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的7月的某日,美國洛杉磯市醫(yī)院和以往沒什么兩樣,幾位深切治療室的主治醫(yī)師林立一旁,隨手翻開了一頁白紙,向在場的眾人宣讀了一位老者的死訊,醫(yī)護科的護士們在以雙手合十的方式為老者表達了最后的祝福之后,用一席白布將他與世隔絕。
這就是馬龍·白蘭度的死亡,平常得與一個卡車司機的離去別無二致,他最后的時光就是一個人躺在病榻上凄涼度過的,身邊沒有什么親人與朋友的陪伴,相對而言來得最為頻繁只是他的私人委托律師,他的意圖比較直接一些,只是在他臨終前最為清醒的時刻將他的遺產(chǎn)與債務(wù)交代得更加仔細。臨終前的馬龍·白蘭度,神志已經(jīng)不大清晰,他一直在喃喃自語著一句話:“ The horror……The horror……”這是《現(xiàn)代啟示錄》中的一句對白,也就是影片中科茨上校臨死去的時一直在叨念的那句。
讓世界回憶起他的笑容
或許只有死去的人才能喚得起我們?nèi)绱说牡肽?,從去年的格里高?#183;派克、凱瑟琳·赫本,到今年的老馬龍,都莫不如此。幾乎淡忘了他現(xiàn)實生活中的模樣,只能記得起那個腮中含了橙子片而嘴巴微微翹起的老“教父”科里昂,曾幾何時,那個形象幾乎已經(jīng)成為了馬龍·白蘭度給予人們最為震撼的印象,以至于回過頭去再窺見《欲望號街車》的時候,也只能將那個健碩而帥氣,整日里對著費雯麗大發(fā)淫威的倔男人造型就此撇開不計。
再翻開那塵封的老像冊,看著那一頁一頁幾乎都已經(jīng)被定格在記憶中的音容笑貌,在貓王、褒嘉、夢露的舊日影像背后,那個矗立在門邊抱著肩膀而微微淺笑的俊朗男子直入你的視線,他就是初時的馬龍·白蘭度,一個剛剛將自己的名字與傳奇相互關(guān)聯(lián)起來的奇男子,這個來自于美國納布拉斯加州歐馬哈城的帥哥此時剛剛主演過《欲望號街車》,對成就的渴求與其對生活的欲望早已令他意氣風發(fā)、不可一世。
他是怎樣來到好萊塢的?這是費雯麗當年在出演《欲望號街車》時,私下里問到制片人的一個古怪問題,事實上這也是當時無數(shù)人想要了解的疑問,疑問的內(nèi)核只在于,一個沒有演過幾個象樣角色的毛頭帥小子,怎么會有著如此純熟而老練的演技。1924年4月3日出生在納布拉斯加州歐馬哈城的馬龍·白蘭度那年只有26歲,在好萊塢這個圈子里,他還只能算是個雛兒,能夠得到大牌演員的青睞與業(yè)內(nèi)人士的肯定,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事,要知道在此前他還一直在深受只能靠著英俊臉蛋混飯吃的評論指責,而一夜之間,他又告別了自己的偶像生涯,跳槽進了實力派的行列。
讓世人記得清他的當年
對于好萊塢電影而言,他是那種與生俱來的偶像,自從上個世紀的50年代開始,年輕氣勝的馬龍·白蘭度便被早早地欽點為好萊塢的象徵。仰或是借助了《欲望號街車》的熱力影響,他那幾曾被批評的倔強神態(tài),與他那含糊不清的咬字吐音,以及他那桀驁不馴的個性,都被貼上了“叛逆”的標簽被商家與學術(shù)界不懈推廣肆意販賣。這其中當然也包括橫行在美國娛樂界的那幾家以三八閑事而聞名的八卦媒體,他們也在為馬龍·白蘭度的身前身后事而津津樂道、樂此不疲,他們同樣也是在不屑余力地宣揚著他的“叛逆”本色,當然這種叛逆并不是來源于他的演技,而是源自于他的私生活。
在這些娛樂花邊中,我們得知馬龍白蘭度年少時的一些糗事,他那卓而不群的跋扈個性使得他過早地與主流社會拉開界限,在接連被好幾所學校退學之后,他的父親在無可奈何之余曾經(jīng)想要把他送去當兵,意圖讓軍隊的法紀來約束這個不聽話的兒子。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父親把他送到了軍校去讀書,而馬龍白蘭度卻給他重新帶回來了一份退學通知書。為此他的父親感到絕望,曾一度想讓其自生自滅、放任自流,而不經(jīng)事的馬龍·白蘭度卻意外想到要到紐約去實現(xiàn)他的表演夢想,他要以一種非常激進的方式將自己推銷給百老匯舞臺。
