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名稱由來
一字散
出處:《濟生方》 [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發(fā)布]
本方由雄黃、細辛、川烏頭為末,姜汁或清茶調(diào)服。用于風寒之邪侵襲頭部所致之頭痛經(jīng)久不愈,時發(fā)時止的頭風癥。有袪風止痛之功。
「一字」者,古時服藥時用漢代五銖錢幣炒取藥末,填去一字之量 資料來源 :醫(yī) 學 教 育網(wǎng) 。風中雄黃辛溫解毒;細辛袪風止痛;川烏頭溫經(jīng)止痛。三藥相合,有袪風止痛,溫經(jīng)散寒等作用。服后可使風寒去而頭痛止。因方中諸藥皆為有毒辛溫之品,故服用量不宜過大,每用「一字」(約相當于今 0.5 至1克) 即可,所以叫作「一字散」。
一抹金
出處:《證治準繩》
本方由藜蘆、蛇床子、紅丹、硫黃、赤石脂、明礬、五味子、黃柏、輕粉諸藥組成,共研細末,用生豬油調(diào)成軟膏,或用清油調(diào)擦患處。用于治療小兒遍身生瘡、潰爛、燥痛,膿汁不下等癥。有清熱敗毒,排膿斂瘡之功。
「一抹」,這里指用法,是將藥膏涂抹患處;「金」是言方中有紅丹、硫黃、赤石脂、黃柏等藥,研細后顏色呈金黃,酷似古代作貨幣使用的黃金。又因本方功效卓著,外用治療皮膚瘡瘍恨快就能見效,「金」喻貴重之義,故名曰「一抹金」。 醫(yī)學教 育網(wǎng)收集整理
一貫煎
出處:《柳州醫(yī)話》
本方由北沙參、麥冬、當歸、生地黃、枸杞子、川楝子諸藥組成。用于肝腎陰虛、肝氣不舒之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弦虛;及疝氣瘕聚等癥。有滋養(yǎng)肝腎、疏肝理氣之功。
「一貫」,「即以一理貫串于事物之中」。(《辭源》)《論理?里仁》云:「吾道一以貫之」。本方用一味疏肝藥川楝子以調(diào)肝木之橫逆,配入大隊養(yǎng)陰藥之中,寓疏于補,肝腎同治,是滋陰養(yǎng)肝,疏肝開郁的常用方。既符合肝腎同源的醫(yī)理,又暗含滋水涵木的契機。魏玉磺認為:「可痛治吞酸疝瘕一切肝病」。本方貫串滋水疏肝一法治療多種肝病,故名「一貫煎」。 醫(yī)學教 育網(wǎng)收集整理
一捻金
出處:《古金醫(yī)鑒》
本方由大黃、檳榔、黑牽牛子、白牽牛子、人參諸藥組成,共為細末,每服一字,蜜水調(diào)下。用于小兒風痰吐沫,氣喘咳嗽、痰涎壅盛、內(nèi)熱積滯、停食停乳、肚腹膨脹、一思飲食、二便不利等癥。有消積化痰、通腸利便之功。
本方由名「小兒一捻金」。小兒體質(zhì)嬌嫩,臟腑薄弱,易罹病患。本方既治風痰外感咳嗽,又療內(nèi)傷腹脹納差,內(nèi)外通治,實為醫(yī)小兒疾病萬全之方?!敢荒怼拐撸云溆檬种改砣?,每服一字(即漢五銖錢淹沒一字的藥量),謂份量很輕;「金」者,是形容其效果可靠,非常貴重。有只用少量藥物,可奏奇效之意,故名之。
二至丸
出處:《證治準繩》
本方由旱蓮草、女貞子兩味藥物所組成。用于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熱、盜汗、咳嗽、咯血、吐血;或煩熱易饑、足膝疼痛、舌紅少苔、尺脈數(shù)而有力等癥。有滋陰降火之功。
「二至」,即指夏至和冬至兩個節(jié)氣。旱蓮草為草本植物,盛夏時莖葉繁茂,葉黑汁足,所以夏至日采集最佳;女貞子其木隆冬不凋,冬至日果實熟透,味全氣厚,所以這時采集為佳?!夺t(yī)方集解》云:「冬青子即女貞實,冬至日采,不拘多少,陰干,蜜酒拌蒸,過一夜,粗袋擦去皮,曬干為末。 .... 旱蓮草夏至日采,不拘多少,搗汁為膏,和前藥為丸,」。本方以二藥采集時間命名,故名「二至丸」。服之可以補益肝腎,從而使陰寫充足而虛火自平。
二仙湯
出處:《中醫(yī)方劑臨床手冊》
本方由仙茅、淫羊藿、當歸、巴戟天、黃柏、知母等六味藥物所組成。用于治療更年期綜合癥、高血壓、閉經(jīng),以及其它慢性疾病見有腎陰、陽不足,而虛火上炎者。有溫腎陽、補腎精、瀉腎火,調(diào)理沖任之功效。
更年期綜合癥,中醫(yī)認為是腎氣衰、天癸竭,沖任虛損所致。
本方有溫補腎陽、滋養(yǎng)腎精之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調(diào)理沖任之當歸、巴戟天;瀉腎火之知母、黃柏,故而效果可靠?!付伞梗幢痉接邢擅?、仙靈脾(即淫羊藿之另一名稱)兩藥,并以其為首,故名之。另外亦寓運用之后,功效奇特如神似之意。
二妙散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黃柏、蒼朮兩味藥物所組成。用于濕熱下注所致的下肢痿軟無力,或足膝紅腫熱痛,或濕熱帶下,或下部濕瘡,小便短黃,舌苔黃膩等癥,有清熱燥濕之功。
本方主治濕熱下注的痿證。方中黃柏苦寒清熱,蒼朮苦溫燥濕,為治陰分之濕熱痿證的妙藥。藥僅兩味,但功效卓著,作用神妙,故名「二妙散」。
本方加牛膝名「三妙丸」,治下焦?jié)駸幔偌榆尤拭杆拿钔琛?,可袪濕熱,利筋絡(luò)。本方若加檳榔名「三妙散」,外用臍部濕癬,有清熱燥濕止癢之功。
二陳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半夏、陳皮、白茯苓、炙甘草,加生姜、烏梅等組成。用于濕痰咳嗽之痰多色白,胸膈脹滿,惡心嘔吐,頭眩心悸,脈滑等癥。又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
本方為治濕痰之主方,也是治痰證的基礎(chǔ)方。方中半夏、陳皮,屬于「六陳」之一,以儲存陳久者入藥為佳。所謂「六陳」,《珍珠囊藥性賦》有歌云:「枳殼陳皮半夏齊,麻黃狼毒與茱萸,六般之藥宜陳久,入藥方知奏效奇。」吳儀洛云:「《局方》陳皮半夏貴其陳久,則少燥散之性,故名『二陳』」。(《成方切用》)其命名意義皆在于此。
本方加枳實、砂仁名枳砂二陳湯,治濕熱生痰;加枳殼、桔梗,名枳桔二陳湯,治小兒停飲,嘔吐痰涎等癥。
十灰散
出處:《十藥神書》
本方由大薊、小薊、荷葉、側(cè)柏葉、茅根、茜根、山梔、大黃、牡丹皮、棕櫚皮等諸藥組成。用于血熱妄行所致之嘔血、咯血、衄血等上部出血癥,有涼血止血之功。
「十灰」,指方中十味藥物,均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為散備用?!妒幧駮?序》云:「大抵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黑則止,此定理也?!褂门褐蚧j卜汁磨京墨調(diào)服,其意亦在增強清熱降氣止血之效。唐容川曰:「右藥燒灰存性為末,鋪地出火氣,童便酒水隨引。黑為水之色,紅見黑即止,水勝火之義也,故燒灰取黑?!梗ā堆C論》)本方對肝胃火盛,損傷血絡(luò),血熱妄行所致之各種出血證,效果甚好。其藥燒炭存性用,可以加強收斂止血作用。故以其炮制方法而命名曰「十灰散」。
十棗湯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芫花、甘遂、大棗三藥為末,用大棗煎湯沖服。用于懸飲、脅下有水氣,以致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干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脈沉弦者;也常用于腹脹水腫之實證。有攻逐水飲之功。
本方中所用的三味主藥,分別具有逐水飲、除積聚、消腫滿等作用,其性皆猛峻,故用大棗十枚以益氣護胃,緩和峻藥之毒,防止或減輕藥后反應(yīng),達到寓攻于補、下不傷正之目的。《醫(yī)方論》:云「仲景以十棗命名,全賴大棗甘緩以救脾胃,方成節(jié)制之師也?!狗矫甘畻棥拐?,一是說明方中藥大棗十枚;二是強調(diào)大棗在該方中緩其峻毒顧護胃氣的特殊作用。
本方去芫花、大棗,加白芥子名「控涎丹」(《三因極》 -- 病方證論)有搜剔停痰伏飲之功,可使痰涎得以控制,故以此命名。
十香返魂丹
出處:《春腳集》
本方由丁香、木香、沉香、藿香、乳香、降香、香附、檀香、訶子肉、僵蠶、郁金、天麻、礞石、瓜蔞仁、蓮子心、甘草、麝香、琥珀、朱砂、牛黃、蘇合香、安息香、冰片等二十三味藥組成,白蜜為丸,金箔為衣。用于痰厥中風、口眼窩斜、牙關(guān)緊閉,昏暈欲死,或諸風狂死,神昏厥逆語言狂亂,哭笑失常等癥。有驅(qū)風開竅,解郁除煩之功。
本方又名「十香反生丹」,因其方中有辛溫開竅醒神之十余種「香」命名之藥物,用于可使神昏危重之癥即刻復蘇,故而稱為「十香返魂丹」。
七氣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制半夏、茯苓、厚樸、紫蘇葉,加生姜、大棗等組成。用于七情郁結(jié),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阻,狀如棉絮,或如梅核,咯吐不出,吞咽不下,或中脘痞滿,上氣喘急,嘔逆惡心等癥。有行氣開郁,降逆化痰之功。
本方為治七情郁結(jié)所致之梅核氣的常用方。諸藥配合,可使氣機舒暢,郁結(jié)得解,痰喘消除,嘔惡平息。由于本方主治因怒、喜、思、悲、恐、驚、憂七情不調(diào)所致之氣郁癥,故稱「七氣湯」。又因用四種藥物治療七情郁結(jié)之病,取四、七兩個數(shù)字,亦稱「四七湯」。
七仙丹
出處:《東醫(yī)寶鑒》
本方由何首烏、人參、干地黃、熟地黃、麥門冬、天門冬、茯苓、炒茴香、八味藥物所組成,蜜丸,酒或鹽湯送服。用于治療須發(fā)早白等癥。有滋陰養(yǎng)血,益氣健脾之功。
「須發(fā)」,即指胡須、頭發(fā)。二者均賴血以滋養(yǎng)。須發(fā)之榮枯,與肝、腎兩臟關(guān)系密切,因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充足則須發(fā)榮澤,肝腎不足,則血虛不榮上榮,故須發(fā)枯燥,久則變白。方中藥雖八味,何以稱「七仙丹」?是因除茴香之外,其余七味藥物,均是古代醫(yī)家認為延年益壽、久服成仙之品,均有補益氣血、滋養(yǎng)肝腎之作用,故對須發(fā)早白卓然有效。
七厘散
出處:《良方集腋》
本方由血竭、麝香、冰片、沒藥、紅花、朱砂、兒茶組成為末,黃酒沖服或調(diào)敷。用于跌打損傷、筋斷骨折之瘀血腫痛,或刀傷出血。有活血袪瘀,止血止痛之功。
「七厘」,指服用量,即今之 2.1 克。 本方是傷科常用方,內(nèi)服外用皆可。方中血竭、紅花活血袪瘀;乳香、沒藥散瘀行氣;麝香、冰片竄通經(jīng)絡(luò);朱砂、兒茶寧心止血。綜觀全方,雖有散瘀定痛,止血愈傷之效,但多數(shù)藥為香竄辛散,行氣活血之品,內(nèi)服易耗傷正氣,不宜多量久服,一般每次只服「七厘」,所以以其每次用量而命名為「七厘散」。
七寶美髯丹
出處:《醫(yī)方集解》
本方由何首烏、茯苓、牛膝、當歸、枸杞子、菟絲子、補骨脂七味藥物所組成。用于腎水虧損,氣血不足所致的須發(fā)早白,牙齒松動,夢遺滑精,筋骨無力等癥。有滋補肝腎,填精養(yǎng)血之功。
本方相傳為唐李翱方,邵應(yīng)節(jié)用以進獻嘉靖黃帝,從此其方盛傳。須發(fā)者,血之余,腎之華也。腎主藏精,肝主藏血,精血充足則須發(fā)烏黑?!钙邔殹拐撸阜街杏闷呶端幬镆娓窝a腎,功宏如寶;「美髯」者,指須發(fā)烏黑而潤澤。三國時關(guān)云長因須長而黑,有「美髯公」之稱。喻服本方后,能使肝腎得補,精血充足,發(fā)烏髯美,神悅體健,故稱「七寶美髯丹。」
七制香附丸
出處:《醫(yī)學入門》
本方由香附與當歸、莪朮、丹皮、艾葉、烏藥、延胡索、川芎、三棱、柴胡、紅花、烏梅等共十二種藥物炮制而成,水糊為丸,黃酒送服。用于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結(jié)成癥瘕,或骨蒸發(fā)熱,四肢無力等癥。有調(diào)和氣血、溫通經(jīng)脈之功。
因本方炮制方法特異,具體是將香附十四兩分為七等分,分別同當歸二兩酒浸;莪朮二兩童便浸;丹皮、艾葉各一兩米泔水浸;烏藥二兩米泔水浸;川芎、延胡索各一兩水浸;三棱、柴胡各一兩醋浸;紅花、烏梅各一兩鹽浸,以春季三天或夏季兩天,秋季七天,冬季十日為浸泡時間,此后單取香附為末糊丸,由于用香附一味與六種府料七次炮制,故名「七制香附丸」。
九分散
出處:《急救經(jīng)驗良方》
本方由制馬錢子、麻黃、乳香、沒藥四味藥物組成,既可用無灰酒調(diào)下內(nèi)服,亦可外用燒酒調(diào)敷。用于治療跌打損傷,筋骨受損,紅腫作痛等癥。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效。
因本方以馬錢子為主藥,該藥苦寒有毒,所含番木堿,成人每此服用 5 至 10 毫克即可發(fā)生中毒現(xiàn)象,30 毫克可致死亡。故內(nèi)服用量宜嚴格掌控,以免發(fā)生中毒副作用。方名「九分散」者,一則說明本方內(nèi)服,每次以九分(相當于 2.7 克,四種藥物共同研磨之量)之內(nèi)為宜; 一則告人本方之中有劇毒藥物,慎勿過量,以少為宜。
八正散
出處:《太平惠明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木通、瞿麥、車前子、萹蓄、滑石、炙甘草、大黃、山梔子等諸藥組成,加燈蕊引服。用于濕熱下注,發(fā)為熱淋、石淋,證見尿頻澀痛、淋瀝不暢;甚則癃閉不通、小腹脹滿、口燥咽干、舌紅苔黃、脈象實數(shù)等。功能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方名「八正」者,「八」,謂本方由八味主要藥物組成;「正」者,乃正治之意。朱丹溪曰:「小便不通有熱有濕,有氣結(jié)于下,宜清宜燥宜升,有隔二隔三之治。如不因肺燥,但因膀胱有熱,則瀉膀胱,此正治也。」總之,本方以八味藥物為散,通過正治之法(熱者寒之),以奏清熱通淋之功,用以治療濕熱下注之淋證,故稱「八正散」。
八珍湯
出處:《正體類要》
本方由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白芍藥、熟地黃、川芎,加姜、棗組成。用于氣血不足所致之面色蒼白或萎黃,心悸怔忡,食欲不振,氣短懶言,四肢倦怠,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等癥。有平補氣血作用。
本方為四君子湯與四物湯合方。既能健脾養(yǎng)胃以益氣,又能養(yǎng)肝行滯以補血,適于一切因氣血不足所致之證,張秉成曰:「夫人之所賴以生者,氣與血耳,而醫(yī)家之所以補偏救弊者,亦惟血與氣耳。故一切補氣諸方,皆從四君化出;一切補血諸方,又當從此四物化出也?!梗ā冻煞奖阕x》)本方集兩方為一方,八味藥物皆為補氣養(yǎng)血之珍品,故名「八珍湯」。
人參養(yǎng)榮湯
出處:《三因集一癥證方論》
本方由白芍藥、當歸、橘皮、黃耆、肉桂、人參、白朮、炙甘草、熟地黃、五味子、茯苓、遠志等組成,加生姜、大棗煎服。用于積勞虛損,四肢沉滯,少氣心悸,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咽干唇燥之癥。有補益氣血,健脾養(yǎng)心之功。
本方從十全大補湯變化而來,為雙補氣血之劑,方以「人參」命名,概以人參為補氣藥之首,取氣為血帥之意,俾氣行則血行?!笜s」即營,這里指營血。喻用大補氣血之品,滋養(yǎng)營血,使身體恢復健康,故名「人參養(yǎng)榮湯」。
《溫疫論》有人參養(yǎng)營湯(人參、麥冬、五味、生地、當歸、白芍、知母、陳皮、甘草),治大病愈后,氣陰兩虛而自汗者。方以人參為主,輔滋養(yǎng)營血之品,故名之。
三仁湯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樸、生苡仁、半夏諸藥等組成。用于濕溫初起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等癥。有宣暢氣機、清熱利濕之功。
本方治療證屬濕溫初起,衛(wèi)氣同病,濕氣留戀三焦,濕重于熱者。吳鞠通認為此時不宜用汗、下、滋陰等法,應(yīng)以芳香苦辛,清宣淡滲之法,方可中的。方中諸藥合用,既可輕宣上焦肺氣,又可暢通中焦氣機,還可滲利下焦?jié)駸?,使?jié)窭麩崆澹T證自解。由于方中杏仁宣肺氣,白蔻仁調(diào)中氣,生苡仁利下濕,以「三仁」為主藥,通利三焦?jié)駸?,故稱「三仁湯」。
三消湯
出處:《驗方新編》
本方由黨參、白朮、當歸、茯苓、生地黃、黃柏、知母、黃連、麥門冬、天花粉、黃芩、甘草等十二味藥物組成。用于通治消渴之癥,飲水不止者。有益氣滋陰,清熱生津之功。
「三消」,即上消、中消、下消。上消以多飲多渴為主;中消以消榖善饑為主;下消以多飲多溺為主。本方之中黨參、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當歸、地黃滋陰養(yǎng)血;知母、黃柏、黃芩、黃連育陰清熱;麥冬、花粉生津止渴,諸藥配伍,通治上消、中消、下消之癥,故名「三消湯」。
三拗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甘草、麻黃、杏仁組成,加生姜煎服。用于感冒風寒,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滿氣短等癥。有宣肺、平喘、止咳之功。
「拗」者(音「要」),違逆不順之謂也,「三拗」,指所用三藥皆違常法而用,麻黃不去根節(jié),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而生用。本方從《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去石膏而來,原方遵古炮制,麻黃當切斷去根節(jié),杏仁當煮后去外皮和尖,甘草用蜜炙。本方與古法相悖而行,故名「三拗湯」,主要取其發(fā)汗、平喘力著之義。
《證治準繩?幼科》又有一方,名五拗湯,即本方加荊芥不去梗,桔梗蜜拌炒,治感受風寒,及形寒肢冷,痰嗽咳連聲者。
三痹湯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
本方由獨活、秦艽、川芎、熟地黃、白芍藥、肉桂、茯苓、防風、細辛、當歸、杜仲、牛膝、甘草、人參、黃耆、續(xù)斷、生姜諸藥組成。用于治療肝腎氣血不足、風寒濕痹,手腳拘攣之癥。有益肝腎、補氣寫、袪風濕、止痛之功。
痹證,由風、寒、濕三氣雜至、留滯于經(jīng)絡(luò)、肌肉、筋骨之間而成。《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統(tǒng)稱「三痹」。本方為《備急千金要方》獨活寄生湯化裁而來,集袪風除濕、散寒止痛、補氣和血、益腎滋陰諸藥于一劑,專治風、寒、濕三氣襲虛所致之行、痛、著痹,故稱「三痹湯」。
三品錠子
出處:《外科理例》
本藥由三種不同處方組成,分稱上、中、下三,如法炮制,研極細末,糯米糊和為梃子,狀如線香,陰干,每次一錠,置瘡內(nèi)。上品錠子由白礬、麝香、沒藥、牛黃、白砒等味組成,外用治療痔瘡;中品錠子由上品錠子去牛黃一味,并調(diào)整劑量而成,外用治療痔瘺、六瘤(即骨、脂、肉、膿、血、粉瘤)、氣核、瘰疬;下品錠子由上品錠子調(diào)整劑量而成,外用治療瘰疬、氣核、疔瘡、發(fā)背、腦疽諸瘡。
「品」,在古代常常用來表示某些事物的種類或等級。本方有三種處方,分治三類不同的疾病,故名「三品錠子」。
三子養(yǎng)親湯
出處:《韓氏醫(yī)通》
本方由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三味藥物所組成。用于老人中虛喘嗽,痰壅氣滯之癥。有降氣消食、溫化痰飲之功。
方中選用白芥子溫肺利氣,快膈消痰;紫蘇子降氣行痰,使氣降而痰不逆;萊菔子消食導滯,使氣行則痰行?!溉印瓜稻袣庀抵?,根據(jù)「以消為補」的原則,合而為用,各逞其長,可使痰消氣順,喘嗽自平。本方用三種果實組方,以治老人喘嗽之疾,并寓「子以養(yǎng)親」之意,原書云:「三士人求治其親,高年咳嗽,氣逆痰痞,甚切。予不欲以病例,精思一湯,以為甘旨,名三子養(yǎng)親湯,傳梓四方?!拐鐓曲Q皋云:「奚痰之有飛霞子此方,為人事親者設(shè)也?!梗ā夺t(yī)方考》)故以「三子養(yǎng)親湯」為名矣。
