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胡不群老師《黃帝內(nèi)經(jīng)》講稿 (二)

胡不群老師《黃帝內(nèi)經(jīng)》講稿(二) [復(fù)制鏈接]

第二節(jié):陰陽:
一):概說
從上節(jié)論述可知,所謂陰陽,其實就是那生天生地的太極中之兩儀。質(zhì)言之,就是天地萬物始生時那相推相蕩相反相成的兩股力量或者說基因,此就天地萬物及其現(xiàn)象之始生面而言者也,所謂“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此生成天地萬物之相推相蕩相反相成的兩種基因,《易傳》稱之為“兩儀”,朱熹說“兩儀即陰陽也。”《內(nèi)經(jīng)》稱之為天或地、陰或陽,所謂“以天地為之陰陽”(《 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并以向外向上主生發(fā)層面的動力因,稱為天或陽氣,以向內(nèi)向下主凝斂層面的質(zhì)料因,稱為地或陰氣。所謂“積陽為天,積陰為地”(《 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陰陽中因其有相反相成兩種性質(zhì)的因素,因而又具有方法論的意義,所以當(dāng)代言陰陽者,多從方法層面立言,雖未敢言錯,但舍始生之本體論層面而不言,實有揀芝麻丟西瓜之嫌。
先就天地萬物及其現(xiàn)象生成的本原或基因?qū)用嬲f,《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作者們將此本原或基因稱之為“化元”,所謂“太虛寥廓,肇基化元”是也,孔子則稱之為“太極”,所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也。太極是一種陰陽未分的原始的混沌狀態(tài),指的是整體的,天地萬物的本原,宇宙的整體。這個宇宙整體,是世界的開始,萬物的根基,天地萬物的一切生成變化都以此為源頭。就被稱作“太極”。
太極生成變化的源頭——“化元”——“氣”,是太極之動相的德能作用。按動靜一體的原理,化元之氣的這種生發(fā)作用,不僅僅是指太極之動相的德能作用,而且是也必然是包含著無極之靜相而為言的??梢?,化元之氣并不是作為一種細微不可見的微粒性始原物質(zhì),而只是對于宇宙萬物在生發(fā)過程中的第一動力因素或原始推動力量的稱謂而已。所以化元之氣,或者說“太極”,實際上就是天地萬物生命之第一推動。太極也好化元之氣也好,實際上講的都是第一推動的始原力量,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按《黃帝內(nèi)經(jīng)》還是將這天地萬物的第一推動力量或原始動力因素稱之為化元之氣。這種化元之氣,既是生命的第一推動,當(dāng)然已自具有能夠推動并生出天地萬物的德能作用(或力量),那推動的德能作用(或力量),其實是由那一翕一辟,一辟一翕,翕而靜,辟而動,動而復(fù)靜,靜而復(fù)動,動靜相招,翕辟相應(yīng),相反相成的作用的直接結(jié)果,這就是化元之氣的力量。
化元之氣的這種既相反又相成的力量,氤氤氳氳,推推蕩蕩,翕翕辟辟,而自然生出一種具有無限生機的“中和之氣”,《中庸》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老子》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是也,《老子》這里的所謂“三”就是化元之氣所生的“中和之氣”。天地由此化元之氣而演而化而生,萬物由此化元之氣而化而生而成,生命由此化元之氣而化而生,人亦于是乎出現(xiàn)。
