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說“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損害脾胃。
雨水時節(jié),隨著降雨增多、濕氣加重,寒濕之邪最易困擾脾臟,同時濕邪留戀難以祛除,所以雨水養(yǎng)生重在養(yǎng)護脾胃、健脾祛濕。
脾虛濕困時,應健脾祛濕,最好的方法和途徑是什么呢?大家可以從以下五個要點進行雨水節(jié)氣的養(yǎng)生。
孫思邈說“春時宜食粥”,提醒我們在春季應多喝粥。粥以米為主,以水為輔,水米交融,不僅香甜可口,便于吸收,還能補脾養(yǎng)胃、祛濁生清。
粥中加入一些中藥后,還能治療一些慢性病,對身體有滋補作用,薏仁黨參粥就是一款祛濕佳品粥。
薏仁黨參粥
原料:薏仁30克、黨參15克、粳米200克。
做法:
將薏仁洗凈后,放入涼水中浸泡2小時,黨參洗凈后切成薄片,粳米淘洗干凈;
將三者放入鍋中,加水1000毫升,先用大火煮沸,鍋開后撇去浮沫,再用小火慢慢熬30分鐘。
等到粥熟后,可依據(jù)個人口味放入冰糖調味,每天早餐時食用。
功效:將薏仁與黨參一起熬粥,既能健脾胃,又能祛脾濕,還能補氣血,實在是物超所值的滋補佳品。
禁忌:此粥滋補效果雖好,但大便燥結和氣滯、火氣大的人不適合吃。
除了薏苡仁黨參粥之外,能祛脾濕的食物還有很多,如茯苓、芡實、小米、胡蘿卜、冬瓜、萵筍、扁豆、蠶豆、鯽魚等,在春季的日常飲食中,可多吃這類食物。
雨水過后,在起居方面也要做到順應自然,早睡早起,也是采納自然陽氣養(yǎng)肝的好時機。
隨著氣溫回升,人們應逐漸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以加快血液循環(huán),促進氣血運行。
春季健身以不出汗或微出汗為佳,這時比較適合進行節(jié)奏和緩的運動,不宜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否則會消耗津液、損傷陽氣、易受風寒。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古人將睡眠稱為“眠食”,曾國藩有“養(yǎng)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黃帝內經》中記載:“人臥血歸于肝”,在春季應“夜臥早起”。
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增加,有利于增強肝細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
并加快蛋白質、氨基酸、糖、脂肪、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的代謝,從而維持機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抵御春季多種傳染病的侵襲。
雨水之后空氣中水分增加,導致氣溫不僅低,而且寒中有濕。這種濕寒的氣候對人體內臟和關節(jié)有一定的影響。
防病應注意下列事宜:
勿過早減外衣
“燥寒凍肉,濕寒入骨?!庇捎诖簹庥縿?,身體偏熱的人從感覺上欲減外衣。體熱外泄,濕寒入骨,易傷骨關節(jié)致病。
年老體弱者勿用冷水
按五行學說,水對應腎,腎主骨。雨水時節(jié)年老體弱者用冷水洗臉、洗手,濕寒易侵入關節(jié),又無充足的陽氣驅寒于外,濕寒滯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則變形;濕寒滯留于頭,頭易疼痛。
在雨水前、中、后三天做下述養(yǎng)生運動,可提高腎、肝、脾臟腑經絡功能。
漱口吞津
每日上午10時前后,用舌體攪拌口腔,產生唾液后慢慢咽下,每日36次,可以清除大部分有害物,有益健康。
中醫(yī)認為,唾液在體內化生為精氣,為生命須臾不可缺少的物質,具有強腎益腦等作用。
撮谷道
即做收縮肛門的動作,其具體做法概括歸納為“吸、舔、撮、閉”四字訣:放松全身,將臀部及大腿用力夾緊,配合收氣,舌舔上腭,向上收提肛門,稍閉氣,然后慢呼,全身放松。
每天堅持做十幾次,每次2~5分鐘,可以促進肛周血液循環(huán),防治靜脈瘀血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內痔、外痔、肛瘺、慢性腸炎等;
同時對治療和預防冠心病、高血壓、下肢靜脈曲張等慢性疾病有顯著效果。
揉腹
即用手來回擦或搓胸和骨盆之間部位,最佳時間為每日上午10時前后。
每次先用右手大約在胃腔部按順時針方向揉120次,然后下移至肚臍周圍揉120次,再用全手掌揉全腹120次,最后逆向重復一遍。
中醫(yī)認為,腹為人體“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fā)源。”脾胃居中,負責運化水谷精微和統(tǒng)攝精血神液來充養(yǎng)敷布全身,令五臟六腑常壯無恙。
通過揉腹,可以收到調理脾胃,通和氣血,培補神元等功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