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評價
官渡之戰(zhàn)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中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后發(fā)制人,因而戰(zhàn)勝”的著名戰(zhàn)例之一。戰(zhàn)爭的勝負取決于雙方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沖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絕對優(yōu)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yōu)勢并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此戰(zhàn)曹操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xiàn)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反觀袁紹,內(nèi)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屢拒部屬的正確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地喪失良機。終致糧草被燒,后路被抄,軍心動搖,內(nèi)部分裂,而全軍潰敗。
對于此戰(zhàn),歷代名臣、學者也給予各種評價:
同時期的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到:“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作為曹魏大臣的劉放評價:“以二袁之強,守則淮南冰消,戰(zhàn)則官渡大??;乘勝席卷,將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勢以見。”
曹魏文人繆襲曾作《克官渡》,言曹公與袁紹戰(zhàn),破之于官渡也。曰:“克紹官渡,由白馬。僵尸流血,被原野。賊眾如犬羊,王師尚寡。沙醿傍,風飛揚。轉(zhuǎn)戰(zhàn)不利,士卒傷。今日不勝,后何望!土山地道,不可當。卒勝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span>
西秦高祖乞伏干歸曾對麾下諸將說:“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陸伯言摧劉玄德于白帝,皆以權(quán)略取之?!?/span>
北魏時期的大臣盧淵評價:“昔魏武以弊卒一萬破袁紹,謝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勝負之變,決于須臾,不在眾寡也?!?/span>
宋朝理學家范浚認為官渡之戰(zhàn)是以奇取勝,“曹操與袁紹相持官度百余日,操順而紹逆,故操軍雖不敵而不為寡,然卒所以勝紹者奇也。紹遣淳于瓊等將兵萬余人,北迎糧運,操自將夜往,攻破瓊等,悉斬之,此曹操之用奇也?!?/span>
清代學者趙翼評價:“官渡之戰(zhàn),袁紹兵十馀萬,曹操兵僅十分之一,擊破之。”
民國史學家呂思勉評價:“淳于瓊等既破,張郃復降,據(jù)《三國志》說:袁紹的兵就此大饋,這大約因袁紹的兵駐扎日久,銳氣已挫,軍心又不甚安寧,遂至一敗而不可收拾。曹操攻淳于瓊,固然有膽氣,也只是孤注一擲之舉,其能耐,倒還是在歷久堅守、能挫袁軍的銳氣上見得。軍事的成敗,固然決于最后五分鐘,也要能夠支持到最后5分鐘,才有決勝的資格哩?!?/span>[1]
民國小說家蔡東藩在《后漢演義》中評價:“曹操處處能用諫,袁紹處處是愎諫,即此已見袁曹之興亡,不待戰(zhàn)而始決耳!況糧餉為行軍之根本,軍若無糧,敗可立待。袁紹一失之韓猛,再失之于淳于瓊,用人不明,賢否倒置,是尚能與操爭勝乎?劉備能知紹之必敗,其智識遠出紹上;操亦目備為英雄,故紹敗而不急追,反于勢孤力弱之劉備,卻鄭重視之,蹙之于汝南之間,使備不得息肩。操之窘備,亦甚矣哉!彼袁紹既自誤其身,復遺誤其子,身死以后,兩子相爭,卒致覆祚,以坐跨幽冀之袁本初,反不若奔走南北之劉玄德,善敗下亡,卒能創(chuàng)業(yè)垂基,與曹氏抗衡終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