此化元之氣的那種既相反又相成的力量,孔子稱之為“乾元”、“坤元”。即《周易》所謂“大哉!乾元!”、“至哉!坤元!”是也。此乾元、坤元,又各自蘊含著兩股相反相成的德能,且此兩股相反相成的德能之任意一方,又各自蘊含著相反而又相成的兩股德能……,如是重重?zé)o盡,上推下推,左推右推,無有窮盡?!饵S帝內(nèi)經(jīng)》形容此兩股德能之重重?zé)o盡為“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shù)……然其要一也。”(《素問•陰陽離合論》)此兩股力量合而為一時,即是上述所謂的“化元之氣”,當(dāng)其顯現(xiàn)“輕清”、“重濁”, “上浮”、“下凝”等不同運行軌跡和特性時,就是所謂 “兩儀”,所謂 “陰陽”,究其實,不過是化元之氣的兩種特性或功能作用而已。若從生成論的角度看,則陰陽二氣是從“無極”、“太極”“化元之氣”中“化生”出來的,即所謂“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fù)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周敦頤《太極圖說》)、“一生二”(《老子》)、“一分為二”是也。
此就陰陽的本原處說。陰陽之方法層面,《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作者們將其直接應(yīng)用到醫(yī)學(xué)的方方面面,下面各章都將談到,此處從略。下面重點闡釋《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有關(guān)陰陽學(xué)說的經(jīng)典原文,供對《黃帝內(nèi)經(jīng)》有興趣者作進一步學(xué)習(xí)研究的參考:
二:)原文選講
1:
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揔統(tǒng)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曰陰曰陽,曰柔曰剛,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問•天元紀(jì)大論》)
講解:
太虛寥廓,肇基化元:張介賓:“太虛即周子所謂無極,張子所謂由太虛有天之名也,寥廓,空而無際之謂。”
按:太,極也。虛,空靈。寥,空闊。廓,廣大。肇,王冰:“始也。”基,王冰:“本也。”化,變化,化生,元,本原,始原。“太虛寥廓,肇基化元”即:無限空靈清虛、廣大寥廓的自然世間,存在著化生天地萬物的始原力量。所以王冰說:“太虛,謂空玄之境,真氣之所充,神明之宮府也。真氣精微,無遠不至,故能為生化之本始,運氣之真元也。”
萬物資始,五運終天:
王冰:“五運,謂木火土金水運也。終天,謂一歲三百六十五日四分度之一也,終始        更代,周而復(fù)始也。言五運更統(tǒng)于太虛,四時隨部而遷復(fù),六氣分居而異主,萬物因之以化生。非曰自然,其誰能始,故曰萬物資始?!兑住吩唬?#8216;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此其義也。”
張介賓:“資始者,萬物借化元而始生。終天者,五行終天運而無已也。”
按:此言天地萬物借陰陽五行之氣遠化流形而始生始長始成,且陰陽五行之氣化流行永不停息,生化無終。
布氣真靈,揔統(tǒng)坤元:王冰:“太虛真氣,無所不至也。氣齊生者,故稟氣含靈者,抱真氣以生焉。揔統(tǒng)坤元,言天元氣常司地氣化生之道也?!兑住吩唬?#8216;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
張介賓:“布者,布天地之氣,無所不至也。氣有真氣,化機是也。物有靈明,良知是也。雖萬物形氣稟乎天地,然地亦天中之物。故《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又曰:‘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然則,坤之元不外乎乾之元也,故曰‘揔統(tǒng)坤元’。”
