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唐詩宋詞與絲竹管弦(五):古箏

唐詩宋詞與絲竹管弦(五)古箏_我的文學(xué)江南夢和中國之路_天涯博客
http://blog.tianya.cn/post-3155598-63508144-1.shtml

 

() 古箏的歷代發(fā)展

 

箏,通常人們又把它叫做古箏,這恐怕與它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豐富的傳統(tǒng)箏曲給人們留下的古樸雅致的情趣有關(guān)。它是中國最古老的漢民族弦樂之彈撥樂器之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箏與琴瑟原是不同源流的兩種弦樂器;琴、瑟為木制琴體,主要流傳于士的階層(即知識分子);而箏則為竹制琴體,起源于今陜西一帶,主要流傳于民間。正因為如此,箏見于文獻(xiàn)記載要比琴、瑟晚得多。最早的記載是戰(zhàn)國后期的李斯在《議逐客書》提到,當(dāng)時箏等同秦國的“國樂”,被稱為“真秦之聲也”(也叫秦箏),事實上箏的起源可能會更早些。在東漢劉熙《釋名》一書中解釋為:“箏,施弦高急,箏箏然也?!边@就說明箏是由本身發(fā)出的“錚、錚”音響而命名的。

 

建安七子的阮璃在《箏賦》中即贊美箏為眾樂之冠,描述其聲合乎天地;其音之抑揚(yáng)浮沈,有君子之道及壯士之節(jié),并夸飾其曲調(diào)高雅,以伯牙之能琴,延年之善于新聲,都不能及。從箏的形制到為眾器之師、音樂效果、藝術(shù)風(fēng)格、彈奏手法、音樂美學(xué),以至社會影響,都做了精辟的論述;他指出此時的箏已成為一種“曲高和寡”的樂器,并以枉、苞、冠、稟、籠來夸陳箏在眾樂器中的雄踞地位??梢姽殴~在三國時期,是一種相當(dāng)高尚的樂器,受到朝野學(xué)者、文士之普遍重視,在表現(xiàn)能力、彈奏技巧以及制作工藝方面,都達(dá)到了較高的水準(zhǔn)。

 

古箏的結(jié)構(gòu)是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釘、調(diào)音盒、琴足、后岳山、側(cè)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zhì)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在漫長的歲月里,古箏有了很大的變化,從最初的五弦發(fā)展至漢晉前后的12弦,在唐宋時期又增加一條弦,發(fā)展為13弦,后來逐漸發(fā)展為15、16弦,現(xiàn)代的箏最常見的是21弦。箏弦的增加,極大豐富了箏的表現(xiàn)力。古箏的面板呈弧形,底板呈平直形,箏的弦裝在面板上,每根弦下用一個箏柱支撐著,有幾根弦就有幾個柱子,因其排列酷似飛翔的雁行,所以稱為“雁柱”,俗稱“碼子”。古代詩詞里常見的雁行,促柱,正是源于箏有“雁柱”這一特殊事物,若明白箏的形制就好理解了。

 

在漢族傳統(tǒng)的諸多樂器中,古箏音色優(yōu)美,音域?qū)拸V、演奏技巧豐富,具有相當(dāng)?shù)谋憩F(xiàn)力,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古箏五聲音階弦序發(fā)音,極具華夏韻律;左手豐富多采的演奏技法,深刻而巧妙地表達(dá)人的內(nèi)心世界,箏聲美妙奇特堂皇,又是如此地鏗鏘清脆激越;古箏即善于表現(xiàn)優(yōu)美抒情的曲調(diào),又能夠抒發(fā)氣勢磅礴、氣吞山河的樂章;古人曾用“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的生動詩句,描繪了箏的演奏藝術(shù)達(dá)到令人神弛的境地。

 

隋代時期己出現(xiàn)了十三弦箏,到唐代盛行用于禮式之雅樂,它與十二弦箏同時被流傳與運(yùn)用在宮廷與民間的奏樂中。唐朝詩人薛能的《京中客舍聞箏》:“十二三弦共五音,每聲如截遠(yuǎn)人心。當(dāng)時向秀聞鄰笛,不是離家歲月深?!保姷牡谝痪浜芮宄靼椎慕淮颂茣r箏的制式,箏有十二、三根弦,而中國傳統(tǒng)的五聲音階,即宮,商,角,徵,羽,十二三弦共五音,每聲如截遠(yuǎn)人心,詩中這個“截”字讓人目瞪口呆,思維剎那間被定格,心里那根變徵的弦無端被撥動,撩人的箏聲此時就把遠(yuǎn)行客深藏心底不輕易示人的角落激活,詩人感嘆晉時的向秀,不是因為離家太久,而是嵇康故居鄰人的笛聲太過凄迷,勾起了向秀內(nèi)心深深的落寞;對舊日好友的深切懷念,讓向秀禁不住悲從中來,寫下千古悼亡名作《思舊賦》。秦箏聲是委婉的,詩人也婉轉(zhuǎn)地把他自己隱藏在了典故的背面,其實善感的詩人薛能一定也想到了誰,他也在深深地懷念著誰,追憶著誰。

 

唐人李遠(yuǎn)的《贈箏妓伍卿》曾用“坐客滿筵都不語,一行哀雁十三聲”的生動詩句,描繪古箏的演奏藝術(shù)達(dá)到了令人神馳的境地。多數(shù)人還把古箏看成是唐代詩人王仁裕筆下的“玉纖挑落拆冰聲,散入秋空韻轉(zhuǎn)清。二五指中句塞雁,十三弦上囀春鶯。譜從陶室偷將妙,曲向秦樓寫得成。無限細(xì)腰宮里女,就中偏愜楚王情?!碧拼笤娙死畎滓嘤性娫疲骸盎樤骗h(huán)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