好在他來到了紐約,這個與洛杉磯好萊塢截然不同,包容著舊有藝術(shù)理念的現(xiàn)代城市。在這里他學習到了史丹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方法,而不是好萊塢大舞臺的扭擺腰枝、造作賣弄。這就是后人一直都為之津津樂道的方法演技,就是讓人物自身完全融入角色中的表演方式,這種表現(xiàn)方式就是近年被香港實力派演員吳鎮(zhèn)宇經(jīng)常提到的那種表演學術(shù),更是被周星馳在《喜劇之王》中無數(shù)次揣摩的那本“寶書”里所描述教誨的。
這種看似自由而無物的表演方式,除了要根據(jù)演員自身性格作為模板之外,更需要創(chuàng)造角色本身的性格及生活,這個道理近似于是演瘋子就需要進瘋?cè)嗽喝ゴ?,演囚徒就需要走進監(jiān)獄做身體與精神的雙重體會。當他第一次出現(xiàn)在百老匯的大舞臺上時,幾乎所有的評論家都被他那純熟而張揚的表現(xiàn)驚呆了,要知道眼前的這個年輕人只有二十出頭,卻有著如此老道的角色技巧,如果說他不是一個天才的話,那么他就注定會是憑借自身努力而即將照亮未來演藝界的一個傳奇。
“表演是所有藝術(shù)當中最沒有神秘感的一種,每當我們想要隱藏或是假裝什么時,我們就來表演,大多數(shù)人平時也生活在演戲當中。”
——馬龍·白蘭度
關(guān)于他早期的那些電影
1950年,已經(jīng)在紐約百老匯混跡了幾多年頭的馬龍·白蘭度來到了好萊塢,他要在這里拍攝自己的第一部電影《男人本色》,演出一個因為下半身麻痹而住在醫(yī)院里數(shù)月的退伍軍人。他打算將自己的表演以一種更為寬泛的傳播方式帶給全世界的影迷們。但是他卻早早失望了,在那個男演員們都表現(xiàn)得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青澀年代里,白蘭度那張揚而略帶侵略性的表演個性是絕對不被重視的。這時期的制片商們往往都只是看中了他的俊朗形象、健碩身材,而決不是他那敢于展現(xiàn)男人粗野放蕩的過人膽識。所以,原本躊躇滿志的馬龍·白蘭度一下子在攝影機前消沉下來,象一個受了委屈的動物一樣,在一遍一遍的NG與轉(zhuǎn)體中埋葬著自己的野性。
好在馬龍·白蘭度生就了一副帥哥坯子,這樣的噱頭令他不至于在自己的電影處女作問世之后過早地淪為票房毒藥。但是洛杉磯的媒體可沒有輕易放過這個新人,他們輪番的口水攻勢幾乎讓這個習慣了北方生活的浪子過早地產(chǎn)生卷鋪蓋走人的念頭。好在有了《欲望號街車》的問世,這個他早在紐約百老匯舞臺上就曾經(jīng)幾度演繹過的主流戲劇,他有機會能與傳奇女星費雯麗搭檔演戲,更能讓自己在一種私曾相識的環(huán)境與氛圍當中,與一群同樣來自于紐約的舞臺劇演員們共同打磨這部與眾不同的電影。
對于馬龍·白蘭度而言,《欲望號街車》是他晉身于好萊塢最為難得一遇的好機會,但是他非常不喜歡劇中的那個角色,只是因為那個在費雯麗面前的角色“太象是一頭野獸,而不是人!”,可是他侵略性十足的個性化演出方式,卻使得他得到了主流評論界以及影迷們極大的認同與反響,
《欲望號街車》原是一出著名的舞臺劇,改編自田納西·威廉斯的文學作品,它一向受到美國電影界及戲劇界極大的重視與喜好,像其他的許多廣受歡迎的舞臺劇一樣,好萊塢電影工業(yè)協(xié)會將之改編成電影,成就了這一部經(jīng)典巨作,更成就了初出茅廬的馬龍·白蘭度。影片導(dǎo)演深受英國學院派電影藝術(shù)的影響,在運鏡與節(jié)奏方面趨于立體化,對特寫切換的形象表述較為癡迷,這樣的風格使得演員有足夠的空間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天分與個性,所以,這一度無心插柳的搭配產(chǎn)生了一種美妙的平衡,不多也不少,將故事的沖擊力徑直體現(xiàn)無余,完整的呈現(xiàn)在觀眾的視線前;在《亂世佳人》中,費雯麗的演技稍嫌夸張,用了太多力道,但是,那正符合了影片中靈魂人物郝思嘉的個性,要知道從英國來到好萊塢之前,費雯麗就是莎翁戲劇的舞臺演員出身,有著許多舞臺表現(xiàn)的經(jīng)驗與習慣,這樣的氛圍使得馬龍·白蘭度與之一拍即合,兩人水乳交融的舞臺化表現(xiàn)將原故事的獨特魅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最終《欲望號街車》的成功,再度成就了費雯麗的奧斯卡之夢,而馬龍·白蘭度雖然獲得眾多提名,卻依然是顆粒無收。