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京華時報
“瑞典詩人、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于當?shù)貢r間3月26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醫(yī)院中病逝,享年84歲。諾貝爾文學獎官網(wǎng)上發(fā)布了特朗斯特羅姆去世的消息,這位“像打磨鉆石一樣寫詩的人”曾兩次到訪中國,并對中國的白酒產(chǎn)生濃厚興趣。
□ 專訪詩人、譯者李笠
去年8月見面身體已不好
很多中國讀者對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并不了解,不過在中國的詩人圈里他卻赫赫有名,北島、王家新、陳東東、于堅等中國詩人也曾受過他的影響,這與其詩歌在中國的翻譯傳播分不開?,F(xiàn)居北京的詩人、翻譯家李笠是翻譯其詩歌最多的譯者,包括詩歌選集《綠樹與天空》、《特朗斯特羅姆詩歌全集》等200多首詩歌。
李笠曾在瑞典旅居多年,他接受京華時報采訪時表示,昨天上午得知了特朗斯特羅姆去世的消息。“最近五年我主要在國內(nèi),每次回瑞典都會去看望一下他。最后一次見他是去年的8月,那時候發(fā)現(xiàn)他的狀態(tài)已經(jīng)不是很好了,主要還是中風癱瘓的原因。”在1990年,李笠曾經(jīng)跟這位詩人有過一次深入的交流,當時他問:詩的本質(zhì)是什么?特朗斯特羅姆回答:詩是對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認識,而是幻想。一首詩是我讓它醒著的夢。詩最重要的任務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
他賦予詩歌音樂性和意象美
1985年,李笠翻譯的《樹和天空》等發(fā)表在上海的《外國文藝》上。李笠回憶,當時是被特朗斯特羅姆詩歌的意象和語言所打動,“他的詩歌跟一般的人不一樣,有很多意象的表達,這個可能跟北歐人的生活有關系,觀察能力很強,語言很簡潔。”
特朗斯特羅姆201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是“通過凝煉、透徹的意象,他為我們提供了通向現(xiàn)實的新途徑”。李笠表示,特朗斯特羅姆詩歌中傳遞的意象具有很強的現(xiàn)場感,“記得有一句'風春來,玫瑰緊緊地抓住光’這種瞬間的感觸太了不起了”。
在翻譯過程中,李笠還有一個感受是“音樂性”,“他是會彈鋼琴的,詩歌的音樂感很好,這種東西翻譯成中文時很難處理,包括西方古詩的韻律,翻譯過來難免有缺陷。”
敬畏詩歌的態(tài)度值得學習
特朗斯特羅姆一生寫作詩歌并不多,他曾背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迄今只寫過163首詩”的標簽。2012年再版的《特朗斯特羅姆詩歌全集》中,李笠添加了特朗斯特羅姆1999年以后的60多首詩歌作品。他認為,這位瑞典桂冠詩人對待詩歌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值得當下的中國詩人學習。
李笠說:“他對詩歌始終是敬畏和認真的,把它當做一個工藝品去處理。他通常四五年才出一本詩集,一首詩往往就會花費很大的工夫去修改、雕琢,每本詩集通常只收錄20首詩。相比之下,中國的一些詩人就太浮夸了,兩三年就能出本兩三百頁的詩集,還常常語不驚人死不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