 

在唐宋以前彈箏人是用真甲,即人手本身的指甲來彈奏,比如白居易的“移愁來年底,恨入弦中,珠聯(lián)千指碎,刀截一聲終”,詞人曹勛的一首《朝中措》:寶箏偏勸酒杯深。歌舞乍沈沈。秀指十三弦上,挑吟擊玉鏘金。牙臺錦面,輕移雁柱,低轉(zhuǎn)新音。妙是不須銀甲,向人說盡芳心?!?,但是真甲很容易磨損,于是隨著古箏演奏技巧的急速發(fā)展,比如在演奏時通過移動箏的碼子來轉(zhuǎn)調(diào),聰明的古人就發(fā)明了義甲彈箏法,唐宋兩朝有很多詩詞對此都有提及,比如唐時劉禹錫《傷秦姝行》里的“ 侍兒掩泣收銀甲”; 杜甫的“銀甲彈箏用”,白居易《箏》一詩的“甲明銀玓瓅,柱觸玉玲瓏”;宋代黃庭堅《更漏子》里的“玉甲銀箏照座”,汪元量《憶秦娥》亦有句“酒邊銀甲彈長箏”。這些詩詞都可視為唐宋時戴甲彈箏的佐證。當(dāng)時制造義甲的材料也有多種,有牛角、象牙、玳瑁等等。

 

獨彈箏

箏在形制上和演奏技術(shù)上得到迅速的發(fā)展,那是在政治穩(wěn)定和經(jīng)濟(jì)文化高度發(fā)達(dá)的盛唐時期。在唐宋時期,箏已與聲樂和歌,并以獨奏和在樂隊中合奏、領(lǐng)奏等演奏形式活躍在教坊樂部中。所謂“獨彈箏”,就是現(xiàn)代舞臺上流行的“箏獨奏”,可見“獨彈箏”這種演奏形式在宋代之前的唐代就已存在。據(jù)《東京夢錄》記載,“獨彈箏”,又寫作“殿上獨彈箏”,它的全稱是“皇帝舉酒,殿上獨彈箏”。這是當(dāng)時春秋圣節(jié)三大宴程序的第十三項。在這以前的箏多半是用于箏歌伴奏或合樂的,很少用為獨奏節(jié)目,“殿上獨彈箏”說明了箏的音量、箏的結(jié)構(gòu)和藝術(shù)水平,同時也說明演員表演技藝造詣;因為在殿上獨彈,比不了在民間瓦舍的場合表演,它是需要有一定的效果的音量的。

 

唐朝獨彈箏有兩首非常著名的箏曲。

 

1.《霓裳羽衣曲》

盛唐時期(公元618~ 907年)恰似一幅絢麗多彩,悠雅輝煌的書卷,向我們展示出華夏文明的燦爛繁榮,唐樂舞正是盛唐時期文化鼎盛的象征,它薈萃了歷代歌舞所長,兼收西域重多少數(shù)民族及國外文化之精華,充分體現(xiàn)了盛唐王朝百國朝賀、民族交融的鼎盛景象和風(fēng)土人情。唐樂舞氣勢磅薄,場面壯觀,集詩、詞、歌,賦予吹奏彈唱,融鐘、鼓、琴、瑟于輕歌漫舞。樂曲高亢悠揚(yáng),動作舒展流暢,服飾華麗多姿,堪稱歷代歌舞之最。唐樂舞的興盛正是盛唐時期的歌舞升平、國泰民安的完美寫照。其中《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歌舞的集大成之作。據(jù)說是唐玄宗為道教所作之曲,用于在太清宮祭獻(xiàn)老子時演奏,安史之亂后失傳。在南唐時期,李煜和大周后將其大部分補(bǔ)齊,但是金陵城破時,被李煜下令燒毀了。今日的《霓裳羽衣曲》是由已故上海音樂學(xué)院葉棟教授根據(jù)敦煌藏經(jīng)洞留存的唐代敦煌曲譜殘卷,以及收錄有唐代箏曲的日本箏譜集《仁智要錄》解譯的箏曲,以及宋代詞人姜夔發(fā)現(xiàn)的著名唐代法曲《霓裳羽衣曲》“中序”部分第一段樂曲組合再編而成。在《全唐詩》中,“霓裳”這個詞出現(xiàn)超過了100次,其中至少有60余處直接跟這部樂舞作品有關(guān)。它的歌詞和曲調(diào)到宋時已經(jīng)不傳,只有其中部分樂段演變?yōu)樵~調(diào)。通過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玲瓏箜篌謝好箏,陳寵篳篥沈平笙。清弦脆管纖纖手,教得《霓裳》一曲成”??煽闯觥赌奚延鹨虑钒樽嗖捎昧隧?、箏、簫、笛、箜篌、篳簟、笙等金石絲竹,樂聲“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

 

2.《香山射鼓》

現(xiàn)今演奏的《香山射鼓》取材于與唐大曲有著淵源關(guān)系的“西安鼓樂”,以唐代著名的曲牌《柳青娘》為基調(diào),并把《月兒高》等曲牌巧妙有機(jī)地揉在一起,進(jìn)行藝術(shù)再創(chuàng)造,采用中民間慣用的起、承、轉(zhuǎn)、合的傳統(tǒng)套曲結(jié)構(gòu)形式,聯(lián)綴而成為一首完整的箏獨奏曲?!读嗄铩吩瓰樘埔郧暗墓拧度_曲》亦稱《將進(jìn)酒》,后因唐代能歌善舞的歌舞演員柳青娘而易名。

