,制定一系列等級制度,在少府中設置了專門掌管印章制度的“符節(jié)令丞”。當時規(guī)定皇帝獨稱“璽”(從這時[金爾]都寫作“璽”),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稱“印”,且不能用玉。漢代基本沿襲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寬,也有諸候王、王太后稱為“璽”的。
[印]
“印”最早見于秦官印中,不過都是一些地方官用印才稱為“印”?!稘h舊儀》中也規(guī)定:二百石至六百石的都稱“印”,而一般姓名印都稱為“私印”,新莽私印又有稱為“印信”或“信印”的。“印”的稱呼一直沿用至今。
[寶]
據《唐書.輿服志》記載,唐武則天因覺得“璽”“死”同音,在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改稱為“寶”。后來唐中宗即位,又沿用舊制稱璽。唐玄宗時也稱寶。唐至明清各代,“璽”“寶”并用。
[章]
漢魏將軍印一般稱“章”。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于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刻鑿成的,稱之為“急就章”。這類印是直接以刀在印面上刻鑿而成,往往天趣橫生,風格獨特,對后世篆刻藝術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官印中“太守”、“御史”也有稱“章”的。
[記]
“記”一般見于唐宋官印中,也有“朱記”名稱的印。
[其他]
南宋發(fā)行的一種紙幣交子,在它的背面都用“合同”印。宋代還出現一種“押”印,到了元代非常盛行。印章的名稱還有:“關防”、“圖章”、“圖書”、“符”、“契”、“戳子”等。
印章種類
戰(zhàn)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zhàn)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下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發(fā),都出于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guī)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秦印]
秦印指的是戰(zhàn)國未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雌鋾w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較戰(zhàn)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志”、“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
漢官印]
廣義地說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體平直方正,風格雄渾典重。西漢末手工業(yè)甚為發(fā)達,所以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印章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后世篆刻家學習的典范。
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這在后面還要介紹。
漢私印]
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將軍印]
將軍印也是漢官印中的一種。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于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以刀在印面上刻鑿成的,所又稱“急就章”。將軍印風格獨特,天趣橫生,對后的藝術風格有很大影響。漢代的將軍用印,普通都不稱“印”而叫做“章”,這是軍印的一大特點。
漢玉印]
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貴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圓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于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于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
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朱白文印]
朱白文相間的印式在漢印中很見巧思,據說起自東漢。它的方式極為多樣,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數均可靈活變化不受局限。這里例舉的數印就可見一斑。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工穩(wěn)的私印,未見用于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稱“璽印”,起于東漢,盛行于魏晉六朝,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人印腹空,可以合宜地套進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懷子的形狀。也有套進一方兩印(如右欄“郭意”印)成一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體積中,兼?zhèn)淞藥追接〉氖褂脙r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可見。
