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隱藏 ]
- 1空間分布
- 2徑流變化
- 3水電開發(fā)潛力
- 4水資源與氣候變化
- 5跨流域調(diào)水
- 5.11949年以來建設的主要調(diào)水工程
- 5.2南水北調(diào)工程
- 5.3西線調(diào)水
中國的水資源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按人均計算,只相當于亞洲平均數(shù)的75%及世界平均數(shù)的35%(世界資源研究所,1998年)。全國年徑流總量為27100億立方米,相應的徑流深為284毫米,約相當于降水量的45%(水利部《中國水資源評價》,1992)。約65%的國土面積為外流區(qū),35%為內(nèi)陸河流域。約有27%的天然徑流(7320億立方米)流入鄰國,主要是西南及東北的國際河流。西北的額爾齊斯河向北流入西伯利亞的鄂畢河。入境水量約為170億立方米,不到總徑流量的百分之一。冰川儲水量約51000億立方米,年融化水量560億立方米,約占內(nèi)陸河總徑流量的20%。
地下水年補給量為8300億立方米,在天然條件下多數(shù)轉(zhuǎn)化為河川徑流,已計入河川徑流量中。減去重復計算量,凈水資源總量(地表水加地下水)為28100億立方米,其中凈地下水量約為1000億立方米。這主要是由平原降水入滲所形成的,而山區(qū)地下水幾乎全部計入基流,包括在河川徑流中。
五十年代初期,中國有大小天然湖泊約24880個,湖泊總面積83000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湖泊為2848個,總面積占湖泊總面積的97%。在過去三十年中,由于泥沙淤積、圍墾和其它原因,湖泊面積減少了12000多平方公里。
到八十年代初期,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湖泊減少到2305個,湖泊總面積減少到70988平方公里,總蓄水量約為7090億立方米。淡水湖占湖泊總數(shù)的32%。除了天然湖泊外,還有大約85000座水庫,總蓄水能力約為4600億立方米,相當于年徑流總量的17%。
編輯本段
空間分布 | 年河川徑流量 (億立方米) | 計算面積2 (千平方公里) | 地下水量 (億立方米) | 重復量4 (億立米) | 凈水資源量 (億立方米) |
山區(qū) | 平原 | 山區(qū) | 平原 | 調(diào)整2 | 凈水量 |
松遼河 | 1650 | 824 | 408 | 320 | 330 | -20 | 620 | -350 | 1930 |
海灤河 | 290 | 171 | 106 | 120 | 180 | -40 | 270 | -130 | 420 |
淮河 | 740 | 128 | 169 | 110 | 300 | -10 | 390 | -170 | 960 |
黃河 | 660 | 608 | 167 | 290 | 160 | -40 | 410 | -320 | 740 |
長江 | 9510 | 1625 | 133 | 2220 | 260 | -10 | 2460 | -2360 | 9610 |
珠江 | 4680 | 550 | 30 | 1030 | 90 | -10 | 1120 | -1090 | 4710 |
東南諸河 | 2560 | 219 | 21 | 560 | 50 | 0 | 610 | -580 | 2590 |
西南諸河 | 5850 | 851 | | 1540 | | | 1540 | -1540 | 5850 |
內(nèi)陸河 | 1160 | 1814 | 948 | 570 | 510 | 210 | 860 | -720 | 1300 |
全國 | 27110 | 6790 | 1984 | 6760 | 1870 | 350 | 8290 | -7280 | 28120 |
注:1.在水資源評價中采用了1956-1979資料系列。這個時段是否可代表長系列是有爭議的,尤其是考慮到未來氣候變化的因素。
2. 計算地下水資源采用的面積,扣除了無關的區(qū)域。
3. 因山區(qū)和平原補給量之間的重復計算進行的調(diào)整。