根據(jù)行家介紹,《香山射鼓》樂曲一開始,使用的是秦箏左手揉吟滑按和大中指連續(xù)按滑變音,以及右手劈指技巧,奏出了抒情優(yōu)美高雅、富有陜西地方風(fēng)格的慢板,含蓄深情猶如一副吸引人的山水畫,將幽靜的山戀,高聳入云的廟宇,香煙繚繞的景致和虔誠的香客,以及渾厚誦唱的音響和情景交融的畫面,展現(xiàn)在聽聽眾面前。接著右手以大段的搖指襯以左手的低音,奏出第二段高遠(yuǎn)朦朧虛無飄渺的旋律,給人以幽幻飄逸之感,如入仙境一般。樂曲和第三段采用了潮州箏擅長的“勾搭”技巧,逐漸將樂曲推至高潮。在舒展寬廣,高昂激越聲中,突然以密集的搖指,由強(qiáng)到弱急奏滑變音,以夸張的藝術(shù)處理,尋求“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的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然后左手在低音區(qū)發(fā)出厚實有力單音,右手則在高音區(qū)合著清脆的分解和弦,對比強(qiáng)烈,層次清晰,構(gòu)成了云鑼四起,鐘鼓齊鳴的聲響效果。樂曲的末段,用雙手快速交替的彈奏,模仿了“西安鼓樂”中打擊樂器的敲擊“點子”,情緒十分熱烈,生動地再現(xiàn)了自古以來,一年一度的關(guān)中“香會”,香煙裊裊,鼓樂陣陣,詠誦回繞,人群熙攘的盛況。最后樂曲在歡騰熱烈的氣氛中戛然而止,干凈利落結(jié)束全曲,充分仿效了“珠聯(lián)千拍碎,刀截一聲終”唐代樂曲常用的終止式,使得樂曲結(jié)構(gòu)、韻律更富于“唐味”。

 

獨彈箏是誰在獨彈?又彈的什么樂曲?在唐代是很少披露的,因為封建統(tǒng)治者只尊重表演者的藝術(shù),而輕視表演者的社會地位和人格,只有熱愛藝術(shù)同情藝人的詩人才在詩歌里一提箏人的名字。

 

唐代的箏演奏家
在唐朝,因演奏箏的人數(shù)龐大,因此涌現(xiàn)出了很多優(yōu)秀的演奏家,其中有被譽(yù)為“開元中第一箏手”的薛瓊瓊;有被詩人盧綸贊為“昭陽宮里最聰明”的中唐宮廷箏手的姚美人;有善彈哀曲之情的崔七等等。當(dāng)時著名的箏演奏家據(jù)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記載就有李青青、龍左、常述本、史從、李從周等人,然而,綜觀唐詩中對箏手的記載,卻以女性居多,這似乎與中國歷史上的“女樂”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由于歷代皇室貴族的荒淫無道的糜爛生活的泛濫,頗有姿色的宮女便充盈于宮中,她們?yōu)楸磉_(dá)思?xì)w之苦,也常常借“箏”發(fā)揮,述說著幽禁之苦。

 

顧況《鄭女彈箏歌》描寫八歲即能彈得一手好箏的鄭女:

 

鄭女八歲能彈箏,春風(fēng)吹落天上聲。一聲雍門淚承睫,兩聲赤鯉露鬐鬣。三聲白猿臂拓頰。鄭女出參丈人時,落花惹斷游空絲。高樓不掩許聲出,羞殺百舌黃鶯兒。

 

這首詩首寫箏聲的動聽,以“天上聲”相比擬。次寫箏聲之感人,主要采用旁襯烘托的手法:赤鯉露鬣鬐  、白猿拓頰、羞殺黃鶯等,聲聲相接,層層加深?!奥浠ㄈ菙嘤慰战z”比喻鄭女的可憐身世,一“斷”一“空”表達(dá)了作者對鄭女的不平遭遇所給予的深切同情及由聽箏所引起的哀思,可謂含蓄蘊(yùn)籍,情味深長,寓意雙關(guān)(“絲”與“思”諧音),情真意切,給讀者以仙樂之美的想象。

 

箏在唐代音樂中廣泛使用,如用于禮樂之雅樂中。唐代詩歌中對古箏藝術(shù)那深刻生動、感情細(xì)膩、栩栩如生的描述,令人嘆為觀止。唐代詩人張祜的夜風(fēng)生碧柱,春水咽紅弦是對唐代古箏藝術(shù)的最為精辟的概括,其對古箏藝術(shù)魅力之深遠(yuǎn),情趣之純樸,令人產(chǎn)生無盡的深思遐想。當(dāng)然,文學(xué)是語言的藝術(shù),音樂是聲音的藝術(shù),單純用語言文字來表現(xiàn)音樂,使人從文學(xué)形象中感受到音樂的形象也是相當(dāng)困難的,其間不難看出詩人們不凡的音樂修養(yǎng)和文字功底。以音樂“翻譯”成文字,這也是每個音樂家所不能理解的,然就在古樂尚不能流傳至今的音響而言,我們不又是在這些音樂詩中來咀嚼回味這些古樂的韻味嗎?唐詩寫到箏的詩篇更多是著重于對箏曲或彈箏者、聽箏者之感受。楊巨源的《雪中聽箏》:“玉柱泠泠對寒雪,清商怨徵聲何切。誰憐楚客向隅時,一片愁心與弦絕。“這一首詩因了雪做背景,仿佛一切皆會閃著寒光,那一片思鄉(xiāng)的心意,都托付給了琴弦,也凄清也冷峻,卻有種冰清玉潔,傲然屹立的美。唐時里關(guān)于箏的好句子還有王昌齡的“清箏向明月,半夜春風(fēng)來”;王諲的“朱弦一一聲不同,玉柱連連影相似”;顧況的“秦聲楚調(diào)怨無窮,隴水胡笳咽復(fù)通”,“寸心十指有長短,妙入神處無人知”。