六面印]
傳世六面印實物較少。這種呈“凸”字形的印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帶而佩,鼻端作一小印,連同其余五個印面故稱六面印。傳世六面印的一種典型風格為帶邊白文,每字為一行,密上疏下,印文豎筆多引長下垂,末端尖細,猶如懸針,所以有“懸針篆”的俗名。這種風格雖然尚有筆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處,但很容易流于庸俗,遠不及漢印的相茂,故歷來篆刻家只偶一為之。
繆篆印](附鳥蟲書)
繆篆印及與它相近的鳥早蟲書均是漢印的“美術字”,前者屈曲回繞,?后者則在基礎上加上了魚形鳥頭等裝飾。這種文字最早多見于古代的兵器上或樂器的鐘上,有的還依文字的筆劃嵌以金絲,很有獨特的風格。鳥蟲書印只見于私印,以白文為多。
雜形璽]
戰(zhàn)國以來的印章中,雜形璽也是甚為別致的一類。其式樣沒有定例,大小從數寸至數分不等,變化極為豐富,除了方圓長寬更有凹凸形印、方、圓、三角合印,二圓三圓聯珠,以及三葉分展狀等,朱白都有,不勝枚舉。雜形璽因其獨特的諧趣與官印的莊嚴、沉著的要求不同,故只用于私印。
圖案印]
圖畫入印自戰(zhàn)國到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除了人物、鳥獸、車騎、吉羊、魚雁等圖案外,常見以吉羊的四靈(?龍、虎、雀、(鳳、龜)入印的,這類印又稱為“四靈印”。
成語印]
成語印自戰(zhàn)國開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語達百余種。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萬”、“出入大吉”等,成語字數不等,自一、二字始,多達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為死者殉葬之用。
花押印]
花押印又稱“押字”,興于宋,盛于元,故又稱“元押”。元押多為長方,一般上刻楷書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從實用意義上說歷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zhèn)蔚淖饔?,作為個人任意書寫,變化出來的“押字”(有些已不是一種文字,只作為個人專用記號),自然就更難以摹仿而達到防偽的效果,因而這種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時代。
封泥]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于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zhàn)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后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鑒,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范圍?;居柧毰c創(chuàng)作
鈕制]
古代的璽印大多有鈕、以使在鈕上穿孔系綬,系在腰帶上,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漢代開始,以龜、駝、馬等印鈕來分別帝王百官。例如高級官史使用龜鈕、駝鈕、蛇鈕則是漢魏晉時授與兄弟民族等官印常見的鈕制。歷代鈕制形式為豐富,其中以壇鈕、鼻鈕、復斗鈕為最常見,現將部分鈕制列舉于右,以見一斑。
隋唐以來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開始運用屈曲的“九疊文”入印(古代的“九”為數的終極,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疊,?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無明清代各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革命文物。
宋元圓朱文印]
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于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印章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艷的點級作用,為書畫所喜愛。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未無初的書畫家趙孟fu 對篆刻藝術人力提倡,由于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圓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一“圓朱文”的印,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chuàng)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于官印,傳也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還不認識。
今體字印章]
