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于筆墨之外,設色重焉。
明楊慎曾言,有七十二色,但古今往往異稱,亦有其色不常用者,故不分別列舉,今就近日畫家所常用以設色之物品,及其用法,先列述之。
(常見的繪畫顏料如馬利牌顏料已經(jīng)加膠,在此提到的所有顏色以礦物顏料及植物顏料為準。普通國畫顏料可直接使用,不再贅述。)
膠:此為設色需要之品,蓋和合各種色彩皆需此也。以清膠為最佳,用時以水蒸和之。
粉:用時以清膠研成團,再以水化之,佳者能發(fā)粉光。
花青:以廣青末帶葡萄色者為佳。如烘用時須時為側(cè)動,以免枯焦,古謂之青黛。
藤黃:以嫩色者為上,可不用膠,著水即化。
赭石:以黃赤色鮮明者為上,鐵色者為下,搗碎乳細,沖以微膠,淘出標用。
硃砂:以鏡面砂為上,乳細取出標用。
石青:有二青、大青兩種。其佳者為梅花片,亦須乳細,用膠取標方合用。
石綠:用法與石青同。
雄黃:以膠水磨用,凡石質(zhì)之色,俱不可攙和,用雄黃氣尤猛烈,觸粉即變。
胭脂:以熱水擠出用之,其色分初擠、再擠兩種。近日多用洋紅,色澤遜于胭脂。又有紫花一種,亦紅色也。
上述物品凡十,膠之用,則在和色,其他相雜以成色,品目至繁,蓋無論何色,皆有主色與附色之別。如大紅、大青、深黃等,皆主色也。如淡紅、淺絳、淡綠、淡黃等,皆附色也。至設色之法,宜輕而不宜重,宜潤而不宜枯,以合宜與靈活為標準。
劉震山水畫
畫時,點可用單筆,染及烘暈,則非多筆不可,最簡單,亦需用雙管。點之用筆,系蘸一種深色于毫端,而徐徐運之,以求深淺之合度;染則以一筆著色,再用一筆,以水運之,由極淡之色,漸次而深,多則五六次,少則二三次;至于烘暈,則畫時著此色之外,又加他色,以為襯托,使其原色,更可顯明。譬如畫白色之花,紙絹及粉,同為白色,僅用粉筆,何由顯露,法在以微青之色,烘暈其外,更以水筆運之,用筆甚微,仿佛自有以至于無,使人只見粉色,不知有他色更烘染于外,則合法矣。即不用粉,但就原有紙絹之色,加以烘染,如樹根石面,水紋云影,形容雪月之狀態(tài),以及區(qū)別所畫之物,遠近高下,向背正側(cè),亦皆恃此。凡關(guān)于畫之設色,循此定則以求之,則可免隨意涂抹之病。
劉震山水畫
小青綠山水設色技法
小青綠山水是用礦物質(zhì)顏料石青、石綠作為主要色彩的山水畫,是一種根據(jù)隨類賦彩的原理把自然“典型化”的色彩處理方法。小青綠山水要求色薄、透明、潤澤。作畫時先用墨線勾出輪廓、脈絡,然后皴出山石的起伏轉(zhuǎn)折,在山根處略以淡墨赭石混染,分出凹凸明暗,然后用墨綠、花青染出山的主體部分,待墨綠(藤黃+花青+淡墨)、花青干后,再調(diào)好石綠、石青分次罩染在上面,所用石色宜薄而潤,最后用草綠、花青提注山石的輪廓和明暗面,以達到鮮澤后潤的效果。
劉震山水畫
大青綠山水設色技法
大青綠山水的特點是色彩艷麗濃厚,畫時也是先用墨勾勒山的輪廓,而后皴擦山的脈絡、轉(zhuǎn)折、明暗,皴筆比小青綠要強些。勾皴后在山的暗面和根腳處染以淡墨作底,而后在此基礎上再染深淺赭色。待干后,在勾好的山石上根據(jù)畫面整體節(jié)奏平涂石綠(不可涂死,要透出皴筆和赭石底色)。石綠涂完,再在山頭上和山石部分暗面分別平涂石青,再求達到色澤鮮艷為止。為了豐富山石的生命力及層次,可加小混點和魚鱗草,還可以用草綠或花青復勾山石輪廓及復皴。有時用重赭石復勾山的輪廓及亮面皴筆外,等產(chǎn)生陽光照射下的光感,顯得分外燦爛、光澤。
劉震山水畫
淺絳山水設色
淺絳山水基本上以水墨為主,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礎上敷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芥子園畫傳》說“黃公望善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蓬赭藤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松松畫草,再以赭石色勾出,時而竟不著色,有時也用淡花青罩樹葉以赭石著山水中石面及松皮而已?!边@種著色方法,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朝黃公望,延至今日淺絳山水已成為水墨畫的主要設色方法。
劉震山水畫
畫之所以重設色,因水墨之妙,只可規(guī)取精神,一經(jīng)設色,即可形質(zhì)宛肖。譬如山,四時之色不同,春山以青綠設色,夏山亦可用青綠,或用合綠赭石畫之,秋山用赭石或青黛合墨畫之,冬山亦用赭石或青黛合墨畫之,則四時山色,明明浮露;至于合色之運用,在于平日隨時之體念,亦不能泥守一法也。
古人作畫,其設色往往不拘一格,大都發(fā)生于一時之興趣。如畫竹,本以青綠及墨為工,而宋蘇軾則以朱色畫之。如畫雪中山水,多以水墨渲染空處,古人乃有以泥金填空處者,此均變格也。惟設色有不當,即為畫病,如明戴文進畫漁翁,衣作紅色,古人畫陶母截發(fā)留賓故事,染釵以金色,皆為一時所譏笑;因釣翁何能衣紅,陶母貧至截發(fā),何能發(fā)飾尚有金釵,皆不合于畫理也。
劉震山水畫
文截取自近現(xiàn)代書畫家諸宗元《中國書畫淺論》——中國畫學淺說第七章節(ji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