 

關(guān)于箏的故事,最著名亦最動人的要數(shù)唐代詩人李端的《鳴箏》(又名聽箏):“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自唐而下,有好多詩詞提到了這首詩中堪稱史上最微妙的“誤拂弦”,二十字的小詩簡約微妙?!敖鹚谥爸溉A美的雁柱;“素手”指明了彈箏的人是女子,想必還是一個容貌不錯的女子;“玉房“應(yīng)該說的是精美的房屋。周郎是何人?就是三國時期東吳的英姿煥發(fā)的大都督周瑜。那么,彈箏女子為何要吸引周瑜的回顧和關(guān)注呢?據(jù)三國志里的周瑜傳記載,在當(dāng)時有時謠說“曲有誤,周郎顧”,可以想見周瑜不僅精明于軍事也精通音律。最要命的是,周瑜還長得英俊瀟灑,玉樹臨風(fēng)。箏聲叮咚作響,此時的周瑜不是演練軍事,亦非督軍作戰(zhàn)。而是與朋友一起吃酒吧,也許漸漸喝得有些醉了。彈箏女早就認(rèn)出了名滿天下的他,可是箏女有情,周郎無意,周瑜甚至都未曾注意一下彈箏的是誰。那怎么辦呢?就把弦按錯,把曲子弄亂點吧。對音樂敏感而有研究的周公瑾,聽得箏女的音不對,便要回過頭來看一看她。真是一個聰明而又多情的女子,絕妙的是詩作心理活動刻畫得細(xì)致入微。
   

(二)《全唐詩》中對箏的稱呼

在隋唐五代時期,由于箏技與箏藝的發(fā)展,人們對箏的稱呼,也日趨繁復(fù)。在《全唐詩》中的一百余首詠箏詩中,對箏的稱呼,一般分為四類二十種之多。

 

(1)是從形制上加以區(qū)別的

 

秦箏:這種稱呼最多,顯然是一種歷史的繼承,略舉幾例:端居正無緒,那復(fù)發(fā)秦箏(見張九齡《聽箏》)。奏絲管于芳園,秦箏趙瑟冠纓濟(jì)濟(jì)(見陳子昂《晦日宴高氏林序》)。城中輕薄子,知妾解秦箏(見崔國輔《襄陽曲》之二)。忽聞畫閣秦箏逸,知是鄰家趙女彈(見崔穎《代閨人答輕薄少年》)。何物使之然,羌笛與秦箏(見白居易《廢琴》)。楚醴來尊里,秦箏送耳邊(見白居易《奉酬州淮南相公思黯見寄二十四韻》)。

 

秦聲:唐人繼承了前人的傳統(tǒng),稱秦箏為秦聲,如:汝歸秦兮彈秦聲,秦聲悲兮聊送汝(見岑參《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秦聲楚調(diào)怨無窮,隴水胡笳咽復(fù)通(見顧況《箏》)。萬松亭下清風(fēng)滿,秦聲一曲此時聞(見劉禹錫《傷秦姝行》)。楚艷為門閥,秦聲是女工(見白居易《箏》)。凄斷泣秦聲,秦聲懷舊里駱(見駱賓王《在江南贈宋之問》)

 

秦弦,齊瑟彈東吟,秦弦弄西音。(見李白《古風(fēng)》之五十四)。

 

2)從藝術(shù)效果上說的;

 

古箏的哀箏之說:主要是從箏的音樂藝術(shù)效果和特色上說,或許是由于古箏最初流行于戰(zhàn)亂紛飛的戰(zhàn)國時期的緣故,或許是出于古箏本身的原因,箏樂往往寄托了老百姓的流離失所、生死離別的愁苦,聽來使人凄婉哀怨,所以古箏又有“哀箏”之說。

 

箏樂的這種哀愁情緒,一直延續(xù)到后世,甚至成為了古箏所表現(xiàn)的主要題材,唐詩中的詠箏詩也多記述了古箏的這種哀怨凄楚之苦,只可惜年代已久遠(yuǎn),我們只能從這些詩篇當(dāng)中體會“苦箏”的哀怨卻無法親耳聆聽到當(dāng)時能夠使眾多詩人為之愁腸百斷、潸然淚下的箏聲原曲了。

 

這種記述古箏之凄婉哀怨腸斷魂愁的唐詩,如張祜的《聽箏》一詩: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遏翠弦中。分明是說長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風(fēng)。李商隱的《無題四首》之四: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楊岸;以及他的《哀箏》:輕幌長無道,哀箏不出門,何由問香柱,翠幕自黃昏?!?。唐朝李嶠的《箏》:“蒙恬芳軌沒,游楚妙彈開,新曲帳中發(fā),清音指下來。鈿裝模六律,柱列配三才,莫聽西秦奏,箏箏有剩哀。”。

 