這或許就是好萊塢對待新人們慣有的苛刻態(tài)度作祟,他們讓年輕的馬龍·白蘭度贏得了近乎所有的良好口碑,卻沒有賜給他攻城拔寨的機會。但是時世奈何不得英杰、囚籠困鎖不住猛獸,時隔2年之后,伊利·卡司導(dǎo)演的《碼頭風云》再度成就了他,這部敘述碼頭工人苦難生涯的電影,終令他舉起生平第一座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杯。
《碼頭風云》的成功是眾人始料未及的,這部在1954年一鳴驚人的小成本影片,居然成為了馬龍·白蘭度演藝生涯的一處分水嶺。在影片中,馬龍白蘭度開始收斂姿色,扮演了一位粗壙而倔強的碼頭搬運工人,故事中描述他由一名由退休的拳擊手轉(zhuǎn)變成黑幫線人的角色,為了生存,而被迫挺身反抗黑社會的敲詐與迫害,單就形象而言,此時的他更接近于一個徹頭徹尾的硬漢角色。仰或是一位有識之士,一個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
為了能夠成功扮演了這樣的一位碼頭搬運工,他還親身去碼頭親身體驗生活,真正當起一個搬運工,因此他還真的與流氓們動了手,以至于被酒瓶打破了額頭。最終他終于將這個角色飾演得有血有肉,使之成為美國中下層工人的光輝代表。30歲的他終于在而立之年贏得奧斯卡金像獎的殊榮,真正開始了自己的一番“王者之路”。
馬龍白蘭度在《飛車黨》中的表演,通常也會被主流評論界大書特書,那雖然只是一個混混的角色,卻意外地成為美國眾多“叛逆”青年們競向模仿的對象。這個現(xiàn)象或許更應(yīng)該歸功于美國社會“搖滾文化”的興起,比爾·哈雷式的藝術(shù)斗士們都開始將自己的奮斗史刻畫在鄉(xiāng)村公路上。因此他那桀驁不遜的表演形式更被認為是“喊出了美國青年一代的心聲”,而被塑就為永恒的經(jīng)典。
《岸上風云》之,不甘于被就此束縛的馬龍白蘭度決心要擺脫這種角色類型,開始嘗試塑造其他各種不同的人物形象;在《紅男綠女》中,他嘗試演出二流歌手;而在《秋月茶室》中,他更穿著花俏,儼然一副同性戀者的造型。在《百戰(zhàn)狂獅》中,他飾演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納粹余黨,在《逃亡者》中,他更是扮演一個落魄的流浪漢。
一段與《教父》相關(guān)的電影神話!
1972年3月15日,《教父》橫空出世,并且在紐約舉行了盛大的首映禮,數(shù)以萬記的狂熱影迷以及國務(wù)卿基辛格和眾多美國參眾議院的議員們都參加了首映,這樣隆重的場面只有1939年《亂世佳人》在亞特蘭大舉行的首映禮可以媲美,但是,影片的主角卻沒有出現(xiàn),他就是被人稱作電影異教徒的馬龍·白蘭度。
一年后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他憑借“教父”科里昂這個角色獲得了當年的最佳男主角,這是他在1954年相隔18年之后再次問鼎影帝頭銜,他的人氣重新被點燃,肖像海報再次風靡北美。但是,他沒有出現(xiàn)在奧斯卡頒獎儀式上,他特地安排一位印地安女孩打扮的二流女演員作為代表,宣布了他的一項聲明:因為美國印第安人在影視作品中受到歧視,以及最近發(fā)生的迫害印地安人事件,他拒絕接受這份榮譽。這就是現(xiàn)實中的馬龍·白蘭度,一個桀驁不遜的人權(quán)衛(wèi)道士,仰或是一個腦筋不太靈光的電影瘋子。
《教父》中老科里昂一角,不僅僅成為了影史上的一比濃墨重彩,更成為好萊塢電影樹立起其世界電影藝術(shù)頂尖地位的一記重要的砝碼。老馬龍·白蘭度的形象儼然已經(jīng)將剛剛竄紅的艾爾·帕西諾全盤遮掩,他一身黑色禮服接受手下膜拜的畫面,居然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為暢銷的招牌畫面,在全球流行開來。這是流行的力量,但更是馬龍白蘭度真實的魅力所在,雖然說一位肥胖而臃腫的老人在某些人眼中早已經(jīng)不堪入目,但是《教父》卻讓他神奇地流行了起來,讓他成為了影史上難以被逾越的經(jīng)典。