三甲復脈湯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炙甘草、干地黃、白芍藥、阿膠、麻仁、麥冬、生牡蠣、生鱉甲、生龜板等九味藥物組成。用于治療下焦溫熱,熱深厥甚,脈細數(shù),心中憺憺大動,甚至心中痛者,有滋陰息風之效。
「三甲」者,是指本方所用的藥物中有軟件動物牡蠣之甲殼,脊椎動物鱉之背甲,龜科動物烏龜之腹甲,三種動物貝甲并用,其滋陰潛陽之功能更強。「復脈」者,言本方是在復脈湯(即炙甘草湯)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立,有益氣補血、滋陰復脈之作用,本方可使陰液補充,脈復于常。故對溫熱病后期陰虧脈弱等癥有效。
三品一條槍
出處:《外科正宗》
本品由明礬、砒石、雄黃、乳香四味藥物組成,先將礬、砒鍛紅,再研成細末,加雄黃、乳香二味,調(diào)搓成藥條,陰干后外用。適用于痔瘡、肛瘺、癭瘤、疔瘡、發(fā)背、腦疽等癥。有袪腐、拔瘺之功效。
「三品」者,謂方中有明礬、砒石、雄黃三種主要藥物,乳香有調(diào)糊作用。「一條槍」,謂本方的使用方法是將藥搓成藥條,像「槍」一樣插進瘡孔之內(nèi),從而達到袪除腐肉,治愈瘺管之作用。故以此而命名。
三物備急丸
出處:《金匱要略》
本方由大黃、干姜、巴豆等三種藥物組成。用于里、寒、實證,證見卒然心腹脹痛,脘腹脹滿高起,二便不通,甚則痛如錐刺,面清氣喘,暴厥者。有攻逐寒積之用。
方中巴豆辛熱峻下,開通閉塞;干姜溫中,助巴豆以袪寒;大黃蕩滌腸胃,推陳致新。三藥配合,力猛效捷,制丸儲藏,以備用于逐暴寒實之急證,故名「三物備急丸」。汪昂亦有「三藥峻厲,非急莫施,故曰備急」之說。(《醫(yī)方集解》)本方是中醫(yī)治療急腹癥的主要方劑之一。
大定風珠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生白芍、阿膠、生龜板、干地黃、麻仁、五味子、生牡蠣、麥冬、炙甘草、生雞子黃、鱉甲諸藥組成。用于虛風內(nèi)動證,癥見神倦瘈瘲,脈氣虛弱,舌絳少苔,時時欲脫者。有滋陰熄風之功。
吳鞠通曰:「名定風珠者,以雞子黃宛如珠形,得巽木之精,而能息肝風。肝為巽木,巽為風也。龜亦有珠,具真武之德而鎮(zhèn)震木,震為雷,在人為膽,雷動而未有無風者,雷鏡而風亦靜矣。元陽真上巔頂,龍上于天也。制龍者,龜也。古有豢龍御龍之法,失傳已久,其大要不出乎此?!梗ā稖夭l辨》)本方為治風之劑,方中多用甘潤救陰之藥,尤添雞子黃其形如珠,功在滋陰液,熄風陽,因作用較「小定風珠」為強,故稱「大定風珠」。
注:「豢」:音“換”,飼養(yǎng)之義。
大補陰丸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黃柏、知母、熟地黃、炙龜板四藥組成,研末,用豬脊髓蒸熟,煉蜜為丸。用于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熱、盜汗、吐血;或煩熱易饑,足膝疼痛,舌紅少苔,尺脈數(shù)而有力等證。有滋陰降火之功。
朱丹溪曰:「陰常不足,陽常有余,善衛(wèi)生者,宜常養(yǎng)其陰,俾陰與陽齊,則水能制火,體強無病。今人縱欲者多,精血既虧,相火必旺,真陰愈竭,孤陽妄行。而勞瘵潮熱,盜汗骨蒸,咳嗽咯血、吐血等證易作。所以世人火旺致此病者,十居八久;火衰成此疾者,百無二三。是方能驟補真陰,承制相火,較之六味,功效尤捷?!篂榇笱a腎陰良方,故稱「大補陰丸」。
大青龍湯、小青龍湯
出處:《傷寒論》
大青龍湯由麻黃、桂枝、炙甘草、杏仁、石膏、生姜、大棗等諸藥組成。用于外感風寒,表實無汗兼有里熱證者。有發(fā)汗解表,清熱除煩之功。
小青龍湯由麻黃、芍藥、細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等諸藥組成。用于外感風寒,內(nèi)停水飲諸證者。有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之功。
古有「左青龍右白虎」之說。青龍,是神話中東方木神,色主青,主發(fā)育萬物。張秉成曰:「名小青龍者,以龍為水族,大則可興云致雨,飛騰于宇宙之間;小則亦能治水驅(qū)邪,潛隱于波濤之內(nèi)耳。」(《成方便讀》)二方發(fā)汗逐飲之功,猶如青龍之興云治水,但依其發(fā)汗力強弱而命名「大、小青龍湯」。
大承氣湯、小承氣湯
出處:《傷寒論》
大承氣湯由大黃、厚樸、枳實、芒硝四藥組成。用于陽明腑實證之痞、滿、燥、實四證及脈實者,或腸中實熱積滯之「熱結(jié)旁流」等證。有峻下熱結(jié)之功。
小承氣湯由大黃、厚樸、枳實三藥組成。用于陽明腑實之痞、滿二證為主者,有輕下熱結(jié)之功。
承者,受也、順也、制也。王晉三云:「承氣者,以下承上也?!梗ā豆欧竭x注》)柯韻伯云:「諸病皆因于氣,穢物之不去,由于氣之不順,故攻積之劑必用行氣藥以主之??簞t害,承乃制,此承氣之所由;又病去而無氣不傷,此承氣之義也?!梗ā秱畞硖K集》)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以下降為順,二方峻下熱結(jié),皆能承順胃氣,使腑氣得降,熱結(jié)得通,故名「承氣湯」。
大陷胸湯、小陷胸湯
出處:《傷寒論》
大陷胸湯由大黃、芒硝、甘遂三藥組成。用于水飲與邪熱互結(jié)于胸腹之大結(jié)胸癥。有瀉熱、逐水、通結(jié)之功。
小陷胸湯由黃連、半夏、瓜蔞實三藥組成。用于傷寒表證誤下,邪熱內(nèi)陷,與痰熱結(jié)于心下之小結(jié)胸癥。有清熱化痰,寬胸散結(jié)之功。
結(jié)胸,是邪熱結(jié)于胸中,而出現(xiàn)心下痛,按之硬滿的病證?!秱摗分懈鶕?jù)病因和臨床表現(xiàn),分為大、小、熱實、寒實、水、血等類結(jié)胸。二方分治大、小結(jié)胸證。成無己云:「結(jié)胸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治陷胸曰『陷胸湯』」。(《傷寒論批注》)劑有大小,證有輕重,均能蠲(音“捐”)除胸中痰熱互結(jié)之邪,如同陷陣,故分稱「大陷胸湯」和「小陷胸湯」。
干頹湯
出處:《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生黃耆、當歸、枸杞子、山萸肉、生乳香、生沒藥、鹿角膠七味藥組成。用于治療肢體痿廢,或偏枯,脈象極細微無力者。有益氣和血、滋補肝腎之功。
「干」者,有制止、干預之意;「頹」者,即敗壞、頹廢為謂也。本方中生黃耆補中益氣;當歸養(yǎng)血和血;枸杞子、山萸肉滋補肝腎;乳香、沒藥散瘀止痛;鹿角膠補腎生精。諸藥合用,可制止偏枯、痿廢之證的發(fā)展,使頹廢的肢體重新振復,故名約「干頹湯」。
千捶膏
本方由麝香、乳香、沒藥、銅綠、黃丹、龍骨、輕粉、安息香、松香、杏仁、蓖麻仁、琥珀、冰片、珍珠、血竭諸藥等組成。外用至瘰疬、癰疽、疔瘡初起之癥。有解毒消瘰、袪腐止痛之功。
由于本方制法比較特殊,先將杏仁、蓖麻仁入石臼中,用木槌搗爛如泥,然后將余藥研成細末,置于石板之上,邊加邊用木槌去捶打,擊千余下,使藥物達到充分混合,成為軟膏方止,方名則根據(jù)其制作方法而言,故稱「千捶膏」。
川芎茶調(diào)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川芎、荊芥、白芷、羌活、甘草、細辛、防風、薄荷葉等組成為末,清茶調(diào)下。用于外感風邪頭痛,證見偏正頭痛,巔頂作痛,或見惡寒發(fā)熱,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脈浮者。有疏風止痛之功。
本方為治療風邪外襲所致頭痛有效方。方中川芎善治少陽、厥陰頭痛;羌活善治太陽經(jīng)頭痛;白芷善治陽明經(jīng)頭痛;細辛、薄荷、荊芥、防風辛散上行以疏散風邪,止頭痛之功。此方以川芎為主藥而制成散劑,用茶清調(diào)服,治風邪上犯頭目,阻遏清陽之頭痛有卓著的療效,故名「川芎茶調(diào)散」。
本方加菊花、殭蠶名「菊花茶調(diào)散」(《醫(yī)方集解》),主治風熱上攻所致的頭目昏重及偏正頭痛,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
小續(xù)命湯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麻黃、防己、人參、黃芩、桂心、白芍藥、川芎、杏仁、附子、防風、生姜諸藥組成。用于中風不醒人事,筋脈拘急,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語言蹇澀等癥。有扶正祛風之功。
「續(xù)命」,即延續(xù)生命,這里有卻病延年之意?!妒鶉呵铩份d:晉安帝元年,盧循為廣州刺史,贈劉裕以益智粽,裕乃答以續(xù)命湯。舊俗于端陽節(jié)以彩帶系臂,云可避災延壽,其絲便名續(xù)命絲。并有「細如續(xù)命絲」(歐陽修),「返魂單向何人用,續(xù)命湯于何處施」之詩句,可證二字之本意。中風證屬正虛邪實,病情危篤,治療不當則一蹶不振。本方服之可轉(zhuǎn)危為安,延續(xù)生命,故稱「小續(xù)命湯」。
天王補心丹
出處:《攝生秘剖》
本方由生地黃、五味子、當歸身、天門冬、麥門冬、柏子仁、酸棗仁、人參、玄參、白茯苓、遠志、桔梗組成為丸,朱砂為衣,龍眼肉湯送下。用于心腎不足,陰虧血少所致之虛煩心悸,健忘失眠等癥。有滋陰清熱、補心安神之功。
「天王」,指鄧天王。相傳唐終南宣律師(道宣)講經(jīng)勞瘁,夢鄧天王授此方。實則是他患病后所創(chuàng)制出來的驗方,而托名于鄧天王?!秆a心」。即補養(yǎng)心血作用。本方滋中寓清,標本兼治,有補心血、清心火、斂心氣、養(yǎng)心神之功。可使心氣和而神自歸,心血足而神自藏,從而虛煩、失眠、驚悸諸癥得以痊愈。故稱「天王補心丹」。
天臺烏藥散
出處:《醫(yī)學發(fā)明》
本方由天臺烏藥、木香、妙茴香、青皮、炒高良姜、檳榔、川楝子、巴豆等藥組成。用于寒凝氣滯的小腸疝氣,少腹痛引睪丸,舌淡苔白,脈沉遲或弦等癥。有行氣解郁,散寒止痛之功。
本方為氣滯寒疝痛實癥之常用劑。重在行氣疏肝,兼以散寒,從而使氣行寒散,肝脈調(diào)和,疝痛可消。蘇敬《新修本草》曰:「『烏藥』今臺州、雷州、衡州均有之,以天臺者為勝。」天臺,一為縣名,在浙江省境內(nèi),屬臺州。一為山名,在天臺縣北,為先霞嶺山脈的東支。以此地所產(chǎn)的烏藥為上,故名「天臺烏藥」。本方以其為主藥,且以散劑應(yīng)用,故名「天臺烏藥散」。
五皮飲
出處:《華氏中藏經(jīng)》
本方由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五種藥物組成。用于皮水,證見一身悉腫,肢體沉重,心腹脹滿,上氣促急,小便不利,舌苔白膩,脈象沉緩,以及妊娠水腫等。有利濕消腫,利氣健脾之功。
本方為治皮水的通用方。水腫一證,多與肺、脾、腎三臟相關(guān)。本方既健脾運化,利水滲濕,又肅降肺氣,通調(diào)水道,故有理氣、消腫、健脾之效。由于方中五藥皆用其皮,以治皮水之證,取「以皮治皮」之意,故稱「五皮飲」。
本方去桑白皮,加青皮、地骨皮、甘草皮,名「七皮飲」,治證同上;如去桑白皮,加白朮名「全生白朮散」,「全生」有保全生命的意思,該方有健脾利濕,安胎消腫之功,可用治療妊娠脾虛水腫之證。
五色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水銀、朱砂、雄黃末、珍珠粉、鉛等五種藥物組成,先將鉛與水銀煎熬后,再與其余藥末混合,煉蜜為丸,金銀器、薄荷煎湯送服。用于治療小兒癇證。有鎮(zhèn)靜息風之效。
癇證,為兒科常見疾病,以屢發(fā)屢止,止后一切如常為特點,風、火、痰、食、郁均可引起,治療多責之于肝風。由于本方之中珍珠粉色青,朱砂色赤,雄黃色黃,水銀色白,鉛色黑,五種藥物具備五種顏色,雜合為丸,用以治療五種癇證(指以上五因引起之癇證),故名「五色丸」。
五苓散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豬苓、澤瀉、白朮、茯苓、桂枝諸藥組成。用于外有表證,內(nèi)停水飲之證。癥見頭痛發(fā)熱、水腫、泄瀉;痰飲,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等。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作用。
趙羽皇云:「五苓散一方,為行膀胱之水而設(shè),亦為逐內(nèi)外之水飲之首劑也?!梗ā睹t(yī)方論》)雖然本方所治之癥不一,但若掌握其病機為膀胱氣化不利,及主證小便不利,用之均有良驗。方中由五味藥組成,以利水之豬苓為主,故稱「五苓散」。亦有「苓」為以「令」水行之意。
本方去桂枝名「四苓散」,至內(nèi)傷飲食夾濕證。本方加入人參名「春澤湯」,其意在助氣以生津,猶如春雨潤澤一般;加茵陳則名「茵陳五苓散」,是治療濕熱發(fā)黃的效方。
五瀉湯
出處:《銀海精微》
本方由黃柏、知母、木通、梔子、生地黃、甘草、玄參、桔梗、黃芩、防風諸味藥物組成。用于治療瞳仁干澀火旺,以及五臟虛火妄動諸癥。有滋陰瀉火之功。
中醫(yī)眼科有「五輪」之說。即把眼睛由外周向中心分為「肉、血、氣、風、水」五輪,其中「肉輪」位于上下眼胞(瞼)屬脾;「血輪」位于兩眥血絡(luò)屬心;「氣輪」位于白睛屬肺;「風輪」位于黑睛屬肝;「水輪」位于瞳神(仁)屬腎。本方服之能滋養(yǎng)五臟之陰,以瀉五臟之虛火,通治「五輪」虛火上炎,以致引起瞳仁干澀之癥,故名曰「五瀉湯」。
五淋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赤茯苓、當歸、生甘草、赤芍、梔子仁等五位藥物組成。用于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盡,臍腹急痛,發(fā)作有時之五淋癥。有清熱祛濕,利水通淋之功。
「五淋」,是石淋、氣淋、膏淋、勞淋、血淋的合稱。石淋見于尿中雜有砂石,尿色黃濁,或呈血尿,多因濕熱蘊結(jié)所致;氣淋見下腹至陰囊脹痛,小便澀滯,多因膀胱氣滯所致;膏淋見小便混濁如米泔,或如脂膏之物,尿出不暢,多由濕熱或腎虛所致;勞淋是病久不愈,欲勞則發(fā),多因脾腎兩虛所致。均有尿頻、尿急、淋瀝不斷或尿痛等證候。由于本方能治療多種淋證,故稱「五淋散」。
五痹湯
出處:《醫(yī)宗必讀》
本方由人參、當歸、茯苓、煨白芍、川芎、五味子、白朮、細辛、甘草、生姜十味藥物組成,主要用于五臟痹癥。有補氣養(yǎng)血、溫陽通絡(luò)之功。
「痹」,有不通之意。所謂「五臟痹癥」,是指「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shù)小便;「肺痹」者,煩滿喘而嘔;「脾痹」者,四肢懈惰,發(fā)咳嘔汁,上為大寒;「腎痹」者,善賬,足攣不能伸,身僂不能直。由于本方可治五臟之痹癥,故以此命名之。
五痿湯
出處:《醫(yī)學心悟》
本方由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薏苡仁、麥門冬、炒黃柏知母九味藥物組成。臨癥時可以視情況加味,若心氣熱加黃連、丹參、生地黃;肝氣熱加黃芩、牡丹皮、牛膝;腎氣熱加生地黃、牛膝、石斛;肺氣熱加天門冬、百合;挾痰加川貝母、竹瀝;挾濕加半夏;瘀血加桃仁、紅花。用于治療五臟痿證。有清熱利濕、健脾益氣、滋腎降火之功。
痿證是由于肺熱葉焦、濕熱傷筋、肝腎虧損等所致之肢體痿廢的一類病證。根據(jù)病因分為脈、筋、肉、骨、皮毛「五痿」,由五臟之熱所引起。本方靈活化裁,通治五痿之證,故名曰「五痿湯」。
五子衍宗丸
出處:《證治準繩》
本方由菟絲子、五味子、枸杞子、覆盆子、車前子諸藥組成。用于腎虛遺精、陽痿早泄、小便后余瀝不清、久不生育,及氣血兩虛、須發(fā)早白等癥。有補腎固精之效。
古謂本方有添精、補髓、益腎的作用,稱之為種子方。方中菟絲子、枸杞子補腎陽,益精血;五味子、覆盆子補腎固澀;車前子亦有補肝腎之功。王肯堂云:「嘉靖丁亥得于廣信鄭中函宅,藥止五味,為繁衍宗嗣種子第一方也,故名?!梗ā秼D科準繩》)「衍」為廣布常流之意,本方五藥皆用「種子」,取「以子補子」之義,有添精補腎,助于繁衍宗嗣的作用,故稱「五子衍宗丸」。
五味消毒飲
出處:《醫(yī)宗金鑒》
本方由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五味藥物組成,水煎加酒服。用于各種疔毒,局部紅腫熱痛,初起如粟,堅硬根深如釘狀,舌紅苔黃,脈數(shù)有力者。有清熱、解毒、消腫之功。
本方為治療疔瘡腫毒的有效方劑。岳美中云:「本方取金銀花寒能解毒,甘不傷胃,為主藥,以宣通氣血,疏散毒熱;蒲公英、地丁消癰毒,散熱結(jié)為佐;野小菊、天葵根涼血散瘀為使?!梗ā对烂乐嗅t(yī)案集》)由于本方由五味藥物組成,均有消癰解毒功效,故而命名為「五味消毒飲」。
五疳消食丸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麥芽、 炒使君子、炒黃連、橘紅、龍膽草、蕪荑(ㄊㄧ / )等藥物,共為細末,米糊為丸。用于治療小兒疳積而見面黃肌瘦,肚大青筋,牙疳口臭,或蟲積下痢,腹痛等癥。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積之功。
疳積,多由乳食失調(diào)而致?!肝屦帷?,指五臟疳積。心疳為心經(jīng)郁熱引起;肝疳為肝經(jīng)受熱引起;脾疳為脾胃損傷引起;肺疳為郁熱傷肺引起;腎疳為伏熱內(nèi)阻引起。雖然五臟疳主癥不盡相同,但運用本方可以通治各種疳病,故名「五疳消食丸」。
五虎追風散
出處:《晉男史傳恩家傳方》
本方由蟬蛻、南星、天麻、全蝎、殭蠶五種要物組成。用于治療破傷風,癥見牙關(guān)緊閉、角弓反張者。有袪風痰、止痙搐之功。
本方為治療破傷風初期的常用方。破傷風,屬痙病中的傷痙,多由外傷中風邪所致。方中主用全蝎、殭蠶、蟬蛻三味熄風止痙的蟲類藥物,再加南星、天麻兩味袪風化痰之品,服藥后以五心汗出為佳,可使風痰清而痙搐自止,癥狀緩解而收功。「五虎」,是謂本方用五種藥物配伍,功效強猛如虎;「追風」,是言本病是由中風邪而得,方中以袪風為主,療效迅速,好象虎逐風邪一般,使痙病得以消除。故名「五虎追風散」。
止嗽散
出處:《醫(yī)學心悟》
本方由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陳皮諸藥組成。用于風邪犯肺所致的咳嗽咽癢,微有惡風發(fā)熱,舌苔薄白等癥。有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之功。
前人云: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后世合稱咳嗽。劉河間云:「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于肺氣、動于脾濕,咳而為嗽也?!梗ā端貑柌C氣宜保命集》)實際上,二者往往不能嚴格分開??人缘陌l(fā)生,總由肺氣失宣所致,治療當以宣肺為主。本方為散服用,有解表邪、宣肺氣、止咳嗽、化痰涎之效,故稱「止嗽散」。
中滿分消湯
出處:《蘭室秘藏》
本方由川烏、澤瀉、黃連、人參、青皮、當歸、生姜、麻黃、柴胡、蓽澄茄、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黃耆、升麻、吳茱萸、厚樸、草豆蔻、黃柏諸藥組成。用于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腹中寒、心下痞等癥。有健脾行氣、瀉熱利濕之功。
王晉三云:「分消者,上下分消其邪,謂以辛熱散之,苦熱瀉之,淡滲利之,使其陰陽自然分化,不必瀉穢以下之也?!?
