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lián)系客服
2015.03.27
【三 觀 儒 者 】
作者 李雙陽
“欲善樓”主人者,顧工是也。其齋名曰“欲善樓”,乃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意以自勉自勵。然,我以為當取“得善意欲洗除惑垢,證無上法究竟清涼”這一幀古聯(lián)意,方能進一步襯托出顧工先生的和善儒雅之風。我與顧工兄是相交多年的同道摯友,彼此間也有著太多的共同點。比如,我們都出生在淮安,現(xiàn)在都生活在吳門,同為“七十年代書家”群體中的一員,還有我們都是B型血的男人??等等,不一而足。因此,談起顧工來,我亦可忝在知交之列。
題曰“儒者顧工”,這當是我與他熟識以來最為直觀的印象。“儒者”何來?我有“三觀”,曰:一觀其人,二觀其識,三觀其藝。
顧工其人
我閑暇時喜歡翻閱歷史老照片。在無數(shù)次的翻閱中,面對舊聞舊事、文人雅士舊影,不知為何,眼前的舊照里總喜歡幻化出顧工兄的影像來。照片里,那行走在姑蘇虎丘山下、倚坐在錢塘孤山石室邊、兀立于西泠橋畔憑欄遠眺、隱現(xiàn)在疏朗的樹影中,清瘦地穿著灰衫長袍,戴著寬邊黑框眼鏡,言談間不時用中食指推動一下鏡面的民國年輕士人,既風華正茂、躊躇滿志,又略帶幾分學究、些許高古,那不正是顧工么。而此時的顧兄正靜靜地坐在我邊上,手執(zhí)古卷,埋頭入定于物我兩忘之境。 于是,在焚香品茗中,不經(jīng)意間恍若經(jīng)歷了又一道的人世輪回,讓人不知今夕何夕。而我的齋中密友曾經(jīng)這樣調(diào)侃自己,他說前世應是一位落魄的軍官,再前世該是一尊佛了。其意若何,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了。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前世今生,或許只是因夢所托,說笑而已。但,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弄墨操觚者,生活在那個年代當是十分愜意的。因為那是繼魏晉南北朝以來人性最為解放的一個時代,我們在“竹林七賢圖”與民國文人雅集的影像中可窺得幾分端倪。
顧工為人直率、真誠、謙恭,心底全無酸腐之氣,這也許是B型血文人的共性吧!顧工還是一位優(yōu)秀的組織者,從他創(chuàng)辦的現(xiàn)已頗具影響力的《篆刻批評》到首倡“七十年代書家”群體的概念,再到現(xiàn)在執(zhí)掌昆山書畫院,他這一路走來,用心組織策劃了許多次很有影響力的活動。比如我們“七十年代書家”群體,八年間,并肩行走于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在全國十個城市舉辦了巡回交流展覽,前后出版了6本作品集,實事求是地講,其成績和影響力不可小覷?;顒拥挠行蜷_展與作品成果的不斷出版,為這批具有代表性的“七十年代書家”的成長打下了堅實基礎,也使“七十年代書家”的提法在當代書壇產(chǎn)生了相當于書史斷代的宏大意義?;赝顒又?,可謂步履維艱,經(jīng)費不足,顧工兄欲以一己之力而擎之,真有“以無私而致大同”之精神,讓諸同仁至今心存感動。正因為有了顧工的這份堅守與操持,才使得這個以年代為劃分的精英群體在當今書壇演繹了一曲曲別樣的傳奇,展現(xiàn)了一道道炫動的光彩。
創(chuàng)辦于九十年代末的《篆刻批評》作為全國藝術(shù)界唯一的批評性刊物,還在一期接一期地編輯著。而昆山書畫院的眾多活動與昆山書法人才梯隊的培養(yǎng),也在他的運籌帷幄下進行得有聲有色。作為這樣的組織者與旗手式的人物,需要的是博大與包容的品格、擔當與善思的情懷。我想,這一切,顧工都具備了。
臨古之二 41×44cm 紙本 2012
顧工其識
顧工兄在同齡書家中出道甚早。早在號稱“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的揚州讀書時,就開始在全國多家報刊發(fā)表文論,頭角漸露。無論是史論研究還是專業(yè)評論,其才學便一展無余,我想這或許與他主修歷史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吧。斯時,顧兄常與祝竹、卞雪松等先生游,熏染于揚州傳統(tǒng)文化中,為其日后在書藝印道上的深厚造詣奠定了堅實根基。