著名的還有唐朝常建的《高樓夜彈箏》:“高樓百尺余,直上江水平。明月照人苦,開簾彈玉箏。山高猿狖急,天靜鴻雁鳴。曲度猶未終,東峰霞半生?!?/p>

 

詩中對于古箏的哀怨凄楚之苦給予了極其幽深的暗示,此詩喻箏之苦,可謂讓人浮想聯(lián)翩了。前四句緊扣主題,后四句急轉(zhuǎn)而述箏聲的急切悲涼。詩人運(yùn)用了夸張和比喻的手法,突出了“高樓夜彈箏”的主題,而最讓人難解的則是全詩只此一“苦”字,卻定下了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使人讀來不禁潸然淚下,但細(xì)細(xì)品味,此一“苦”字卻又無具體內(nèi)容,不知苦從何來,何人之苦,這正是此詩之特,讓人回味無窮。

 

柳中庸的《聽箏》:“抽弦促柱聽秦箏,無限秦人悲怨聲。似逐春風(fēng)知柳態(tài),如隨啼鳥識花情。誰家獨夜愁燈影,何處空樓思月明?” 更入幾重離別恨,江南歧路洛陽城。

 

詩作藉箏樂來傳達(dá)心聲,抒發(fā)感時傷別之情。這種離別之恨,是有聲有覺的,用抽象的箏樂來表達(dá),竟化作了秦人之態(tài),悲切情思傷感齊齊而來,把文字寫成音樂情緒傳響,讓記憶一同感動,是為唐詩的拿手好戲。

 

王昌齡的《聽流人水調(diào)子》;“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詩人表達(dá)因聽箏樂而引起之感慨,在詩中,孤舟微月楓林構(gòu)成的凄清氣氛,決定了箏曲演奏的客觀情境與聽者之主觀心境?!傍Q箏”之后,迷蒙霧雨中之層層山嶺,暗示著繁促的樂器,形成了視覺與聽覺的感通。末了音樂突然停止,箏弦好象收集了嶺上之而化成了聽者的淚,達(dá)到了作為欣賞對象的樂聲與欣賞主體完全的融合。

 

說到箏聲的悲苦,莫若岑參的《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怨調(diào)慢聲如欲語,一曲未終日移午。紅亭水木不知暑,忽彈黃鐘和白纻。清風(fēng)颯來云不去,聞之酒醒淚如雨。汝歸秦兮彈秦聲,秦聲悲兮聊送汝?!?br>這首詩對箏的形制也有提及,看詩意,箏的十三根弦有五種顏色,真是華麗麗的愛美之人,奇怪如此不眼花繚亂么。岑參寫過不少送行詩歌,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等皆為名作。這詩題為送外甥,不是送友人而是別親人。秦箏一上午都似在輕言細(xì)語,悠長遼遠(yuǎn)的感覺,遠(yuǎn)到把人的思緒送到那千里之外的京城長安。眾人沉浸于紛亂的思鄉(xiāng)情緒中,忽聽得曲調(diào)大改,箏聲變得宏大響亮,緊接著,彈起了白纻舞曲,一曲終了,聽者的思緒從繁華熱鬧的京城轉(zhuǎn)到蕭瑟的邊疆,恍然如隔世,紛紛感傷得淚如雨下。

 

3)從彈奏的技巧上說

 

彈箏-《舊唐書》、《新唐書》、《唐六典》、《文獻(xiàn)通考》箏有作為一種形制的箏對待,但漢魏以來,很多地方都當(dāng)做演奏手法,“彈”都作動詞用,不作名詞的。

 

古箏的韻味婉轉(zhuǎn)深長,音色古樸渾厚,演奏手法也豐富多樣,傳統(tǒng)的演奏技巧一般右手彈弦,左手職按,右手如:托、劈、搖、撮、挑、抹、剔、摘、打等,左手主要有:吟、揉、按、推、滑、點等。古箏刮奏的樂音效果極佳,猶如流水淙淙,十分動人。

 

顧況的《李湖州孺人彈箏歌》:“心十指有長短,妙入神處無人知。獨把梁洲凡幾拍,風(fēng)沙對面胡奏隔。

 

白居易的《箏》:彈回斷雁,急奏轉(zhuǎn)飛蓬。霜佩鏘還委,冰泉咽復(fù)通。珠聯(lián)千拍碎,刀截一聲終。倚麗精神定,矜能意態(tài)融。

 

盧綸的《宴席賦得姚美人拍箏歌》:“忽然高張應(yīng)繁節(jié),玉指回旋若飛雪。鳳蕭龍管寂不喧,繡幕紗窗儼秋月?!?/p>

 

唐詩中描述古箏演奏之技巧令人驚詫不已,以上例子或以“風(fēng)沙”,或“飛雪”,或“斷雁”,或“飛蓬”表示唐代彈箏技藝之高。詩人不僅生動地描繪了古箏演奏的高明,而且言簡意賅地表現(xiàn)了音樂的效果之動人,用“珠聯(lián)”比喻樂聲之明快流暢,用“刀截”比喻樂聲之清脆急速,嘎然而止。以“鳳蕭龍管”映襯箏樂之聲勢,這一連串的比喻,形象生動的描繪了優(yōu)美動聽的音樂,使人感受到音樂的強(qiáng)弱和節(jié)奏的快慢,讀來令人“如聽仙樂耳暫明”、“妙入神處無人知”。 張牯的《箏》:‘綽綽下云煙,微收皓腕鮮。夜風(fēng)生碧柱,春水咽紅弦?!?,寫出了古箏音色如水的特點。

 