回頭談到《教父》,與其說是老科里昂的黑幫形象打動了影迷們的心,還不如說是馬龍白蘭度所塑造的一位慈父形象的成功演翊,影片雖然將濃墨重彩留給了幫派仇殺的黑色段落之上,但是那影影綽綽之間由科里昂與邁克父子之間所迸放出的真情流露,卻是影片賴以成功而倍感脫俗的根本。馬龍白蘭度在這些段落中的作用是顯著而卓越的,要知道,他身邊多數(shù)都是一些剛剛出頭的新手,包括飾演邁克的艾爾·帕西諾,他的經(jīng)驗與駕御能力始終都在平衡著這些段落的進行節(jié)奏,不僅僅為整部戲劇作好了鋪墊,更為年輕人的表現(xiàn)提供了最為生動、最為出色的一本活教材。
看到了科里昂的一夜發(fā)跡,誰又能記得起《教父》背后那鮮為人知的故事,要知道此前的馬龍·白蘭度正處于破產(chǎn)的邊緣,身陷于無休無止的官司當中,由于自己組辦的制片公司已經(jīng)被迫關(guān)停,他的財務(wù)狀況危急到千鈞一發(fā)的險惡地步。還好有了《教父》,還好有了一位精明的科波拉導(dǎo)演,科波拉的出現(xiàn)以及《教父》的成功挽救了身陷于生活危機中的馬龍·白蘭度,不僅僅讓他重新成為了一個不朽的傳奇,更讓他繼續(xù)霸占到了好萊塢當紅演員行列的最前沿。
此前在科波拉決定選擇馬龍白蘭度的時候,制片公司董事們的態(tài)度是極為不滿的,其中的一位董事都已經(jīng)說出了:你如果再提他的名字就給我出去!的話來。隨后派拉蒙的總裁更是對柯?lián)芾f:“我以總裁的身份告訴你,馬龍白蘭度絕對不會出演這部電影”(后來這一段落被改編到電影中,變成對白:“讓我把話說得更加明白一點,強尼方亨永遠不會演到這部電影。”)迫使董事們最終作出讓步的條件是,他絕對不能提出任何附加要求,愿意親自來試鏡,并親手簽下契約,保證不會延遲影片的拍攝。
事實上柯?lián)芾敃r并不認識馬龍·白蘭度,而馬龍白蘭度的為人在電影圈里面也是有了名的古怪,雖然柯?lián)芾餐瑯討峙埋R龍白蘭度的臭脾氣,但是最終他仍然給這個倔老頭打去了電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馬龍白蘭度非常爽快地答應(yīng)了下來。
在《教父》人物試鏡的攝影室里,柯?lián)芾瓚?zhàn)戰(zhàn)兢兢地對馬龍白蘭度說:“試鏡的時候,順道試造型,好嗎?”隨后他就帶來了奶酪,雪茄等東西擺放在桌上。鏡頭一直在拍攝,而馬龍白蘭度卻依舊陰沉著老臉,毫無悅色地在地上度來度去。后來馬龍白蘭度看見奶酪,就徑直地走了過去,他開始把鞋蠟涂到頭發(fā)上,并且嘲笑自己看起來像個斗牛犬,他要放點東西在嘴中,他這樣做了,鏡頭一直追隨著他,他把紙巾放在嘴中,用鞋油涂了一頭黑發(fā),面對著攝影鏡頭轉(zhuǎn)過身來的時候,馬龍白蘭度就撇開了嘴,露出了一幅很古怪的神色,陰冷冷地笑著,就這樣,一幅威嚴詭異的黑幫教父的形象就出現(xiàn)在了我們面前。令人嘆為觀止。
在電影影像中,馬龍·白蘭度以一身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征服了所有的人,他的喃喃自語成為全新的表演時尚,他面對大兒子尸體時的隱忍,與在病榻上面對小兒子時滿眼的淚水,都已經(jīng)被無數(shù)次定格在了我們的腦海,成為永恒的記憶。雖然那還不是真實的馬龍·白蘭度,但是我們還是愿意將老教父科里昂這個角色與彼時的馬龍·白蘭度相提并論,讓他們一同走向不朽的殿堂,一同去分享“偉大”二字的真實意義。
關(guān)于那些經(jīng)典的“死亡”
對于這個行為乖張的老鬼而言,能夠出現(xiàn)在藝術(shù)電影中獻身,并不是什么太過新鮮的事。早前他在一些諸如《金絲雀》及《燃燒吧!》等非主流電影中下的苦功,就幾乎讓評論界將他定格為非主流電影學派。那時侯的馬龍白蘭度剛剛?cè)〉贸删?,卻要急于擺脫舊有路線為自己的演技帶來突破,然而卻都不成功,以至于將自己的公司連累得負債累累。
