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是中國影戲的一種。皮影戲通過演員操縱皮影來表演,故皮影戲可說是「以聲帶畫」。因為皮影的影偶人物不能表達感情,加上影偶的關(guān)節(jié)簡單,難以做到較復雜的動作,所以皮影戲以唱白及雕刻細致、復雜多變的臉譜及頭飾等,來表達人物的身份及思想感情。
除了作為一種觀賞的民間表演藝術(shù)外,皮影戲的影偶及場景本身已是一件難得的藝術(shù)珍品。雖然皮影戲在近代曾歷盡浩劫,大部分的戲箱均因戰(zhàn)亂及時局動蕩而遭毀,但流傳至今仍有不少清代的皮影精品,是研究皮影藝術(shù)彌足珍貴的重要文化財產(chǎn)。
以下部分將略述皮影戲的劇目、影偶的造型、皮影的制作原理及影偶的結(jié)構(gòu)等,讓大家對皮影有一初步的認識。
什么是皮影
皮影戲是影戲的一種,影戲,又名影子戲。中國的影戲,在宋代(960—1279年)已經(jīng)成為市井流行的一種表演技藝。它包括手影戲、紙影戲、皮影戲三大類。手影戲可能是最原始的影戲,當原始時代的人們在洞窟中圍著火起舞,手舞足蹈而在洞壁上留下了古怪陸離的影子,十指的變化出現(xiàn)各種形象,給人們帶來驚喜;流傳至今,人們以巧妙的十指借光弄影,可以變幻出各色人物或禽獸花草。
紙影戲和皮影戲是用紙或獸皮雕鏤成人物的平面偶像,以燈光映于帷幕上表演故事的影戲,北宋時已很興盛,至今皮影戲是中國影戲的主要表演形式,因此常以皮影戲統(tǒng)稱影戲。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北宋都城汴京(今開封市)先經(jīng)素紙雕鏤,后來用羊皮雕形,彩色裝飾。并且人物造型體現(xiàn)性格特征,「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蓋亦寓褒貶于其間耳」(《夢粱錄》)。
現(xiàn)代皮影戲雕鏤偶形,各地以不同的獸皮,如唐山影戲用驢皮,陜西影戲用牛皮,杭州影戲保留宋代傳統(tǒng),仍以羊皮雕鏤影偶。電影初入中國時也被稱影戲,「電影」之名實來源于中國影戲。
豐富多彩的劇目
宋代的皮影戲,已有相當?shù)囊?guī)模與水平。內(nèi)容與形式方面,已有「……煙粉、靈怪、鐵騎、公案、史書、歷代君臣、將相故事話本?!顾^煙粉,是描寫男女之情;靈怪就是表演神仙鬼怪;鐵騎是指將士征戰(zhàn);公案,即疑案、冤案、假案;史書就是表演歷代皇朝的興衰。皮影戲在題材上的開拓,對戲曲的形成起了示范的作用。
清代影戲劇目非常豐富,有的借鑒戲曲劇目,如四川燈影戲中幾乎能演川劇五腔所有劇目,而且各地影戲都有自己特有的劇目。清代影戲劇目分整本(亦稱整套)和單出(亦稱單折)兩類。整本戲有的很長,
如《火焰駒》,長達120本。整本戲有《白蛇傳》、《西游記》、《瓦崗寨》、《三俠五義》、《封神榜》等等,有的連臺本戲多達120多本,如四川錦州玉成班演的《火焰駒》、《蛟龍珠》都有120本;也有單本影戲劇目,劇目不多,多是由戲曲折子戲移植過來。
清代出現(xiàn)了一些頗有文化藝術(shù)修養(yǎng)的影戲劇本作家,如道光年間(1821-1850年)河北樂亭的高述堯先生,他編寫的《二度梅》、《鎮(zhèn)冤塔》、《白狐裘》、《珠寶釵》被奉為灤州影戲的新四大影卷,是否能唱高述堯先生的劇本,成為當時衡量皮影藝人水平的依據(jù)。
影偶的造型
影偶的頭部造型分為臉譜及頭飾兩部分。
臉譜造型十分豐富,色彩繽紛奪目,藉以表現(xiàn)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既有觀賞價值,兼具裝飾的功能。如陜西皮影臉呈方形,雕刻細致而精密;四川皮影的雕刻設計受傳統(tǒng)川劇影響頗大,如成都燈影的頭部前額突出呈弧形,下巴曲而圓。
影偶的頭飾以帽飾為主,分冠、帽、盔、巾等。皮影影偶的帽飾是用以區(qū)別人物的身份、官階、出身等,如冠有龍冠、鳳冠、荷葉冠;帽有羅帽、員外帽;盔有高盔、帥盔;巾有八卦巾及方巾等。此外,影偶的胡子也體現(xiàn)了人物的年齡與身份,如一字髯、蒼滿髯及八字髯等。
至于戳子方面,有龍袍、蟒袍、官衣、褶子、鎧甲、旗靠及仙衣等。皮影的基本服飾與戲曲服飾相同。如蟒是將相的官服,分男蟒及女蟒。男蟒雕九條團龍,女蟒雕有丹鳳朝陽等圖案。靠是將士穿的鎧甲,分硬靠(身后有四面小旗)、軟靠(沒有旗子)、神靠(雕有天衣飄帶)等。
場景方面,因受影幕的限制,只能采平面空間,但卻能以半側(cè)透視呈現(xiàn)了三維立體結(jié)構(gòu)。另一方面,皮影亦可同時雕刻出一出戲的一個場景,包括人物、道具及布景等。常見的場景如亭臺樓閣、廟堂寺院、山石花木及金殿朝房等。
影偶的結(jié)構(gòu)
中國皮影,北方以灤州皮影代表,影人結(jié)構(gòu)分七大部分:頭、上身、上臂(兩件)及下臂(兩件)、手(兩件)、下身、腿(腳與腿相連,兩件),共11個組件。中心控制是脖條。以桿子操縱。生旦臉部鏤空,凈丑則涂色,臉形棱角分明,尖下巴,平額頭。形體較小,一般25.4厘米至30.4厘米左右,最高40.6厘米。多以驢皮雕鏤。以黃牛皮雕鏤的陜西皮影亦分11個組件。
南系以成都燈影戲為代表,影偶分大、中、小型,大燈影身高60-80厘米,個別高達1米,中燈影40-60厘米,小燈影24-30厘米。成都燈影全身共分14關(guān)節(jié):帽、頭、胸、腹、下肢二、上臂二、前臂二、手掌二。頭子可插進脖項上用細鐵絲纏繞的皮圈內(nèi)。其余關(guān)節(jié)用細麻繩連結(jié)。一個穿戴整齊的影人分三段:帽作一段,頭作一段,統(tǒng)稱「帽子」(北方稱「頭荏」),衣履共作一段,統(tǒng)稱「把子」(北方稱「戳子」)。
中國皮影關(guān)節(jié)靈活,在優(yōu)秀藝人操縱下,行坐顧盼,端帶撩袍,舞刀揮劍,駕霧騰云,打斗馳馬,出神入化,令人叫絕,扮演種種傳奇故事,塑造了生、旦、凈、丑、神、佛、靈、怪、獸種種難以想象的影窗形象,成為馭物為靈的藝術(shù)。
皮影制作五部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