描寫彈箏的有:顧況《鄭女彈箏歌》和《李湖州孺人彈箏歌》,儲光義的《使過彈箏峽作》,張籍的《將軍行》:“彈箏峽東有胡塵”,李商隱的《無題二首》之一有“十二學(xué)彈箏”,以及杜甫的《游何將軍山林》:“銀甲彈箏用?!?/p>

 

描寫掐箏的有王湮的《夜坐看掐箏》。

 

描寫鳴箏是引用漢魏六朝所的稱呼,箏是否為能夠“自鳴”尚須考究。全唐詩有:樓頭小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見王昌齡《青樓曲二首》之一)??磶L(fēng)動花入樓,高調(diào)鳴箏緩夜愁(見王昌齡《青樓怨》)。孤身微月對楓林,舟付鳴箏與客心(見王昌齡《聽流水(水調(diào)子)》)。佳人當(dāng)窗弄白日,弦將手語談鳴箏(見李白《青日行》)。鳴箏金栗柱,素手玉房前(見李端《聽箏》。華筵鼓吹無桐竹,長刀直立割鳴箏(見李賀《公莫舞歌》)

  

描寫拍箏的有:盧倫的《宴姚美人拍箏歌》。

 

描寫清箏的有:李白的《邯鄲南亭觀妓》:“清箏何繚繞,度曲綠云垂”。

 

4)還有一種從箏的裝飾上引發(fā)而來的美稱。

 

描寫鈿箏的有:出簾仍有鈿箏隨,見罷翻今恨識遲(見盧綸《宴席賦得姚美人拍箏歌》)。寶鎧塵昏鸞影在,鈿箏弦斷雁行稀(見溫庭筠《和友人悼亡》)。鈿箏羅幕玉搔頭(見張泌《浣溪沙》) 。鈿是一種用金翠珠寶等制成花朵形狀的首飾,古代箏人多為女子,是否是說女子所彈的箏;也可能是裝飾有金翠珠寶制成的花朵形狀的箏。

 

描寫玉箏的有:明月照人哭,開簾彈玉箏(見常建《高樓夜彈箏》。月移珠殿曉,風(fēng)滯玉箏秋(見許諢《宿開元寺樓》。玉箏彈未徹,鳳髻黃釵脫(見馮延已《菩薩蠻》之一。塵掩玉箏弦柱,畫堂空(見馮延已《虞美人》。

 

描寫銀箏的有: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子不忍歸(見王涯《秋夜曲》?;佧[轉(zhuǎn)鳳意自嬌,銀箏錦瑟聲相調(diào)(見戴叔倫《白寧(草頭寧)詞》。深院晚堂靜,理銀箏(見毛熙震《望秦川》之一。輕打銀箏墜燕泥,斷絲高懸畫樓西(見孫光憲《浣溪沙》之七。

 

描寫錦箏的有:可憐錦瑟箏琵琶,玉壺清酒就倡加(見崔穎《渭城少年行》。錦箏銀甲響鹍弦,勾引春聲上綺筵(見唐彥謙《無題十首》之二)。

 

描寫寶箏-的有:寶箏橫塞雁,怨笛落江梅(見張泌《碧戶》。寶箏細(xì)剝陰塵覆,錦帳看消畫燭幽(見廖融《退宮妓》

 

描寫玳瑁箏的有:玉梳鈿朵香膠解,盡日風(fēng)吹玳瑁箏(見元稹《六年春遣杯八首之四》。玳瑁原系海產(chǎn)動物,形似龜,角質(zhì)板晶瑩花麗,常做眼鏡框,畫框及箏的裝飾物。

 

唐朝熟悉音律的白居易有近20首詩提到箏,其中《聽崔七妓人箏》寫詩人被貶為江州司馬,情緒郁悶,因此聽到箏曲會使頭發(fā)變白,乃請求崔七伎人不要再彈。《聽崔七妓人箏》:“花臉云裘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憑君向道休彈去,白盡江州司馬頭?!?,但《聽夜箏有感》又云:”江州去日聽箏夜,白發(fā)新生不愿聞。如今格是頭成雪,彈到天明亦任君?!?。

  
唐朝白居易的《箏》:“云髻飄蕭綠,花顏旖旎紅。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  楚艷為門閥,秦聲是女工。甲明銀玓瓅,柱觸玉玲瓏。  猿苦啼嫌月,鶯嬌語妮風(fēng)。移愁來手底,送恨入弦中。  趙瑟清相似,胡琴鬧不同。慢彈回斷雁,急奏轉(zhuǎn)飛蓬。  霜佩鏘還委,冰泉咽復(fù)通。珠聯(lián)千拍碎,刀截一聲終。  倚麗精神定,矜能意態(tài)融。歇時情不斷,休去思無窮。  燈下青春夜,尊前白首翁。且聽?wèi)?yīng)得在,老耳未多聾?!?nbsp;

 