在漢字書法中,篆書由于具備很強的裝飾性成為印章藝術的主體至今不衰。但秦漢以后,隨著書體的演變篆書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的書體。除了唐宋的隸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晉時代就出現了隸楷入印的先例。清以來的篆刻家亦好嘗試以今體(隸、楷、行草)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們認識到,印章藝術的體現并不限于某一書體的使用,關鍵在于章法、書法、刀法的高度運用能力。
收集印 齋館印 閑章]
印章發(fā)展到了唐宋兩代,作為欣賞藝術的一支日益發(fā)展。用以收藏、鑒賞、校訂的專用印記開始出現。鈐之于書畫藏品,種類繁多。“齋館印”是以文人書房、住室的雅稱刻制的印章,如“樓、閣、館、巢、院、齋、軒、堂”不勝枚舉,其實許多有名無實的(文征明就說過,他的書屋大都是建筑在印章上的)只不過是知識分子思想性靈的表現方式罷了。閑章源出古代吉語印,這些以詩文、成語、名言、俗諺入印的作品,進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單純的鐫刻官職,名號的實用藝術,發(fā)展成為獨立的具有文學含義的欣賞藝術、與詩文書畫交相輝映。
印章材質
 
印材(即印坯)是篆刻藝術最基本的憑借材料。宋元以前制印大多用質地較為堅硬的金、銀、銅、玉或水品、犀角、象牙、竹、木等為材料。及至元代,王冕始試以花乳石作印。由于花乳石質地細膩溫潤,且容易受刀,一時間成為擅長書畫的文人治印的普遍用料。到了明代,石質印材越來越被印人廣泛采用。石章質地松脆柔糯,易于人刀,加上刀法不同會產生出比其他印材更為豐富的藝術效果,所以深受歷代篆刻家的青睞。此后印壇即以石章作為刻印的主要材料,并一直延續(xù)至今。
在歷代治印所選用的石材中,最常見的是青田石、壽山石和昌化石三大類,另外還有被引入印壇不久的內蒙石和東北石。各類石章由于產地不同,其質地、性能和色澤也各不相同,各有特點。一方名貴的石章,不但有其本身的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所以名貴印石的收藏也代不乏人。
青田石產于浙江省青田縣,并因此得名。青田石質細膩溫潤,極易受刀,且刀趣表現力豐富,為篆刻家最愛使用的印材之一。青田石有青、黃、淡紅及青灰等色彩,其中以燈光凍、白果凍、松花凍較名貴,上品封門青最為著名。
壽山石產于福建壽山。由于出產坑口不同,各種壽山石的質地也不盡相同,有的在品性上甚至還有很大的差別。壽山石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就品質而論,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壽山石品類繁多,常見的有白芙蓉凍、腦脂胭脂凍等。向有“石中之王”雅號的田黃石是壽山石中的佼佼者,其表層透明色黃,肌里透澈規(guī)則。其中“黃金黃”、“桔皮黃”最為稀貴,“枇杷黃"、“桂花黃',與“熟粟黃',也為珍品。對于田黃石歷來就有“黃金易得,田黃難求”之說。普通的壽山石,不如青田石細糯,運刀有一種粗澀感。
昌化石產于浙江昌化縣。其石也有水坑與旱坑之分,水坑石質理勻恬粉潔,旱坑石則粗澀堅頑,且常與砂釘同生。但無論水坑、旱坑,總的受刀感覺皆緊滯阻澀。昌化石有紅、黃、灰等色,且往往交織在一起。其中有一種猶如煮熟藕粉狀的“藕粉凍"(昌化凍)較為上乘,一種在石中凝有像雞血色狀的稱為“雞血石"。“雞血石”中以其石底質地越佳,血色越多,越鮮,越活,越為珍貴。一方石上如有黑白紅三種色塊組成,又被稱為“劉關張”(即劉備、關羽和張飛之喻)。如一方石上布滿雞血,則有“大紅袍”的美稱,最為罕見珍貴。
內蒙石亦稱蒙古石或巴林石,是近年來新行于市肆的石種,因產于內蒙而得名。此石最初被作為工藝美術品石雕石刻件的原材料,后被引進試用并由專家鑒定而作為印材。蒙古石晶瑩潔亮,絢麗多彩。石中佳品為一般質性的青田、壽山所不及,因而很受印人刻家的青睞。
石質印材歷來具有兩種價值。從實用方面說,它可以用來鐫刻印章,但同時,它本身又是一件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收藏品。因此自古以來就有“一印在手、金石同壽"之說,更從人生吉祥物的角度,指出了它的存在意義。
對于篆刻藝術來說,如何選擇印材是一門學問。而選材5經驗,只能得之于經常接觸實物、不斷進行比較的實踐積號。在著手選擇印材時,一般首先要弄清印石的產地。優(yōu)良。印材必然來自可靠的產地,換言之,如果不是出產于上述的日大產地,也就談不上印石的品級了。
在確定了印石的產地之后,觀察印石本身的透明度和勻潔度很重要。通常情況之下,一方印石的透明度越高,其勻潔度相對亦高;石質越是潔凈,它的紋理必然越是細膩,容易受刃進刀。另外印石無論產自何地,皆以老坑出品為佳。所謂老坑,是指年代既久、素以出產量大且質精而著稱的石材坑口。要識別印石出產于新坑還是老坑,根據多數人的經驗,一是憑肉眼辨別,二是靠手掂試重量。
老坑由于歷代久遠,形成時間長,故而所出石材從表面上看色澤溫潤沉渾,火氣褪盡而顯自然狀態(tài),這種情形猶如一件上了年份的古董,使人一望而知其年資已深。新坑石材因其形成時間較短,往往給人一種質感單薄的直覺,有的雖然色彩奪目,但細觀之則感燥氣厭人,華而不美。老坑的石質縝密緊重;新坑則多松粗軟嫩,稍加磕碰,極易壞損。因此,印材在透明勻潔的前提之下,以份量較重的為好。有些手感明顯的“輕量級”石料,即使鮮艷潔透、秀色可餐,亦不足貴,甚至根本無法攜刻。另外,在具體挑選印材時,還應留心石中有無暗釘或裂紋。所謂暗釘,是指夾生在印石中大小如釘眼的硬粒,其粒雖小,卻堅硬無比,令人無法下刀。石中有裂紋的情形更多,近年來石礦開采多用炸藥,打磨成形后即漫浸于油蠟,由此形成的暗紋令人難以察覺,故更應注意。辨認的方法是購得后先拭去油漬,或刮去蠟衣,并在亮光下反復映照和用力擠壓,這樣就能及時區(qū)別良秀,以免上當。
篆刻字書