而當馬龍·白蘭度重新殺回到一線男星的行列中之后,他的這根腦筋還是沒有多大改變,他仍舊選擇了幾部藝術(shù)電影作為自己的習作,挾著《教父》所帶來得余威與經(jīng)驗,這些角色早已經(jīng)不能與當年的彷徨與盲目而相提并論。
《巴黎最后的探戈》是一部被藝術(shù)氛圍包裝得極為討巧的情色影片,它沒有《教父》中的暴虐與殺戮,貫穿首尾的,卻只是那曼妙而悠揚的探戈舞曲。自始至終,直到男主角被擊斃在陽臺上。影片中那被暴力結(jié)局而終結(jié)的唯美愛情,就這樣以死亡告終,平凡得無以倫比,就像是馬龍·白蘭度臨死前從嘴里掏并粘在欄桿上的口香糖一樣,像是遭到了某種遺棄。
我們只能直呼這個角色為馬龍·白蘭度,因為他在影片中所扮演的這位情種,是一個沒有名字的男人。他看起來有點神經(jīng)質(zhì),一副精力過剩的樣子,有著深深的暴力傾向。他在街頭尾隨珍的那一幕,矯健的出奇,嘴里嚼著口香糖活象個十足的混子。按照他自己的形容,他是個飽受婚姻創(chuàng)傷的倒霉蛋。所以,他始終是一派絕望透頂?shù)哪?,將憤恨發(fā)泄給一個妙齡少女,由此而引出珍這樣一個有著極其嚴重戀父情結(jié)的人物。
當馬龍·白蘭度拖著自己那老去的身軀,與珍在探戈舞會上放肆的共舞,這一段經(jīng)典的行為藝術(shù)是他重獲了好似返老還童似的狂喜。但是美麗終究不會久長,在珍提出分手后,他沒有罷休,最終他的不舍以及癲狂做派換來了更為極端的報復(fù),珍的手槍瞄準了他,他的身軀開始承受那股子痛徹心扉的刺痛與破壞力……
注意這時候的馬龍·白蘭度,他中彈后的踉蹌,似乎掩飾不了他潛意識中所迸發(fā)的那一絲快感。在他臉上,流露出的是最終征服帶來的快慰,他對著天空微笑,暗灰色的瞳孔放射出垂死前的微光。他只說了: mother……然后鏡頭轉(zhuǎn)換,一片灰的城市,帶著禱告的神詆般的表情,幾秒鐘之后,你就會看到,他蜷曲成一團的尸體,只有灰黃的頭發(fā)還在風中微微浮動。
馬龍·白蘭度的這一幕表現(xiàn)是驚人而絕倫的,無論是求生還是求死的那種變異轉(zhuǎn)換著的心態(tài),都在短短幾分鐘的段落中表現(xiàn)無余。有人說那種死亡更像市是一種對快感的享受,而我更相信那只是虛偽的論斷,他的尸身蜷曲在角落更像是人性自身的一個悲愴的縮影,為愛情還命債的行為此時已經(jīng)成為了對主耶酥贖罪的潛意識象征。
對死亡的回顧,更應(yīng)該停留在馬龍·白蘭度在《現(xiàn)代啟示錄》中的演繹,這部極其富有史詩意義的影像,是七八十年代間美國最為重要的反戰(zhàn)電影,故事的線索是美軍的一名特種部隊軍官,受命去刺殺在叢林深處一名背叛本部的上校。電影在一種超現(xiàn)實主義的氛圍中展開,以一種黑色而荒謬的手筆,刻畫了美軍在惶惶不可終日的彷徨下,萌生了不知為何而戰(zhàn)、為誰而死的迷惘與困惑。
電影的主題更像是它的音樂一樣,完全是在一種看似有序?qū)崉t混亂的形態(tài)下展現(xiàn)出來的。馬龍·白蘭度所扮演的科茨上校更像是一個人性標本,被人們所破譯,然而結(jié)局卻如同故事的主題一樣魂飛魄散,在一片疑惑與彷徨之中結(jié)束了畫面、結(jié)束了屠殺、結(jié)束了生命。
難忘美軍數(shù)十架直升機向越共村莊發(fā)起瘋狂攻擊的那一幕,指揮官簡直已經(jīng)將這種荒謬引導(dǎo)向了瘋狂,廣播喇叭接上瓦格納的交響樂,在華麗的而雄偉的激情音符中,騰空而起的火焰,彌漫四野的硝煙,都跟隨著那一群吞吐著火舌的“鐵鳥”們,迎風飄向了被戰(zhàn)火與鮮血染紅的天空,這就是導(dǎo)演科波拉的妙筆,他以超現(xiàn)實主義的濃墨重彩,描繪了一副殘酷而現(xiàn)實的抽象圖畫。
而遠離世事卻又沾滿鮮血的科茨上校卻也愈發(fā)矛盾起來,他雖然為自己辯駁說:“你有權(quán)利殺我,但是你沒有權(quán)利來審判我”。但是看看他的子民們你也就會明白,正在屠宰牲畜的弱勢人群事實上也在玩著弱肉強食的游戲,他們哼著幽默的家鄉(xiāng)曲調(diào),怎么聽都會與瓦格納的《女神》相近似。
正當馬龍·白蘭度所扮演的科茨上校死去的時候,他的子民還正在宰殺著小牛。馬龍白蘭度喘著最后一口氣,像個軍人一般的等待死去。他喃喃自語道:“ The horror……The horror……”與二十年后的今天一樣,不知所云!
