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戲是在“神朝”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小戲劇種,用客家方言演唱,形成于廣東省紫金縣,流行在粵東客家地區(qū),已有近百年歷史。
明清時始,紫金縣鄉(xiāng)間流行一種叫“神朝”的祭祀形式。但凡廟宇落成或諸神誕日,鄉(xiāng)人便請來巫師設壇祭神,巫師分扮覡公覡婆,在嗩吶鑼鼓伴奏下,唱[雞歌],作“告神”,祈求神明保佑一方百姓消災降福,是一種向神朝拜的樂舞。
由于神朝樂舞樸實優(yōu)美,為山區(qū)農民喜聞樂見。有藝人根據客家地區(qū)的民情風俗,賦予這類演唱以人物情節(jié),搬演簡單的故事。因這種演出諧趣花俏,同肅穆虔誠的跳神朝形成鮮明對比,故鄉(xiāng)人稱之為“花朝”。已知最早的花朝戲班是葉春林的“定長春”,其時在清末民初,后有紫華春、慶祥春、慶長春、定華春、勝華春等戲班相繼出現,盛時有十九個戲班,一百多藝人。
朝戲傳統(tǒng)劇目大都取材于民間故事,表達懲惡揚善,向往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代表劇目有:《秋麗采花》、《賣雜貨》、《過渡》等。劇本由藝人口傳,曲白淺顯易懂,多用俚語、歇后語、雙關語。腳色行當一般只有生、旦、丑,旦角是男扮女裝。表演藝術吸收了神朝、春牛、紙馬等民間歌舞動作,扇花、手帕花、礱勾腳、穿心手別具一格,形成了花朝戲樸實優(yōu)美,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唱腔音樂主要由神朝腔和民間小調組成,有時也采用部分客家山歌。常用曲調有[雞歌]、[田螺經]、[觀音腔]、[怨蒼天]、[十盞茶]、[望情郎]、[尼姑下山]等。喝詞以七言四句居多,末句常加幫腔?;ǔ瘧蚺c花鼓戲、山歌劇、采茶戲均屬姐妹劇種,同是以演出民間小戲見長。盡管表演和音樂唱腔各有特色,但演出劇目常有交流,互相借鑒?;ü膽颉洞蜚~鑼》、 《補鍋》 ,采茶戲《小保管上任》等劇目被移植為花朝戲,用花朝音樂和技巧來表現,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隨著紫金縣花朝戲劇團建立,花朝戲進入城市舞臺演出。在與各地方劇種廣泛的藝術交流中,得到長足發(fā)展。現在,男扮女裝的舊習俗已不復存在;“三腳戲”的角色行當亦已突破;表演藝術上,吸收了兄弟劇種的水袖功、身段功,以及排場形式;唱腔音樂在采用聯曲形式的同時進行板式變化體的嘗試?;ǔ瘧蛞褟?/span>“三小戲”形式逐步發(fā)展成為能演出多行當、多人物劇目,聲腔、表演日臻成熟的地方劇種。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