(《古方選注》)「中滿」,當指中焦痞滿。本方標本同治,正邪兼顧,服之可使寒散氣順,濁降清升,中焦痞滿得除,病邪上下分消,故名為「中滿分消湯」。
水陸二仙丹
出處:《洪氏經(jīng)驗集》
本方由芡實末、金櫻子膏制為小丸,鹽湯送服。用于治療腎虛所致的男子遺精白濁、女子帶下,以及小便頻數(shù)、遺尿等癥。有益腎滋陰、收斂固攝之功。
「水陸」,指兩藥生長環(huán)境,芡實生長在水中,而金櫻子則長于山上,一在水而一在陸?!赶伞?,謂本方之功效神奇。方中芡實甘澀,能固腎澀精;金櫻子酸澀,能固精縮尿。兩藥配伍,能使腎氣得補,精關(guān)自固,從而遺精、遺尿、帶下蠲除。雖然本方藥僅二味,但配伍合法有制,用之于臨床,其療效一如仙方,故稱之為「水陸二仙丹」?!夺t(yī)方經(jīng)驗匯編》有水陸三仙膏,由鮮荷葉、鮮菊葉、赤小豆組成,蜜和調(diào)涂局部,治療重癥大頭瘟、頭面焮腫等病。
月華丸
出處:《醫(yī)學心悟》
本方由天門冬、麥門冬、熟地黃、生地黃、山藥、百部、沙參、川貝母、阿膠、茯苓、獺肝、三七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用白菊花、霜桑葉熬膏,將阿膠化入膏內(nèi),和諸藥末煉蜜為丸,噙化。用于陰虛咳嗽、癆瘵久嗽之癥。有滋陰降火、潤肺平肝、消痰止咳、袪瘀定喘之功。
「月華」,古人指月亮或月亮周圍的光環(huán)。有「清陰往來遠,月華散前墀」(江文通.雜體詩)和「舟子夜離家,開舲望月華」(瘐信.舟中望月詩)等詩句。又因肺屬陰,為五藏之華蓋,猶如月亮之光彩華美。本方能滋陰潤肺,治療肺癆之病,故名「月華丸」。
內(nèi)消沃雪散
出處:《外科正宗》
本方由青皮、陳皮、乳香、沒藥、連翹、黃耆、當歸、甘草節(jié)、白芷、射干、天花粉、穿山甲、貝母、白芍藥、金銀花、皂角刺、木香、大黃等十八味藥物組成,加水、酒各半煎服。用于五臟內(nèi)癰、發(fā)背,尻臀諸種,臟毒初起腫硬等癥。有清熱解毒、消除癰腫之功。
中醫(yī)治療外科病癥,有內(nèi)治、外治兩法。內(nèi)治又分消、托、補三法,故稱「內(nèi)消」;「沃雪」者,由如以沸水澆雪一般,可使其立即融化??傊钦f服
用這一「內(nèi)消」之方后,使瘡瘍癰腫疾患,能夠立即消散吸收之意。
化蟲丸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鶴虱、檳榔、苦楝根皮、炒鉛粉、枯礬諸藥組成,面糊為丸,溫米湯下。用于腸中因諸寄生蟲(如蛔、蟯、絳、姜片蟲等)所致的腹中疼痛,嘔吐清水或蟲。有殺蟲驅(qū)蟲作用。
本方集萃驅(qū)殺諸蟲之藥于一方,各藥單用即又驅(qū)殺作用,合用則力更強?!富梗腥诮?、消化、消滅之意。由于本方對多種腸道寄生蟲均有殺滅作用,故稱「化蟲丸」。
《醫(yī)方集解》較本方多蕪荑(音“提”)、使君子兩味,主治相同?!蹲C治準繩》化蟲丸,則由蕪荑、黃連、神曲、麥芽四味藥物組成,主治小兒疳熱。
勻氣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丁香、檀香、木香、白豆蔻仁、藿香葉、砂仁、甘草等諸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鹽湯調(diào)服。用于治療氣滯不勻,胸膈虛痞,宿食不消,脘腹刺痛,惡心嘔吐等癥。有芳香行氣,健胃和中之功。
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zhì)。氣機暢達,升降調(diào)和則諸病不生。若因情志刺激,或內(nèi)傷食滯,均可使氣機失暢而變癥叢生。本方中丁香、檀香、木香芳香行氣;白蔻仁、砂仁化濕和胃;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同配伍,可使氣滯得以調(diào)勻,升降從此復常?!竸颉褂衅骄猓拭弧竸驓馍ⅰ?。
午時茶
出處:《陳修園醫(yī)書全集》
本方由蒼朮、陳皮、柴胡、連翹、白芷、枳實、山楂、羌活、防風、藿香、甘草、神曲、川芎、桔梗、麥芽、蘇葉、厚樸、陳茶十九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拌勻合糊壓成塊狀,用時加姜、蔥少許,水煎熱服。用于風寒感冒,停食嘔惡,腹痛腹瀉等癥。有辛溫解表、疏風散寒、降逆止痛、消食導滯之功。
名「午時茶」等,是謂本方所用之藥物共研細末之后,須在農(nóng)歷五月五日午時這一特定時間內(nèi),制成茶餅狀,亦因其中含有陳茶此味藥,用時如茶一樣煎煮后再服,故而名之。
牛郎串
出處:《串雅內(nèi)編》
本方由牽牛子、檳榔、茵陳、莪朮、三棱、皂角諸位藥物組成,共為細末,醋糊為丸。用于治療邪熱上攻、痰涎壅滯、噎膈、反胃吐食;及積聚痞塊、瘡熱腫痛;或大小便不利;女人面色萎黃、癥瘕等癥。有清熱利濕、理氣散瘀之功。
方中牽牛子逐水通便,檳榔行氣除濕,茵陳清泄?jié)駸?,莪朮理氣散瘀,三棱破瘀消積,皂角散結(jié)消腫。諸藥共伍,對上述諸癥有效。方名「牛郎串」,是以方中二味屬藥,一名牽牛子,一名檳榔,而取其諧意稱矣。
手拈散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延胡索、五靈脂、草果、沒藥等四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每用 6 克,酒調(diào)送服。用于治療脘腹痞脹、心脾氣痛之癥。 有理氣散瘀、溫中止痛之效。
方中延胡索行氣活血,長于止痛;五靈脂通利血脈,行血止痛,沒藥袪瘀止痛;草果理氣散寒,故用于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疼痛有效?!甘帜椤?,用手取物。在此則指運用本方之后,尤如通閉解結(jié)、手到病除,表示治療效果迅速,故名「手拈散」。
升降散
出處:《寒溫條辨》
本方由殭蠶、蟬蛻、姜黃、大黃為末,黃酒、蜂蜜調(diào)勻冷服。用于溫病表里三焦大熱,證見憎寒壯熱、頭痛咽腫、煩渴引飲;或上吐下瀉、吐衄便血等。近年來廣泛應(yīng)用于眩暈、胃脘痛、不寐、中風、厥頭痛、外感等證,有較好的療效。
本方藥僅四味,其中殭蠶、蟬蛻袪風解痙、散風熱、宣肺氣,宣陽中之清陽;大黃、姜黃蕩積行瘀、清邪熱、解溫毒,降陰中之濁陰;又加黃酒為引,蜂蜜為導。兩兩相伍,一升一降,可使陽升陰降,內(nèi)外通和,而溫病表里三焦之熱全清。楊栗山云:「名曰升降,亦(表里)雙解之別名也?!梗ā逗疁貤l辨》)因之命名「升降散」。
升陷散
出處:《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生黃耆、柴胡、知母、桔梗、升麻五種藥物組成。用于治療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等癥。有補中益氣、升提舉陷之功。
著名中西匯通醫(yī)家張錫純認為:胸中呼吸之氣謂之「大氣」。大氣升則呼吸調(diào)勻,人體安和;大氣陷則呼吸迫促,變證峰起。方中黃耆為君,補氣升提,并以涼潤之知母緩其熱;柴胡、升麻能引下陷之大氣上升;桔梗為藥中之舟楫,能載諸藥之力上達胸中以為向?qū)?。故服用本方可使下陷之大氣得以升復,氣短之證從而治愈,故名曰「升陷湯」。
升陽益胃湯
出處:《脾胃論》
本方由黃耆、半夏、人參、炙甘草、獨活、防風、白芍、羌活、橘皮、茯苓、澤瀉、柴胡、白朮、黃連等組成,加姜、棗水煎服。用于脾胃虛弱之怠惰嗜臥、口苦舌干、飲食無味、大便不調(diào)、小便頻數(shù)等癥。有升陽益胃之功。
本方為李東垣治療勞倦傷脾、溫熱中阻、營衛(wèi)不和的名方?!干枴拐?,升脾之陽;「益胃」者,益胃之氣。東垣認為脾胃為元氣之本,為升降之樞紐,上述諸癥皆由于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的結(jié)果。故創(chuàng)此方以升發(fā)陽氣,振奮脾胃運化功能,從而使脾氣升而胃氣降,維持「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的正常生降運動。故稱「升陽益胃湯」。
六一散
出處:《傷寒直格》
本方由滑石、甘草二味藥物組成。用于感受暑濕之身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或嘔吐泄瀉;亦治膀胱濕熱所致的小便赤澀淋痛,以及砂淋等癥。有清暑利濕之功。
「六一」,指原方中藥物用量;滑石六兩、甘草一兩,以數(shù)而名之。又名天水散,汪昂曰:「其數(shù)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也?!梗ā夺t(yī)方集解》)。亦名神白散,「因其色白而神之也。」(《增補內(nèi)經(jīng)食遺方論》)
本方加辰砂,燈心湯調(diào)服名益元散,意為除中焦積熱以益一元之氣也;本方加青黛名碧玉散,因青黛色如碧玉也;本方加薄荷名雞蘇散,因薄荷又名雞蘇或水蘇。三方均能清暑,而各分別適用于兼驚、兼熱、兼表證者。
六和湯
出處:《醫(yī)方考》
本方由砂仁、半夏、杏仁、藿香、木瓜、厚樸、扁豆、赤茯苓諸藥組成。用于夏月飲食不調(diào),濕傷脾胃所致的霍亂吐瀉,倦怠嗜臥,胸膈痞滿,舌苔白滑等癥。功能袪暑除濕,健脾和中。
本方為治外感暑濕,內(nèi)傷生冷之證的效方?!噶汀拐?,即六腑和調(diào)之義也。因脾胃為六腑之總司,后天之本,本方所治之證,雖有外感、內(nèi)傷,但以脾胃病變?yōu)橹?。本方能調(diào)理脾胃,使六腑安和,身體健康,故稱「六和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六和湯由上方加白朮、人參、甘草、生姜、大棗組成,通治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所傷之病。因該方能使六氣調(diào)和,病去人安,故亦名「六和湯」。
六味地黃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熟地黃、山茱萸、干山藥、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六藥組成。用于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牙齒動搖,小便淋瀝,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有滋陰補腎之功。
本方由金匱腎氣丸化裁而來。錢乙制此方時,謂小兒陽氣甚盛。故去桂、附不用,原為主治小兒「五遲」證,后世推廣為滋補腎陰之祖方。本方重用熟地黃以補腎,六種藥物中酸苦甘辛咸淡六味俱備,故名「六味地黃丸」。正如王旭高說:「酸苦甘辛咸淡比,六味之名以此。曰『地黃』者,重補腎也」。(《王旭高醫(yī)書六種》)
火郁湯
出處:《蘭室秘藏》
本方是由升麻、葛根、柴胡、白芍藥、防風、甘草諸味藥物組成,共為粗末,每用15克,加連須蔥白3寸,水煎,不拘時服。用于治療心火下陷脾土之中,郁而不得伸,五心煩熱諸證。有辛散透達,發(fā)泄火郁之功。
「火郁」,是指熱邪伏于體內(nèi),治宜因勢利導,正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云「火郁發(fā)之」。方中用升麻升陽散火;柴胡清熱解郁;葛根解肌透達;白芍斂陰和營;防風疏調(diào)肝脾;甘草調(diào)和諸藥;蔥白辛溫發(fā)表。諸藥同用,可使火郁從肌表而解,故名「火郁湯」。
引火湯
出處:《瘍醫(yī)大全》
本方由熟地黃、玄參、茯苓、白芥子、山茱萸、山藥、五味子、肉桂等諸味藥組成。用于治療陰虛所致的咽喉疼痛癥。有滋陰清熱之效。
腎為水火之臟。腎陰即元陰、真水;腎陽即元陰、真火。足少陰腎經(jīng)入肺、循喉嚨,達舌根。腎陰不足,虛火上炎,遂成咽喉疼痛之癥。本方之中,用熟地、玄參、山茱萸、山藥等滋陰降火之藥,再用肉桂、白芥子等引火歸元,從而使陰虛之火引歸腎宅,咽痛之癥自然消失,故名「引火湯」。
孔圣枕中丹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龜板、龍骨、遠志、菖蒲四味蜜丸,黃酒送服。用于心血虛弱,精神恍惚,心神不安,健忘失眠等癥。有補心、安神、益智之功。
「孔圣」,指孔子,封建統(tǒng)治者尊他為「圣人」;「枕中」,古時枕形箱篋,中可儲物。本方取龜(版)屬陰而靈、龍(屬)陽而靈,借二物之陰陽,以補身之陰陽,假二物之靈氣,以補心之靈氣,再佐以芳香苦辛之味,通腎起以開心竅。喻本方服之可治健忘諸證,使人智能聰明,讀過之書猶如古時圣人一樣過目成誦,又如藏于枕篋一般勞記不忘。故稱為「孔圣枕中丹」。
玉女煎
出處:《景岳全書》
本方由石膏、熟地黃、麥冬、知母、牛膝諸藥組成。用于胃熱陰虛之牙痛、頭痛、齒松牙齦出血,煩熱口渴,舌干紅,胎黃而干等癥。有清胃滋陰之功。
「玉女」,有三種說法:一指古代道家稱腎為「玉女」,本方可滋補腎水,故名。一指觀音菩薩左有「金童」,手持凈瓶,右有玉女,手持柳枝,觀音用柳枝醮凈瓶之水,灑于大地則清涼滋潤,喻本方有滋陰降火之功。一指石膏其色白無暇,性陰寒,象征「玉女」。本方以狀如「玉女」之石膏為主,既補腎水之不足,又瀉胃火之有余,宛若觀音大士用柳枝醮凈瓶之水灑于大地一樣,從而使陰虛火亢之癥迅速得以平息,所以名「玉女煎」。
玉環(huán)煎
出處:《醫(yī)醇謄義》
本方由玉竹、沙參、蛤粉、羚羊角、麥門冬、貝母、石斛、瓜蔞皮等諸味藥物組成,水煎加梨汁半杯沖服。用于治療肺熱,咳嗽微喘,肌表漫熱,口燥咽干等癥。有清肺潤燥,止咳化痰之功。
「玉環(huán)」,指用玉石制成的環(huán),古時用作配飾。古時玉亦入藥,《本經(jīng)》列為上品,且云:「味甘平無毒,主除胃中熱,喘息煩滿,止渴」。方中使用諸如玉竹、沙參、麥冬、石斛、瓜蔞皮等一派甘寒清潤之品。又用蛤粉、羚羊角、貝母等出除肺熱之藥。用之可使肺熱喘咳得以悉除。其藥性如玉,效價之高,又如貴重的「玉環(huán)」,故名「玉環(huán)煎」。
玉真散
出處:《外科正宗》
本方由南星、防風、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諸藥組成。用于破傷風,證見牙關(guān)緊閉,口撮唇緊,身體強直,角弓反張,脈弦緊等。有祛風化痰,定搐止痙之功。
「玉真」,古時對仙人的別稱。唐?張籍有「泥灶煮靈液,掃壇朝玉真」之詩(《張司業(yè)集二?靈都觀李道志詩》)。本方為治破傷風之常用方,諸藥合用,標本同治,使風散搐定,諸證得以緩解。由于用本散療效卓著,其起死回生之功,如同仙人所制之方,可挽救生命于頃刻,故名「玉真散」。
玉燭散
出處:《儒門事親》
本方由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藥、大黃、芒硝、甘草七味藥物組成,共為粗末,水煎食前服用。用于治療血虛里熱,大便秘結(jié);或婦人經(jīng)候不通,腹脹作痛等癥。有養(yǎng)血清熱,通經(jīng)止痛之功。
「玉燭」,比喻四時風調(diào)雨順,寒燠合序。《爾雅?釋天》云:「四氣和謂之玉燭」。方中四物湯養(yǎng)血和血;大黃、芒硝泄熱通腑。用于因血虛所致的腹脹、便秘、經(jīng)閉等癥,可使氣血和調(diào)一樣,腑氣得通,人體安和,好似自然界風調(diào)雨順,四氣和融一樣,故名「玉燭散」。
玉肌散
出處:《瘍醫(yī)大全》
本方由白附子、白芷、滑石各等分,加綠豆半升,研為細末,每用三匙,早晚洗面。用于治療風濕雀斑,酒刺,白屑風,皮膚瘙癢等癥。有祛風祛斑、潔面潤膚之功。
方中用白附子祛風止癢;白芷潔面祛斑;滑石潤滑肌膚;綠豆清熱解毒。諸藥配伍,用于治療面部肌膚諸癥自當有效。「玉」,是指純潔透明,質(zhì)地堅細的礦石,這里用來形容人體面部皮膚面白美麗。由于本方有潔面祛斑作用,故使用后可使面肌如玉光潔,因而命名為「玉肌散」。
玉鑰匙
出處:《三因方》
本方由馬牙硝、白殭蠶、硼砂、梓腦四味共研末、吹喉用。用于外感風熱所致之喉痹,及臟腑積熱所致之纏喉風。有清風熱,利咽喉之功。
喉痹,一作喉閉,為咽喉紅腫疼痛閉塞之證。纏喉風,為喉關(guān)內(nèi)外發(fā)紅浸腫疼痛,紅絲纏繞之證。兩證雖然病因不一,輕重有別,但共同證候為咽喉腫痛、閉塞不通。用本方藥末、以紙管吹五分入喉中,洵救急之良法也?!赣瘛?,謂其藥末色白如玉;「鑰匙」,這里指喉部關(guān)鎖,當用此開之。王晉三云:「胡匙耆,喻治咽喉功效之神」?!豆欧竭x注》本方藥物色自珍貴如玉,猶如神奇的「鑰匙」一般,可開啟喉部腫痛閉塞之證,故稱「玉鑰匙」。
玉容散
出處:《醫(yī)宗金鑒》
本方由白牽牛子、團粉、白蘞、細辛、甘扮、白鴿糞、白芨、白蓮蕊、白芷、白朮、白殭蠶、茯苓、白附子、鷹屎白、白扁豆、白丁香、荊芥、獨活、羌活、防風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用于治療面部黧黑斑,初起色如塵垢,日久黑似煤色,枯暗不澤,大小不一。有美容化斑、袪風止癢之效。
使用本方時,每用藥末少許,放手心內(nèi),以水調(diào)濃汁,搽拭面部,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各一次。方中應(yīng)用大量潔面袪斑、美容潤膚之品,用之可使面部黑斑消退,容顏美好如玉,故名「玉容散」。
玉泉丸
出處:《雜病源流犀濁》
本方由天花粉、葛根、麥門冬、人參、茯苓、烏悔、甘草、生黃耆、炙黃耆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煉蜜為丸。用于治療五臟氣餒,陰虛內(nèi)熱,外消肌肉,發(fā)為消癉之病。有益氣養(yǎng)陰、清熱生津之效。
消癉,亦名消渴。泛指多飲、多食、多尿癥狀為特點之病證,相當于現(xiàn)今之「糖尿病」。本病的發(fā)生多因過食肥甘,飲食失宜;或情志失調(diào),勞逸失度,導致臟腑燥熱、陰虛火旺而發(fā)。「玉泉」,為泉水之美稱,道家亦指口中舌下兩脈之津液。本方用大隊滋陰潤燥、益氣生津之品組方,服之可使陰精得充,津液自回,口中津津常潤,猶如玉泉之水,源源不斷,故名「玉泉丸」。
