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風光(1389)汝州汝瓷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笨梢娙旮G是繼定窯之后為宮廷燒制貢瓷的窯場。
比工藝創(chuàng)新更震撼世界的是汝窯釉色,它比中國陶瓷史上曾有過的夢想在北宋晚期如愿如償。關于天青釉,相傳為五代周世宗柴榮所創(chuàng),“當日清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晴云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景德鎮(zhèn)陶錄·卷七》引《唐氏肆考》),這便是迷人的柴窯。明宣宗酷愛其貌,于《宣德鼎彝記》將宮內(nèi)“柴窯”列為名窯之首(柴、汝、官、哥、定)。清代重要專著《南窯筆記》還把柴窯特征歸為四如:“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痹摗八娜纭睂覍乙娭T陶瓷專著。只是到了20世紀中葉,因缺乏相應實物與理論支持,致陶瓷學界對明清的記載存疑,認為古人可能將五代秘色瓷或景德鎮(zhèn)窯影青瓷,誤當傳說中的柴窯。近年,又有學者提出“柴窯就是五代耀州窯瓷器中的精品。”之說,核心也是釉色??傊?,釉色天青,非同小可,此乃商、周原始青瓷至宋代諸多青瓷系列長期夢寐以求的最高境界。然而,汝窯大獲成功,并以傳世70件器物及新近面世的無數(shù)天青釉瓷片,證明了自己的業(yè)績。[1]
汝釉的創(chuàng)新,得益于“內(nèi)有瑪瑙為釉”,得益于清涼寺村附近2公里處有一座瑪瑙礦。據(jù)現(xiàn)代化學“分析得知,瑪瑙的主要成份與一般石英砂并無區(qū)別,為二氧化硅,但瑪瑙往往含有鐵等著色原素,對釉的顏色有一定的作用”。
汝窯的釉層大致在0.03-0.07厘米左右,雖較秘色瓷的釉層厚出將近一倍,卻比宋官窯、龍泉窯的0.1-0.3厘米釉層要薄了許多。盡管釉層較薄,但釉面質(zhì)感致密、平靜,有深不可測之貌,以至千年以來讓人一直欲看不透。
汝窯青瓷的釉層極為均勻,規(guī)整得幾乎一絲不茍,甚至在唇口,在所有轉(zhuǎn)彎拐角處,釉層都能保持厚薄一致。這一現(xiàn)象,除秘色瓷因追求釉薄可與胎體交融產(chǎn)生類冰類玉效果而不可同日而語外,與其它青釉系列比照,汝釉可謂達到盡善盡美境地。例如,官、哥的紫口,系口端釉層歷高溫,釉汁下行減薄,導致露出胎色;官、哥、龍泉器體下部或圈足墻面,常有下行漸囤厚釉一環(huán);器身拐彎折角處或凸出部位,時有囤釉或積釉掛淌。這些現(xiàn)象,傳世汝窯器物上幾乎全無。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改伊州 ,領承休、梁、郟城三縣,公元627年(貞觀元年)以廢魯州之魯山縣來屬。公元634年(貞觀八年)改伊州為汝州,領梁、郟城、魯山三縣。公元695年(證圣元年)置武興縣。公元712年(先天年)在令臨汝鎮(zhèn)置臨汝縣。到公元792年(貞元八年)又以梁縣西界二鄉(xiāng)補充之,并移治于石壕驛。公元738年(開元二十六年)以仙州之葉縣來屬。公元742年(天寶元年)以許州之襄城來屬。改汝州為臨汝郡,屬河南道,領梁縣、葉縣、襄城、郟城、魯山、龍興(今寶豐)、臨汝七縣。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復為汝州。
五代時,周顯德三年《公元956年》廢臨汝縣《變?yōu)殒?zhèn)》,劃歸梁縣。
金廢軍事建制,州、縣仍隸河南路,汝州仍領梁、郟城、魯山、寶豐四縣。
從盛唐時期,汝州所轄臨汝、郟縣、寶豐、魯山等地有著豐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樹林,從蟒川坡上的嚴和店到東南的羅圈、桃溝、清涼寺直到魯山段店,方圓百里之遙,大量的方解石、鉀鈉長石、長石砂巖、葉臘石、瑩石、硬質(zhì)高嶺土,軟質(zhì)高嶺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較廣,得天獨厚的資源優(yōu)勢,為這里的陶瓷生產(chǎn)提供了便利條件(從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殘破的天藍釉汝瓷碗,屬晚唐時期產(chǎn)品。1988年9月于魯山縣段店古窯址,亦發(fā)現(xiàn)殘破天藍釉汝瓷缸,屬唐代早期產(chǎn)品)。勤勞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時,由于火候過高燒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產(chǎn)品,表面光滑細膩,色彩迷人,為世上少見。汝州制陶藝人們的聰慧技能,在不斷的摸索和改進中,使這一發(fā)現(xiàn)愈來愈成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