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著手打壓蘇東坡的,是王安石;最后,出手相救蘇東坡的,也是王安石。
當年,蘇東坡一生的困頓潦倒流浪他鄉(xiāng),據(jù)說,都是王安石一手造成。
倆人都活了65歲,雖然他們出生年月日不同,年齡相差了16歲。但依然擋不住他們之間的那份——相愛相殺。
當然了,是男人份的,請別誤會哦。
一、
蘇東坡,生于1037年1月8日。王安石,生于1021年12月18日。
倆人如果按實際年份算,其實也就只差15年零1個月,而已。
60多年后,蘇東坡死于1101年8月24日,享年64歲零7個月又16天,虛歲65。
而王安石死于1086年5月21日,享年64歲零5個月又3天,虛歲65。
有意思的是,一開始王安石比蘇軾早生了15年,然后又早走了15年。這一頭一尾掐去,正好都是15年,所以他倆“同歲”。
也是一樁奇事。
1061年,嘉祐六年。
24歲的蘇軾,和小自己2歲的弟弟蘇轍,舉制科時,被40歲的王安石“制約”了一把。
王安石拒絕為蘇轍撰寫任命制書。
因為他看不慣“三蘇”主動結交大人物的做法,甚至相當反感。
在他的觀念里,“君子”要不屑于跟權貴們交結。要自己有一套主張,直接去說服“明君”,然后改造世界。
從此,在蘇軾和他弟弟的筆下,經(jīng)常“暗諷”王安石這個權貴對自己的壓制。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任參知政事,設“制置三司條例司”,開始策劃和實施“新法”。
結果,朝臣們議論紛紛,竟然分裂為支持和反對的“新”、“舊”兩黨,形成“黨爭”局面。
而這一年,32歲的蘇軾正好為父親蘇洵服喪完畢,與弟蘇轍一起回到朝廷。
正面遭遇此事。
一向“爆”脾氣的蘇軾,率先獨立發(fā)表對“新法”的不同意見,奏上一份《議學校貢舉狀》。
原來, “進士科”可根據(jù)其考試內(nèi)容,以王安石變法為界,區(qū)分為“詩賦取士”與“經(jīng)義取士”兩段。
二蘇軾則大膽奏議,反對“經(jīng)義取士”,而為“詩賦取士”辯護。
1071年,熙寧四年,34歲的蘇軾,上書萬言批評王安石新法的各種弊端。用詞酷烈,指摘尖銳。
讓50歲的王安石,頗感憤怒。
思前想后,最后,想出一招。就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過往及現(xiàn)在的一切過失。
神宗大怒,信以為真。下令斥責蘇軾。
蘇軾無奈,只好主動請求出京任職,最終被授為杭州通判。
此時的蘇軾,心中自忖與王安石沖突是“大忤權貴”,而且他表示“斷置已久矣,終不以此屈”,決計不肯屈服。
所以,自此離朝后,他繼續(xù)在詩文中對“新法”冷嘲熱諷,終于為“烏臺詩案”積累起厚厚一疊“罪證”。
也就是說,他沒有想方設法化解與當朝最炙手可熱的“權貴”王安石的關系,反而處心積慮四處添油加醋,硬生生把自己和王安石的關系“搞僵”。
然后,自己往火里跳。
比如。后世明人馮夢龍就曾在《警世通言》中,采集一篇《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把王、蘇爭論菊花是否落瓣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
果然,8年過去,到了1079年,元豐二年。
已經(jīng)42歲的蘇軾,雖然算是步入古人所說的不惑之年,卻依舊一點也沒有不惑的樣子。
這年4月,蘇軾被從杭州調(diào)任湖州知州。
蘇軾上任后,在地方又故伎重演,開始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然后,自覺得意的他,竟然“無事找事”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
不料,竟惹來一場“滔天大禍”。
按說,上表神宗,本來是件例行公事。但別忘了蘇軾是個詩人,因此忍不住在筆端又帶飽滿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總是故意加上點個人色彩。
似乎有點賣弄,也有點自衿。
且看他在表中,說了什么?
他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
結果,就是這些話,又被新黨利用。
說他“愚弄朝,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
還諷刺政府,莽撞無禮。
尤其是對皇帝也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余辜。
不僅如此,他們還順藤摸瓜,找來蘇軾的大量詩作,然后組織人馬,分頭行動,從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
一時間,朝廷內(nèi)一片“倒蘇”之聲。
二、
不到三個月,硬撐到七月二十八日,還是未能過關。
就這樣,在湖州任上連100天都不達的蘇軾,就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
受牽連者達數(shù)十人。
這便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
(烏臺,即御史臺,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臺)。
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zhuǎn)折。
新黨們,自然是非要置蘇軾于死地不可。但,同時,針對蘇軾的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四處展開。
結果是,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
當時已經(jīng)58歲的王安石,早就退休金陵。
聽聞此事,心里悵然,竟也上書,為蘇軾說話:
“安有圣世而殺才士乎?”