玉屏風散
出處:《醫(yī)方類聚》
本方由黃耆、白朮、防風、加生姜組成。用于表虛衛(wèi)陽不固所致之惡風自汗,面色恍白,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浮虛軟;及體虛易感風寒者。有益氣、固表,止汗之功。
「屏風」,為室內(nèi)陳設(shè)而作為擋風或遮蔽的用具。本方補散兼施,通過補益肺氣,增強衛(wèi)外功能,使表固而自汗愈,猶如擋風的屏障。又防風,一名屏風,本方用防風以遍行周身,稱治風之仙藥;黃耆補三焦而實衛(wèi),為玄府御風之關(guān)鍵。寓散于補之中、散邪而不傷正。柯鈞伯云:「此欲散風邪者,當倚如屏,珍如玉也」。(《刪補名醫(yī)方論》)故名日「玉屏風散」。
左金丸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姜黃連、吳茱萸二味藥物組成。用于肝經(jīng)火旺所致之脅肋脹痛,嘔吐吞酸,噯氣口干,舌紅苔黃,脈象弦數(shù)等癥。有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之功。
唐容川云:「病左脅痛,及嘔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其理至妙?!梗ā堆C論》)吳鶴皋云:「左金者,黃連瀉去心火則肺金無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梗ā夺t(yī)方考》)心屬火,肝屬木,肺屬金,肝位于右而行氣于左,肝木得肺金所制則生化正常。本方清心火以佐肺金而制肝于左,所以名曰「左金丸」。本方又名「回令丸」,有得勝回營交令之意。
本方加白芍藥名「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清熱止瀉,緩急止痛之效。戊為胃土,己為脾土,本方善于泄肝,使木不克土,戊己自安,故以命名。
左歸飲、右歸飲
出處:《景岳全書》
左歸飲由熟地、山藥、枸杞子、炙甘草、茯苓、山茱萸諸藥組成。用于真陰不足諸證,有養(yǎng)陰補腎之功。
右歸飲由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杜仲、肉桂、制附子諸藥組成。用于腎陽不足諸證,有溫腎添精之功。
《難經(jīng)》云:「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耆為命門」?!缸蟆怪改I之元陰(真水),「右」指腎之元陽(命火);「歸」有屬于、趨向之意。二方是從腎氣丸衍化而來。左歸飲壯水之主,以補左腎真水,故名「左歸」;右歸飲益火之源,以補右腎命火,故名「右歸」。
如左歸飲去茯苓、炙甘草,加川牛膝、菟絲子、鹿膠、龜膠,蜜丸,則稱「左歸丸」。右歸飲去炙甘草,加菟絲子、鹿膠、當歸,蜜丸則稱「右歸丸」。
石斛夜光丸
出處:《原機啟微》
本方由石斛、天門冬、茯苓、甘菊花、干山藥、麥門冬、熟地黃、肉從蓉、青葙子、生地、枸杞子、羚羊角、草決明、杏仁、五味子、白蒺藜、川芎、炙甘草、黃連、防風、烏犀角、牛膝諸藥組成,蜜丸,溫酒或鹽湯送服。用于肝腎兩虧之瞳神散大,視物昏花,復視,及內(nèi)障等證。有滋補肝腎,明目消翳之功。
瞳神散大、視物昏花之證,多由陽衰陰弱,肝腎兩虧、精氣不能上輸于目所致。本方以石斛等大隊滋腎養(yǎng)肝之品,以壯水之主,使陰精充沛,得以上輸,而目自精明。「夜光」,即指夜里發(fā)光的物體。喻服本方后,眼睛明亮,亦可于夜間看見或辨認周圍事物,是亟言其功效之卓著也。故名「石斛夜光丸」。
正容湯
出處:《審視瑤函》
本方由羌活、白附子、防風、秦艽、膽南星、白殭蠶、制半夏、木瓜、甘草、茯神木十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加生姜水煎,去渣加酒沖服。用于風中絡(luò)脈之口眼喎斜癥。有袪風通絡(luò)之功。
「口眼喎斜」癥,是口歪斜而目不能緊臺之稱,多由于風痰阻于經(jīng)絡(luò)所致,類似現(xiàn)在之顏面神經(jīng)麻痹、中風后遺癥。由于服用本方之后,可以袪風化痰,疏通經(jīng)絡(luò),從而使歪斜不正之口眼、儀容恢復正常,故而名之「正容湯」。
平胃散
出處:《醫(yī)方類聚》
本方由陳皮、厚樸、蒼朮、甘草四味藥物組成。用于濕滯脾胃,氣機受阻所致之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口淡無味、嘔穢惡心、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等癥。有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
本方為健脾燥濕之常用方。方中四藥相伍,可使?jié)駶岬没?、氣機調(diào)暢,脾復健運,胃氣和降??骡x伯云:「《內(nèi)經(jīng)》以土運太過曰敦阜,其病腹?jié)M,不及曰卑監(jiān),其病留滿痞塞。……李東垣制平胃散,平胃土之卑監(jiān)也。……名曰平胃,實調(diào)脾承氣之劑歟?!埂秳h補名醫(yī)方論》張景岳云:「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梗ā毒霸廊珪罚┛梢姳痉綖槠街挝笟庵畡史Q「平胃散」。
本方加霍香、半夏名「不換金正氣散」,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濁之效。因喻其珍賈;本方加五苓散,則名「胃苓散」。
布袋丸
出處;《補要袖珍小兒方論》
本方由夜明砂、蕪荑、使君子、白茯苓、白朮、人參、炙甘草、蘆薈諸藥組成。用于小兒蟲疳,癥見體熱面黃,肢細腹大,發(fā)焦目暗者。有驅(qū)蛔消疳,補氣健脾之功。
「布袋」,依其制法而名。其法是:以上諸藥共為細末,湯浸蒸餅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以生絹袋盛之,須用精豬肉二兩,同藥一起煮,候內(nèi)熟爛,去袋,將所煮肉并汁令小兒食之,所懸之藥,第二日仍依前法煮食,只待藥盡為度。本方既能驅(qū)蛔,又能健脾,攻補兼施,標本同治,宜于蟲積而脾胃虛弱者,乃治小兒蟲宿之要方。因其用布袋貯藥煎煮的方法比較特殊,所以名曰「布袋丸」。
甘露消毒丹
出處:《溫熱經(jīng)緯》
本方由飛滑石、綿茵陳、淡黃芩、石菖蒲、川貝母、木通、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諸藥組成,神糊丸。用于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熱并重,癥見身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痛,身黃頤腫、無汗煩渴等。有利濕化濁,清熱解毒之功。
「甘露」,指甘美的雨露。老子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古人迷信以此為太平之瑞兆。王晉三云:「消暑在于消濕去熱……濕熱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氣潛消?!梗ā豆欧竭x注》)「消毒」,謂能消除毒疫之氣。本方清熱解毒,淡滲利濕,芳香化濁法賅備,用于濕溫,邪在氣分諸證,療效甚佳,以消除濕熱毒邪,有如「甘露」降臨,而暑氣潛消,因此稱為「甘露消毒丹。」
四生丸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
本方由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 生地黃四味藥物組成。用于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血色鮮紅,口干咽燥,舌紅或絳,脈弦數(shù)有力等證。有涼血止血之效。
本方為治血熱吐衄之要劑。古人認為,草木之性,生者涼,生者瀉,本方即取其涼瀉之義,其意在青嫩生鮮而解熱。吳鶴皋云:「陽乘于陰,血熱妄行,或吐或衄,此方亦良,統(tǒng)而論之,生之則寒,則四生皆能去火?!梗ā夺t(yī)方考》)綜觀全方,用三味性涼之品,清熱涼血以止血,又加艾葉一味溫藥,防其寒涼太過留瘀之弊。藥僅四味而全部生用,劑型為丸,故稱「四生丸」。
四物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四味藥物組成。用于營血虛滯之驚惕頭暈,目眩耳鳴,唇爪無華,婦人月經(jīng)量少或經(jīng)閉不行,臍腹作痛,舌質(zhì)淡,脈弦細或細澀等證。有補血和血調(diào)經(jīng)之功。
本方是從《金匱要略》膠艾湯化裁而來,為補血調(diào)經(jīng)的基礎(chǔ)方劑。張秉成曰:「一切補血諸方,又當從此四物而化也。」(《成方便讀》)王晉三曰:「四物湯,物,類也,四者相類而仍各具一性,各建一功」,并行不悖,芎歸入少陽主升,芍地入陰主降,芎窮郁者達之,當歸虛者補之,芍藥實者瀉之,地黃急者緩之。」(《古方選注》)本方皆補血入肝之品,共四味相類藥物配伍,故名「四物湯」。
本方加人參、黃者名「圣愈湯」(《蘭室秘藏》),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睡臥不寧,五心煩熱,作渴等癥。因其藥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潤,服之則氣血疏通,內(nèi)外調(diào)和,合乎圣度,又能愈病,故名之。
四維散
出處:《景岳全書》
本方由人參、制附子、炒干姜、炙甘草、烏梅肉諸藥為末,加水拌濕,蒸后烘干研勻,溫水調(diào)服。用于治療脾胃虛寒,滑脫至甚;或泄利不能止;或氣虛下陷,二陰血脫不能禁者。有溫補脾腎、固澀收斂之效。
「四維」,原意喻結(jié)物之大繩,象征決定事物存在變化的力量,這里指四肢。脾居中央而主四肢,為后天之本;腎寓陰陽而主封藏,為先天之本。兩者功能正常、則身體健康,病無由生。本方中用人參、炙甘草大補元氣;附子、干姜溫陽散寒;烏梅肉生津斂陰。諸藥配伍,可使脾運健,腎陽復,諸病悉除,從而四肢強勁,猶如國令行則四維張,故名「四維散」。
四逆湯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炙甘草、干姜、附子三味藥物組成。用于少陰病之四肢厥逆,惡寒蜷臥,吐利腹痛,下利清谷,神疲欲寐,口不渴,脈沉微細;以及太陽病欲汗亡陽之證。有回陽救逆之功。
「四逆」者,四肢逆冷也。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凡腎陽衰微,陰寒內(nèi)盛,或寒邪直中于三陰,以致陰陽之氣不相順接,皆可發(fā)為四逆之證。本方用附子、干姜回陽救逆,溫中袪寒;甘草和中益氣,補中安中。專治腎陽衰微,陰寒內(nèi)盛陽氣衰微之四肢厥逆證,用之可達回陽救逆,使四逆而愈,故稱「四逆湯」?!秱摗妨碛幸环矫杆哪嫔ⅰ梗芍烁什?、枳實、柴胡、白芍藥四味組成。用于治熱厥證。功能透解郁邪,調(diào)和肝脾。劑型功效不一,臨證應(yīng)用當予細察。
四神丸
出處:《證治準繩》
本方由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四味藥物組成,棗肉為丸。用于脾腎虛寒,證見五更泄瀉,不思飲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有溫腎、暖脾、收斂、止瀉之功。
本方為《本事方》二神丸合五味子散而成??马嵅疲骸阜螂u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因陽氣當至而不至,虛邪得從留而不去,故作瀉于黎明。其由有四:一為脾虛不能制水;一為腎虛不能行水;……一為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一為少陽氣無以發(fā)陳……」《古今名醫(yī)方論》本方四藥相伍,皆為溫藥,治療脾腎虛寒之五更泄瀉,功效神奇迅速,故稱「四神丸」。
「二神丸」由肉豆蔻、補骨脂組成:「五味子散」由五味子、吳茱萸組成。
四磨湯
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人參、檳榔、沉香、烏藥四味藥物組成。用于正氣素虛,肝氣橫逆,上犯肺胃而見之氣逆喘息,胸膈不舒,煩悶不食等癥。有破滯降逆,順氣扶正之功。
「四磨」,指四味藥物先磨濃汁再和水煎服的方法。由于方中諸藥均較堅實、非久煎不能出其性,但煎煮過久又恐芳香氣味散逸,而影響治療效果,故用此法,取其「磨則味全」之意,故稱「四磨湯」。本方用于治療因七情失調(diào)所致氣逆不降之證,服之行氣導滯、止痛降逆,又因方中用人參一味,可防三藥之副作用,俾行氣而不傷氣,破滯而不傷正,扶正袪邪而獲效。
《證治準繩》六磨湯,為本方加木香、枳殼,主治氣滯腹急便秘?!夺t(yī)方集解》五磨飲子,為本方去人參,加木香、枳實,主治氣厥或氣郁之實證。
四君子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四味藥物組成。用于脾胃氣虛,運化無力所致諸癥。有益氣補中,健脾養(yǎng)胃之功。
「君子」,古時泛稱才德出眾之人。張璐云:「氣虛者,補之以甘,參、朮、苓、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具沖和之德,故為君子」。(《張氏醫(yī)通》)王晉三曰:「湯以君子名,功專健脾和胃,以受水谷之精氣,而輸布于四臟,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梗ā豆欧竭x注》)本方為治療脾胃虛弱的基礎(chǔ)方。方中四味藥物皆平和之品,不偏不盛,不熱不燥,補而不峻,益而無害,取古語「君子致中和」之義,故名「四君子湯」。
本方加陳皮名「異功散」,治陽虛腹脹,食少諸證。名「異功」者,言其用之有特殊之功效也。
四色斷癇丸
出處:《幼科發(fā)揮》
本方由黃連、朱砂、膽南星、甘遂四味藥物組成,研為細末,粟米糊與豬心血桿為丸,燈蕊煎湯送服。用于小兒驚癇抽搐,日久不愈,一月一發(fā)或再發(fā)者。有袪風、鎮(zhèn)痙之功效。
由于本方之中,為四味顏色之藥配伍,黃連色黃,朱砂色赤,膽南星色黑,甘遂色白,故曰「四色」;加之本方服用之后,可使小兒之驚癇治愈,從此斷絕,不再復發(fā),故曰「斷癇」??偠灾幱盟纳?,其效治癇,因此命名為「四色斷癇丸」。
四妙勇安湯
出處:《驗方新編》
本方由金銀花、玄參、當歸、甘草四味藥物組成。用于脫疽(即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證見患處黯紅,微熱微腫,痛甚,煩熱口渴,或則潰爛,膿水淋漓,舌紅脈數(shù)等。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脫疽,乃因火毒內(nèi)蘊或寒濕化熱,血行不暢,氣血凝滯,瘀阻筋脈而致。本方尤適用脫疽潰爛,熱毒正盛而陰血耗傷者。方中銀花清熱解毒,當歸活血散瘀,玄參瀉火解毒,甘草清解百毒。四藥合用,既能清熱解毒,又可活血散瘀,洵脫疽之長方也?!杆拿睢拐?,言本方藥僅四味,功效絕妙,旦量大力專,服藥之后,勇猛迅速,使邪袪病除,身體健康,平安無虞,故稱「四妙勇安湯」。
生化湯
出處:《景岳全書》
本方由全當歸、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五種藥物組成,加黃酒、童便同煎。用于產(chǎn)后惡露不行,小腹冷痛之證。有活血化瘀,溫經(jīng)止痛之功。
唐容川云:「既產(chǎn)之后,身痛腰痛,惡血不盡,阻滯其氣,故作痛也。蓋離經(jīng)之血,必須下行不留,斯氣無阻滯,自不作痛,又能生長新血。若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且多痛楚,宜歸芎失笑散及生化湯治之。」又云:「血瘀能化之,則所以生之,產(chǎn)后多用?!梗ā堆C論》)張秉成云:「夫產(chǎn)后氣血大虛,固當培補,然有敗血不去,則新血亦無由而生,故見腹中疼痛等證,又不可不以去瘀為首務(wù)也。方中當歸養(yǎng)血,甘草補中,川芎理血中之氣,桃仁行血中之瘀,炮姜色黑入營,助歸、草以生新,佐芎、桃而化舊,生化之妙,神乎其神。用童使者,可以益陰除熱,引敗血下行故道也?!梗ā冻煞奖阕x》)本方有化瘀生新之功,能使瘀血得化,新血得生,故名「生化湯」。本方加人參名「加參生化湯」,以救產(chǎn)后氣血虛脫之危。
生脈散
出處:《內(nèi)外傷辨惑論》
本方由人參,麥冬、五味子三種藥物組成。用于氣陰不足之體倦氣短,口渴多汗,咽干舌燥;或久咳傷肺,脈來虛弱者。有益氣生津,斂陰止汗之功。
本方人參善補氣,麥冬能清氣,五味子可斂氣,三藥相伍,一補、一清、一斂,而具有益氣安陰,止津止渴,斂陰止汗作用,俾氣復而津回,汗止而陰存,氣陰充于脈道,則血流暢通。脈得氣則充,失氣則弱,本方能補氣陰,使脈復而生,汪昂云:「人有將死脈絕者,服此能復生之,其功甚大?!梗ā夺t(yī)方集解》)故名「生脈散」。李東垣以本方加黃者、甘草,名「生脈保元湯」,補氣之力更佳;更加當歸、白芍,名「人參飲子」,治氣虛喘咳,吐血衄血。
代刀散
出處:《外科全生集》
本方由皂角刺、炒黃者、生甘草、乳香諸藥組成,共為細末,陳酒送服。用于治療癰瘍內(nèi)已成膿,尚未穿破者。有補氣內(nèi)托,消腫排膿之效。
方中皂角刺潰膿消腫;黃者補氣托瘡;乳香散瘀止痛;甘草清熱解毒。諸藥配伍,可使成膿之癰瘡早曰潰破,膿出而愈?!复丁拐?,是言癰腫成膿,每須用刀切開排膿方能治愈。本方其效可代刀針,故名「代刀散」。
代杖丹
出處:《醫(yī)宗金鑒》
本方由丁香、蘇木、地龍、無名異、牡丹皮、肉桂、木鱉子、乳香、沒藥、自然銅十味藥物組成,為末蜜丸,黃酒送服。用于治療器械所致之外傷疼痛。有活血理氣,止痛止血之功。