4. 在天然條件下地下水補給量轉(zhuǎn)化成河川徑流導致的重復量。
資料來源:中國水資源評價,1992。
相關分析表明,這九個流域可分為五個主要類型:(1)東北的松-遼河流域;(2)海灤河、黃河、淮河流域;(3)長江、珠江、東南諸河流域;(4)西南諸河流域;(5)內(nèi)陸河流域。
編輯本段
徑流變化 河川徑流是所有流域水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減去地表與地下水的重復計算量后,只有在平原區(qū)地下水量還占有相當?shù)谋戎兀绕涫窃谥袊狈降钠皆?。在黃淮海流域,凈地下水資源量大約相當于河川徑流量的35%,在東北約為17%,在內(nèi)陸河約為12%,在其它地區(qū)則可忽略不計。
河川徑流變化率(1956-79年)
流域 | 平均徑流 | 不同頻率年徑流量與平均年徑流量之比(平均年徑流量=100) |
毫米 | 億立方米 | 20% | 50% | 75% | 95% |
松遼河 | 132 | 1650 | 127 | 96 | 75 | 52 |
海灤河 | 91 | 290 | 132 | 93 | 69 | 45 |
淮河 | 225 | 660 | 135 | 93 | 67 | 40 |
黃河 | 83 | 740 | 116 | 97 | 85 | 72 |
長江 | 526 | 9510 | 111 | 99 | 91 | 80 |
珠江 | 807 | 4680 | 115 | 99 | 88 | 72 |
東南諸河 | 1066 | 2560 | 120 | 98 | 82 | 63 |
西南諸河 | 688 | 5850 | 110 | 100 | 92 | 81 |
內(nèi)陸河 | 34 | 1160 | 108 | 99 | 93 | 85 |
全國 | 284 | 27110 | 107 | 100 | 94 | 87 |
水資源的時間變化造成了洪水與干旱交替發(fā)生。歷史上洪水一直是中國的心腹之患 ,防洪現(xiàn)在仍然是多數(shù)地區(qū)的中心任務。水庫與堤防的建設起到了不同程度的防洪作用,但廣大地區(qū)的防洪能力仍然十分薄弱。即使是主要城市的防洪標準也可能只有四十年一遇,還可能要因為城市防洪以犧牲農(nóng)村地區(qū)作為代價(1998年長江洪水說明了這一點)。干旱主要影響中國北方及內(nèi)陸河地區(qū)。在干旱年份主要依靠地下水,特別是在華北平原,但是在缺水普遍加劇的情況下再發(fā)生干旱,地下水的潛力是有限的。對比之下,在南方沿海地區(qū),臺風和熱帶風暴在季風季節(jié)的早期和晚期比較頻繁,帶來嚴重的損失,這是該地區(qū)的一個主要特點。
編輯本段
水電開發(fā)潛力 據(jù)測算,中國可開發(fā)水能資源為37850萬千瓦,占世界第一位。到1998年已開發(fā)6000萬千瓦(15%)。大部分可開發(fā)水能資源位于長江流域(19700萬千瓦,占全國總量的52%)及西南諸河流域(占全國總量的23%)。其它河流的情況是:黃河7.4%,珠江6.6%,東南諸河3.7%,東北諸河3.6%,內(nèi)陸河2.6%?;春蛹昂:恿饔蛩苜Y源蘊藏量很小,分別只占全國的0.5%及0.1%。已建水電站多數(shù)位于長江、黃河及西南諸河流域的上游,遠離主要負荷中心。
編輯本段
水資源與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對水資源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還沒有得到完全確證。一項全面的預測認為,氣象條件的變化將會加劇,從而加大降雨強度,引起更多的洪水;干旱的發(fā)生也會更為頻繁,期限更長:“全球的氣候變化將對中國的豐枯周期和水旱災害產(chǎn)生明顯的影響。中國主要受季風氣候控制,降水分布變化劇烈,在中國北方,如海灤河流域,發(fā)生過多年的連續(xù)干旱就說明了這一點。中國的旱災可能會由于蒸散發(fā)增強而變得更為嚴重。另一方面,在濕潤的南方洪水可能會增加”(亞洲開發(fā)銀行,1995)。