在《箏》這首詩中,白居易塑造了一位容顏美麗的彈箏女藝人的形象;“云髻飄蕭綠,花顏旖旎紅,雙眸剪秋水,十指剝春蔥”。以類似《琵琶行》的手法,贊賞了彈箏女技藝的精良與彈奏等曲的優(yōu)美?!凹坐Q銀玓礫,柱觸玉玲瓏”乃描述樂器的精致。后兩句則形容箏聲凄苦如哀猿啼月,柔美如春鶯吟風(fēng)?!耙瞥睢倍浞Q譽(yù)彈箏者善于通過手和弦來傳達(dá)感情?!摆w瑟清相似,胡琴鬧不同”則指箏聲不同」則指箏不同于胡琴的喧鬧,而是與清雅的瑟聲相似?!奥龔棥币韵铝?,則是對箏聲的具體描寫:慢彈時如孤雁長鳴,快彈時如飛蓬旋轉(zhuǎn),圓潤如玉佩鏘鏘,幽咽如泉流冰下,清脆如千顆珍珠碎裂,樂終如力截戛然而止?!耙宣悺八木鋭t謂曲終時彈箏者神定氣勻,聽者陶醉在音樂的意境中。最后四句則寫詩人聽樂后的欣慰之情,意思是在春夜的燈下酒前,能聽的如此真切,可以說是演奏使他恢復(fù)了青春,耳朵沒有聾。整篇詩刻劃演奏之神態(tài)與聽者之感受,生動而精確。

 

唐朝白居易 的《夜箏》:“ 紫袖紅弦明月中,自彈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出簾仍有鈿箏隨,見罷翻令恨識遲?!?/p>

 

這首《夜箏》不同于《琵琶行》的對琵琶音樂作繪聲繪色的描寫,而是以側(cè)面的落筆,以無聲的頃刻,刻劃出箏曲的美妙。首句“紫袖”、“紅弦”,分別是彈箏人與箏的代稱,是描寫了夜里女樂妓彈箏之形象。以“紫袖”代彈者,與以“皓齒”代歌者、“細(xì)腰”代舞者,選詞造語甚工?!白闲浼t弦”不但暗示出彈箏者的樂妓身分,也描寫出其修飾的美好,女子彈箏的形象宛如畫出?!懊髟隆秉c“夜”?!霸掳罪L(fēng)清,如此良夜何?”倘如“舉酒欲飲無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飲”的。讀者可以由此聯(lián)想到潯陽江頭那個明月之夜的情景。

 

第二句寫出彈箏者全神傾注于箏樂的形態(tài),次句寫到彈箏。連用了兩個“自”字,這并不等于說獨處(詩題一作“聽夜箏”,儼然就有聽者在),而是旁若無人的意思。它寫出彈箏者已全神傾注于箏樂的情態(tài)?!白詮棥?,是信手彈來,“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得心應(yīng)手:“自感”,則見彈奏者完全沉浸在樂曲之中,唯其“自感”,方能感人?!白詮椬愿小卑蜒葑嗾哽`感到來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寫得維妙維肖。舊時樂妓大抵都有一本心酸史,詩中的箏人雖未能象琵琶女那樣斂容自陳一番,僅“闇低容”三字,已能使人想象無窮。

 

第三句“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币韵夷秆事曂|c出了一個無聲的頃刻,弦凝于樂曲中,指咽則因情緒到極點而剎往,聲停乃非一味之沉寂,如運(yùn)筆中之帶白。情到深處潸然淚下,一曲終了淚痕紅浥。這無聲是“弦凝”,是樂曲的一個有機(jī)組成部分;這無聲是“指咽”,是如泣如訴的情緒上升到頂點所起的突變;這無聲是“聲?!?,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為與聲情攸關(guān),它才不同于真的無聲,因而聽者從這里獲得的感受是“別有深情一萬重”那帶著深深情感的一個個音符,撥動了讀者的心弦。 “此時無聲勝有聲”,更通過這一無聲的頃刻去領(lǐng)悟想象那箏曲的全部的美妙。

 

(三)宋詞中的古箏曲


蘇軾的《江城子-鳳凰山下雨初晴:“鳳凰山下雨初睛,水風(fēng)清,晚露明。一朵芙奠,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婢婷。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shù)峰青?!?/p>

 

此詞為蘇軾于熙寧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與當(dāng)時已八十余歲的北宋名詞人張先990-1078)同游西湖時所作。上片主要寫詞人游西湖所見彈箏美女,下片則寫彈箏樂聲之動人,連大自然也為之感動。上下片結(jié)合成一幅有聲音的游湖圖。作者富有情趣地緊扣“聞彈箏”這一詞題,從多方面描寫彈箏者的美麗與音樂的動人。詞中將彈箏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麗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與景色相映成趣,音樂與山水相得益彰,對人物的描寫上,作者運(yùn)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 

開頭三句寫山色湖光,只是作為人物的背景畫面?!耙欢滠睫 眱删渚o接其后,既實寫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彈箏的美人,收到了雙關(guān)的藝術(shù)效果。接著便從白鷺?biāo)埔灿幸鈨A慕來烘托彈箏人的美麗。下片則重點寫音樂。從樂曲總的旋律來寫,故曰“哀箏”,從樂曲傳達(dá)的感情來寫故言“苦含情”;謂“遣誰聽”,是說樂曲哀傷,誰能忍聽,是從聽者的角度來寫;此下再進(jìn)一步渲染樂曲的哀傷,謂無知的大自然也為之感動:煙靄為之?dāng)咳?,云彩為之收色;最后再總括一句,這哀傷的樂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傾訴自己的哀傷。湘靈,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詞寫到這里,把樂曲的哀傷動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這樣哀怨動人的樂曲非人間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樣的神靈之手。詞的最后,承“依約”一句正待寫人,卻又采取欲擒故縱的手法,不僅沒有正面去描寫人物,反而寫彈箏人已飄然遠(yuǎn)逝,只見青翠的山峰仍然靜靜地立湖邊,仿佛那哀怨的樂曲仍然蕩漾山間水際?!叭瞬灰?,數(shù)峰青”兩句,用唐代詩人錢起《省試湘靈鼓瑟》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shù)峰青”,是那樣的自然、貼切而又不露痕跡?!皵?shù)峰青”又回應(yīng)詞的開頭“鳳凰山下雨初晴”描寫的雨過山青的景象,真可謂言盡而味永。