摘自劉一聞 吳友琳《中國篆刻》(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的篆刻藝術之所以豐富多彩、流派紛呈,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入印文字的形體美在起作用。由于千百年來的演變和發(fā)展,中國文字的書體復雜多變,具有豐富的藝術性。從體式來看,分為真、草、隸、篆;從藝術來看,各種體式又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正因為中國文字具有這些特點,才使得篆刻這門以文字書寫形式為表現內容的傳統藝術,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入印文字的采用,一般以大篆、小篆和漢篆(即繆篆)為主。宋元之后,用字范圍漸有拓寬,隸書、楷書,甚至行楷等,有時也被引人印章。即以篆書入印而言,流派印章興起之后,所取范圍也日趨廣泛。諸如甲骨、兵器、石鼓、詔版、泉布、瓦當等實物上的文字,無一不在篆刻創(chuàng)作的文字取資之內。特別是明清之際,流派作家中的幾位巨將,能成功地以自己獨具風貌的篆書入印,使篆刻入印文字的借取空前廣博,而這也正是形成印章各家各派的基因之一。
以真、草、隸、篆中的一種——篆書來說,就有好多門類。秦以前的統稱大篆;秦統一后的文字,稱小篆(即秦篆、斯篆);漢代則出現了一種專用于摹印的書體稱繆篆。屬大篆范疇的,有金文、石鼓文、籀文;秦篆類的包括詔版、權量書體;漢篆則還有漢磚、碑額書體。而且在篆書中,一個字往往出現多種寫法,有的甚至多達百余種。但是不論篆書有多少類別和多少寫法,歸根結底卻“萬變不離其宗”。所謂“宗”,就是篆書的基本法則(即六書造漢篆字法)。其實,各種書體只是各個時代社會通用文字的習慣寫法而已。因此如果不了解文字的起源、特征以及篆書的基本原理和法則(通常稱篆法,與篆刻三要素中的篆法是兩個概念),要想步入篆刻藝術的殿堂,獲得美的享受,確是有困難的。
有關篆刻文字的工具書很多,品類也較雜。現僅擇其中一些容易找尋的簡要介紹如下:
甲骨文:《甲骨文編》(中華書局);《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金文: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金文大字典》(學林出版社);羅福頤:《古堡文編》(文物出版社);《古籍匯編》(文物出版社)
小篆:(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繆篆:《漢印分韻合編》(上海書店);《漢印文字征》(文物出版社)
綜合:《漢字大字典》(湖北、四川辭書出版社);《甲骨金文字典》(巴蜀書社);《甲金篆隸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高明:《古文字類編》(中華書局);《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徐中玉:《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
以上這些工具書,不僅是歷代治印取字的淵藪,同時也是今人欣賞或臨摹古印的入門“鑰匙”。這些書籍的編纂和流行,又是古老的印學與小學密不可分的一個證明。
作為工具書,除了以上述及的字書外,能直觀顯示篆刻藝術的淵源流變、藝術風貌的便是各類印譜。
印譜是專門匯錄歷代印章作品的書籍,它有兩個基本功能:一是供人們欣賞、研究或收藏;一是為篆刻者提供臨摹、借鑒的藍本。因此,各種印譜歷來受到藝術愛好者的普遍珍愛。印譜有原拓本和印刷本之分,其中原拓本尤為寶貴。一般認為宋代的《宣和印譜》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印譜,可惜早已失佚。自明代隆慶起,輯錄印譜之風漸起,期間最出名的數上海顧汝修所輯《集古印譜》。該譜共收錄1800余方古印,當時只拓了廿部。這本印譜在我國的印學史,特別是印譜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繼顧氏之后,好古者、收藏者以及印學家們紛紛效法,收集古印鈐拓成譜之風盛行。其中以楊元祥所輯《楊氏集古印譜》、范大澈所輯《范氏集古印譜》和郭宗昌所輯《松談閣印史》等,最有影響。
但應該指出,由于時代的局限,加之舊時印刷技術的相對落后,這些輯成的古印譜還不可能大量印刷發(fā)行。所以當時的印譜都系人工手拓,一本印譜至多也不過鈐拓數十冊。隨著社會和科學的不斷發(fā)展,印刷技術也日見發(fā)達。如今輯錄印譜、出版印譜已不是一件難事。盡管如此,要選擇一本輯錄作品真正上乘、印刷水平精良并毫不失真的印譜,又并不容易。近年來,印刷出版的方去疾選編的《上海博物館藏印選》和羅福頤主編的《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以出版較早、收輯量大和印刷質優(yōu)而著稱?!渡喜┯∵x》收錄了戰(zhàn)國至清初各個歷史時期的官私璽印400余方,并且在戰(zhàn)國至晉代的所有印拓下,附有復制的泥封墨拓,使人們可以從中了解古代印章白文和朱文印按壓在泥封上的特殊面貌。這種編制形式,是其他印譜所未曾有過的創(chuàng)舉。印譜內還附有封泥拓片,及古印中較具代表性的印鈕圖片?!渡喜┯∵x》收錄系統,印例代表性強,印刷精致,是臨摹和鑒賞的上佳范本。《故宮印選》則是從故宮博物院所藏古璽印中精選而成的一本印譜,共收錄春秋戰(zhàn)國至元明官私印600余方,并在每方印拓下附有印鈕圖片,形成了該譜的一大特色。這種“一印一鈕”的形式,不但具有更為形象的實觀效果,而且還為鑒賞者提供了研究和考證的便利條件。
近幾年來不斷面世的可稱上乘的集古印譜,還有《十鐘山房印舉選》、《十六金符齋印存》、《澂秋館印存》、《雙虞壺齋印存》、《伏廬藏印》、《璽印集林》、《古璽印匯編》和介紹封泥的《封泥匯編》等。除此之外,以明清流派作家為內容的,有《西泠八家印譜》、《吳讓之印譜》、《趙之謙印譜》、《吳昌碩印譜》、《黃牧甫印存》等;近現代篆刻家的個人專集,有《齊白石印譜》、《安持精舍印聚》、《來楚生印集》和《方介堪印存》等。
 
篆刻工具
 
[刻刀] 篆刻用的刀一般為平口刀刃,刀有一定厚度,刀口的出鋒角度以40度至20度為適中??痰犊梢詡浯笮〔煌膬扇?便于刻大小不同的印章。另外刀的長度也要適中,過長與過短不利于運用。在刀口尾端可作保留四方的硬角,以便最后敲打印面,做殘損效果用。為防滑手須在刀桿上纏裹一些線繩,可使握刀時手更能著力。斜口刀、圓口刀不能作篆刻的刀具。