以電影的角度看馬龍·白蘭度的死亡,不得不又讓我們重新想起了《教父3》的那凄涼的一幕,那是午時,馬龍·白蘭度蹣跚著步履,帶著小孫子玩耍。孩子不聽從召喚,肆意地奔跑著,而老教父的腳步蹣跚在灌木叢中,已經(jīng)顯得力不從心,唉!他真的老了!他是真應(yīng)該好好地休息一下了……
終于,老教父帶著一臉的倦意,躺在了草地上,迎著午后刺眼的陽光,他的欣然、他的痛苦、他的矛盾、他的焦慮,全然揮散為過眼的煙云。他寂寞地走了,他沒有奢望自己能升入天堂,其實,他僅只是想心安理得的死去而已……
老教父的秉性大體如此。他盼望著回歸,卻總是要擺出遠離的姿態(tài)。他內(nèi)心的脆弱使他鄙夷生活過的軌跡,可是在這里,卻已經(jīng)沒有了他棲息的空間。他終于離去了,可是在內(nèi)心里,他依舊是寂寞的人。
他是耶酥卻過著魔鬼撒旦的生活
馬龍·白蘭度是個徹頭徹尾的風流種子,他不僅僅在銀幕上摹仿愛情,演繹風尚,表演死亡,迷倒世間男女,更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那些林林總總的女人相互牽連,讓人瞠目結(jié)舌,嘆服其凌亂的感情生活是如此不堪回首。而晚景仍舊是如此,子女的放蕩與無節(jié)制的生活令這個家族已然支離破碎,雖然馬龍·白蘭度臨終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子女家人能夠陪伴身邊左右,但是依照現(xiàn)實境域來看,他的這個需要儼然已經(jīng)成為了奢望,成為了他一生中最為難以彌補的一幕家庭悲劇。
追溯其禍亂淵源,會發(fā)現(xiàn)一切癥結(jié)都源于女人,一切癥結(jié)也都結(jié)束于女人,很奇怪的推論。這個奇怪的推論也許正呼應(yīng)了他所說的那樣:“對于女人,就好比我在一根長長的竹竿頭上拴個皮套,然后將皮套在她們的脖子上,這樣她們就既不能離開我但也不會靠我太近……”
1952年,在拍攝《薩巴達傳》時,馬龍·白蘭度愛上墨西哥女子莫維塔·卡斯塔納達,與她共同生活數(shù)年。1956年,馬龍·白蘭度又被印度姑娘安娜·卡什菲迷住,甚至贈送母親的耳環(huán)以示自己的認真。此后,莫維塔和其他女人都隱入幕后。
1957年,安娜宣稱自己懷孕,于是,馬龍娶了她。
1958年5月16日,她生下一個男孩,取名戴維,但馬龍更喜歡克里斯蒂安這個名字,于是,兩人之間爆發(fā)了一場駭人聽聞的戰(zhàn)爭,所有的欺騙、謊言和虛偽盡顯其中:馬龍和安娜相互誹謗,還招來警察助陣,在法官面前輪番登場,互相謾罵甚至大動干戈。
1960年,馬龍與懷孕在身的莫維塔結(jié)婚,生下兒子米科后,兩人很快陷入離婚官司。
1962年,在拍攝《叛艦喋血記》的外景地,白蘭度墮入19歲夏威夷少女泰麗坦的情網(wǎng),但兩人生下三個孩子后最終分道揚鑣。
1965年,老馬龍死了,但怨恨并沒有隨著老一代人的離世而消亡。安娜·卡什菲出版了一本回憶錄,把馬龍描寫成一個“神經(jīng)官能癥患者、雙性戀者、蹩腳的情人、沒有社會地位的家伙、宗派主義者、不能溝通的人。”白蘭度知道克里斯蒂安讀到這本書,竟雇了一位心理學家去打探兒子的想法,并在自己的臥室內(nèi)安裝了麥克風。
70年代初的馬龍·白蘭度陷入債務(wù)危機,糾纏于各種骯臟的關(guān)系以及耗資巨大的影片。“世上最好的演員”只為還債而演戲,每分鐘索要的片酬高達100萬美元。他變得怪僻無比,整日把自己關(guān)在家里,只通過無線電與遠方過往的船只通訊交流。
1988年,白蘭度與自己的女傭瑪麗婭·克里斯蒂娜·瑞茲開始交往,繼而共同生活,育有三個子女。2001年2月,兩人正式分手。瑞茲曾多次表示自己很愛馬龍,后者卻說兩人在一起完全是為了性……
1990年5月16日,克里斯蒂安殺死了切娜的男友戴格·德霍雷。戴格顴頰處被射進一顆子彈。切娜坐在沙發(fā)上,手里握著一個打火機,面前擺著一杯酸奶。人們至今搞不清楚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據(jù)白蘭度家的人講,事發(fā)原因是一場毆斗。但是據(jù)切娜自己講,“是我父親安排了一切。”
克里斯蒂安淪為階下囚,被判刑十年。他在服刑期間受到“地獄天使”的保護——這個“小團體”崇拜馬龍·白蘭度,視之為“野蠻團隊”的英雄。五年后,他獲得外出許可。
