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藿香(二錢),紫蘇(去梗.一錢半),厚樸(姜制.炒)、茯苓(去皮)、陳皮、白芷、半夏(湯洗七次)、桔梗(去蘆)、大腹皮、白術,各一錢。甘草(炙.一錢二分)。
【功能主治】治傷寒頭疼,增寒壯熱,或感濕氣,霍亂泄瀉,常服除山嵐瘴氣。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二枚,煎至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唐·孫思邈《千金翼方》
【處方】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去皮),各一兩。半夏曲、白術、陳皮(去白)、厚樸(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兩。藿香(去土)三兩,甘草(炙)二兩半。
【炮制】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
婦人產前、產后,血氣刺痛;
小兒疳傷,并宜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錢,水一盞,姜錢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
如欲出汗,衣被蓋,再煎并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大腹皮 白芷 紫蘇 茯苓(去皮)各30克 半夏曲 白術 陳皮(去白)厚樸(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克 藿香(去土)90克 甘草(炙)75克
【制法】上藥共為細末。
【功能主治】解表化濕,理氣和中。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發(fā)熱惡寒,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等。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大棗1枚,同煎至100毫升,熱服。如欲出汗,覆蓋衣被。
【備注】方中藿香芳香化溫,和中止嘔,并能發(fā)散風寒,紫蘇、白芷辛香發(fā)散,助藿香外散風寒,兼可芳香化濁;厚樸、陳皮、半夏曲行氣燥濕,和中消滯;白術、茯苓健脾去濕;大腹皮行氣利溫;桔梗宜肺利膈;生姜、大棗、甘草調合脾胃,且和藥性。諸藥合用,共成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
【處方】藿香1錢,砂仁1錢,厚樸1錢,茯苓1錢,紫蘇1錢,陳皮1錢,白術7分,制半夏7分,桔梗7分,白芷7分,炙甘草5分。
【功能主治】憎寒壯熱,胸膈滿悶,口吐黃涎之類。
【摘錄】《筆花醫(yī)鏡》卷一
【處方】藿香1錢,川樸8分,甘草8分,茯苓2錢,制半曲1錢半,薄荷8分,陳皮1錢,蘇梗1錢,白術8分,建曲1錢半,大腹皮1錢,豆豉1錢半。
【功能主治】夏令外感風寒,身溫無汗,吐瀉交作者。
【摘錄】《溫熱經解》
【處方】桔梗1錢,大腹皮1錢,紫蘇1錢,茯苓1錢,厚樸(制)1錢,甘草(炙)5分,藿香1錢5分。
【功能主治】外感風寒,內停飲食,頭疼寒熱,或霍亂泄瀉,或作瘧疾。
【各家論述】《馮氏錦囊秘錄》:正氣強旺則外無感冒之虞,脾胃健行則內無停食之患,稍有不足,外感內傷交作。以甘、桔、紫蘇辛甘散其外邪;厚樸、大腹苦辛通其內滯;藿香為君主,內可和中,外可解表,統(tǒng)領諸劑成功,正氣賴以復矣,故名藿香正氣。
【摘錄】《內科摘要》卷下
【處方】藿香1錢半,甘草(炙)5錢,腹皮5錢,白芷5錢,白術5錢,桔梗5錢,陳皮5錢,厚樸5錢。
【功能主治】嬰孩小兒,傷寒頭痛,憎寒壯熱,痰喘咳嗽,心腹疼痛,吐瀉虛腫,疳傷。
【摘錄】《幼科證治大全》
【處方】藿香葉、厚樸(制)、半夏(制)、甘草(炙)、蒼術(米泔浸1宿,炒)、陳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傷寒發(fā)嘔。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水半盞,加生姜3片,大棗半枚,煎至2分,去滓服。
【摘錄】《普濟方》卷三六八
【處方】大腹皮1兩,白芷1兩,茯苓1兩,枳殼1兩,羌活(去蘆)1兩,獨活(去蘆)1兩,川芎1兩,防風1兩,半夏1兩,荊芥1兩,薄荷1兩,桑白皮1兩。
【制法】上(口父)咀,如法修制。
【功能主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疾,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逆,霍亂吐瀉,臟腑虛鳴,山嵐瘴氣,遍身虛腫;婦人胎前產后;小兒脾疳。
【用法用量】每服5錢重,水1盞半,加生姜3片,大棗1個,同煎8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滓再煎。如要汗,加連須蔥白1根,同煎。