[印泥] 是篆刻的“墨色”。印泥以漳州、杭州、蘇州、上海等地生產的較好。印泥從印色上區(qū)別有朱砂、朱驃印泥,還有深褐色的仿古印泥及其他顏色的印泥。好的印泥必須油跡不外滲,而有厚度,有很強的覆蓋力。印泥宜放瓷質印泥缸中,須常用牙質或塑料的印筋攪拌。
[印床] 印床是固定印材所用的工具。除了一些特殊情況外,一般篆刻家不使用印床,而是左手按石,右手執(zhí)刀,這樣順手而方便。初學用印床便于動刀,以便執(zhí)石之手靈活轉動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制、金屬制多種。
[筆墨 硯] 筆一般以5、6號圭筆為宜。墨宜用硯臺研墨為好。
[印規(guī)] 幫助鈐印時定位的工具,類似于木工用角尺,可自制。鈐印后印規(guī)暫不稱動,如鈐得不清晰,可將印章緊貼印規(guī)重復鈐印。
[紙] 復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邊紙、毛太紙等,鈐印可用連史紙、薄宣紙。用連史紙拓印樣及拓邊款最佳。
[砂紙鏡子] 磨印石開始可在廢砂紙、水泥地上磨,然后再用砂紙磨至細潔為度。(可備鐵砂、水砂粗細不同的兩種)小鏡子用來反照印文。
[印筋] 攪拌印泥用,可用牙、骨制品,也可用舊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屬的。
[印刷]可用舊牙刷、舊油畫筆代替,用以鈐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殘剩的石屑。
[棕帚]即“棕老虎”,拓邊款的工具。
[拓包]拓邊款的工具。
篆刻刀法
 
執(zhí)刀有兩種姿勢:一是用執(zhí)毛筆的方法,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執(zhí)刀,小指抵住無名指,刀口向右,刀桿傾斜。運刀必須是向左推進。二是像握拳一樣,五指握刀,大拇指在外面,運刀是由外向內沖切。第一種執(zhí)刀怯較靈便,適宜小中印及工細風格的印;第二種執(zhí)刀法力量較強,但也顯得不太靈便,適宜大印及粗礦風格的印。
關于刀法,古人有復刀、補刀、埋刀、舞刀、澀刀、留刀等多種刀法名稱,其實概括地說,就是切刀與沖刀兩大類。
1.切刀
運刀由右向左、由外向內,先將刀鋒切入石內,使刀桿順筆畫方向擺動,一起一伏地切刻前進,如人在沼澤地行走,一步步拔腿向前搬動。這樣切刻出來的線條留有逐步移動的刀的痕跡,顯得沉穩(wěn)潑辣。典型的例子就是“西泠八家”丁敬等人的朱文印。
2.沖刀
運刀由右向左、由外向內,或者向身體反方向沖去。刀鋒入石后,掌握一定的深淺度,力量要勻,運刀速度略快而又能把握住,即雖然是一刀順勢沖去,但到該停處就停住,不會沖出刀外而劃破手指。這是個基本功,就如驅使馬奔跑,然到懸崖處,韁繩一勒就能兀然而止。典型的例子要算齊白石的“中國長沙湘潭人也”的白文印,內含一股“沖勁”。
切刀與沖刀有時也可結合運用,即沖中有切,切中有沖,如趙之謙的“二金蝶堂”白文印、吳昌碩“缶廬”朱文印。
篆刻筆畫一般總是用兩刀完成,朱文自不必說,白文也是如此。只有齊白石白文單刀直入,筆畫一次完成,開創(chuàng)一派。篆刻不似書法,如一刀刻了之后感到不太理想,可以重新復刻一刀。運刀妙在刀鋒,但刀面也有作用。清趙之謙說過:“古印有墨尤有筆,今人但有刀與石。”這是有見地的。所以在運刀時,應以刀作筆。石于刀與筆的關系,明朱簡《印章要論》指出:“刀法者,所以傳筆法者也。刀筆渾融無跡可尋,神品也;有筆無刀,妙品也;有刀無筆,能品也;刀、筆之外而有別趣者,逸品也。”
篆刻臨摹
 
初學治印,同學習書法一樣,應以臨摹入手。臨摹,是繼承和借鑒優(yōu)秀傳統藝術的重要手段。通過臨摹,可以較深入的認識與理解優(yōu)秀篆刻藝術在字法、章法、刀法、款法上的表現技巧和藝術手法。并在臨摹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其表現技巧。有的人也可在臨摹的基礎上,旁收博采,融入他法,而別出新貌,自成一家。而臨摹又有“摹印”與“臨刻”兩種方法。
(一)選  印
臨摹印的第一步是選印。一般臨摹的主要對象是漢印。 因為漢代是中國古代印章藝術的極盛時代,不論是官印或私印,制作都很精美,流傳至今的也很多。這些作品具有簡練、大方、厚重等特點。同時在印面文字處理上,也較規(guī)范,多為橫平豎直,平穩(wěn)勻稱,易于入門,又易于掌握。漢印的面目也很多,按其制作工藝分,有鑄印、鑿印、碾刻的玉印、土制的陶印等,按其使用對象分,有官印、私印、殉葬印、辟邪印等,按其內容分,有姓名印、臣妾印、吉語印、書簡印等,按其文體分,有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間印等,按其藝術性高低分,自然也有好、差、劣等等。因此在臨印之前,要加以選擇,擇善而從,莫要盲從。盡量選取較規(guī)范的,又適合自己水平和興趣的,作為第一步臨習的范本。
選臨漢印的原則是:由易到難,由淺人深,由工到放,由簡到繁,由直到曲,由正到變、由樸到巧,由平到奇,循序漸進。具體說來,即由白(文)到朱(文),由鑄到鑿,由粗到細,由少到多。根據這個要求,安排臨摹順序。
1、先取白文鑄印中較平正、方直、勻稱的二字印入手。“日利”,“長年”;“孫定”等印。但要注意,不要選漢印中(包括三字以上、及多字印等)過于板滯造成的“日利”,“宋少季印”等印。因過呆板。容易臨“死”毫無生氣。
2、第二步,可摹刻白文鑄印中平正質樸的三字印或四字印。
3、在平正、方直,勻稱的基礎上,應進一步選難度多的,如章法上筆畫有多有少的,或筆畫的方圓剛柔等等配合在一起的鑄印或在此基礎上的五字印、六字印、多字印等,但要避免選取狂怪造作,軟弱無力和剝蝕過甚以及不清不全之印,如“張震白疏”,上下對半,故為垂腳,顯得軟弱。
4、在臨摹鑄白文的基礎上,以后再選臨漢玉印。玉印圓勁,雅秀多姿,筆跡清楚,難度較高。字法章法上有巧思的,如“薛中孺”:“壽他爪、“任疆”等印。