2001年5月4日,好萊塢二流演員羅伯特·布萊克發(fā)現(xiàn)妻子鮑尼被一顆手槍子彈打死在汽車里。鮑尼是個古怪女人,私下干些拉皮條的營生,給名人或商界人士設(shè)置陷阱,從中勒索錢財。警察在她的遺物中發(fā)現(xiàn)7個使用不同假名的駕照和一些電話錄音磁帶,其中一盤涉及克里斯蒂安·白蘭度:鮑尼在1998年與他見面時說自己懷孕了,克里斯蒂安答道:“你應(yīng)該覺得幸運,因為還沒人照你腦袋開一槍。”
2002年,瑪麗婭·克里斯蒂娜·瑞茲把78歲的馬龍·白蘭度告上法庭,要求1億美元的精神賠償和每月“金額合理的生活費”,白蘭度則宣稱自己已經(jīng)破產(chǎn)。
2003年,媒體風傳白蘭度又“意外收獲”一個明星外孫女:著名搖滾歌手考特尼·洛夫的母親、心理醫(yī)生琳達聲稱已經(jīng)做了DNA測試,證明自己是“教父”的親生女兒,因為她的母親、小說家保拉·福克斯在上個世紀40年代曾與白蘭度有過短暫的戀情。
2004年,媒體宣稱馬龍·白蘭度債臺高筑,負債數(shù)千萬英鎊無力償還,已經(jīng)瀕臨破產(chǎn)邊緣。
作品年表
1950 The Men (Battle Stripe) 男人本色
1951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1952 Viva Zapata! 斯巴達傳
1953 Julius Caesar 愷撒大帝
1954 The Wild One 飛車黨
1954 On The Waterfront 碼頭風云
1954 Desiree 拿破侖情史
1955 Guys And Dolls 紅男綠女
1956 The 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 秋月茶室
1957 Sayonara 櫻花戀
1958 The Young Lions 百戰(zhàn)雄獅
1960 The Fugitive Kind 逃亡者
1961 One-Eyed Jacks 獨眼龍
1962 Mutiny On The Bounty 叛艦喋血記
1963 The Ugly American 丑陋的美國人
1964 Bedtime Story 閨中趣事
1966 The Chase 凱德警長
1967 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 香港女伯爵
1967 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金絲雀
1972 The Godfather 教父
1972 Last Tango In Paris 巴黎最后的探戈
1976 The Missouri Breaks 大峽谷
1978 Superman 超人
1979 Apocalypse Now 現(xiàn)代啟示錄
1980 The Formula 魔頭對魔頭
1989 A Dry White Season 白色干旱季節(jié)
1989 The Freshman 新鮮人
1992 Christopher Columbus - The Discovery 征服四海
1995 Don Juan DeMarco 這個男人有點色
1996 The Island Of Dr. Moreau 人魔島
2001 Scary Movie 2 驚聲尖笑2
2001 The Score 退休賊
獲獎作品
在江邊 (ON THE WATERFRONT)(1954)
第二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
教父 (THE GODFATHER)(1972)
第四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
欲望號街車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51)
第二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柴巴達萬歲 (VIVA ZAPATA!)(1952)
第二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愷撒大帝 (JULIUS CAESAR)(1953)
第二十六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櫻花戀 (SAYONARA)(1957)