江南歷為文化淵藪之地,常引得無數(shù)文人墨客扁舟過江而來,如西晉時期便有大量士人從洛下渡江南下。顧工畢業(yè)后便也學了南下的先賢,過江來到昆山尋求發(fā)展。初到昆山,其齋曰:“五方齋”,初聞之,人常誤以為他愛吃姑蘇城里的百年老字號“五芳齋”面食。后來才知他初到昆山時幾無立錐之地,寄居于單位樓梯下五平方的陋室,故曰“五方齋”。在昆山青少年宮工作期間,他因?qū)W識出眾被借到北京《中國書畫》雜志社做編輯,一年后因家庭與工作故,又回到了昆山。但其參與編輯的那數(shù)期雜志,已在《中國書畫》雜志初創(chuàng)歷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次年,他又被調(diào)往昆侖堂美術(shù)館,從事專業(yè)創(chuàng)作與研究。陶醉在大量的館藏中,行走于各大拍賣會間,此時的顧工兄察古觀今之慧眼大開。在迷上收藏之余,他還成為了江蘇省收藏家協(xié)會的一員,履任書畫收藏委員會副主任。他的專業(yè)與工作環(huán)境相得益彰,為他學識的不斷提高與構(gòu)架,起到了積極作用。顧工兄不是一位居安之人,一直在不斷地探索與拓展藝術(shù)發(fā)展空間,在攻讀完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研究生和南京大學藝術(shù)碩士學位后,又在己丑歲末考取了東南大學書法博士生。顧工一路攀越,在別人不經(jīng)意間,便又躍上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但他自己只以此為一個新的起點。于他而言,理想的高度永遠在旭日初升的明天。
臨古之五 41×44cm 紙本 2012
顧工其藝
顧工在“江南風”同仁中是一位年輕而早熟的書家,用馬士達先生的話說,便是“他的作品超越了他年輪的老道”。顧工書法風格確立相對較早。早在昆山青少年宮工作期間,為了進一步提高學識與創(chuàng)作水平,他考入陳振濂先生主持的中國美術(shù)學院書法助教班學習,接受了更為系統(tǒng)的學院式的教育;同時又受教于海上沃興華先生。他融合了陳先生解剖式的用筆與沃先生以碑入帖的創(chuàng)作思路,從而形成了他自我風格獨具的路徑和審美取向。這一時期,他在夯實古碑帖共性基礎的同時,開始更多地凸顯個人風格,甚至認為一個藝術(shù)家沒有自己的風格是最大的悲哀。在此論點影響下,他臨魏晉與二王書風,卻又以康有為式的以碑法入。然而僅以所謂碑派筆法精到,線條結(jié)實美觀,相對丟失了晉人自然書寫的心境與氣息,從而形成了碑法的帖面、但帖韻相對缺失的書寫狀態(tài)。此評,作為摯友,我當直言。
“閱千劍而后識器”,在大量經(jīng)典作品陶染下,顧工的審美情趣開始發(fā)生較大轉(zhuǎn)型。他竟推翻了自己以往觀點,認為風格是漸變的?!皼]有風格才是最大的風格”,他的這句話頗值得玩味,可謂無招勝有招,無為而無不為,有很深的哲學義理。之后,顧工不斷悟化,書法創(chuàng)作無論是筆法、修為,還是風格取向,都已漸諳古帖精華。觀其近作讓人不得不對他的才情與心智心存敬服。在別人不經(jīng)意間,他又一次演奏了一曲美妙的“晉律唐音”,讓觀者再次感受“儒者顧工”于筆墨內(nèi)外的那份超然、淡定與和諧。
走筆于此,驀然想起他說過的那句話,“我的內(nèi)心還是存風騷之意的”。我想具備了這般風情的顧工,當是真實的“儒者顧工”。
臨古之六 41×44cm 紙本 2012
臨古之七 41×44cm 紙本 2012
臨古之八 41×44cm 紙本 2012
臨古之十 41×44cm 紙本 2012
臨古之十一 41×44cm 紙本 2012
劉獻廷詩 240×56 紙本 2013年
題關(guān)中瓦當 69×45cm 2014 (3)
題關(guān)中瓦當 69×45cm 2014 (4)
行書高啟詩 80×42 2013年
行書杜甫詩 137×69cm 2012
行書 李白詩 34x34
行書《心經(jīng)》 238×68cm 紙本 2014
行書 高則誠詩 203×69cm 2012
行書賀鑄詞二首 34×138cm 紙本 2014
行書李白詩四條屏-1 182×38 紙本 2013
行書李白詩四條屏-2 182×38 紙本 2013
行書李白詩四條屏-3 182×38 紙本 2013
行書李白詩四條屏-4 182×38 紙本 2013
行書倪瓚絕句 139×34cm 2013
行書倪瓚寄友人詩 40×54cm 2013
行書倪瓚《古劍行》 34×34cm 2014
行書倪瓚題畫詩 37×26cm 紙本 2013
行書倪瓚五律 52×51cm 2014
行書倪瓚七律 34×34cm 2014 (2)
行書倪瓚七律 34×34cm 2014 (5)
行書倪瓚七律 34×34cm 2014 (7)
行書蘇軾《定風波》 34×39cm 紙本 2014
行書王冕《聽雪軒》
行書七言聯(lián) 138×23cm×2 2012
行書七言聯(lián) 138×23cm×2 2013
行書七言聯(lián) 138×23cm×2 2014
行書張?zhí)煊⒃?35×39cm 紙本 2013
行書張?zhí)煊⒃?68×57cm 2013
行書楊基詩 69×95cm 紙本 2013
行書楊基詩 70×42cm 紙本 2014
行書楊基《夢中賦題云山圖》 69×102cm 2013
行書王冕詠梅 138×35cm 紙本 2014
行書王冕《詠梅》 34×86cm 2013
行書王冕《詠梅》 34×100cm 2014
行書姚文奐詩 39.5×75.5cm 紙本 2013
行書惲南田詩二首 34×39cm 紙本 2013
微信登錄中...請勿關(guān)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