5、可選漢朱文印和朱白相間印朱文印中也可選臨“封泥”印。封泥印筆畫豐腴圓潤,平正方直中見婉轉醇厚,其邊沿斑爛天成,變化多端,更形古樸厚重。但注意不要斤斤求似于邊之斑爛,而應著重于印文。對邊可考慮與印文的配合,而適當省略??蓞⒖挤饽嗤仄汀渡虾2┪镳^藏印選》中的復制封泥拓片。
6、再后可選“鑿印”或“將軍印”一路。鑿印一路,因當時軍中急于行令,不可緩,急急鑿成,故印文多欹斜,對平正、大小、嚴整等漢鑄印規(guī)律,都有所破,因此有的顯得很豪放、直率、啟然、生動,有奇趣,但也有些印中,或多或少存在著粗糙、乖繆、纖弱,與不合“六書”之病。前者如“親趙侯印”、“濟南侯印”則顯得軟弱纖巧。最后在學習漢印的基礎上,選取某一特點加以充實發(fā)展,也可別開生面。再選古璽和近代名家的代表作品臨摹。
“漢印”,是一種廣義的習慣上的稱法。實際它、所包括的內容,不僅是西漢、東漢時代的印章,還包括有新莽、三國、魏、晉、南北朝等時的印章。因為它們的風格接近,大同小異,有的官、私印很難區(qū)分它們所屬的朝代。由于我們是以學習為主,不是以考證為主,因此就沿用這個習慣的稱法。
(二)摹 印
摹印要求摹描印章達到與原印形式相似。用透明拷貝紙蒙在印樣上摹寫。摹印的要領是細致耐心,盡可能與印樣完全一樣。
在摹寫的過程中應體會章法的行氣、布白、揖讓,呼應等關系,以及筆法的起止形態(tài),刀法的輕重、疾徐、轉折、表現等細微之處,即能反映原印精神之細部。認真領會印樣線條的刀法筆意及來龍去脈,遇印中有斑爛處,不要求省時省事,忽略細部,一筆拖過。應用點描,以點成線,則可體現出印中小點斑駁處通過摹印的訓練,對原印樣要有深一層的理解,因此摹印也是認真讀印與理解印的過程。摹印的方法一般有:
(1)雙鉤法
即用細毛筆沿印文外側沿線勾描,印之邊亦用線雙勾之。此法多用于粗白文。
(2)以黑代白
此多用于細白文,以墨線代替印中之細白文。若用雙勾法,容易走形,倒不如以此法代之,求其形似神存,也可作為摹刻時的印稿。
(3)單線勾描
即用筆直接描摹,白者白,紅者黑。此法多用于朱文印。在摹描過程中,有時也以上幾種方法參用的。以求其形似神似和達到學習的預期目的。
摹描中還要注意開始下筆不可太重,墨不可太多,過重過多容易失手致使印文著墨太過,白文變細,朱文變粗,有失原樣。寧可使墨不足,勿使筆有余,以便修補改正。如果拷貝紙有漏墨等現象,可在印譜與摹寫紙之間襯一張不透水的玻璃紙,以保護原印花不致沾污。
摹寫是摹描的輔助辦法,它可以加深、加速對對象的理解,使之熟記于心少,尤其是對朱文印,更可多輔以摹寫。對白文印摹描有一定基礎后,可參以摹與。即用筆先摹寫其大概筆畫,然后移開原印,對照逐筆修改,加粗加長如原印,以求達到形似為止。摹寫可以抓住原印主要精神,細心體會、反復練習并記住一些有規(guī)律性的筆法,對以后刀臨或創(chuàng)作是大有益處的。
(三)臨   刻
用毛筆臨寫印樣固然是種方法,但“臨刻”主要還是體現在刀上,關鍵是掌握“臨刻”的技巧。 臨摹的主要對象是漢印,在學習漢印的基礎上,選取某一特點加以充實發(fā)展,也可別開主面。
臨刻第一步是打印稿。一般較熟練的印人,印稿能直接反書上石,或不書稿,即直接鐫刻者亦有之,但初學者還是應嚴格要求,以求準確。上石方法有兩種:
一是水印上石法:就是用較濃重的墨摹寫印樣(摹寫時可用小鏡子對著印樣,摹鏡中反的印),印石磨平后,取所摹之印紙反轉覆于印石面,對準四邊,然后用筆蘸清水,使之微濕;使摹印與印紙面相貼;再用毛邊紙或生宣紙覆其上,吸干水分,取去。另覆以干紙,用筆桿之類軟中帶硬而較光滑的弧狀物,或用圓滑的石頭反復地摩擦,反復壓磨。使墨跡反印到印面上去。磨壓片刻后,輕輕揭取一角觀看,若不清楚,可再沾水微濕覆紙再磨壓不清楚處,然后揭去摹印稿紙,如印面仍有不夠清晰處,可用對著印樣的鏡影用筆在印面上潤色修正。
另一種方法是直接在印面上摹稿,即將小鏡子對著印樣,此時鏡子印面的字是反字,可對著鏡子中的字來描寫。印面可先用紅色或淡墨打一層底,再用濃墨摹印。這樣做的目的是在奏刀時有底色的石面上刀刻的效果能一目了然。直接用墨摹寫與摹印不同的是,不管是朱文或是白文,一般只要摹篆書的線條即可。不熟練的,還可以先用鉛筆在印面上打個底稿。后一種方法比較簡單方便。
印稿打好后,下一步就是用刻刀將其表達出來。
臨刻就是照印一模一樣的刻出來。摹描是在紙上進行,臨刻是在石上進行。要求同摹描一樣,力求形似。因為初學,對原印的基本規(guī)律特點未全部認識,在摹刻中稍不留意,即會走樣,若故意改動,那可能走得更遠,達不到學習的預期目的,收獲不大。
篆刻創(chuàng)作
摘自王冬齡《書法篆刻》(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通過篆刻臨摹階段,就可以進行篆刻藝術創(chuàng)作的訓練。臨摹和創(chuàng)作的關系是:篆刻臨摹掌握了一定技巧后,可進行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是對臨摹理解與傳統技巧掌握程度的驗證。在創(chuàng)作后常常會反復地進行一些臨摹,臨摹與創(chuàng)作交替進行是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的一種方法。創(chuàng)作分為模仿型創(chuàng)作與獨創(chuàng)型創(chuàng)作兩類。所謂“模仿型”,就是指開始進行創(chuàng)作,或創(chuàng)作還未完全成熟時,摹學各家,其創(chuàng)作實際上模仿某家某派,有別人的影子。所謂“獨創(chuàng)型”,就是指創(chuàng)作者完全成熟后其創(chuàng)作能表現個人藝術觀念與風格,如趙之謙、吳昌碩中晚期的篆刻作品,而他們早期作品也還是“模仿型”的。所以說篆刻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是從“模仿”逐漸過渡到“獨創(chuàng)”的過程。
進行篆刻創(chuàng)作當然也必須從篆法、刀法、章法這三方面來談。
1.篆法
篆刻首先碰到的是篆法問題,比如“暮鼓晨鐘”、“花雨云濤”,選擇什么篆體?怎樣寫法?選擇什么字樣更易入印,而且四字又協調?如無合適的字,如何進行加工?另外,如果某種書體中查不到某字怎么辦?