按:本句說明天地萬物,是在始生之陽氣(乾元)與始成之陰精(坤元)的相互作用下而生成的。
九星懸朗,七曜周旋:張介賓:“九星者,天蓬一,天芮二,天沖三,天輔四,天禽五,天心六,天任七,天柱八,天英九也,見補遺《本病論》及祥《九宮星野圖》,今奇門陰陽家皆用之。七耀,日月五星也?!端吹洹分^之七政。七者如緯,運行于天。有遲有速,有順有逆,故曰周旋。”
按:九星之所以懸朗,乃化元之大氣舉之也;七曜之所以周旋,則陰陽二氣升降不息之故也。
曰陰曰陽,曰柔曰剛:王冰:“陰陽,天道也,剛?cè)?,地道也。天以陽生陰長,地以柔化剛成也?!兑住吩唬?#8216;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此之謂也。”
按:此進一步說明天地萬物皆陰陽之氣流行變化所至,而顯現(xiàn)于地之現(xiàn)象則是剛?cè)嶂嗄Α?br>幽顯既位,寒暑弛張:王冰:“幽顯既位,言人神各得其序,寒暑弛張,言陰陽不失其宜也。”
張介賓:“陽主晝,陰主夜,一日之幽顯也。自晦而朔,自弦而望,一月之幽顯也。春夏主陽而生長,秋冬主陰而收藏,一歲之幽顯也。幽顯既定其位,寒暑縱而弛張也。弛張,往來也。”
按:介賓此釋失之。蓋寒暑即介賓所言一歲之幽顯,與寒暑弛張重復(fù)明顯,故不可取。王冰以人神釋幽顯失之也。蓋人神一物也,幽顯兩事也,不能釋之明矣。
《說文》:“幽,隱也。”隱而不見也。顯,《爾雅•釋詁》“光也,又見也。”《玉篇》:“明也,覿也,(音笛,《說文》:“見也。”)著也。”明顯而易見者也。也就是說明顯而易見的器世間與隱幽而難見的理世間的秩序各正其位,則寒來暑往、生長收藏自然不亂。
此處所言之位,即陽為其主,陰順承陽,理世間為其主,器世間隨之,誠如是則位正,則自自然然,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王冰:“上生,謂生之有情有識之類也,下生,謂生之無情無識之類也。前化,謂謂形容彰顯者也,后化,謂蔽匿形容者也。有情有識,彰顯形容,天氣主之;無形無識,蔽匿形質(zhì),地氣主之;稟元靈氣之所化育爾?!兑住吩唬?#8216;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斯之謂歟?”
張介賓:“《易》曰:‘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又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此所以生生不息,化化無窮,而品物咸章矣。章,昭著也。”
按:章,通彰。生生化化,品物咸章之結(jié)果,全在于幽顯既位。此生化之因果關(guān)系,不可紊亂。

2: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jì),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故治病必求于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瀉;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
講解:
天地之道也:王冰:“謂變化生成之道也?!独献印罚?#8216;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易•系辭》‘一陰一陽之謂道’,此之謂也。”
森立之:“夫人者,受陰陽五行之氣而相生成。所以,不可須臾離于此氣也。此氣之過不足為疾病,此氣之離合為死生也。”(日人•森立之《素問考注》)
按:陰陽之道即是變化生成天地萬物之道,順此變化生成之道則生,逆此變化生成之道則死,此所以為養(yǎng)生療疾者所重之由也,有志于養(yǎng)生療疾者,豈可不珍之寶之哉!