中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評估了徑流和地下水補給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國家科委,1994),結(jié)論是:在華北,特別是海河及黃河平原,地表水及地下水對氣候的變化最為敏感。此外,他們發(fā)現(xiàn)八十年代海河天然徑流量的減少部分原因是氣候變得更加溫暖干燥。也有人認為青藏高原的降水減少也是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并認為這是造成黃河季節(jié)性斷流的原因之一。有人預計由于氣溫上升,世界范圍內(nèi)的降雨將會增加。要詳細評價氣候變化的影響是不可能的。不過,在進行長期趨勢預測時,過去的記錄是否可作依據(jù)需要進行檢驗,需要對由此產(chǎn)生的風險作出評價,尤其是在進行干旱與洪水規(guī)劃和大型水利基礎設施的論證時。
編輯本段
跨流域調(diào)水1949年以來建設的主要調(diào)水工程
工程 | 干渠 公里 | 引水方式 | 年調(diào)水量 (億立方米) | 省/市 | 調(diào)出河流 | 調(diào)入地區(qū) | 目標 | 完工年份 |
引灤 | 286 | 重力 | 19.5 | 華北 | 灤河 | 京津唐 | 城市供水 | 1984 |
引黃濟青 | 262 | 提水 | 6.9 | 山東 | 黃河 | 青島 | 城市供水 | 1990 |
引青濟秦 | 63 | 重力 | 1.7 | 河北 | 青龍河 | 秦皇島 | 城市供水 | 1991 |
引碧濟大 | 150 | 提水 | 1.3 | 遼寧 | 碧流河 | 大連 | 城市供水 | 1995 |
引大濟秦 | 70 | 重力 | 4.4 | 甘肅 | 大通河 | 秦王川 | 工業(yè) | 1994 |
南水北調(diào) | 400 | 提水 | 41.0 | 江蘇 | 長江 | 江蘇北部 | 工業(yè)、灌溉 | 1962 |
東深引水 | 83 | 提水 | 6.2 | 廣東 | 東江 | 深圳、香港 | 城市供水 | 1965 |
注:1.有人估計調(diào)水量為33億立方米。 資料來源:劉昌明、何希吾,1996。 |
南水北調(diào)工程
東線將主要為江蘇和山東省供水,但有的方案提出在遠期每年向天津調(diào)水12億立方米,安徽和河北省也可受益。
中線將從位于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調(diào)水(水庫大壩江將為此加高),調(diào)水渠道中的一段為現(xiàn)有渠道,目前為灌溉年調(diào)水量約15億立方米。調(diào)水線路將在小浪底大壩的下游橫跨黃河,直接受益的省份將包括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和天津。為了補償水資源調(diào)出區(qū),考慮將來從三峽大壩下游向漢江流域下游調(diào)水。
西線的規(guī)劃落后于其它兩條調(diào)水線路。將在位于青海省的兩條長江支流(通天河與雅礱江)上建壩向黃河上游引水。另外一個調(diào)水水源地是建設一個提水站從足木足河引水。
西線調(diào)水
2011年 6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水沙科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光謙透露,國家有關部門已經(jīng)開始考慮西線調(diào)水思路。
王光謙透露,他們提出了一套西線調(diào)水方案,計劃從西藏的雅魯藏布江調(diào)水,順著青藏鐵路到青海省格爾木,再到河西走廊,最終到達新疆?!斑@個方案是可行的。”王光謙強調(diào)說。
記者注意到,王光謙所說的西線調(diào)水方案與2002年12月國務院批準的南水北調(diào)西線工程內(nèi)容有所不同。國務院批準的《南水北調(diào)工程總體規(guī)劃》中的西線工程是“從長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引水入黃河上游”,以解決黃河上、中游的青海、甘肅、寧夏等省份的用水問題。不過,記者從國務院南水北調(diào)辦了解到,到目前為止,南水北調(diào)的西線工程具體方案仍未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