【摘錄】《普濟方》卷一三六
【別名】正氣散、藿香正氣湯
【處方】大腹皮1兩,白芷1兩,紫蘇1兩,茯苓(去皮)1兩,半夏曲2兩,白術2兩,陳皮(去白)2兩,厚樸(去粗皮,姜汁炙)2兩,苦梗2兩,藿香(去土)3兩,甘草(炙)2兩半。
【制法】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芳香化濕,解表和中。主外感風寒,內傷食滯,或內傷寒濕,夏傷暑濕,山嵐瘴瘧諸證。
【用法用量】正氣散(《傷寒全生集》卷二)、藿香正氣湯(《金鑒》卷五十三)。本方改為丸劑,名“藿香正氣丸”(見《飼鶴亭集方》)。
【各家論述】1.《醫(yī)方考》:凡受四時不正之氣,憎寒壯熱者,風寒客于皮毛,理直解表。四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里,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氣之品以主之。白芷、紫蘇、藿香、陳皮、腹皮、厚樸、桔梗皆氣勝者也,故足以正不正之氣;白術、茯苓、半夏、甘草,則甘平之品耳,所以培養(yǎng)中氣,而樹中營之幟者也;內傷、外感而成霍亂者,內傷者調其中,藿香、白術、茯苓、陳皮、甘草、半夏、厚樸、桔梗、大腹皮皆調中藥也,調中則能正氣于內矣;外感者疏其表,紫蘇。白芷,疏表藥也,疏表則能正氣于外矣;若使表無風寒,二物亦能發(fā)越脾氣,故曰正氣。
2.《醫(yī)方集解》: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藿香辛溫,理氣和中,辟惡止嘔,兼治表里為君;蘇、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發(fā)表邪;厚樸、大腹行水消滿,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里滯;苓、術、甘草益脾去濕,以輔正氣為臣、使也。正氣通暢,則邪逆自除矣。
3.《成方便讀》:夫四時不正之氣,與嵐瘴瘧疾等證,無不皆有中氣不足者,方能受之,而中虛之人,每多痰滯,然后無形之氣,挾有形之痰,互結為患。故此方以白術、甘草補土建中者,即以半夏、陳皮、茯苓化痰除濕繼之。但不正之氣,從口鼻而入者居多,故復以桔梗之宣肺,厚樸之平胃,以鼻通于肺,而口達乎胃也。藿香、紫蘇、白芷,皆為芳香辛散之品,俱能發(fā)表宣里,辟惡祛邪;大腹皮獨入脾胃,行水散滿,破氣寬中;加姜、棗以和營衛(wèi)致津液,和中達表,如是則邪有不退氣有不正者。
4.《實用方劑學》:寒燠不時,空氣驟變,交互郁蒸,戾氣流行,起居不慎,飲食失節(jié),天時人事,兩相感召,既不免疾病之侵臨,而欲求健康之保障,則藿香正氣之方尚矣。藿香芳香辛溫,理氣而宣內外,和中而止嘔泄,善辟穢惡而解表里,故以為君。表里交錯,上下交亂,而正氣虛矣,故以苓、術、甘草,健脾培中以為臣,俾正氣通暢,則邪氣自除。況有蘇、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發(fā)表邪,樸、腹、二陳消滿除痰,佐之以疏里氣,更引以姜、棗以調營衛(wèi),則表里和而健康復矣。
【臨床應用】1.胃腸型過敏性紫癜:患者男性,14歲。1970年夏發(fā)病,癥見腹痛,黑色稀便,全身皮膚出現出血點,以四肢為著,先后住院三次,診斷為胃腸過敏性紫癜,此次復發(fā)癥狀同前。給予藿香正氣散原方:劑后,惡心、嘔吐、腹痛明顯好轉,能進飲食。5劑后癥狀大減,服10劑痊愈,迄今未再復發(fā)。
2.急性肝炎:介紹治療急性傳染性肝炎50例的臨床體會。治療方針以“治濕”和“理脾胃”為主,治濕有祛濕、利濕、化濕三法。其中法濕一法的主方為藿香正氣散,適用于濕邪在表,癥見惡寒發(fā)熱,頭痛身楚者。治療效果: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黃疸全部退凈。黃疸消退時間最短者6日,最長者67日,平均25日。
3.急性腸炎《廣東中醫(yī)》(1960;9:442):藿香正氣散加減治非特異性急性腸炎30例,西醫(yī)30例對比組(足量磺胺類、碳酸鈣等腸道收斂劑及顛茄酊等止疼劑)。7例輕微發(fā)熱,熱度在37-38℃之間。多數輕度腹疼,疼痛多在臍周圍,伴腸鳴。腹瀉晝夜4-8次。糞量較多是粥狀或水樣,淡黃色或有泡沫(部分病者糞中混有粘液,但無膿、無血)。無里急后重感。腹部稍鼓脹,有輕度壓疼,腸鳴音亢進。癥狀消失平均日數中藥組西藥組腹瀉1.5日2.7日稀便1.8日3.1日腹疼1.3日2.4日腹脹1日2.2日食欲不振2.1日3.3日發(fā)熱2日3日平均治愈日數1.4日2.9日。
【摘錄】《局方》卷二(續(xù)添諸局經驗秘方)
【處方】蘇葉、土藿梗、桔梗、陳皮、茅術、厚樸、牛蒡子、赤茯苓、焦曲、半曲、煨葛根、蟬衣、甘草。
【功能主治】痧喉。形寒發(fā)熱,面若裝朱,痧不出肌,即現上吐下瀉,腹痛如絞,甚至發(fā)厥口噤,目閉神昏者。
【摘錄】《痧喉證治匯言》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