「杖」,泛指棍棒,又為古代一種刑罰,即用大荊條、大竹板或棍棒拷打人之臀、腿或背部。本方之中運用大量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藥,配合溫陽理氣之品,對于被器械損傷肌肉、疼痛出血者最為適宜。猶如可以代替人受杖刑一樣,故名曰「代杖丹」。
代針散
出處:《瘍醫(yī)大全》
本方由木鱉子、川烏兩味藥物組成,水磨后以鵝翎掃刷瘡上,留豆大一處出膿,如藥水干再刷。用于治療惡瘡腫痛,日久不出膿者。有消癱排膿之功。
瘡癰日久,膿已釀成,而不能自行潰破者,往往需用刀或針刺切開排膿,以使腐膿去而新肌生,瘡癱之患得以痊愈。方中木鯊子潰癱消腫;川烏散寒止痛。兩藥共享,尤對陰疽腫毒之已成膿者,用之可自行破潰出膿,促其早愈。猶如用刀針切刺排膿一樣,故名曰「代針散」。
仙方活命飲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
本方由穿山甲、白芷、天花粉、皂角刺、當歸尾、甘草、赤芍藥、乳香、沒藥、防風、貝母、陳皮、金銀花諸藥組成。用于瘡癰腫毒初起,紅腫焮痛;或身熱微惡寒,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數(shù)有力等癥。有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之功。
《醫(yī)宗金鑒》云:「此方治一切癱疽,不論陰陽瘡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撋?,散瘀消腫,乃瘡癰之圣藥,誠外科之首方也」?!赶煞健梗忻扇怂鶄髦?,言其功效神;「活命」,謂有定痛回生之功。本方用于外科諸證,可使癰腫消而疼痛止,療效可靠,濟世活人,故稱「仙方活命飲」。本方又名「真人活命飲」,謂修真得道之人所制,均為溢美之辭。
白虎湯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四味藥物組成。用于陽明經(jīng)熱盛,或邪熱在氣分之壯熱,煩渴,口干舌燥,面赤惡熱,大汗出,脈洪大有力或浮滑等證。有清熱、除煩、生津之功。
「白虎」者,為四方宿名之一,是西方七宿的合稱,古代傳說中西方的金神,主氣在秋,秋金當令而炎暑自解。方中行云:「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陰獸?;[谷風冷,涼風酷暑消,神于解熱,莫如白虎?!梗ā稖責峤?jīng)緯》)本方用于陽明經(jīng)證,以大熱、大汗、大煩渴、脈洪大為用藥指征。服藥之后,其清熱解暑之力,猶如白虎金神般的疾猛迅速,使熱勢驟降,重證告愈,故名曰「白虎湯」。本方加人參名「白虎加人參湯」,益氣之功更佳;加蒼朮名「白虎加蒼朮湯」(《類證活人書》),有清熱燥濕之功;加桂枝名「白虎加桂枝湯」(《金匱要略》),有清熱疏表之功。
白雪糕
出處:《古今醫(yī)鑒》
本方由大米、糯米、山藥、芡實、蓮肉諸藥組成,共為細末,入白砂糖攪和令勻,入籠蒸糕,任意食用。用于治療病后脾胃虛弱之證。有健脾益胃、補虛扶羸之效。
本方所選之五種藥物,實為五種常用食物?!端貑枺K氣法時論》就有「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之說。方中大米、糯米為谷,以扶養(yǎng)胃氣;山藥為菜,以補益脾氣;芡實、蓮肉為果,以健脾和胃。諸藥配伍,對脾胃虛弱之證當然有益。且方中諸藥與白砂糖均為白色,如法蒸糕后,更是色白如雪,香甜可口,故名「白雪糕」。
失笑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五靈脂、炒蒲黃兩味藥物組成。用于瘀血停滯之月經(jīng)不調(diào),少腹急痛,痛經(jīng),產(chǎn)后惡露不行等癥。有活血袪瘀,散結(jié)止痛之功。
本方是治療血瘀作痛的常用方。方中二藥配伍,不僅能活血,且又能止血,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吳于宣曰:「是方用靈脂之甘溫走肝,生用則行血;蒲黃甘平入肝,生用則破血。佐酒煎以行其力,庶可直扶厥陰之滯,而有其推陳致新之功,甘不傷脾,辛能逐瘀,不覺諸證悉除,宜可以一笑而置之矣。」(《古今名醫(yī)方論》)「失笑」者,忍俊不住而發(fā)笑。此方僅二味平易之藥,竟能使瘀血疼痛霍然若失,其止痛效果之佳,使人忍不住發(fā)出笑聲。故稱之曰「失笑散」。
半夏瀉心湯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半夏、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黃連、大棗諸藥組成。用于胃氣不和,癥見心下痞滿不痛,或干嘔、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薄黃而膩,脈弦數(shù)。有和胃降逆,開結(jié)除痞作用。
本方主治小柴胡湯證因誤下傷中而形成的痞證?!钙Α拐?,即閉塞不通之意。心者,此處指心下,即胃也。留邪在心下,則胃脫有堵塞不適感。王旭高云「「瀉心者,實瀉胃也,心下痞即胃痞也?!梗ā锻跣窀哚t(yī)書六種》)王又原云:「不曰瀉胃而曰瀉心,恐混以苦寒,傷其胃陽,又誤為傳入陽明,以治陽明之法治之也。此仲景之微旨也。」(《名醫(yī)方論》)方中以半夏為主藥,重在辛溫散痞而和陰,有解除心下痞滿之效,故稱「半夏瀉心湯」
《傷寒論》中瀉心湯有五:半夏、生姜、甘草瀉心湯通治各種痞證;附子瀉心湯治痞證兼陽虛;大黃黃連瀉心湯則治邪火內(nèi)熾。
至寶丹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生烏犀屑、生玳瑁屑、琥珀、朱砂、雄黃、龍腦、麝香、牛黃、安息香、金箔、銀箔等藥物組成。用于中暑,中惡,中風,溫??;以及小兒驚厥屬于痰濁內(nèi)閉諸癥。有化濁開竅,清熱解毒之功。
張秉成曰:「方中犀角、牛黃,皆秉清靈之氣,有涼解之功;玳瑁、金箔之出于水;朱砂、雄黃之出于山,皆得寶氣,而可以解毒鎮(zhèn)邪。冰、麝、安息,芳香開竅……領(lǐng)諸藥以成其功,拯逆濟危,故得謂之至寶也。」(《成方便讀》)「至」者,極也,最也;「寶」者,珍實之物品也。本方為清熱熄風,鎮(zhèn)驚,豁痰開竅的重要方劑,用于熱邪內(nèi)擾,痰濁蒙閉心包諸證,療效顯著,是極珍貴的方劑之一,所以稱「至寶丹」。
地黃飲子
出處:《宣明論方》
本方由干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肉蓯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麥門冬、石菖蒲、遠志、生姜、大棗、薄荷諸藥組成。用于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口干不欲飲,舌苔浮膩,脈沉遲細弱之瘖痱證。功能滋腎陰,補腎陽,開竅化痰。
本方主治瘖痱證?!腐姟怪干鄰姴荒苎?;「痱」指足廢不能用。其證由下元虛衰,虛火上炎,痰濁上泛,堵塞竅道所致,故劉河間選用滋補腎陰的干地黃為主。王晉三曰:「飲,清水也。方名飲子者,言其煎有法也」。陳修園曰:「又微煎數(shù)沸,不令諸藥盡出重濁之味,俾輕清走于陽分以散風,重濁走于陰分以降逆?!狗街幸愿傻攸S為主,用清水微煎為飲服,取其輕清之氣,易為升降,迅達經(jīng)絡(luò),流走四肢百骸,以交陰陽,故名「地黃飲子」。
百合固金湯
出處:《醫(yī)方集解》
本方由生地黃、熟地黃、麥冬、百合、芍藥、當歸、貝母、生甘草、玄參、桔梗諸藥組成。用于肺腎陰虧,虛火上炎所致之咽喉燥痛,咳嗽氣喘,痰中帶血,手足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者。有養(yǎng)陰清熱,潤肺化痰之功。
本方為治肺腎陰虧咳嗽的常用方。方中以百合等潤肺生津之品為主,諸藥相伍,使肺腎得養(yǎng),陰液充足,虛火自清,痰咳得止。肺在五行中屬金,肺金不固則變生諸證。本方服之可使肺金寧而肺氣固,諸證自能隨之而愈,故名「百合固金湯」。亦有言「固金」為「固若金湯」之義,喻服之本方,可使肺氣健固,猶若金城湯池一般矣。
回春丹
出處:《敬修堂藥說》
本方由川貝母、陳皮、木香、白豆蔻、枳殼、法半夏、沉香、天竺黃、殭姜、全蝠、檀香、牛黃、麝香、膽南星、鉤藤、大黃、天麻、甘草、朱砂諸藥組成。用于小兒急驚,痰熱蒙蔽者。有清熱化痰,開竅定驚之功。
小兒急驚風,有熱、痰、風、搐四大臨床特征,為兒科「四大癥」之一。本方所治急驚風,系痰熱壅盛,內(nèi)閉心竅,熱動肝風所致。「回春」,謂冬去春來,草木重生之意。宋蘇拭有「檻內(nèi)群芳芽末吐,早已回春」之詞。后喻醫(yī)術(shù)高明、起死回生,為「妙手回春」。本方藥量雖小,藥方甚強,治療小兒急驚風療效卓著,猶如「妙手回春」,使患者迅速恢復健康,所以名曰「回春丹」。
舟車丸
出處:《景岳全書》
本方由黑牽牛、甘遂、芫花、大戟、大黃、青皮、陳皮、木香、檳榔、輕粉諸藥組成。用于水腫水脹,形氣俱實之口渴,氣粗,腹堅,大小便秘,脈沈數(shù)有方等癥。有行氣逐水之功。
張秉成云:「此方用牽牛瀉氣分,大黃瀉血分,協(xié)同大截、甘遂、芫花三味大劑攻水者,水陸并行;再以青皮、陳皮、木香,通理諸氣,為之先導;而以輕粉之無竅不入者助之,故無堅不破,無水不行,宜乎有舟車之名?!梗ā冻煞奖阕x》)本方為諸攻逐劑中甚者,服之可使水濕之邪,從大小便迅速排出,其峻猛之勢,猶如順流之舟,下坡之車,順勢而下,使水濕之邪蕩然無阻。所以叫做「舟車丸」。本方去檳榔名「舟車神佑丸」(《醫(yī)宗金鑒》),功效相同。
血府逐瘀湯
出處:《醫(yī)林改錯》
本方由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實、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諸藥組成。用于胸中瘀血,阻礙氣機、兼肝郁氣滯之瘀血證,證見胸痛、頭痛曰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舌質(zhì)黯紅,脈澀或弦緊等。有活血袪瘀、行氣止痛之功。
本方原為治瘀血內(nèi)阻胸部,氣機失暢以致胸痛胸悶之劑。王清任認為隔膜的低處,且如池,滿腔存血,名曰「血府」。于是根據(jù)「血府」可以產(chǎn)生「血瘀」的理論,創(chuàng)立此方。本方從桃紅四物湯化裁而來,不僅可行血分之瘀滯,又可解氣分之郁結(jié),活血而不耗血,袪瘀又能生新,使「血府」之瘀逐去而氣機暢通,從而諸證悉除,故名「血府逐瘀湯」。
安宮牛黃丸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牛黃、郁金、犀角、黃芩、黃連、雄黃、山梔子、朱砂、梅片、麝香、珍珠、金箔衣諸藥組成。用于溫熱病熱邪內(nèi)陷心包,痰熱壅閉心竅所致之高熱煩躁、神昏諳語等癥。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之功。
「宮」,本義指帝王住所,此處指心包而言。心包,即心之包膜,為心之外圍。心為君主之宮,心包猶主之宮城。溫熱邪毒內(nèi)陷,心包即代心受邪,故熱擾神明出現(xiàn)神昏擔語,稱為「熱入心包」。方中以牛黃清心解毒,內(nèi)透包絡(luò)為主,合諸藥為丸,以清內(nèi)陷心包之熱邪,從而使熱邪得清,心神方能「安」居其「宮」,故稱「安宮牛黃丸」。
安奠二天湯
出處:《傅青主女科》
本方由人參、白朮、扁豆、炙甘草、熟地黃、山藥、山萸肉、杜仲、枸杞諸藥組成。用于妊振少腹疼痛,胎動不安。有補益脾腎之效。
「安奠」,穩(wěn)穩(wěn)地奠定;「二天」,即指脾腎,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傅青主云:「胎動乃脾腎雙虧之證,自非大用參、朮、熟地補陰補陽之品,斷不能挽回于頃刻。世人畏用參、朮,或少用以冀見功,見證不的,是以寡效,此方正妙在多用也?!梗ā陡登嘀髋啤罚┍痉街T藥合用,能使脾腎之先、后天得以補益,從而腎氣旺盛,脾氣充足,陰陽和調(diào),氣血相濡,維持妊振的需要,保證胎元的發(fā)育,而無胎動不妥,妊娠腹痛之虞。故名「安奠二天湯」。
交泰丸
出處:《韓氏醫(yī)通》
本方由黃連、肉桂兩味藥物組成。用于心火偏亢,腎陰不足之心煩失眠,多夢怔忡,盜汗遺精等癥。有清心火,溫腎陽,交通心腎之功。
心屬火,主藏神,位居于上;腎屬水,主藏精,位居于下。在正常情況下,心火下交于腎,以溫腎陽;腎水上承于心,以養(yǎng)心陰。心腎交通,水火既濟,則百病不生。反之,心火亢于上,腎陽衰于下,則諸證叢生。本方藥僅兩味,黃連苦寒以清心火,肉桂辛熱以溫腎陽,有交通心腎的作用。服之可使水火既濟,心腎交通,心火、腎水兩者,泰然共處,相安無事,故名「交泰丸」。
如意金黃散
出處:《外科正宗》
本方由天花粉、黃柏、大黃、姜黃、白芷、紫厚樸、陳皮、甘草、蒼朮、天南星十味藥物組成,研為極細末,未成膿用茶湯同蜜調(diào)外敷,成膿用蔥湯同蜜調(diào)敷等。用于癰疽,發(fā)背,疔瘡,乳癌,跌仆損傷,濕痰流毒,及大頭天行,天庖瘡,小兒丹毒,皮膚赤腫等證。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方中天花粉、黃柏、大黃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姜黃、白芷活血袪風,消腫止痛;蒼朮、厚樸、南星、陳皮、甘草袪濕化痰,消腫止痛。凡癰瘍瘡癤初起焮紅腫痛者,局部外敷尤宜?!溉缫狻?,是一種象征吉祥的器物,此處指稱心隨意講;「金黃」,是指藥物粉末呈金黃色,故以此命名之。
更衣丸
出處:《先醒齋醫(yī)學廣筆記》
本方由朱砂、蘆薈兩味藥物組成,取酒和丸,用黃酒沖服。用于治療腸胃燥結(jié),大便不通,心煩易怒,睡眠不安諸證。有瀉火通便之功。
本方主治腸結(jié)便秘之證。方中僅用藥二味:朱砂性寒、有重墜下達之功;蘆薈味苦,有膏滋潤腸之效。相伍為用,可使胃關(guān)開啟,腸胃積熱所致之秘結(jié)霍然而除?!父隆梗艜r稱大、小便之婉辭?!墩摵猓闹M》云:「夫更衣之室,可謂臭矣?!箍马嵅疲骸腹湃巳霂馗拢蕿榇送枇⒚?。用藥之義,以重墜下達而奏功?!梗ā豆沤衩t(yī)方論》)喻熱結(jié)便秘之病者,服本方丸劑后,在短時間內(nèi)大便通暢,當即入廁,諸證消失。故稱「更衣丸」。
坎離既濟丸
出處:《沉氏尊生書》
本方由當歸、熟地、生地、山茱萸、牛膝、天冬、麥冬、五味子、山藥、龜版、知母、黃柏、川芎諸藥組成。用于陰精虧損所致之陰虛陽亢,癥見煩燥易怒,五心煩熱、盜汗失眠;或遺精,性欲亢進,舌紅而干,脈象細數(shù)等。有滋陰降火之功。
「坎」,八卦之一,卦形象征水;「離」亦為八卦之一,卦形象征火。古人謂腎為坎水,心為離火。「既濟」,六十四卦之一,離下坎上?!兑祝葷罚骸赶笤唬骸核诨鹕?,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本方功能滋腎水而降心火,服之可使心腎之水火上下交通相濟,以防陰虛陽亢之癥由生。故名「坎離既濟丸」。
完帶湯
出處:《傅青主女科》
本方由炒白朮、炒山藥、人參、炒白芍、車前子、制蒼朮、甘草、陳皮、黑芥穗、柴胡諸藥組成。用于脾虛帶下,證見帶下色白或淡黃,清稀無臭,面色 [ 白光 ] 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濡弱。有補脾舒肝,化濕止帶之功。
帶下之證多與帶脈有關(guān)。帶脈屬奇經(jīng)八脈之一,帶脈圍腰一周,有如束帶,能約束諸脈,所以有「諸脈皆屬于帶」之說。如果帶脈失常,不能約束則為帶下。本方肝脾同治,量大者補養(yǎng),量小者消散,寓補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內(nèi),為脾虛肝郁,濕濁下注,帶下不止的常用方,服之可舒肝木,健脾運,消濕濁,從而使綿綿之白帶完全中止,故名「完帶湯」。
防風通圣散
出處:《宣明論方》
本方由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芒硝、連翹、薄荷、麻黃、石膏、桔梗、黃芩、白朮、梔子、荊芥穗、滑石,甘草十七味藥物組成,共為粗末,加生姜水煎服。用于外感風邪,內(nèi)有蘊熱,表里皆實之證。有疏風解表,清熱瀉下之功。
吳琨云:「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漬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袪諸經(jīng)之游火;風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而甘草、白朮,所以和胃氣而健脾。……本方名通圣,極言其用之妙耳」。(《古今名醫(yī)方論》)由于本方以防風為主藥,表里雙解,效果良好,故而命名「防風通圣散」。
抱龍丸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天竺黃、雄黃、朱砂、麝香、膽南星諸藥組成,甘草水為丸。用于小兒急驚,痰熱內(nèi)壅,身熱昏睡,呼吸氣粗,四肢抽搐等癥。有清熱化痰,開竅安神之功。
「龍」,這里指肝,「抱龍」者,鎮(zhèn)肝也;因肝屬木,應(yīng)東方,青龍亦屬木,木生火,肝為心母。且心藏神、肝藏魂。小兒急驚,多由內(nèi)熱熾盛所致,以鎮(zhèn)肝熄風,清心滌痰為大法。本方既清熱熄風,又開竅定驚,能清肝寧心,安神定魂,從而驚風得平,幼兒健壯。故名曰「抱龍丸」。又曰,本方有驅(qū)邪保赤之功,可達抱子成龍之望,故名。
抵當湯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水蛭,虻蟲、桃仁、大黃四味藥物組成。用于下焦蓄血所致之少腹?jié)M痛,小便自利,身黃如疸,精神發(fā)狂等癥。有攻逐蓄血之功。