萬物之綱紀(jì):張景岳:“大曰綱,小曰紀(jì),總之為綱,周之為紀(jì),物無巨細,莫不由之,故為萬物之綱紀(jì)。”
按:大類為綱,細目為紀(jì),陽與之正,陰為之主,天地萬類林林總總,有條不紊,無為而無不為,皆陰陽正之主之之用也,陰陽之所以為萬物之綱紀(jì)也由此。
變化之父母:滑壽:“經(jīng)云:‘物之生從乎化,物之極由乎變’,是知萬物無能逃乎陰陽。”(元•滑壽《讀素問鈔》)
姚止庵:“天之下,地之上,變變化化,無一不本于陰陽。”(清•姚止庵《素問經(jīng)注節(jié)解》)
按:天地萬物無不由陰陽之氣化流行所生,故為萬物之父母也。
生殺之本始:王冰:“萬物假陽氣溫而生,因陰氣寒而死,故知生殺本始,是陰陽之所運為也。”
李中梓:“陰陽交則物生,陰陽隔則物死。陽來則物生,陰至則物死。萬物之生殺,莫不以陰陽為本始也。”(明•李中梓《內(nèi)經(jīng)知要》)
按:中醫(yī)學(xué)術(shù)流派中有主陰陽平衡者,有主陽主陰從者,皆出乎此。然近世之所謂扶陽派,未透此關(guān),橫遭物議,反扶陽者,亦未透此關(guān),實難服人,悟透陰陽生殺,始可與言養(yǎng)生與醫(yī)療。
神明之府也:王冰:“府,宮府也。”
劉安:“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yǎng)而物長,其殺物也,莫見其所喪而物亡,此之謂神明。”(西漢•淮南王劉安《淮南鴻烈•泰族訓(xùn)》)
本中梓:“變化不測之謂神,品物流行之謂明。府者,言變化流行,皆從此出也。此明天地萬物,變化生殺,總不出于陰陽,察乎此者,可以當(dāng)神明矣。”(明•阿中梓《內(nèi)經(jīng)知要》)
按:此喻也,謂天地山川之生住異滅,動植含靈之生長壯老死、生長化收藏,皆陰陽運化流行之所成,故以此喻之為宮府也。
故治病必求于本:張景岳:“本者,原也,始也,萬事萬物之所以然也。世未有無源之流,無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無非求本之道。故黃帝曰:‘治病必求于本’,孔子曰:‘其本治而末亂者否矣’。此神圣心傳出乎一貫,可見隨機應(yīng)變,必不可忽于根本。而于疾病猶所當(dāng)先,察得其本,無余義矣。惟是本之一字,合之則惟一,分之則無窮。所謂合之惟一者,即本篇所謂陰陽也。未有不明陰陽而能明事理者,亦未有不明陰陽而能知疾病者,此天地萬物之大本,必不可不知也。所謂分之無窮者,有變必有象,有象必有本,凡事有必不可不顧者,即本之所在也。姑舉其略曰:死以生為本,欲救其死,勿傷其生。邪以正為本,欲攻其邪,必顧其正。陰以陽為本,陽存則生,陽盡則死。靜以動為本,有動則活,無動則止。血以氣為本,氣來則行,氣去則凝。證以脈為本,脈吉則吉,脈兇則兇。先者后之本,從此來者,須從此去。急者緩之本,孰急可憂,孰緩無慮。內(nèi)者外之本,外實者何傷,中敗者堪畏。下者上之本,滋苗者先固其根,伐下者必枯其上。虛者實之本,有余者拔之無難,不足者攻之何忍。真者假之本,淺陋者只見其現(xiàn)在,精妙者疑似獨明。至若醫(yī)家之本在學(xué)力,學(xué)力不到,安能格物知?其尤忌者,不畏難而自足。病家之本在知醫(yī),遇士無禮,不可以得賢,而尢忌者,好雜用而自專。凡此者,雖未足以盡求本之妙,而一隅三反,可以類推??傊?,求本之道無他也,求勿傷其生而已。”
本中梓:“治病者萬緒紛然,必求于本,或本于陰,或本于陽,陰陽既得,病果焉逃。芩連姜附,尺可回春,參術(shù)硝黃,并能起死。此之未辨,畏攻畏補,憂熱憂寒,兩岐必至于誤生,廣絡(luò)遺譏于圣哲,本顧可弗求哉!”(明•阿中梓《內(nèi)經(jīng)知要》)
張志聰:“本者,本于陰陽也。人之藏府、血氣、表里、上下,皆本乎陰陽,而外淫之風(fēng)寒、暑濕、四時、五行,亦總屬陰陽二氣。致于治病之氣味,用針之左右,診別色脈,引越高下,皆不出陰陽之理,故曰治病必求于本。”?(清•張志聰《素問集注》)
