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過一段時間新壺的壺友,會不自覺地喜歡起老件紫砂器。老件紫砂沉蘊歲月的菁華,紫砂器皿的質(zhì)感特征得到充分展示:內(nèi)斂,深沉,樸實,厚重,讓人體味一種成熟的美感,體現(xiàn)出紫砂的不凡價值。也正因為老件紫砂的這種獨特魅力,在紫砂收藏中被玩家視為“最愛之重”。八十年代中期,臺灣商人利用因為與大陸的信息不對稱,依托強勁的經(jīng)濟實力,通過香港,廣東等地的商人來宜興收集老件紫砂。
在整個早期以老件紫砂為主的紫砂經(jīng)濟大潮中,數(shù)千丁山人成為席卷全國,沿運河,長江水路紫砂集散地,徽商,晉商云集之處,到處都見到操著宜興口音收壺的“收壺大軍”的身影。因收紫砂壺而發(fā)財?shù)纳裨挘诙∩降拇蠼中∠镏?,每天演義著不同的版本,重復(fù)著一個又一個“萬元戶”的故事。近乎瘋狂的收壺大軍,幾乎把全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翻了個遍,優(yōu)秀的各個歷史時期的紫砂精品,大多流入臺灣。
八十年代后期,隨著紫砂老件的蹤跡越來越稀少,部分壺商開始潛心于老件紫砂的作偽仿制。由于當時紫砂市場處于稚嫩狀態(tài),大量的偽作流入市場,給藏界留下了無盡貽害,發(fā)現(xiàn)了許多屬于當時的偽作。八十年代的偽作作坊中,最有名的就是“無錫貨”,無錫某壺商聘請宜興籍藝人,藏于某隱秘之處大量仿造,臆造歷史名家作品,高價流入市場。因為屬于“集團”式作偽,他們有著完整的分工:作壺,刻繪,燒成,甚至坭料的配制都有專人負責。所仿制作品當時屬于仿品市場的最高端,大多“以假亂真”,就是現(xiàn)在這批壺在一些藏家手中,他們還始終以為是“真品”。
“無錫貨”作偽的特征:首先是文化人的參與,他們研究紫砂歷史,了解各時期和紫砂有機緣的一些名人,高薪買通一些畫家,刻字高手,其它行業(yè)的雕刻藝人,仿制印章,刻繪等,收集一些名家圖片資料仿刻于壺上。所見到的仿品主要有曼生十八式,景洲仿古,如意仿古等。這批曼生十八式的坭料,基本上是拼紫坭料,仔細看偽作壺的泥料,在放大鏡下有隱隱的黑星顆粒質(zhì)感,棱角較為明顯,料有粗糙感。曼生十八式因跨越的時間跨度很大,所用泥料不拘一格有細潤的青紫色,也有朱坭摻砂,也有天青泥料粗細參差,調(diào)砂等。仿品基本上是以紫泥,團泥為主,紫泥顆粒較為均勻,團泥缺少顆粒,顏色也偏綜合和老件團泥不一樣。老件團泥顆粒明顯,顏色也泛青,即便溫度較低,顏色也較為純正。
曼生十八式原作追求隨意,不拘一格,壺刻款以刀代筆,落筆輕松,既有筆墨味道,又有金石味,仿品刀法生澀,過分強調(diào)刀痕的干凈,因而少了種自然的神韻。仿制的壺,壺壁細看有橫向的細紋,這是檔坯時留下的痕跡,而真正的曼生十八式內(nèi)壁不會有這種檔坯橫線的。流也不同,曼生十八式的壺流大多是直形,是“通嘴”,流管內(nèi)較為光滑;而“無錫貨”仿品壺流大多為“挖嘴”,流管內(nèi)壁不平滑。平時我們看老壺,看壺壁上的“線痕”是橫線還是豎線,橫線有問題的可能性較大。老壺的壺流大多是通嘴,一彎流的一般流管內(nèi)較為平滑,三灣流管內(nèi)會有切痕。