「抵當」的方名意義,說法不一:一謂非大毒猛厲之劑不足以抵擋其熱結(jié)蓄血之證;一謂抵當乃抵掌之訛,抵掌是水蛭一藥的別名(陸淵雷引山田氏語),本方以其為主藥,因而得名。但也有謂「抵當」為「至當」者,如王晉三曰:「抵當者,至當也。蓄血者,至陰之屬,真氣運行而不入者也,故草木不能獨治其邪,務(wù)必以靈幼嗜血之蟲為向?qū)Аow者走陽路、潛者走陰路,引領(lǐng)桃仁攻血,大黃下熱,破無情之血結(jié),誠為至當不易之方,毋懼乎藥之險也。」(《古之選注》)或曰,本方有攻逐蓄血之功,可宜抵當攻之處,故名。
抵當丸亦出自《傷寒論》,藥味相同,僅劑量略少,制丸服,適于病久勢緩者。
奔豚湯
出處:《金匱要略》
本方由甘草、川芎、當歸、半夏、黃芩、葛根、芍藥、生姜、甘李樹根皮諸藥組成。用于治奔豚,證見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等。有溫散寒邪,平?jīng)_降逆之功。
奔豚,又名賁豚、奔豚氣,曰腎之積。證見有氣從腹上直沖胸脘、咽喉,發(fā)作時痛苦劇烈,或腹痛,或往來寒熱。病延日久,可見咳逆、骨痿、少氣等癥。王晉三云:「賁,與『憤』同,俗稱奔;豚,尾后竅;又,小豕也。病從腹中氣攻于上,一如江豕之臀憤起而攻也?!梗ā豆欧竭x注》)本方為治腎水凌心所致的奔豚病的專方,故名「奔豚湯」。
厚樸溫中湯
出處:《內(nèi)外傷辨惑論》
本方由姜厚樸、橘皮、炙甘草、草豆蔻仁、茯苓、木香、干姜諸藥組成。用于脾胃寒濕、氣滯所致之脘腹脹滿痞痛,或客寒犯胃,時作疼痛等癥。有溫中理氣,燥濕除滿之功。
厚樸辛溫苦燥,入脾胃二經(jīng),功能溫中散滿。張錫純譽之為「溫中下氣之要藥」。本方以厚樸為主藥,配諸藥合用于治療脾胃寒濕、氣滯之證,有溫中行氣,散滿止痛之效,使寒濕去而氣滯行,痞滿除而疼痛消,故稱「厚樸溫中湯」。
青娥丸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補骨脂、胡桃仁、杜仲三味藥物組成,加蒜熬膏為丸。用于治療腎虛腰痛如折,俯仰不利,轉(zhuǎn)側(cè)艱難。有補肝腎、壯筋骨,止腰痛之功。
「青娥」,古時女子用青黛畫眉,后來泛指青年女子。傳說乃唐知廣州太尉張壽明得本方于南番,服用之后使白須發(fā)轉(zhuǎn)為烏黑,所以有「奪得青光來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髯」之詩句,贊美此方的神妙。由于本方有溫補肝腎之功,服后可使肝腎充足,腰痛若失,須發(fā)烏黑,筋骨強壯,從而體健年輕,可與青年女子相媲美,故名「青娥丸」。
抽薪飲
《景岳全書》本方由黃芩、石斛、木通、炒梔子、黃柏、枳殼、甘草、澤瀉八味藥物組成。用于火熱熾盛之面紅耳赤,狂言亂語,小便赤澀,大便干結(jié)之癥。有較強的清熱瀉火功效。
古有「釜底抽薪」之成語,「釜」即鍋也,是說從鍋底取掉薪柴,鍋里的水就不會沸騰,這是一種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本方以此命名,其意是在火熱熾盛之時,服用清熱瀉火之重劑,猶如從「釜底」抽出柴火一樣,從而火勢不會蔓延,病情不再發(fā)展。
固沖湯
出處:《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炒白朮、生黃者、[火段]龍骨、[火段]牡蠣、山萸肉、生杭芍、海螵哨、茜草、棕邊炭、五倍子諸藥組成。用于沖脈不固,證見血崩或月經(jīng)過多,色淡清稀,心悸氣短,舌質(zhì)淡,脈細弱或虛大者。有益氣健脾,固沖攝血之功。
「沖」,即沖脈,為奇經(jīng)八脈之一。沖為血海,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精氣充足則沖脈盛,血海盈,故月事以時下。若脾胃虛弱,統(tǒng)攝無權(quán),則沖脈不固,而致崩漏或月經(jīng)過多之證。本方止血而不留瘀,健脾又能固沖,專治氣虛沖脈不固所致之崩漏或月經(jīng)過多,有固沖攝血作用,故名「固沖湯」。
虎潛丸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黃柏、龜版、知母、熟地黃、陳皮、白芍藥、鎖陽、虎骨、干姜諸藥組成,蜜丸,淡鹽湯下。用于肝腎陰虧所致之腰膝酸楚,筋骨痿軟,腿足瘦弱,步履不便,舌紅少苔,脈細弱等證。有滋陰降火,強壯筋骨之功。
張璐云:「虎體陰性,剛而好動,故欲其潛,使補陰藥咸隨其性,潛伏不動,得以振剛勁之力,則下體受蔭矣」。(《張氏醫(yī)通》)費伯雄云:「虎潛丸息肝腎之虛風,風從虎,虎潛則風息也。」(《醫(yī)方論》)葉仲堅云:「是方以虎名者,虎于獸中稟金氣之至剛,風生一嘯,特為肺金取象焉;其潛之云者,金從水養(yǎng),母隱子胎,故生金者必麗水,意在納氣歸腎也?!梗ā豆沤衩t(yī)方論》)本方為治肝腎陰虧,精血不足所致痿證之效方。服之可使精血受益,肝腎得補,陰精固守,猶如虎潛山林,從而筋骨強壯,痿證自愈,健步有方,故稱「虎潛丸」。
金鈴子散
出處:《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本方由川楝子、延胡索兩藥組成。用于肝氣郁滯,氣郁化火所致之胸腹脅肋疼痛,或痛經(jīng),癥氣痛,時發(fā)時止,食熱物則痛增,舌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等癥。有疏肝泄熱,行氣止痛之功用。
本方為治療肝郁化火,氣滯血瘀諸痛的常用劑。藥雖兩味,但功效卓著。方中川棟子清熱行氣,泄氣分之熱而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氣,行血分之滯而止痛。服本方可使肝郁解而熱自清,氣血行而疼痛止?!豆欧竭x注》曰:「金鈴子散一泄氣分之熱,一行血分之滯。……方雖小制,配合存神,卻有應(yīng)手取愈之功,勿以淡而忽之。」由于川楝子亦名「金鈴子」,本方以其為主藥,且劑型為散,用酒調(diào)下,故稱「金鈴子散」。
金鎖固精丸
出處:《醫(yī)方集解》
本方由沙苑蒺藜、欠實、蓮須、龍骨、牡蠣諸藥組成,以蓮子粉糊為丸,鹽湯服下。用于腎虛不固所致之遺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酸軟,腰痛耳鳴,舌淡苔白,脈象細弱等癥。有固腎澀精之功。
「金鎖」,形容其堅固如金制之鎖;「固精」,謂固斂腎氣,秘澀陰精之效。人之精藏于腎,腎氣固則精自斂藏,腎氣虛則精關(guān)不固而遺泄。本方專為治療腎虛滑精之證而設(shè)。方中諸藥合用,既可補腎,又能澀精,實為標本兼顧,偏于治標之效方。服之能像金鎖一樣把守住精關(guān),使腎氣秘固,遺精滑泄自止。故名「金鎖固精丸」。
定志丸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石菖蒲、遠志、白茯神、人參組成,蜜丸,朱砂為衣,米飲湯下。用于心神不安,驚悸健忘,情志抑郁;或言語錯亂,喜笑發(fā)狂,及近視等癥。有補心強志之功。
「定」,有安定之意;「志」,指神志,「意之所存謂之志」,又稱喜、怒、思、憂、恐為「五志」。本方有益氣安神,寧心定志的功效,服之可使心神安定,五志歸常,諸證悉除,身體健康,故稱「定志丸」。
定喘湯
出處:《攝生眾妙方》
本方由白果、麻黃、蘇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黃芩、半夏諸藥組成。用于風寒外束,痰熱內(nèi)蘊所致之哮喘,證見痰多氣急,痰稠色黃;或見惡寒發(fā)熱,舌苔黃膩,脈象滑數(shù)等。有宣降肺氣,定喘化痰之功。
哮喘,是指呼吸急促,連續(xù)不得息,喉間有喘鳴的病癥。哮與喘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大凡哮必兼喘,而喘不必兼哮。虞摶云:「大抵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續(xù)不能以息者,謂之喘」。(《醫(yī)學正傳》)本方宣、清、降三法合用,既能散肺寒,又能斂肺氣。服之可使風寒外解,肺氣宣暢,痰熱得泄,于是哮喘得以平定,故名「定喘湯」。
河車大造丸
出處:《活人心統(tǒng)》
本方由紫河車、龜版、黃柏、杜仲、牛膝、天冬、麥冬、人參、熟地黃、茯苓諸藥組成。用于肝腎虛損所致之腰酸腿軟,骨蒸潮熱,夢遺滑精等癥。有大補真元,滋陰降火之功。
紫河車,即胎盤,有補氣養(yǎng)血,溫腎益精作用。本方以其為主,偕諸藥滋陰補陽,法備力宏。謝觀云:「此方又能烏須黑發(fā),聰耳明目,有奪天造化之功」。(《中國醫(yī)學大辭典》)王晉三宗此方而加減變通,另制一方(即上方去龜版、麥、參、苓、加生地、當歸、枸杞、肉礎(chǔ)蓉、鎖陽蜜丸),亦名河車大造丸,謂:「大造者,其功之大,有如再造,故名」。(《古方選注》)本方借后天以補先天,療虛損功同大造,故稱「河車大造丸」。
保元湯
出處:《博愛心鑒》
本方由黃耆、人參、甘草、肉桂、生姜(《景岳全書》有糯米而無生姜)諸藥組成。用于虛損勞怯,元氣不足,及痘瘡陽虛頂陷,血虛漿清,不能灌漿者。有補氣溫陽之功。
元氣,即人身真元之氣,本藏于腎,為脾胃水谷之氣與肺吸入之清氣化臺而成。元氣足則精充神旺,元氣虛則精衰神疲。王晉三云:「元氣者,未生之前所固有之氣也。不用升降固澀疏泄,但維持固護之,故曰保元」。(《古方選注》)柯韻伯云:「保元者,保守其元氣之謂也」。(《古今名醫(yī)方論》)本方乃魏桂巖從李東垣黃耆湯借治痘證發(fā)展而來。諸藥同用,合奏保守真元之氣的功效,故稱「保元湯」。
保和丸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諸藥組成,蜜丸,麥芽湯送下。用于食積停滯,證見胸脫痞滿,腹脹時痛,噯腐吞酸,厭食嘔惡,或大便泄瀉,脈滑者。有消食和胃之功。
本方為消食化積之輕劑,宜于食積不甚者。方中山楂善于消肉食之積;神曲尤長消酒食之積;萊菔子又能消面食之積。輔以行氣化滯,健脾和中,清熱散結(jié)之品,配伍恰當,功效平和,服之可使食滯得消,胃氣得降,而能保脾胃安和無虞。正如張秉成云:「此為食積痰凝,內(nèi)瘀脾胃,正氣未虛者而設(shè)也……此方雖純用消導,畢竟是平和之劑」(《成方便讀》)故名曰「保和丸」。
本方加白朮名「大安丸」,消食兼健脾益氣,尤適于小兒食積脾虛者。
宣痹湯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防己、杏仁、滑石、連翹、山梔、薏苡仁、半夏、晚蠶砂、赤小豆皮諸藥組成。用于濕熱痹證,證見寒戰(zhàn)熱熾,骨節(jié)煩痛,面目萎黃,小便短赤,舌苔灰滯或黃膩。有清利濕熱,宣通經(jīng)絡(luò)之功。
濕熱為痹,其邪循經(jīng)入絡(luò),非一般袪風勝濕藥可治;經(jīng)絡(luò)之邪,非宣散暢達不能出。故用連翹、杏仁等宣暢氣機,滑石、蠶砂等清宣濕熱,使?jié)駸岬眯酝醋灾?。正如《溫病條辨》所示:「痹證總以宣氣為主,郁則癖,宣則通也。」。本方功專宣通濕熱之痹,故名「宣痹湯」。
宣白承氣湯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生石膏、生大黃、杏仁粉、括蔞皮四味藥物組成。用于治療陽明溫病,腑氣不通,肺氣不降,便秘,痰涎壅滯,脈左寸實大者。有宣降肺氣、清化痰熱之效。
肺其色應(yīng)白,與大腸相表里,主宣發(fā)肅降,腑氣則賴肺氣的肅降得以暢通。痰熱內(nèi)蘊,肺氣不降,則變證叢生。本方中生石膏清泄肺熱;生大黃瀉熱通便;杏仁粉宣肺止咳;瓜蔞皮潤肺化痰,諸藥同用,司使肺氣宣降,腑氣暢通,痰熱得清,咳喘可止?!感住?,指宣通肺氣;「承氣」,謂承順腑氣,故名「宣自承氣湯」。
飛龍奪命丹
出處:《外科正宗》
本方由輕粉、冰片、麝香、血竭、膽礬、寒水石、干蟾酥、乳香、沒藥、朱砂、銅綠、雄黃、蝸牛、蜈蚣諸藥組成。用于腦疽,疔瘡,發(fā)背,痘癩疔毒,乳癰疽,附骨疽,一切無名腫毒,惡瘡;或麻木嘔吐,或昏憒咬牙者。有清熱解毒,消疔散癰之功。
「飛龍」,蜈蚣別名,亦稱飛天蜈蚣?!笂Z命」,即奪回生命。本方為治疔疽惡瘡的有效方劑,方中多用有毒攻邪之藥,用量應(yīng)慎審。原方注明,服時須用蔥白嚼爛包藥丸,黃酒送服。服后宜避風蓋被微汗,病在上者食后服,病在下者食前服。由于方中以蜈蚣等藥以毒攻毒,服后可從病魔惡掌中奪回患者性命,故稱「飛龍奪命丹」。
風引湯
出處:《金匱要略》
本方又名「紫石湯」。由大黃、干姜、龍骨、桂枝、甘草、牡蠣、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十二味藥物組成,共為粗末,取三指撮,以井花水煎服。用于大人風癇掣引,小兒驚癇瘈瘲,日數(shù)十發(fā)者。有清熱熄風,鎮(zhèn)痙潛陽之效。
「風引」,是風癇掣引之簡稱。風癇,是癇證之一,發(fā)作時項強直視,不省人事,甚至牙關(guān)緊閉,多因肝經(jīng)積熱所致?!赋敢故秋L癇的一種癥狀,類似抽搐,手足掣動。因本方能治療風癇,制止抽搐,故以此而命名。
活絡(luò)丹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川烏、草烏、地龍、天南星、乳香、沒藥六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酒面糊丸,空心日午冷酒送服。用于風寒濕邪留滯經(jīng)絡(luò),流注手腳,筋脈攣急,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亦治中風后手足不仁,日久不愈等證。有溫經(jīng)通絡(luò),搜風除濕,袪痰逐瘀之功。
張秉成云:「夫風之中于經(jīng)也,留而不去,則與絡(luò)中津液氣血渾合不分,由是衛(wèi)氣失于常道,絡(luò)中之血,亦凝而不行,絡(luò)中之津液,則結(jié)而為痰。……然治絡(luò)一法,較治腑治臟為難,非湯劑可以蕩滌,必須用峻利之品,為丸以搜逐之」。(《成方便讀》)方中諸藥合用,可使風寒濕邪、痰濁、瘀血盡袪,有活血通絡(luò)之效,故名「活絡(luò)丹」,亦名小活絡(luò)丹。而「大活絡(luò)丹」為《蘭臺軌范》方,由五十味藥組成,有扶正袪風,活絡(luò)止痛之功。
建瓴湯
出處:《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生山藥、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地黃、生杭芍、柏子仁諸藥組成。用于肝陽上亢之頭目眩暈,耳鳴目脹,心悸健忘,夢多失眠,脈弦硬而長等癥。有鎮(zhèn)肝熄風之功。
「建」,音蹇,通湕,倒水、潑水之意;「瓴」,一指盛水之瓶,一指瓦溝?!附病篂椤父呶萁病钩烧Z的省句。本方中重用滋養(yǎng)陰液,柔肝熄風之品,輔以重鎮(zhèn)潛陽,養(yǎng)血安神之藥,既能平肝潛陽,又能寧心安神,使肝陽得平,內(nèi)風熄除,心神安守,諸證自解。比喻服用本方后,其鎮(zhèn)肝熄風之效,好象瓶水從高屋脊上向下傾倒,言其居高臨下,不可阻擋之勢。張錫純認為「服后能使腦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腦充血之證自愈」。故名「建瓴湯」。
泰山盤石散
出處:《景岳全書》
本方由人參、黃耆、當歸身、川續(xù)斷、黃芩、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白朮、砂仁、炙甘草、糯米諸藥組成。用于婦人氣血兩虛,倦怠少食,有墜胎先兆者。有補氣,養(yǎng)血,安胎之功。
「泰山」,四大名山之一,即東岳泰山;「盤石」,《易.漸》:「鴻漸于盤」。王粥注:「罄,山石之安者」。比喻厚重而堅固不動之石。本方為八珍湯化裁而來。方中除用補氣養(yǎng)血之品外,再加補肝腎安胎類藥,服之可使妊婦氣血足而胎元固,肝腎補而胞宮安。其保胎元之功效猶如泰山之固,盤石之堅也。故稱本方為「泰山罄石散」。
秦艽扶羸湯
出處:《楊氏家藏方》
本方由柴胡、人參、鱉甲、秦艽、地骨皮、半夏、紫苑、炙甘草、當歸九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加生姜、烏梅、大棗為引,水煎食后服。用于治療肺痿,骨蒸勞嗽,或寒或熱,聲嘎羸瘦,自汗,四肢怠惰,飲食不香等癥。有滋陰清熱之功。
「羸」者,瘦弱也?!抖Y記.問喪》云:「身病體羸,以杖扶病也」。本方以秦艽為君,清虛熱,退骨蒸,合諸藥共奏育陰清熱,除癆止嗽之效,可扶助因肺痿勞嗽而瘦弱不起之患者,使之較快地恢復健康,故名曰「秦艽扶羸湯」。
真武湯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茯苓、芍藥、生姜、白朮、附子五種藥物組成。用于脾腎陽虛,水邪為患之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惡寒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脈沉者;以及太陽病,發(fā)汗而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 [ 目閏 ] 動,振振欲擗地者。有溫陽利水之功。
真武,又名玄武,為四方宿名之一,是北方七宿的臺稱,因其虛危兩宿形似龜(玄)、蛇(武),故稱玄武?!夺t(yī)宗金鑒》云:「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以之名湯者,賴以鎮(zhèn)水之義也。」《漢方精義》亦云:「名真武者,全在鎮(zhèn)定坎水,以潛其龍也。」本方溫腎行水之功,猶如真武之神,能以降龍治水,威懾水患,故名「真武湯」。
真人養(yǎng)臟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白芍藥、當歸、人參、肉桂、白朮、肉豆蔻、炙甘草、木香、訶子、炙罌粟殼諸藥組成。用于瀉痢日久,脾腎虛寒所致之大便滑脫不禁舌淡苔白,脈象沉遲等癥。有溫中補虛,澀腸止瀉之功。