最后,終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
蘇軾得以從輕發(fā)落。
被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shù)毓賳T監(jiān)視。
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
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才算躲過一劫。
當然,也幸虧還有王安石這等忠義耿直老臣,敢言上書。
皇帝老兒才饒他一條小命。
三、
黃州團練副使一職,在當時相當?shù)臀?,且并無實權。
幾乎不能“有所作為”。
而此時已經(jīng)42歲的蘇軾,經(jīng)此一難,已變得心灰意冷。
蘇軾到任后,心情郁悶,懶理“事務”。便帶童兒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吐胸中塊壘,泄懷中憤懣。
一來二去,竟然讓他寫下《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p>
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
公務之余,蘇軾還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
“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特意給自己起的。
1084年,元豐七年,47歲的蘇軾,在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見到了王安石。
這時的王安石,已被罷相八年,年已62歲。距他離世僅剩3年。
曾經(jīng)的一對政敵,見面聊天,會聊些什么呢?
宋人筆記曾經(jīng)對此津津樂道,但關于兩人相見的情形,與相談的內(nèi)容,卻均是異聞紛呈。
蘇軾在江寧呆了一個月,倆人數(shù)次會面,相談甚歡。
談到興奮處,還不約而同都有了結鄰而住的意愿??磥?,對于從前的齟齬,二人之間已經(jīng)互相獲得了諒解。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最后一句極堪玩味。字面意思是:十年前我就應該追隨您。
而王安石送走東坡后,對人說:“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第二年,1085年,元豐八年。
政局又悄然發(fā)生了變化。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
66歲的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開始被打壓。
48歲的蘇軾,也跟著沾光,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4個月后,又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
又3個月,升中書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官,越做越大,可比原來大多了。
也不知道是因為官做大了,自覺責任也大了。還是因為當初記得王安石曾經(jīng)為自己說過好話,也算救過自己一命。
所以,當蘇軾看到以司馬光為首的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并且,當新勢力不問青紅皂白,一味地盡廢新法時。
“爆”脾氣的蘇軾,又一次忍不住了。
他認為其(司馬光)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諫議。
洋洋灑灑又是萬言,針對舊黨執(zhí)政后,暴露出的腐敗現(xiàn)象進行了深刻的抨擊,揭露……
結果,引起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于是,又遭誣告陷害。
至此,蘇軾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兩黨都被他給得罪光了。
成了天下聞名之——里外不是人。
沒辦法,蘇軾眼看朝中無法再呆,只好再度自求外調(diào),以保全身。
四、
1089年,元祐四年,已經(jīng)52歲的蘇軾,被委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
這是蘇軾第二次來杭州做官了。
當年來杭州,才34歲,今已垂垂老矣。時間過得真快,一晃就是20年。
這一次,蘇軾在杭州可是做了不少好事。
蘇軾說:
“杭州,水陸交會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p>
于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二千緡,又拿出自己的黃金五十兩,辦起病坊,稍微積蓄一些錢糧收治有病的百姓。
另外,蘇軾看到茅山有一條河專門容納錢塘江潮水,鹽橋有一條河專門容納西湖水,于是疏浚這二條河道以通航。
再修造堤堰閘門,控制西湖水的蓄積與排泄,錢塘江潮水不再進入杭州城內(nèi)。
又用剩余的人力修復了六井,再把挖出來的淤泥堆積在西湖中,南北長三十里,修筑成長堤以來往行人。
吳地百姓種菱,春天就除草,不留寸草。
蘇軾又雇募人力在西湖中種菱,水草不再生長。
把種菱的收入備作以后修浚西湖的費用,取救濟荒災剩余的一萬緡錢、萬石糧食;以及申請得到的一百張僧人度牒用來雇募民工。
長堤筑成,在堤上種植芙蓉、楊柳,望去好像圖畫,杭州人把長堤命名為蘇公堤。
至今猶在,讓后人常在堤上,感懷蘇公,浮想聯(lián)翩。
然而,這時,禍事又悄悄地來了。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
回朝后的蘇軾,又因政見不合,2個月后,又被外放潁州任知州。
隨即,第二年又調(diào)任揚州知州、第三年為定州知州、第四年為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貶至惠州。
直到紹圣四年(1097年),已經(jīng)六十二歲的蘇軾,繼續(xù)被貶。
最終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
而這個地方,可是宋朝,放逐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重型罪犯。
想不到自己老也老了,竟然又被“發(fā)配”儋州。
無奈之下,他只好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
“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蘇軾沒有在儋州得過且過,茍且度日。而是在這里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
在宋代一百多年里,海南從沒有人進士及第。
但蘇軾到了這里后,不僅延學擴招,培養(yǎng)書生,甚至還親自講學,帶學生。
至今留有東坡書院,供當?shù)刈拥軐W習上進,陸續(xù)有人考中進士,光宗耀祖。
此后,人們一直把蘇軾看作是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五、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p>
這是蘇軾晚年被貶儋州后的自畫像,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蘇軾于1079年42歲時,因“烏臺詩案”被貶謫至黃州;于1093年56歲時被貶惠州;于109760歲時,被貶儋州。
從壯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放逐的生活辛酸苦澀,非常人所能忍受。
這一首自題詩,更是道盡自己坎坷一生,但是仍然表達出自己豪放的性格。
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經(jīng)受了無數(shù)的磨難。
貶謫在這三州期間,也正是他在政治上最為失敗,生活上遭受苦難最多的時期。
但,卻也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華到極致對人生意義哲思體會最為深刻的時期。
后人說,正是因為這個時期,才成全了蘇軾。
進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文人士大夫的最高精神境界。
只是蘇軾并不知也,可能也不樂見。畢竟他人生最大的抱負,還是為當朝所用,而非詩情畫意,游山玩水。
這是時代的悲劇,也是他個人的悲劇,身在天地間,從未得自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