李祁的《南歌子》:“裊裊秋風(fēng)起,蕭蕭敗葉聲。岳陽樓上聽哀箏。樓下凄涼江月、為誰明。霧雨沈云夢,煙波渺洞庭??蓱z無處問湘靈。只有無情江水、繞孤城。”

 

這闕詞與上面蘇東坡《江城子》的意境有些相似,只是夏時雨換成了秋風(fēng)起,更凄迷哀傷。岳陽樓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它挨長江,伴洞庭,登上岳陽樓,可飽覽八百里洞庭的湖光山色。那里有波瀾壯闊的湖水,有名滿天下的樓宇,自古以來,不少文人墨客寫下了有關(guān)岳陽樓與洞庭湖的詩詞歌賦。李祁的這闕詞寫在岳陽樓上聽箏,可是看詞意,似乎暗示從浩渺的湖面上傳來了箏聲,真是奇異而詭譎。那時節(jié),秋風(fēng)瑟瑟,落葉飛舞,一片衰敗凄迷景象,就連水面上緩緩升起的月亮,也是那樣的孤寂凄涼,煙霧繚繞的洞庭湖畔,詞人想追問樂聲來自何處,誰知道湘靈在哪里,誰看見她了?茫茫然,無處問尋,更無人作答,眼前只有那滔滔江水,兀自繞孤城,日日夜夜流淌不息。

晏殊與晏幾道父子是宋詞里主力軍,中堅力量,于箏詞尤其是。二人一共寫了幾十首與箏有關(guān)的詞,謹(jǐn)摘錄幾首晏幾道的供賞。

 

《菩薩蠻》:“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緣。纖指十三弦,細(xì)將幽恨傳。當(dāng)筵秋水慢,玉柱敘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霸~寫一女子在酒筵上彈箏,彈到悲傷的曲調(diào),神情哀愁?!?/p>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里銷魂無說處,覺來惆悵銷魂,誤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jù)。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箏》:“纖指十三弦,細(xì)將幽恨傳。當(dāng)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
   
《虞美人》:“曲闌干外天如水,昨夜還曾倚,初將明月比佳期。長向月圓時候,望人歸。羅衣著破前香在,舊意誰教改。一春離恨懶調(diào)弦,猶有兩行閑淚,寶箏前?!?/p>

 

其他宋詞名句

歐陽修的《李留后家聞箏》:“不聽哀箏二十年,忽逢纖指弄鳴弦。綿蠻巧轉(zhuǎn)花間舌,嗚咽交流冰下泉。常謂此聲今已絕,問渠從小自誰傳。撙前笑我聞彈罷,白發(fā)蕭然涕眩泣。”以及劉禹錫的《傷秦妹行》:“萬松亭下清風(fēng)滿,秦聲一曲此時聞?!?。廖融的《退宮妓》:寶箏鈿剝陰塵覆,錦帳看消畫燭幽?!暗鹊??!  ?/p>

 

(四)結(jié)語

 

從以上的介紹,我們知道詩詞與音樂的關(guān)系是如此密不可分,很多古典詩詞把古箏這一具有豐富精神內(nèi)涵、且極具藝術(shù)感染力的意象作為寫作客體而化入它們的寫作范疇。在古箏二十一根弦的音響世界中,一曲《高山流水》優(yōu)雅秀美,玲瓏剔透;一曲《寒鴉戲水》,雋逸清雅,把我們帶入早春萬籟俱寂的境地;一曲《林沖夜奔》更有萬丈狂飚從天落,巨瀾奔騰不復(fù)回,在冥冥之中仿佛見到一個無所畏懼、奮力搏擊的勇士走過來,還有《漢江韻》、《廣陵散》,隨著十指纖纖巧靈,樂聲、箏聲如行云流水不斷在交織重合?!稘O舟唱晚》這首古箏曲標(biāo)題取自唐朝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詩句,樂典描繪了江南水鄉(xiāng)晚霞輝映下漁人載歌而直至月光如水、萬家燈火的動人畫面。

 

現(xiàn)代古箏教育家、理論家、演奏家、一代宗師曹正(1920-1998) 曾說過一段經(jīng)典的話:“覺源于感,感是主體對外界事物的感知。樂主達(dá)情,旋律是感情的樂化。情的投入都有音樂家審美意識的留痕“。大文豪雨果也說:“音樂是思維的聲音?!崩硇运季S不會對音樂喧賓奪主,它是主體與客體、形象與抽象、現(xiàn)實與理想、宏觀與微觀在藝術(shù)上的完美結(jié)合。有位學(xué)者還說:“唐詩宋詞的意義和價值,不僅是審美的,而且是歷史的;不僅在文體史上構(gòu)筑了一座藝術(shù)豐碑,同時還忠實的展現(xiàn)了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那個時代的社會文化,是唐宋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的文化層面”,我愈來愈覺得體會深刻。 

 

完稿于2014年6月30日

分類:詩論 | 評論:1 | 瀏覽:128 | 舉報 | 收藏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弦凝指咽聲停處,別有深情一萬重。
一輪詩歌專題訓(xùn)練----音樂描繪類詩歌
簡約版《琵琶行》,白居易一首唐詩《夜箏》僅28字,卻寫出彈奏技法之妙
白居易《夜箏》
曲名同而音符異
唐詩|聲樂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