首先要學習文字學。掌握了文字學的基本常識和原理后,還要學會查字書、字典。主要的字典如下。
甲骨文:《甲骨文編》(中華書局);《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金文: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金文大字典》(學林出版社);羅福頤:《古堡文編》(文物出版社);《古籍匯編》(文物出版社)
小篆:(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繆篆:《漢印分韻合編》(上海書店);《漢印文字征》(文物出版社)
綜合:《漢字大字典》(湖北、四川辭書出版社);《甲骨金文字典》(巴蜀書社);《甲金篆隸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高明:《古淖擲啾唷?中華書局);《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徐中玉:《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
甲骨文公認的可識文字一千多個,創(chuàng)作甲骨文印時若無所需的字則用金文的字來補。金文書體與風格繁多,在選擇時應注意風格的協調性。小篆結字最為嚴格,主要根據是許慎的《說文解字》。在篆刻中漢印都是采用繆篆。清謝景卿《漢印分韻續(xù)編·序》指出:“秦書有八體,五曰摹印。漢時有六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娔e為一體,屈曲慎密,取糾繆之義,與隸相通,不盡與《說文》合。”所以在漢印中增損筆畫顯得靈活一些,繆篆與甲骨、金文、小篆比較,在篆法變化上比較自由一些。
要提高篆刻中的篆法水平,除了學習文字學外,還需要有寫篆書的基礎,只有提高篆書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篆刻中“篆法”的藝術水平。因為不會寫篆書的人,只能將字書上的篆書字形摹描在印上,而會寫篆書的人,不搬字形也可將其字的神采摹擬在印上,而且奏刀時也心中有數,可以手心相應而游刃有余。
2.刀法
篆刻的刀法,就如書法的筆法一樣,至關重要。刀法包括三個要素:一是厚重感。是指用刀不單薄輕浮,有力量,有生氣。二是筆意刀味。是指篆刻線條既含毛筆情趣又有刀刻趣味,這是篆刻線條的豐富性。筆與刀的關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即若離,似是而非。用刀如用筆一樣,一定要有感覺,有輕重頓挫的變化。用刀頭太滑直,或用刀不果斷挺拔,修飾太多,均不可取。三是金石氣。指書法或篆刻線條點畫里帶有凝練蒼樸的金石鑄鑿的質量感。這種金石氣,不僅碑學書家在追求,篆刻家也在追求。丁敬有幾段自刻印款:“識者若未見石,當以玉章目之。”(《汪彭壽靜甫印》)“一仿漢鑄,一仿漢鑿。”(《王德溥印》)“仿漢刻爛銅印”(《寶云》)說明丁敬刻的是石頭,追求的藝術效果卻是切玉、鑄銅、槌鑿銅的質感,并以能達到這種亂真的程度而沾沾自喜。篆刻之所以能達到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就在于篆刻不僅有筆意刀味與石趣,而且也能表達金鑄玉琢的微妙感覺。
3.章法
章法就是繪畫的構圖、書法的布白。章法對篆刻來說,似乎比對書法繪畫更加重要。
章法主要是字與邊框的安排,以及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稱之為“安字法”與“邊框法”。
(1)安字法:
①原則是自上至下,自右向下。
②在傳統漢印用的四字印中,有一種叫回文印,這種印的文字順序是,右上是第一字,左上是第二字,第三字在左下,第四字在右下。這種回文印法為許多篆刻家所采用,在安排四字印時,有時為了取得對角呼應效果,就采用回文法。如“吳熙載印”、“趙之謙印”等。所謂對角呼應,往往用于其中有兩字特繁或特簡如“三朋四友”、“一石二鳥”,或字有呼應形狀,如“眉開眼笑”、“即心即佛”等。
③合并與拉長。在五字印中,有時人們處理成四個字或六個字的字樣。如“某某章”的“章”占兩字位置,此為“拉長”。而吳昌碩“泰山殘石樓”、“一月安東令”,是將兩字合并在一格內,四字印、七個字的印也可用此法。
(2)邊框法:
①秦印白文喜用“口”、“曰”、“田”字格,而吳昌碩喜在方形印中用豎線,并有“井"字格。
②漢印白文雖無分格邊框線,但漢印筆畫豐滿,形成暗框。漢印四字白文一直講究六條邊線,邊框的四條線,與框內四字橫與豎的交叉兩條線。一般說來,邊框的線要比篆文的線略細或略粗一些。邊框本身也要有虛實變化,特別是朱文的邊框,是整個印面能聚氣與通氣的關鍵之一。
從篆刻風格來講,章怯往往因風格不同而有不同要求,如漢印、古璽印、元朱文都有不同的章法要求。
(1)漢印。粗白文要以渾樸茂密為宗,白與朱相映成趣。滿白文尤其要注意留朱的位置,有時有兩邊大一點的朱色塊,顯得醒目活潑。細白文朱雖多,但仍很緊密充實。朱文要求工穩(wěn)典雅,與白文一樣,字與字大小協調。
(2)古璽。漢字印是繆篆,字方,布白勻整。古璽是大篆體,字形不規(guī),布白不勻整。相比較而言古璽的章法更自然而富于變化,字與字間字形大小可以不同(但仍要求能和睦相處,彼此照應協調)。一般白文線條粗壯,朱文線條細挺。
(3)元朱文。元明元朱文,其篆法也有自身特點,章法尤為疏朗,橫平豎直,頗為文靜。
(4)細朱文。指清代吳讓之、趙之謙等人的小篆體朱文,線條較元朱文更加彎曲嫻娜,章法布白上有流動感。
(5)封泥。除了有粗的邊框外,章法屬平整一路。
(6)玉印。章法特點平整工穩(wěn)。
(7)甲骨文印。甲骨文入印是近年事,由于甲骨文是象形字多,有的又符號意味濃厚,章法上處理得好,能奇麗生動。
(8)鳥蟲篆印。因為篆文本有圖畫性與裝飾性,章法易生動,其裝飾示意性的形狀與線條又簡潔大方。
(9)朱記印。指唐宋朱記印,近年來有人喜仿其風格,章法上大白細朱,也很有趣味。
(10)多字印。指十個字以上的印。主要是應注意全體篆文之間的協調性。
(11)今文印。指以楷書、隸書、行草入印。此可偶爾為之,章法較難處理。篆刻以篆為主,其他書體不是正宗。
(12)肖形印。有文字有肖形圖畫者,要兩者搭配,若單是肖形,關鍵就是造型要有藝術性,而章法布白有變化。
以上列舉的不同篆刻風格注意點當然也非絕對,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有時很難將其作品歸于某類,但章法布白上必須協調統一富有變化,又要充實而透氣。
4.個性風格
篆刻創(chuàng)作高級階段必須使作品有個性,有獨特的風格。正如丁敬詩云:“古人篆刻思離群,舒卷渾同嶺上云??吹搅扑蚊?何曾墨守漢家文。”泥古不化與墨守成規(guī)都是不可取的,必須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自己的風格,獨樹一幟。
要想在篆刻創(chuàng)作上形成個人風格,而且是優(yōu)秀傳統基礎上構建的高品位的藝術風格,必須在以下提出的幾個方面作努力。
(1)增強作者文化、藝術的修養(yǎng)。僅僅會握刀刻印是不夠的,需要“印外求印”。篆刻屬于美術范疇,而且文字與書法又是其基礎,對這兩方面都需要認真研究。
(2)提高書法特別是篆隸書法的水平。清代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這幾位開宗立派的大家,在篆書上也是卓有建樹的大家。難怪諸樂三先生當年向吳昌碩請教學刻印時,吳昌碩說:“寫字頂要緊,寫字主要是學篆,篆不好,印怎能刻得好呢?”