「真人」,道家稱存養(yǎng)本性之得道者。即《內(nèi)經(jīng)》所謂「提掣天地、把握陰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的修真得道之人?!葛B(yǎng)臟」,指溫養(yǎng)臟腑。本方為治療虛寒瀉痢的效方,有溫養(yǎng)脾腎,澀腸固脫作用。服之可使已傷之臟氣得以補養(yǎng),虛寒之瀉痢,滑脫不禁諸癥自愈,故名「針人養(yǎng)臟湯」?;蛟茷槲簟讣冴栒嫒恕顾疲视置讣冴栒嫒损B(yǎng)臟湯」。均系托名而已。
振頹丸
出處:《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人參、炒白朮、當歸、制馬錢子、乳香、沒藥、穿山甲、蜈虹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 6 克,無灰酒送下。 用于治療肢體痿廢,以及偏枯、麻木等癥。有益氣活血、舒筋通絡(luò)之效。
肢體痿廢,是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漸至肌肉萎縮而不能隨意運動的一類病證。方中人參、白朮益氣健脾;當歸養(yǎng)血活血;乳香、沒藥行氣活絡(luò);制馬錢子舒筋止痛;穿山甲活血通經(jīng);蜈蚣袪風止痙。諸藥配伍,對痿廢之證自當有效。「振」,有振起之意;「頹」,乃衰敗之謂。言服本方后,可使痊廢之肢體重新振起,以至恢復正常,故名「振頹丸」。
桃花湯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赤石脂、干姜、粳米三味藥物組成。用于久痢不愈之下痢膿血,色暗不鮮,腹痛喜按、喜溫,舌淡苔白,脈遲弱或微細等癥。有澀腸止瀉之功。
「桃花」,是說赤石脂其色赤白相間,別名桃花石,加之本方煎煮成湯,其色淡紅,鮮艷猶若桃花一般,故稱「桃花湯」。本方以重澀之赤石脂為主藥,入下焦血分而固脫;干姜之辛溫,暖下焦氣分而補虛,粳米之甘溫,佐以上二藥而健脾和胃。為脾腎陽衰,下焦不能固攝所致下痢證之特效方,有溫中澀腸作用。
梅花點舌丹
出處:《外科證治全生集》
本方由熊膽、冰片、雄黃、硼砂、血竭、葶歷子、沉香、乳香、沒藥、珍珠、牛黃、麝香、蟾酥、朱砂諸藥組成,金箔為衣。用于治療疔毒惡瘡,無名腫毒,紅腫癰癤,咽喉腫痛等癥。有清熱解毒,消疔散癰癤之功。
冰片中之上品,又名「梅花冰片」。服藥時將丸藥放在舌尖之上,以麻為度,俗稱「點舌」;或以蔥白打碎包住藥丸,用陳酒沖服,亦可用醋化開涂敷患處。為了強調(diào)主藥及服用方法,故稱「梅花點舌丹」。
桂枝新加湯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桂枝、芍藥、炙甘草、生姜、大棗、人參六味藥物組成,芍藥、生姜份量加重,又稱「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用于氣血營衛(wèi)不足所致之身痛、感冒等癥。有益氣養(yǎng)營,袪邪止痛之功。
名「新加湯」者,是張仲景說明此方系在前人所創(chuàng)桂枝湯的基礎(chǔ)上,調(diào)整用量并增加藥味化裁而成。這正是張仲景治學嚴謹,實事求是高尚醫(yī)德的體現(xiàn)。劉渡舟教授曾由此而推出:「《傷寒論》中一百一十三方,絕大多數(shù)是張仲景博采所得,而非其一人所首創(chuàng)」之語。
咯血方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青黛、瓜蔞仁、山梔、訶子、海蛤粉五種藥物組成。用于肝火灼肺所致之咳嗽痰中帶血,痰質(zhì)濃稠,咯吐不爽,心煩口渴,頰赤便秘,舌苔黃,脈弦數(shù)等癥。有清熱化痰,止咳止血之功。
咯血一證,原因甚多,肝火灼肺即其因之一。本方用青黛、山梔瀉肝涼血;瓜蔞仁、海蛤粉清肺化痰;再加訶子斂肺止咳。諸藥同用,可瀉肝火以涼血,清肺熱以止咳,共奏清肝寧肺之功,使火不犯肺,則肺氣肅降,痰飲得化,咳嫩寧息,咯血自止。故名「咯血方」。
消風散
出處:《外科正宗》
本方由荊芥、防風、當歸、生地、苦參、炒蒼朮、蟬蛻、胡麻仁、炒牛旁子、知母、[ 火段 ] 石膏、生甘草、木通諸藥組成。 用于濕疹、風疹,證見皮膚疹出色紅、搔癢,抓破后滲出津水,舌苔白或黃,脈浮數(shù)有方。有疏風養(yǎng)血,清熱除濕之功。
本方所治之證,是風毒之邪侵襲人體,與濕熱相搏,內(nèi)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郁于肌膚腠理之間而發(fā)之癮疹。由于本方能上疏下滲,內(nèi)清外解,使風毒消,濕熱清,搔癢止,癮疹平,故名「消風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消風散,由羌活、防風、川芎、人參、茯苓、炙甘草、殭蠶、蟬蛻、藿香葉、厚樸、荊芥穗、陳皮組成,有消散風熱作用。
消瘰丸
出處:《醫(yī)學心悟》
本方由玄參、牡蠣、貝母三味藥物組成。用于治療瘰疬、痰核,證見咽干,舌紅,脈弦滑者。有清熱化痰、散結(jié)軟堅之功。
瘰疬一證,多因肝腎陰虛,肝氣久郁,虛火內(nèi)灼,煉液為痰;或受風火邪毒,結(jié)核于頸、項、腋、胯之間。重則潰爛流水,日久不斂。方中玄參苦咸寒,滋陰降火,能散瘰疬,痰核、癭瘤;牡蠣咸平微寒,化痰、軟堅、散結(jié);貝母苦寒,清熱、化痰、散結(jié),三藥均屬寒涼之品,既可清熱消痰,軟堅散結(jié),又兼顧肝腎之陰,清降虛火,從而能使熱清痰化,瘰疬自消。故名「消凜丸」。
海藻玉壺湯
出處:《外科正宗》
本方由海藻、貝母、陳皮、昆布、青皮、川芎、當歸、半夏、連翹、甘草、獨活、海帶諸藥組成。用于治療癭瘤初起,或腫或硬而未破者。有清熱消癭,軟堅散結(jié)之功。
「玉壺」,即玉制之壺。唐王昌齡有詩云:「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文漸》)南宋鮑明遠詩云:「宜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在此喻其高潔。本方以海藻為主藥,配合諸藥可使癭瘤得消,功效之高,猶如玉制之壺可貴,故名「海藻玉壺湯」。
《證治準繩》又出一方,名「玉壺散」,由海藻、海帶、昆布、雷丸、青鹽、莪朮諸藥組成,陳皮飲或煉蜜為丸,如榛子大,噙化。亦治癭瘤,錄之以供參閱。
逍遙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當歸、茯苓、白芍藥、白朮、柴胡、炙甘草組成為散,煨姜、薄荷水煎沖服。用于肝郁血虛所致之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見往來寒熱;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乳房作脹,舌淡紅,脈弦而虛者。有疏肝解郁,健脾養(yǎng)血之功。
「逍遙」,亦作「消搖」,優(yōu)游自得貌。《詩經(jīng)》有「河上乎逍遙」句;《莊子》有「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之說。王晉三曰:《莊子.逍遙游》注云『如陽動冰消,雖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搖,雖動不傷于內(nèi)』。譬之于醫(yī),消散其氣郁,搖動其血郁,皆無傷乎正氣也」。(《古方選注》)本方從四逆散衍化而來,為調(diào)和肝脾的常用方,服后可使肝氣暢達,郁結(jié)消解,氣血沖和,神情悅怡,故名之。
本方加丹皮、山梔名「丹梔逍遙散」或「八味逍遙散」,適于肝郁化火之證;加生地或熟地名「黑逍遙散」,適于肝脾血虛之證。
益氣聰明湯
出處:《脾胃論》
本方由黃耆、人參、升麻、葛根、蔓荊子、芍藥、黃柏、炙甘草諸藥組成。用于中氣不足,清陽不升,風熱上擾,頭痛眩暈;或目生障翳,視物不清;或耳鳴耳聾,齒痛等癥。有補中氣,升清陽、散風熱之功。
「益氣」者,指本方有補益中氣作用;「聰明」者,為視聽靈敏,聰穎智能之意。本方黃耆、人參、炙甘草補中益氣;升麻、葛根升發(fā)清陽;蔓荊子清利頭目;芍藥平肝斂陰、黃柏清熱瀉火。服之可使中氣得到補益,從而清陽上升,肝腎受益、耳聾目障諸癥獲愈,令人耳聰目明。故名「益氣聰明湯」。
透膿散
出處:《外科正宗》
本方由生黃耆、當歸、穿山甲、皂角刺諸藥組成,加酒煎服。用于治療癰瘍腫毒,內(nèi)已成潰而無力外潰者。有補氣益血,托毒潰膿之功。
瘡癰腫毒雖內(nèi)已成膿,而無力外潰,多由氣血不足所致。本方中主用「瘡家圣藥」黃耆以益氣托毒排膿;輔以當歸養(yǎng)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軟堅潰膿;酌加黃酒通經(jīng)行瘀。服之可使體虛者氣血得補,從而促其透膿速潰。凡癰疽瘡瘍,因氣血不足,膿成不潰者,均可運用本方以托毒潰膿外出,故名「透膿散」。
通關(guān)散
出處:《丹溪心法附余》
本方由豬牙皂、細辛二味藥物組成,研極細末,和勻,吹少許入鼻中取嚏。用于中惡客杵或痰厥所致之猝然口噤氣塞,人事不省,面色蒼白,牙關(guān)緊閉,痰涎壅盛,而屬于閉、實證者。有通關(guān)開竅之功。
本方所治之昏厥,是由于氣機運行突然逆亂,或挾痰上壅,阻塞上竅所致?!戈P(guān)」者,為出入之要道。此處指肺主一身之氣,肺竅為氣機出入之要道。方中皂角辛溫袪痰開竅,細辛辛溫宣散開竅,合為通關(guān)開竅之劑。凡卒倒昏迷,牙關(guān)緊閉的實證,均可用本法使肺氣宣通,氣機暢利、神志復蘇,得嚏而解。故名「通關(guān)散」。
通幽湯
出處:《蘭室秘藏》
本方由炙甘草、紅花、生地黃、熟地黃、升麻、桃仁、當歸、檳榔諸藥組成。用于治療噎膈,大便燥結(jié),飲食不下,梗塞不順;或食入反出者。功能通調(diào)氣機,潤腸通便。
本方為治療胃中燥熱,濁氣不降之噎隔、便秘的有效方劑。「幽」,指深暗隱微之處。這里指幽門,即胃之下口,宜通小腸,如曲徑通幽之處,故稱。本方用滋補陰血,活血升陽、生津潤腸之品,入藥相伍、滋陰養(yǎng)胃,升清降濁,從而使脾陽發(fā)越,胃氣和調(diào),幽門通暢,噎塞得平,便秘可愈。故名「通幽湯」。
理中丸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人參、干姜、炙甘草、白朮四味藥物組成蜜丸。用于脾胃虛寒所致之自利不渴,嘔吐腹痛,腹?jié)M不食,以及霍亂;或陽虛失血,或小兒慢驚,病后喜唾涎沫,及胸痹等證。有溫中袪寒,補益脾胃之功。
「理」者,調(diào)也,治也;「中」者,指中焦脾胃也。脾胃職司運化,功能正常則水谷納化和調(diào),脾胃陽虛則運化無權(quán),升降失常,吐利腹痛諸證蜂起。程應(yīng)旌云:「陽之動始于溫,溫氣得而谷精運,谷氣升而中氣瞻,故名曰理中,實以雙理之功,予中焦之陽也」。(《古今名醫(yī)方論》)本方功能溫中袪寒,治理中焦脾胃,故稱「理中丸」。亦作湯劑服,名「理中湯」。
救急稀涎散
出處:《傳家秘寶》
本方由豬牙皂角、白礬二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溫水調(diào)服。用于中風閉證,痰涎壅盛,喉中痰聲轆轆,氣閉不通,人事不省,或口角歪斜,微有涎出,脈滑實有方者。有開關(guān)涌吐之功。
本方屬于劫劑,為救急暫用之品,只宜于實證。吳琨云:「所以痰涎壅塞者,風盛氣涌而然也?!菇?jīng)曰:「發(fā)病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后治其本。故不與疏風補虛,而先為之吐其涎沫。白礬之味咸苦,咸能軟頑痰,苦能吐涎沫;皂角之味辛咸,辛能利氣竅,咸能去污垢,名之曰稀涎,固奪門之兵也」。(《醫(yī)方考》)由于本方為救急之用,有稀化痰涎之效,故名「救急稀涎散」。
混元膏
出處:《醫(yī)宗金鑒.正骨》
本方由羚羊血、沒藥、白芨、雄黃、漏蘆、紅花、麝香、白蘞、升麻、梔子、大黃、甘草十二味藥物組成。用于跌打損傷,骨碎筋翻,瘀血凝聚,青紫腫痛之癥。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功效。
「混元」,謂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狀態(tài)。這里則形象地指頭部。由于本方在使用時,其方法是將藥膏敷于頭頂之上。古稱「頭為天」,主一身之陽氣。藥宜接用于此部位,能使全身氣血陰陽調(diào)和暢通,諸恙從此得以消除。故稱為「混元膏」。
清空膏
出處:《蘭室秘藏》
本方由川芎、柴胡、黃芩、黃連、防風、羌活、炙甘草諸藥組成。用于風濕熱邪上壅頭目所致之偏正頭痛,年久不愈者。有清瀉肝火,袪風止痛之功。
本方為治頭風之常用方,尤適于風濕熱上攻于頭,長期不愈者。頭風,指頭痛經(jīng)久不愈,時發(fā)時止者。方隅云:「淺而近者、名曰頭痛;深而遠者,名曰頭風」。(《醫(yī)林繩墨》)「清空」,這里指頭部,頭為諸陽經(jīng)之會,清空之府。本方作用于「清空」部位,專治頭風。其服法是:每次用少許藥末,茶水調(diào)為膏狀,抹在口中,再用白開水沖下,故稱「清空膏」。
清骨散
出處:《證治準繩》
本方由銀柴胡、胡黃連、秦艽、醋炙鱉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諸藥組成。用于虛勞骨蒸,或低熱日久不退,癥見唇紅額赤,形瘦盜汗,舌紅少苔,兩脈細數(shù)。有清陰分內(nèi)熱,退虛勞骨蒸之功。
本方為治療勞熱骨蒸的常用方。朮對肝腎陰虧,虛火內(nèi)擾所致之骨蒸潮熱有效。腎藏精而主骨,精乃陰之屬,精不足則陰虛,陰虛則生內(nèi)熱,故發(fā)潮熱骨蒸;陰虛不能制陽,故虛火上炎。方中銀柴胡清虛熱,退骨蒸;地骨皮、胡黃連、知母內(nèi)清陰分之熱;青蒿、秦艽除肝膽之熱;鱉甲滋陰清熱,退骨蒸;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全方共奏補腎而滋陰液,使骨蒸潮熱得以清退,故名「清骨散」。
清海丸
出處:《傅青主女科》
本方由熟地黃、白朮、白芍藥、干桑葉、玄參、山藥、山萸肉、牡丹皮、麥門冬、地骨皮、沙參、石斛、五味子、龍骨諸藥組成。用于血熱所致之崩漏,月經(jīng)過多等癥。有滋陰養(yǎng)血,涼血止血之功。
「海」,指血海,即沖脈。「沖脈者,為十二經(jīng)之?!?。(《靈樞.海論》)因沖脈是十二經(jīng)氣血會聚的要沖,有調(diào)節(jié)諸經(jīng)氣血的作用。其脈起于胞中,與婦女月經(jīng)來潮關(guān)系密切,故有「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之說。傅青主云:「此方補陰而無浮動之慮,縮血而無寒涼之苦,日計不足,月計有余,潛移默奪,子宮清涼;血海自固」。本方為治陰虛血熱崩漏之劑,有清涼血海之意,故稱「清海丸」。
清絡(luò)飲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鮮荷葉遏、鮮銀花、西瓜翠衣、絲瓜皮、鮮竹葉心、鮮扁豆花諸藥組成。用于暑熱耗傷肺經(jīng)氣分之輕證,或暑溫病經(jīng)發(fā)汗后,余邪未解;證見身熱口渴不甚,但頭目不清,昏眩微脹,舌淡紅、苔薄白。有解暑清肺之功。
「絡(luò)」,即絡(luò)脈,這里是指細小而淺表的脈絡(luò)。本方為治暑熱耗傷氣津,余邪未清諸證而設(shè),邪淺病輕,故用諸辛涼輕清之鮮品,以清解其邪?!稖夭l辨》云:「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劑明矣,只以芳香輕藥清肺絡(luò)中余邪足矣」。本方善清肺絡(luò)中無形之熱邪,故名「清絡(luò)飲」。
清震湯
出處:《審視瑤函》
本方由升麻、赤芍藥、甘草、荊芥穗、葛根、薄荷、黃芩、荷葉、蒼朮諸藥組成。用于治療雷頭風。有清宣升散之功。
雷頭風、多由風邪外襲、或痰熱生風所致。癥見頭面起核塊腫痛,或憎寒壯熱,或頭痛,頭中如雷鳴。根據(jù)病勢緩急,有大、小之分。「震」,八卦之一,卦形為「震仰盂」,位在東方,象征雷震。本方用清散風熱,宣通升散之類藥物于一方,既能疏散外風,又能清解內(nèi)風,且有除熱止痛之效,作用于頭部,主治雷頭風,可肅清頭中如雷震之鳴聲,故取名為「清震湯」。
清魂散
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澤蘭葉、人參、川芎、荊芥穗、甘草五種藥物組成,溫酒調(diào)服。用于治療產(chǎn)后惡露已凈,氣血虛弱,又感風邪,昏暈不省人事者。有益氣袪風,養(yǎng)肝補血作用。
產(chǎn)后惡露盡而昏暈之證,多由氣血俱虛所致?!秆獨庹?,人之神」,「隨神往來謂之魂」。本方用人參大補元氣;澤蘭葉活血通經(jīng);川芎和血行氣;荊芥穗袪風清上;甘草調(diào)和諸藥。共奏益氣理血,疏散風邪之效。氣血受益,外邪解散,自然神寧魂清,所以名曰「清魂散」。
清氣化痰九
出處:《醫(yī)方考》
本方由栝蔞仁、黃芩、茯苓、枳實、杏仁、陳皮、膽南星、制半夏諸藥組成,姜汁為丸。用于痰熱內(nèi)結(jié)之咳嗽痰黃,粘稠難咯,甚則氣急嘔惡,胸隔痞滿,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有清熱化痰,下氣止咳之功。
古人云: 「見痰休治痰,善治痰,不治痰而治氣」。(《丹溪心法》)「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之而順」。(《證治準繩》)本方諸藥相合,司使氣順而火自降,熱清而痰亦消,痰消而火無所附,則諸證可除矣?!夺t(yī)方集解》云:「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須順其氣也」。可見火、氣二者實為致痰之因。吳琨立此力時曰:「此痰火通用之方也。氣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則氣清矣」。本方有清順氣機、化痰除熱之功,故名之。