“無錫貨”的顧景洲仿品,還是比較容易看出的,仿古壺大多是仿制“農(nóng)業(yè)銀行”刻款的,坭料也用錯了,不是紅坭,原作是底槽青料?!叭缫夥鹿艍亍眰巫髯龅暮懿坏轿?,因為原作如意紋顧老是用鐵絲做成如意狀圖形壓出的圖案,而偽作只是用石膏模檔坯的。令壺友困惑的另一類仿品就是“加彩紫砂”,加彩紫砂是流行于清中,是紫砂加入“外來文化”所走的一段彎路,特點是低溫燒制,釉面較為松脆,易剝落、碎釉。加彩紫砂仿制量較大,流傳于市場很多。
這些偽作特點是大多為全手工制作,手工痕跡皆留在器皿內(nèi)部(此地無銀三百兩),而老件加彩紫砂則截然相反,大多內(nèi)壁修飾的較為干凈。這些加彩偽作新舊的區(qū)別主要還是在彩釉上,做出的碎瓷效果,開裂較為均勻,細紋內(nèi)的填色一致。而老件開裂因時間先后的因素,開裂裂紋會有不同,所沾的臟垢顏色也有不同,特別是老件會有碎瓷剝離現(xiàn)象。即便沒有剝落的現(xiàn)象,也可以從表面的劃痕上找出蛛絲馬跡,老件的劃痕是不規(guī)則的。加彩紫砂件大多做過“作舊”,壺內(nèi)很臟。而歷史上的加彩作品主要流傳于北方,山西,北京一帶。北方人喝紅茶少,基本喝花茶或綠茶,因此壺壁較為干凈。若壺內(nèi)茶垢較多,較厚,就首先要懷疑。若有黑色茶垢,可以看茶垢的“長相”,老壺的茶垢通常是從壺上口往下,越近壺上口,茶垢也深厚;到壺底反而茶垢很少。這點玩老壺的朋友要記好,茶垢多,需要留一個心眼。茶垢的長相,是我們看作舊與否的重要依據(jù)。
其它偽作的鑒定,老件紫砂的“水很深”,最好不要碰老件。因為“一不小心”就會陷入“老件紫砂”的陷阱?!袄霞仙啊保梢援斨愕拿鎻膲?zāi)估铩巴凇背鰜?。作舊的方式是五花八門。新壺先要“退火”,“退火”有酸堿法的化學(xué)退火,很恐怖先用氫氟酸浸泡,退去浮光,然后用石灰水中和,再涂抹一些石灰。更有甚者:宰去活羊頭顱,將涂抹石灰的壺置入羊腔內(nèi),埋入土中.一年后取出。據(jù)說這樣的壺,一位香港藏家曾經(jīng)以十萬元之巨買入收藏。我說這些主要告訴大家,一些處心積慮的奸商,挖空心思,作舊、設(shè)套,一般玩家是防不勝防的。
朱泥壺作偽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朱坭仿品是最難鑒定的。當今紫砂傳統(tǒng)技法保存最好,一些長期從事仿制朱坭老件的藝人作品,“老味”很足,足以以假亂真。原因就是坭料,制作程序等完成解密了歷史上朱坭制作的“密碼”。原一廠是公認紫砂制作實力最為強勁的,然而原廠實力顯示的僅僅是“工具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而就紫砂原汁原味的繼承,卻不得不承認是“民間的力量”,原廠一些所謂的名家大師,鮮有敢于制作朱坭產(chǎn)品:原因就是對傳統(tǒng)朱坭料坭性的不熟悉,以至于原廠朱坭制作的幾乎是空白。而在民間,朱坭制作卻是占據(jù)著紫砂的半壁江山。在廣東,福建,臺灣等喜歡喝鐵觀音,烏龍茶的地區(qū),他們喜愛用小壺,朱坭壺“艷而不驚”,雅修可愛。據(jù)說用朱坭壺泡茶不奪茶香。朱泥壺制作宜小,不宜大,因此朱坭小壺在福建,廣東一帶就是“紫砂”的代名詞,他們印象中的紫砂就是這種小壺。進入八十年代后期,市面上流行一種說法,朱坭坭礦已經(jīng)滅絕。這種言論給日后的朱坭作偽留下的深墁的伏筆。
