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朱美香 (1966-) , 女, 浙江龍游人, 講師, 中醫(yī)主治醫(yī)師, 從事中醫(yī)藏象學說及《金匱要略》方配伍的理論研究。;
收稿日期:2006-03-14
Received: 2006-03-14
《內經》有三處明確提出“治未病”一詞,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 治未病, 不治已亂, 治未亂, 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 亂已成而后治之, 譬猶渴而穿井, 斗而鑄錐, 不亦晚乎?!薄端貑枴ご虩帷吩?“肝熱病者, 左頰先赤;心熱病者, 顏先赤;脾熱病者, 鼻先赤;肺熱病者, 右頰先赤;腎熱病者, 頤先赤。病雖未發(fā), 見赤色者刺之, 名曰治未病?!薄鹅`樞·逆順》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 刺其未成者也……故曰, 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 此之謂也?!薄秲冉洝分谐鲜鋈蚊鞔_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外, 還有一些條文隱含著“治未病”的思想。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恬澹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圣人為無為之事, 樂恬澹之能, 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 故壽命無窮, 與天地終”, 提出了精神內守、情志勞逸的重要性;《靈樞·師傳》曰:“食飲者, 熱無灼灼, 寒無滄滄, 守溫適中, 故氣將持, 乃不致邪僻也”, 強調要注意飲食寒熱有節(ji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膚, 其次治筋脈, 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 半生半死也”;《素問·八正神明論》:“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救其已敗”, 闡述了及早治療的思想;《素問·刺法論》的小金丹方“服十粒, 無疫干也”, 開創(chuàng)了藥物預防之先例?!峨y經·七十七難》謂:“所謂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則知肝當傳之與脾, 故先實其脾氣, 無令得受肝之邪, 故曰治未病焉”, 則體現了既病防傳的預防思想。
張仲景在《內經》的基礎上, 對“治未病”思想又有進一步的闡發(fā), 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預防醫(yī)學觀。
張仲景“未病先防”的思想主要體現在《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中, 他一方面強調正氣在預防疾病中的重要性:“若五臟元真通暢, 人即安和”。一方面又提出預防的具體措施, “若人能養(yǎng)慎, 不令邪風干忤經絡”、“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 房室勿令竭乏, 服食節(jié)其冷、熱、苦、酸、辛、甘, 不遺形體有衰”, 這樣才能達到預防的效果, “病則無由入其腠理”。在這些措施中, 張仲景特別重視飲食節(jié)制, 分篇列舉了禽獸蟲魚禁忌和果實菜谷禁忌, 指出“凡飲食滋味, 以養(yǎng)于生, 食之有妨, 反能為害……切見時人, 不閑調攝, 疾
①既病早治。張仲景稟承《內經》“善治者治皮毛”、“上工救其萌芽”的思想, 提出“適中經絡, 未流傳臟腑, 即醫(y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 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 勿令九竅閉塞”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 。在《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又說:“始萌可救, 膿成死?!眳侵t認為其意“蓋示人圖治于早, 又特為肺癰而諄諄言之也” (《醫(yī)宗金鑒》) 。有學者
疾病初愈, 機體陰陽平衡功能尚未穩(wěn)定鞏固, 此時若不注意調攝, 極易病復。張仲景對此非常重視, 《傷寒論》于六經病篇之后, 特設《辨陰陽易瘥后勞復病脈證并治》, 其中第393條說:“大病瘥后, 勞復者, 枳實梔子豉湯主之?!钡?98條說:“病人脈已解, 而日暮微煩, 以病新瘥, 人強與谷, 脾胃氣尚弱, 不能消谷, 故令微煩, 損谷則愈?!?清·柯琴《傷寒論注》云:“傷寒新愈, 起居作勞, 因而復病, 謂之勞復。強食谷食, 因而復病, 謂之食復。”成無己注解曰:“病有勞復, 有食復, 傷寒新瘥, 血氣未平, 余熱未盡, 早作勞動病者, 名曰勞復;病熱少愈而強食之, 熱有所藏, 因其谷氣留搏, 兩陽相合而病者, 名曰食復” (《傷寒論注解》) 。這些都說明病后預防復發(fā)的重要性, 也是張仲景“治未病”預防醫(yī)學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后世醫(yī)家對張仲景“治未病”的思想極為推崇, 清·魏荔彤在《金匱要略方論本義》中說, 張仲景這是“總揭諸病當預圖于早, 勿待病成方治, 以貽悔也”。徐靈胎《醫(yī)學源流論》云:“病之始生淺, 則易治;久而深入, 則難治”, “故凡人少有不適, 必當即時調治, 斷不可忽為小病, 以致漸深;更不可勉強支持, 使病更增, 以貽無窮之害?!睂τ凇耙姼沃 ?、“當先實脾”之說, 清·魏念庭說:“四時之氣如于春, 五臟之氣始于肝, 故先引肝以為之準。五臟之氣旺, 則資其所生, 病則侮其所克。所以肝病必傳于脾” (《金匱要略方論本義》) ;《醫(yī)宗金鑒·卷十八》說:“良醫(yī)知肝病傳脾, 見人病肝, 先審天時衰旺, 次審脾土虛實”;在此基礎上, 認識到余臟之虛亦傳, 如《金匱》百合病雖說是心肺陰虛兼內熱之病, 上海已故名老中醫(yī)程門雪認為, 治百合病的主方百合地黃湯即體現了“見心之病, 知心傳肺, 當先實肺”的原則
綜上所述, 中醫(yī)學的預防醫(yī)學思想雖導源于《內經》、《難經》, 實完備于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而后世醫(yī)家又在此基礎上, 進行了發(fā)揮和發(fā)展。張仲景的預防醫(yī)學觀體現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新瘥防復”三個方面, 這與現代預防醫(yī)學的三級預防思想相一致。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