按:養(yǎng)生治病,必明陰陽,陰陽不明,何異于盲子夜行,欲其長生,欲其愈病,何異于癡人說夢。
積陽為天,積陰為地:李中梓:“積者,匯萃之稱也。合一切屬于陽者,莫不本乎天;合一切屬于陰者,莫不本乎地。”(明•李中梓《內(nèi)經(jīng)知要》)
姚止庵:“氣不積則不純,天地之陰陽以積而純也。”(清•姚止庵《素問經(jīng)注節(jié)解》)
按:陽之氣向上生發(fā)向外擴張,積而累之,向上向外均無限,則為天。天,非全指頭上青天之自然天空,實今日宇宙爆炸論所指之爆炸能量之謂也,其能量至純至萃,向外放散擴張之能量無窮,是積陽之所至也。陰氣向內(nèi)向下凝斂,凝之又凝,斂之再斂,形質(zhì)凝結(jié),結(jié)而又結(jié),結(jié)結(jié)無窮,則為地,地,亦非全指腳下之大地,實與前宇宙爆炸所噴射出之那無窮張力相桔抗而凝斂質(zhì)料成星系為星體之能量也,我們的地球亦如是乎形成。積陽積陰,宇宙生起,天地定位。
陰靜陽躁:張介賓:“陰性柔,陽性剛也。”
姚止庵:“陰之極則靜,陽之極則躁,陰陽之變也。”(清•姚止庵《素問經(jīng)注節(jié)解》)
按:陰性沉降柔順凝斂,凝之再凝,斂之又斂,凝至不能凝,斂至不能斂,即歸于靜,陰之靜,其本性也;陽性向上升發(fā)向外擴張,升也,張也,無非躁動之象也,陽躁即陽動。陽動,陽之本性也。
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天元紀(jì)大論》:“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
林億等:“詳陰長陽殺之義,或者疑之。按《周易》八卦布四方之義,則可見矣。坤者,陰也,位西南隅,時在六七月之交,萬物之所盛長也,安謂陰無長之理。乾者,陽也,位戊亥之分,時在九月十月之交,萬物之所收殺也,孰謂陽無殺之理。以是明之,陰長陽殺之理可見矣。”(宋•林億等《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新校正》)
張介賓:“陽生陰長,言陽中之陰陽也。陽殺陰藏,言陰中之陰陽也。蓋陽不獨立,必得陰而后成;如發(fā)生賴于陽和,而長養(yǎng)由乎雨露,是陽生陰長也。陰不自專,必因陽而后行,如閉藏因于寒冽,而肅殺由乎風(fēng)霜,是陽殺陰藏也。此于對待之中,而復(fù)有互藏之道,所謂獨陽不生,獨陰不成也。”
按:陽生陰長,是先天之陰陽,即生天地萬物之陰陽也,醫(yī)家謂之真陰真陽或元陰元陽,此之陰陽,陽為其本,陽主陰從,養(yǎng)生療疾者,當(dāng)慎護之,勿使有傷,所謂生氣者也。陽殺陰藏,后天之陰陽也,即焦燥凝滯毒殺天地萬物之陰陽也,醫(yī)家謂之陰邪陽邪或火毒寒毒,養(yǎng)生療疾者,當(dāng)避之攻之瀉之散之驅(qū)之逐之,勿使其傷生氣也。果能洞悉其理,則養(yǎng)生療疾,自無偏寒偏溫之弊,又何來寒涼溫?zé)嶂疇幵眨?br>陽化氣,陰成形:張介賓:“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
張志聰:“天主生物,地主成物。故陽化萬物之氣,而吾人之氣由陽化之;陰成萬物之形,故吾人之形,由陰成之。”(清•張志聰《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集注》)
按:陽,宇宙天地生發(fā)之能量也,那爆炸的能量至今仍在向四周無限地擴張。氣,生氣,天地萬物出現(xiàn)之第一推動力量也,此推動,從那無窮無盡的陽能而來,故曰“陽化氣”;形,天地萬物之有形有象者也,人之血肉筋骨、藏府軀體,皆形也。陽為天地萬物化生之動力因素,生化之氣從陽能而而來,陰為天地萬物形成之質(zhì)料因素,故天地萬物有形有象者由陰氣化而成。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王冰:“明前之大體也。”