事實上,宜興屬于丘陵地帶,山脈成形也基本接近、類似坭礦很多。趙莊紅坭(距丁蜀鎮(zhèn)西北約3公里),澗眾紅坭(距丁蜀鎮(zhèn)西南約5公里),等都是產(chǎn)于丁蜀鎮(zhèn)附近山區(qū)。我們習慣將產(chǎn)于黃龍山料稱作“本山料”,如本山紫坭,本山綠坭等,而很少說“本山朱坭”,可見歷史朱坭產(chǎn)地并不僅僅限于黃龍山本山。恰恰是趙莊小紅坭的名聲作為朱坭礦料遠比黃龍山本山出的朱坭料的名聲要大。在九十年代,留心過老件朱坭品,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很值得人們深思,老件朱坭藝人在宜興地志上沒有確切記載:惠逸公,惠孟臣等大名家都找不到“出處”的。故至今都有疑問,朱坭小壺是不是僅僅出自宜興產(chǎn)地?!當今老件朱坭作假代表最高水平的不在宜興,而在福建漳州,據(jù)說部分坭料就是就地取材。當然也有部分坭料是從宜興運過去的。而在漳州仿作老件的藝人也不僅完全是宜興籍的藝人.。據(jù)說目前一些朱泥壺書籍上的許多朱坭小品,是出于福建這家朱坭作坊。
老件朱坭的特征:坭料質(zhì)感有砂粒的較為自然,顏色不艷麗,無砂粒的坭料有自然褶皺。許多朱坭老件上留有一些有機質(zhì)“空缺”,因為朱坭是直接成坭坭種,混入礦料中一些有機質(zhì)燒成以后留下缺損。老件朱坭容量通常很小,壺蓋,壺口沿,壺底有三線,壺蓋子口中間收腰氣眼中間細窄,成內(nèi)外錐,蓋內(nèi)坐片和虛片結(jié)合處有收縮凹陷現(xiàn)象;壺身、壺口準片和壺身有明顯的接痕;壺內(nèi)接痕下會有縱向褶皺紋,這是拍打身筒時,留下的收縮褶皺。壺底、壺墻內(nèi)壁有時候能看見木痕(坭凳,或者搭只大坭片時留下的痕跡);壺流因為和目前的壺流做法不一樣,老件的流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特點就是,彎流的流口外沿要比內(nèi)沿厚,炮筒流內(nèi)壁比較勻稱。壺底落款大多是刻款,草書大多為竹刀刻寫,楷書則用刀工整,有碑帖味。
朱泥壺的偽作特征:坭料均勻,質(zhì)感有“僵”感,壺流大多用灌漿手法制作,流口內(nèi)有砂粒,不平正,細看壺流質(zhì)感和壺身筒會有差異。壺底刻款,字跡潦草,有刀痕,楷書刻款比較僵硬。若有印章可以細看印章,老件的印章印底光滑,無鋸齒;作偽的印章,章底會有劃痕之類,邊角有時有鋸齒狀。
文革偽作
文革作偽因為時間,坭料,作者等因素,相對較為難以辨認。但我們還是可以有效避讓,文革品作偽主要集中兩款造型,報春壺和松鼠葡萄壺。后期文革報春壺,因為當時屬于高檔商品用的坭料基本上是拼紫或者特拼,顏色深紫,顆粒飽滿,坭質(zhì)極為上乘。偽作大都用普紫,做工造型沒有區(qū)別。偽作名人產(chǎn)品可以對比印章。老件作品隨著歲月侵濁,會或多或少留下一些記痕。例如壺把把端因為使用被摩擦的次數(shù)可能更高,某處會特別的光滑,壺流因為有人的使用習慣,流口會有破砂的現(xiàn)象;壺底足圈會有不規(guī)則的磨痕,這些都是非常難以偽造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