第三十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我最愛的電影是《教父》。在這一點上,我可以同許多男人達成共識。馬龍的表演實在令人心折。在少年時代,我深深著迷,甚至模仿他那含混不清的說話方式,卻并不成功。一個平凡的小人物,喊破了嗓子也找不到認真的聽眾,那個口齒不清的教父,卻沒人敢忽略他說出的每一個字。他總是面無表情,背后卻潛藏著不可忽視的力量——一種優(yōu)雅的狂暴、平靜的殘忍、化妝的邪惡,如同毒蛇與猛虎的混合體。他輕蔑地說,“讓我開一個你無法拒絕的條件”——這是男人的威權(quán);他溫和地說:“不經(jīng)常與家人呆在一起的男人,永遠也成不了真正的男人。”——這是男人的價值。而事實不是這樣的。那個真實的教父,生活中的馬龍·白蘭度,是個十足的混蛋,他的家族則是一窩混蛋。
當然,他們是迷人的混蛋,令人同情的混蛋,應(yīng)該被寬恕的混蛋。
白蘭度家族中,女人個個紅杏出墻,男人個個酗酒成性,且盛產(chǎn)自殺者。小馬龍的童年在陰郁中度過,父親很少回家,母親終日喝得酩酊大醉,與一個又一個男人發(fā)生關(guān)系。小馬龍生活中惟一的溫暖來自一個友善的同性戀教士。這使得他成為一個雙性戀者,因為同性戀行為被軍校開除。
為逃避這一切,他來到紐約,躋身百老匯,陰郁生活賜予他的狂暴氣質(zhì)令他成功出演《欲望號街車》,名聲鵲起。“仿佛一覺醒來坐在糖果堆上”,他不能承受這種名氣,感覺自己是個騙子,不得不求助于心理醫(yī)生。為了幫助他戰(zhàn)勝焦慮,醫(yī)生甚至為他宣讀希特勒的講演詞。
上世紀50年代初,馬龍步入影壇,開始輝煌之旅。他拿下了七次奧斯卡提名,兩次奧斯卡獎。與此同時,他不停地結(jié)婚離婚,生下一大堆性情陰郁的子女。他的妻子總在爭吵,他的情婦總在自殺,他的子女則陷入無盡的麻煩。 馬龍的大兒子克里斯蒂安·白蘭度吸毒、私藏武器、干非法交易、與父親的情婦吉爾上床(吉爾后來在汽車上自殺)。切娜是白蘭度的小女兒。這個太陽般美麗的姑娘在家中得不到關(guān)愛,就到毒品中尋求慰藉。
1990年5月16日,馬龍生活中最大的悲劇發(fā)生了:兒子克里斯蒂安殺死了女兒切娜的男友戴格。當警察趕到時,戴格已經(jīng)死了,顴頰處射進一顆子彈。切娜坐在沙發(fā)上,手里握著一個打火機,面前擺著一杯酸奶。人們至今搞不清楚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據(jù)白蘭度家的人講,是一場毆斗;據(jù)辯護律師講,是一場意外;據(jù)切娜講,“是我父親安排了一切。”后來,切娜自殺。馬龍沒有參加女兒的葬禮。
記者問馬龍是否感到應(yīng)為這種亂糟糟的局面承擔責任,他說:“當一只海鷗從2000人頭上飛過,誰知道它掉下的羽毛會落在哪里?” 然而,馬龍真的可以把沉重的罪過當成輕浮的羽毛?他仿佛中了詛咒,正如他在《巴黎最后的探戈》中說過的臺詞:“你一直是孤單的,你無法逃脫寂寞的感覺,直到你死去。”——隱然就是他一生寫照。
我曾經(jīng)想過,這個雙性戀男人到底愛過誰?也許,只是他那個沒出息的殺人犯兒子。我永難忘記《教父》中的情節(jié):兒子桑尼被亂槍打死。他對殯儀館的化妝師說:“你看,他們是這樣對待我兒子的。”昏暗的燈光打在他額頭上,臉的下半部隱沒在陰影里,他的眉毛蹙起,形成悲傷的皺紋——我的心抽緊了,緊得發(fā)痛。我也有個可愛的兒子。我能夠感受一個父親遭遇這最大的不幸時,那種洶涌的痛苦與復(fù)仇的狂怒?,F(xiàn)實中,為了給兒子克里斯蒂安脫罪,馬龍耗盡家財,窮困潦倒??死锼沟侔踩匀槐慌腥氇z十年。受此打擊,馬龍暴飲暴食,體重驚人,昔日的“性感野獸”變成一頭肥豬。如果想要嘔吐,你大可以去看馬龍在大爛片《人魔島》中的扮相,臉上涂的粉厚過日本藝妓,如同一噸涂脂抹粉的肥肉。
后來,他終于死了。聽到這消息時,我愣怔了一會兒。在記憶中,馬龍早就死了,永遠地葬在了1972年。那一年,《教父》問世。他扮演的教父在花園里頹然倒下。喪鐘鳴響,經(jīng)典誕生。32年后,他死了第二次。這次,他是徹底地死掉了。馬龍的身后,遺留下一長串數(shù)字:1個不朽的角色——教父,5部經(jīng)典的影片——《欲望號街車》、《現(xiàn)代啟示錄》、《巴黎最后的探戈》、《碼頭風云》、《教父》;6個自殺的情婦;17個律師;大約25個不幸的子女;1100萬英鎊的巨額債務(wù)。
安息吧,教父。只是,我要糾正一下你的說法。盡管你不經(jīng)常與家人呆在一起,但你仍是真正的男人。因為,你的扮演角色教導(dǎo)無數(shù)男孩成長為男人。僅為這一個理由,我將永遠尊敬你。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