張介賓:“陰寒陽熱,乃陰陽之正氣。寒極生熱,陰變?yōu)殛栆病針O生寒,陽變?yōu)殛幰病I圩釉唬?#8216;動之始則陽生,動之極則陰生;靜之始則柔生,靜之極則剛生。’此《周易》老變而少不變之義。如人傷寒,則病為熱,本寒而變熱也。內(nèi)熱已極,而反寒栗,本熱而變寒也。故陰陽之理,極則必變。”
李中梓:“冬寒之極,將生春夏之熱,冬至以后,自復(fù)而之乾也;夏熱之極,將生秋冬之寒,夏至以后,自(女后)而之坤也。”(明•李中梓《內(nèi)經(jīng)知要》)
馬蒔:“吾人有寒,寒極則生而為熱,如今傷寒而反為熱證者,此其一端也;吾人有熱,熱極則生而為寒,如今內(nèi)熱已極而反生寒栗者,此其一端也。”(明•馬蒔《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注證發(fā)微》)
按:宇宙爆炸前一片寂靜,科學(xué)界目前無法知曉其為何物,有以反物質(zhì)稱之者,爆炸時所發(fā)出的熱能是太陽發(fā)出熱能的無數(shù)億兆倍,爆炸前那一片寂靜即是陰寒之境,待寒之極,而反生熱,膨然一聲爆炸,宇宙時空由是開始,當(dāng)此開始宇宙之能量達到極至?xí)r,即反而生出陰寒來。究其實,爆炸之瞬間即是陽熱之極,陰寒隨之而生,是所謂起則俱起也。此宇宙時空之陰陽,相反對之能量互生,是天地間第一定律,相反故相推相蕩,相生故相摩相翕,是以能達成既相反又相成之目的。普天之下,廣宇之中,萬事萬物萬相,無不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陰極生陽,陽極生陰,所謂極則必變者也。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馬蒔:“寒氣主陰,陰主下凝而不散,故濁氣生焉。熱氣主陽,陽主上升而不凝,故清氣生焉。”(明•馬蒔《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注證發(fā)微》)
張介賓:“寒氣凝滯,故生濁陰,熱氣升散,故生清陽。”
按:熱氣升散,升之再升,散而又散,以至于無形,陽化氣之理也;寒氣凝斂,凝之再凝,斂之又斂,以至于成形以至于堅固,陰成形之理也。在于醫(yī),陽氣未傷,陽主其事,則清氣在上,濁氣在下,主明而安,身心康健。
清氣在下,則生飧瀉;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張志聰:“清氣在下,則反上而下降,故生飧瀉;濁氣在上,是反下而上凝,故生(月真)脹。此吾身之陰陽反作,氣之逆從而為病也。此論陰陽之體位,各有上下。”(清•張志聰《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集注》)
按:飧瀉,完谷未化而瀉下;(月真)脹,胸隔滿悶或曰肢體腫脹,考之病機,則二病皆濁氣在上,陽氣被濁陰寒邪所凝而不布運,故二病皆通。清氣在下,陽失其位則為邪熱,熱性急速,谷入于胃腸,未及化而急趨直下,故完谷不化。濁氣,陰濁之氣,在下則濁陰走五藏,今在上,在上則失其位而為陰寒之邪,陰寒之邪,阻礙陽氣之宣布運行,陽凝于胸隔則生(月真)脹,陽凝于經(jīng)遂,則生腫脹。陰陽正其位,在人則氣機和暢而康健,在自然則風(fēng)調(diào)雨順而年豐,在社會則官民和諧上下安樂,于個人修養(yǎng),明其位安其位則寧靜祥和,各安其位,不亦重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讀經(jīng)典(2):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篇第二·夏三月
醫(yī)易義
人身陰陽五行通行于天地(附語音)
一口氣讀懂“陰陽”,天地間最大的學(xué)問,人生最高的原理
王冰與《黃帝內(nèi)經(jīng)》
答博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