(3)加強篆刻實踐,加深功力。功力膚淺而想在篆刻創(chuàng)作上能出人頭地是異想天開。吳讓之自題印譜中說過這樣一段話:“讓之弱齡好弄刻印章,十五歲乃見漢人作,悉心仿十年,凡近代名工,亦務必肖己。”(《吳讓之印譜》)他一生刻印有上萬方,可見功力之深。同時要廣學各家各派,才能撤取眾長。
(4)增強對個人風格追求的信心與自覺性。關于個性與風格,傳統的觀點常常以為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似乎是純粹由于功力學養(yǎng)到了就形成的。其實這種想法是片面的,學養(yǎng)功力固然重要,但沒有主觀理性上的把握與追求,常常會籠罩在某家某派大風格范圍之內,而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藝術個性,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在還未很好掌握篆刻基本技巧時,當然談不到個性,但在基礎扎實后,必須注意發(fā)現自己個性風格的苗頭,加以愛護與培養(yǎng),使其成熟。風格是藝術家德識才學的集中體現,是還其“本來面目”。因風格的品位有高低之分,所以在追求風格時也不能操之過急,為個性而個性,為風格而風格易誤入歧途。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確立,是藝術家一生追求的目標,也是其藝術技巧、觀念、修養(yǎng)等綜合實力的體現
邊款藝術
 
邊款藝術是整個篆刻藝術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
所謂邊款,一般泛指刻于印側或印背的文字、題記。它起源于隋唐。當時制印部門的工匠,只是在一些官印周圍刻上制印年記、編號和釋文等內容,雖然還稱不上藝術,但已形成了邊款藝術的雛形。正是有了這些簡短而又草率的原始邊款,后來明清乃至當今流派紛呈、風格各異的邊款藝術才得以發(fā)展起來。
邊款藝術的發(fā)展與石質印材的發(fā)現、應用有極其重要的關系。隋唐宋元時期,官印邊款之所以文字簡短,可能所用質地堅硬的金、玉等印材有關,與當時印章仍以實有關。而隨著印章至明清時已發(fā)展成了一種藝術品t藝術性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可以這樣認為:邊款藝術幾乎是與流派印章的興起步的。明代的文彭、何震在這一領域內是杰出的拓貴了鄧石如、丁敬之后,歷代篆刻家在邊款創(chuàng)作中以用刀風格及種類的變化而各顯神通。這一時期的邊款風書水準之高,堪稱空前,并因此呈現出百花齊放、爭奇斗,榮局面,成了邊款藝術史上最光彩奪目的一頁。
邊款在形式上有陽款與陰款之分,在用刀上有單刀、沖刀、切刀及沖切兼用之別,在書體上融真草隸篆、一體,在風格上雄強與婉約并存,在內容上則由作者單刻印的年月和署名,發(fā)展為或有感而發(fā),或敘事抒情,考辨,涉及面極其廣泛。這樣,邊款就成了一門集書法章法、繪畫及文學、史學于一體的綜合藝術。
[邊款刻法]
先將印章要刻的一面用墨涂一遍,這樣能看清用刀的效果。如刻一面邊款,應當是刻在印面的右邊,蓋印時其款就在左邊,這樣只要根據邊款方向也可以避免印章位置蓋顛倒。
具體的刻法是:用刀角切刻下去,“點”以刀上鋒側勢切刻,“橫”以刀鋒由右向左下行刀,下刀時略重,“豎”下刀時略重,“轉折”一般單刀刻,轉折處分兩刀完成,有時看起來像一刀。懂得單刀楷書邊款刀法后,多臨多練即可掌握。至于行草印款可取法鄧石如、吳讓之,魏碑可取法趙之謙,篆書可取法吳昌碩諸家。
印款的創(chuàng)作應注意兩點:一是文字可記事、記興、記時,也可發(fā)表藝術體會與見解,但文句要清雅有味;二是印款的章法與形式要考慮與印面搭配的效果,使其相得益彰。
[邊款拓法]
工具需有棕帚、拓包、硯臺、墨、羊毫筆、清水、拷貝紙、連史紙等。
先將印款面擦干凈,然后用毛筆醺水涂石面使其微濕,水中也可以加少許漿糊。然后將連史紙(或薄而勻的宣紙)蒙在石上,正面朝上,這樣紙貼石面部分全濕。然后將拷貝紙覆蓋在連史紙上,用棕帚在拷貝紙上刷,開始要輕一些,不能因濕而把紙穿透。換紙僅覆在上面按擦,使連史紙完全陷進邊款字口內,鋒芒清楚,然后用拓包上墨。其墨必須是新磨的墨或新鮮的墨汁,不能用宿墨。拓包要少蘸墨,使其受墨平勻,可先在紙上試一試(墨不可太濃),然后在紙上快速地拍打(不能平拖),墨色逐步加深。墨色濃厚發(fā)光的稱“烏金拓”,淡墨淺淺地勻拓的,稱作“蟬翼拓”,但都以字口清晰為要點。拓好后等墨干即可將連史紙揭下,拓款就完成了。
 
您已欣賞本作品
 分
秒 
 感謝光臨稻香居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歷代印學理論簡要
明清各家閑章原印精品
篆刻學習:篆刻名家吳讓之留給我們的經驗
印人傳:中國篆刻“晚清四大家”之吳讓之
明清各家閑章原印精品(轉帖三)
印記長安 | 新見《十二古琴人家治印》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