清燥救肺湯
出處:《醫(yī)門法律》
本方由桑葉、石膏、人參、甘草、炒胡麻仁、阿膠、麥門冬、蜜炙枇杷葉、杏仁諸藥組成。用于溫燥傷肺,氣陰兩傷之頭痛身熱,干咳無痰,氣逆而喘,咽干鼻燥,心煩口渴,舌干無苔等癥。有清燥潤肺之功。
「燥」,有外燥、內(nèi)燥之分。傷于天之燥氣,當用清法,內(nèi)傷血燥,則宜潤法。秋傷于燥,上逆為咳,肺為嫩臟,不容緩圖,故曰「救」。本方用大隊甘涼滋潤之品,「以救肺燥變生諸證」(喻昌),使肺金燥熱得以清潤,肺氣之 [ 月賁 ] 郁得以肅降??马嵅疲骸复嗣确?,涼而能補之謂也」?!豆沤衩t(yī)方論》故名「清燥救肺湯」。
徙薪飲
出處:《景岳全書》
本方由陳皮、黃芩、麥門冬、芍藥、黃柏、茯苓、牡丹皮七味藥物組成。用于一切內(nèi)熱漸覺而未甚者。有清熱瀉火之功。
「徙」,遷移;「薪」,柴火。古有「曲突徒薪」之成語,其意是說把直狀的煙囪管子改成彎曲狀的,把柴火從灶門口搬開,以免火星落在上面而造成火災。本方以此命名,其意思是在內(nèi)熱開始發(fā)生之際,即服清熱瀉火之藥物,就像移開柴火以免燃燒,從而及早使病情之發(fā)展受到控制一樣。
達原飲
出處:《溫疫論》
本方由檳榔、厚樸、草果仁、知母、芍藥、黃芩、甘草七味藥物組成。用于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之憎寒壯熱,胸悶嘔惡,頭痛煩躁、脈弦數(shù),舌邊深紅、苔垢膩等癥。有開達膜原,辟穢化濁之功。
膜原,又名募原?!端貑枺e痛論》云:「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王冰注:「膜,謂恫間之膜;原,謂膈肓之原」,吳又可云:「其邪去表不遠,附近于胃。……邪在膜原,正當經(jīng)胃交關(guān)之所,故為半表半里?!寡ι自疲骸竿馔∪?,內(nèi)通胃腑,即三焦之門戶,宜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宜趨中道,故病多歸膜原?!贡痉侥苤边_膜原,辟穢化濁,驅(qū)逐溫疫穢濁之邪,故名「達原飲」。
達郁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
本方由升麻、柴胡、川芎、香附、白蒺藜、桑白皮、橘葉諸藥組成。用于治療抑郁傷肝,嘔酸,陽痿不起等癥。有疏肝解郁、行氣泄熱之效。
本方之中,升麻升發(fā)清陽;柴胡疏肝開郁;川芎活血行氣;香附理氣解侈;白蒺藜平肝袪風;桑白皮清泄肺熱;橘葉行氣和胃。全方用大量疏肝行氣之藥,服之可使肝氣疏泄,諸郁消除?!高_」,有暢達之意?!端貑枺o大論》有「木郁達之」之說,是言肝屬木,性喜條達、升發(fā),肝氣郁結(jié)致病,便是「木郁」。用本方正合《內(nèi)經(jīng)》旨意,使木郁暢達,故名「達郁湯」。
補中益氣湯
出處:《脾胃論》
本方由黃耆、炙甘草、人參、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朮諸藥組成。用于脾胃氣虛所致之身熱有汗,頭痛惡寒,渴喜冷飲、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飲食無味,舌淡苔白,脈虛軟無力;或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之證。有益氣升陽,調(diào)補脾胃之功。
本方為補氣升陽的代表方。李東垣認為:「飲食不節(jié)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內(nèi)傷脾胃,乃傷其氣……傷其內(nèi)為不足,不足者補之」。乃制本方。趙養(yǎng)葵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此氣因勞而下陷于腎肝,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參耆。是方所以補益后天中之先天也……」(《古今名醫(yī)方論》)本方調(diào)補中焦脾胃,益不足之氣,故名「補中益氣湯」。
補陽還五湯
出處:《醫(yī)林改錯》
本方由黃耆、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諸藥組成。用于中風后遺癥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下肢痿廢者。有補氣,活血,通絡(luò)之功。
王清任認為:人身之陽氣有十成,分布于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陽氣虧五成,下剩五成,十去其五則氣虧,歸并一側(cè)則發(fā)生半身不遂。本方由補氣藥與活血藥相配伍,是治療中風半身不遂的有效方。應(yīng)用此方,可使氣旺血行,瘀袪絡(luò)通,從而促其所虧之五成還復,氣血周流全身而十全。故將其所擬之補氣化瘀方劑,用于治療斯證,命名為「補陽還五湯」。北京長城制藥廠出品的「消栓口服液」即根據(jù)本方制成,主要用于心腦血管疾患。
敗毒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人參、炙甘草諸藥組成。用于正氣不足,外感風寒濕邪所致之憎寒壯熱、無汗,頭項強痛,肢體酸痛,胸膈痞滿,鼻塞聲重,咳嫩有痰,舌苔白膩,脈浮無力,及時疫,痢疾,瘧疾,瘡瘍等有上述見癥者。有益氣解表,散風袪濕之功。
「毒」泛指時行不正之氣等致病因素。本方于表散藥中加入人參培其正氣,以資驅(qū)敗邪毒,從汗而解,故名「敗毒散」。由于方中益氣扶正,當推人參為首功,故又名「人參敗毒散」。
《補遺方》倉廩散,即本方加陳倉米,治各種痢疾,發(fā)熱,心煩,頭痛,食即嘔吐諸癥。谷藏為倉,米倉為廩,取脾胃為「倉廩之官」意。
牽正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
本方由白附子、殭蠶、全蝎三味藥物組成。適用于風痰阻于頭面經(jīng)絡(luò)所致之中風面癱、口眼喎斜等癥。具有袪風化痰作用。
中風,亦稱卒中。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言語不利的病癥。本方適用于中風輕證,屬中絡(luò)類型。方中白附子辛甘溫,散而能升,善治頭面之風,逐寒濕,驅(qū)風痰;殭蠶咸辛平,袪風化痰;全竭辛平,熄風鎮(zhèn)痙;并用熱酒調(diào)服,更能引藥入絡(luò),宜達病所?!笭空拐撸阜旧⒑?,風去痰消,經(jīng)絡(luò)暢通,可使已經(jīng)歪斜之口眼恢復正常,故稱「牽正散」。
黃龍湯
出處:《傷寒六書》
本方由大黃、芒硝、枳實、厚樸、甘草、當歸、人參,加桔梗、姜、棗組成。原用于傷寒里熱實證而氣血兩虛之候;后世醫(yī)家用于治溫疫病應(yīng)下失下,正虛邪實者。有扶正攻下之功。
「黃」,為中央脾土之色;「龍」,為傳說中的神異動物。這里稱脾為「黃龍」。《張氏醫(yī)通》云:「湯取黃龍命名,專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雖三承氣萃集一方,不得參歸鼓舞胃氣,烏能興云致雨?」王旭高云:「曰黃龍者,大黃得人參為佐,則能神其功用,如龍得云助,升騰上下,莫能測其變化也」。(《王旭高醫(yī)書六種》)陶氏此方,攻補兼施,既下脾胃燥結(jié),又致津液潤燥,專治脾胃之患,故稱「黃龍湯」。
都氣丸
出處:《醫(yī)宗己任編》
本方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五味子組成。用于腎虛氣喘、呃逆等證。有滋腎納氣之功。
本方又名七味都氣丸,即從錢仲陽六味地黃丸化裁而來。「都」者,有盛也、聚也之義;「氣」即指肺腎之氣而言。緣肺為一身之氣的大主,腎為元氣發(fā)生之根本;肺主呼氣、腎主納氣。只有肺腎之氣旺盛,才能維持全身氣機之調(diào)暢。本方諸藥配伍、有補腎氣,斂肺氣之功,從而使一身之氣保持旺盛,而聚集于一處,發(fā)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故名「都氣丸」。
涼膈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大黃、樸硝、甘草、山梔子仁、薄荷葉、黃芩、連翹,加竹葉、蜜水煎服。用于上、中二焦熱邪熾盛所致之煩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煩熱,口舌生瘡等癥。有瀉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
王晉三云:「膈者,膜之橫蔽心下,周圍相著,遮隔濁氣,不便上熏于心肺者也。不主十二經(jīng)。凡傷寒蘊熱內(nèi)閉于膈,其氣先通心肺,膻中火燔煩熱、自當上下分消?!梗ā豆欧竭x注》)本方咸寒蕩熱于中,苦寒泄熱于上,服之可使上、中二焦之邪熱迅速消解,胸膈得以清涼,從而諸證可除,故名「涼膈散」。
斑龍丸
出處:《古今醫(yī)統(tǒng)》
本方由鹿角膠、鹿角霜、茯苓、柏子仁、菟絲子、補骨脂、熟地黃六種藥物組成。用于元陽衰憊、虛損陽痿諸證。
本方選血肉有情大補之品,有補益元陽之功。謝觀譽此方能「壯精神,除百病,養(yǎng)氣血,補百損,育子嗣,常服延年益壽」。嚴蒼山云:「鹿為純陽之獸,角生巔頂,血肉有情之品,霜能升陽,膠能補血。佐以菟、脂助腎之陽,熟地補腎之陰,柏子仁養(yǎng)心而悅脾,茯苓淡滲而不寒,較勝八味丸之草木無靈者多矣」。(《湯頭歌訣正續(xù)集》)王晉三云:「鹿與游龍相戲,必生異角,故得稱龍;鹿有文故稱斑,用其角為方,故名『斑龍』」。(《古方選注》)方中既用鹿角膠,又用其角霜,以此為主,故稱「斑龍丸」。
越婢湯
出處:《金匱要略》
本方由麻黃、生石膏、生姜、炙甘草、大棗五種藥物組成。用于風水,證見一身悉腫,發(fā)熱或無大熱,汗出或無汗、惡風、或渴、脈浮等。有宣肺泄熱、利水消腫之功。
本方只所以名「越婢」者,說法不一:成無己謂「脾治水谷,為卑臟若婢……是湯所以謂越婢者,以發(fā)越脾氣,通行津液」。(《批注傷寒論》)方有執(zhí)謂「越,踰也、過也;婢,女子之卑者也」。(《傷寒論條辨》)喻嘉言謂:「石膏之辛涼,以兼解其寒,其柔緩之性,比之女婢?!梗ā渡姓撈罚╁X潢謂:「或以此治越人之婢而得效,遂以命方。」(《傷寒溯源集》)近人柏德新謂:「越婢實有使婢越級出其受壓地位之意。結(jié)合疾病, 則有發(fā)越……『肺之郁閉』。 」(《陜西中醫(yī)》 1981 年 5 期)筆者以為此說甚是。
越鞠丸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蒼朮、香附、撫芎、神曲、梔子五種藥物組成。用于因氣、血、痰、火、濕、食諸郁所致之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吞酸嘔吐、消化不良等癥。有行氣解郁作用。
本方為通治六郁之劑,方中香附以開氣郁;蒼朮以除濕郁;撫芎以行血郁;山梔以清火郁;神以消食郁。所以又名「六郁丸」。關(guān)于「越鞠」之名,有多種解釋:一種認為「越」為發(fā)越,「鞠」通郁,所以有「發(fā)越鞠郁」(吳鶴皋)之說。一種認為「鞠」是古代一種皮球,「越鞠」喻將六郁如球般的一個個踢開。又一種謂山梔亦名「越桃」,撫芎亦名「鞠藭」,本方取兩藥別名中第一字合名。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然以后一種說法較為合理。
趁痛散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
本方由酒炒牛膝、炙甘草、薤白、當歸、桂心、炒白朮、炒黃耆、獨活、生姜九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水煎后服。用于治療婦人產(chǎn)后骨節(jié)疼痛,發(fā)熱頭重,四肢不舉之癥。有益氣活血,袪風勝濕之功。
「趁」有追逐之意。本方之中黃耆、白朮、炙甘草、當歸益氣養(yǎng)血;牛膝、獨活袪風除濕;薤白、桂心、生姜溫經(jīng)散寒。諸藥共伍,服之可使疼痛得逐,四肢活動如常,故名曰「趁痛散」。又《丹溪心法》有此方,組成不同,由沒藥、乳香、桃仁、紅花、當歸、羌活、地龍(酒炒)、牛膝、甘草、五靈脂、香附諸藥為末,黃酒調(diào)服,主治歷節(jié)痹痛。
散偏湯
出處:《辨證錄》
本方由白芍藥、川芎、郁李仁、柴胡、甘草、白芥子、香附、白芷八味藥物組成。用于郁氣不宣,又加風邪襲于少陽經(jīng)所致之半邊頭風,痛或左或右,無有定處,時輕時重,遇勞累、寒冷加劇。有疏肝袪風,和血止痛之效。
方中白芍、川芎養(yǎng)血和血;郁李仁、柴胡、香附疏肝解郁;白芷、白芥子袪風止痛;甘草調(diào)和諸藥。由于服用本方能驅(qū)散偏頭風之疼痛,療效相當顯著,故稱「散偏湯」。
紫雪丹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犀角、羚羊角、青木香、沉香、元參、升麻、甘草、丁香、樸硝、硝石、麝香、朱砂等十六味藥物炮制而成。用于溫熱病、熱邪內(nèi)陷心包而致的高熱煩躁,神昏譫語、抽風痙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閉,及小兒熱盛驚厥。有清熱解毒,鎮(zhèn)痙開竅之功。
本方用于治療熱病神昏諸證,為臨床較常用的開竅劑。以其色和用命名,言此藥如法制成之后,其色呈紫,狀似霜雪;又言其性大寒,清熱解毒之方,猶如霜雪之性,從而稱之曰「紫雪丹」。
黑钖丹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黑錫、硫黃、沉香、木香、炒茴香、陽起石、葫蘆巴、破故紙、肉豆蔻、金鈴子、附子、肉桂諸藥組成,酒糊為丸。用于腎陽衰弱,陰寒內(nèi)盛之上盛下虛證。有溫腎陽,散陰寒,降逆氣,定虛喘作用。
本方組成特點是標本兼顧,補而不滯,溫而不燥。喻嘉言云:「按此方用黑錫水之精,硫黃火之精,二味結(jié)成靈砂為君,諸香燥純陽之藥為臣,用金鈴子苦寒一味為反佐,用沉香引入至陰之分為使。凡遇陰火逆沖,真陽暴脫,氣喘痰鳴之急癥,舍此藥更無它法可旋」。(《醫(yī)門法律》)諸藥配伍,可使腎陽充旺,陰霾自散,下元得固,沖逆自平。本方以黑錫為主,制成丹丸內(nèi)服,故名「黑錫丹」。
溫膽湯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半夏、竹茹、枳實、橘皮、生姜、甘草諸藥組成。用于膽經(jīng)虛熱或痰熱上擾所致之虛煩不得眠,驚悸、胸悶、口苦、嘔吐等癥。有燥濕化痰,清熱除煩之功。
本方名為「溫膽」,實為清膽和胃之劑。王晉三云:「溫膽湯,隔腑求治之方也。熱入足少陽之本,膽氣橫逆,移于胃而為嘔,苦不眠,乃治手少陽三焦,欲其旁通膽氣,退熱為溫,而成不寒不燥之體,非以膽寒而溫之也」。(《古方選注》)羅東逸云:「命名溫者,乃謂溫和之溫,非謂溫涼之溫也」。(《醫(yī)宗金鑒》)陳修園則持異議云:「熱除痰清而膽自寧和,即溫也。溫之者,寒涼之也」。(《時方歌括》)可見,本方「溫膽」之意在于「清」也。
溫經(jīng)湯
出處:《金匱要略》
本方由吳茱萸、當歸、川芎、芍藥、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麥冬諸藥組成。用于沖任虛寒,瘀血阻滯之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證。有溫經(jīng)散寒、和血袪瘀之功。
治療瘀血阻滯之月經(jīng)不調(diào),《金匱要略》本有下瘀血之法,但若遇體虛有寒者,則非下法所宜,故另立比方,以溫養(yǎng)血脈為主,使血得溫而行,血行則無瘀而月經(jīng)正常。劉渡舟說:「溫經(jīng)湯的治療如春天的氣候是溫和而流暢,它不同于附子湯的治療如夏日炎炎而以流火灼金為能事。溫應(yīng)作『和』字講,應(yīng)是溫和經(jīng)水的方子」。 (《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 1980 年,第 3 期)本方溫潤并施, 陰陽兼顧,使寒者溫而燥者潤,瘀血行而經(jīng)血下,故名「溫經(jīng)湯」。
滋膵飲
出處:《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黃耆、山茱萸、生地黃、山藥、生豬胰子諸藥組成,前四味藥物煎湯,送服豬胰子。用于治療消渴病。有補腎滋胰、生津止渴之效。
「膵」叫胰臟。張錫純接受當時西方有關(guān)生理、病理學說,認為消渴病是由胰臟功能失常所致,特別創(chuàng)制了這首風格迥異之方劑。方中黃耆補中益氣;山茱萸滋養(yǎng)肝腎;生地黃養(yǎng)陰補血;山藥氣陰雙補;豬胰子以臟補臟。諸藥相伍,以滋補引起消渴病之「膵」臟,故名「滋膵飲」。
痛瀉要方
出處:《醫(yī)方考》
本方由白朮、芍藥、陳皮、防風四味藥物組成。用于肝郁脾虛所致之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止,舌苔薄白,脈弦而緩等癥。有疏肝補脾之功。
肝脾不和之腹痛泄瀉,稱為「痛瀉」。吳琨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宜,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醫(yī)方考》)本方藥僅四味,白朮苦燥濕,甘補脾,溫和中;芍藥寒瀉肝火,酸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能勝濕;陳皮辛能利氣止痛。可疏肝健脾,理氣和中,補中寓疏,標本兼顧,能瀉肝木而補脾土,調(diào)氣機以止痛瀉,洵為治療痛瀉的重要方劑,故命名曰「痛瀉要方」。
普濟消毒飲
出處:《東垣試效方》
本方由黃芩、黃連、陳皮、元參、連翹、板藍根、馬勃、牛蒡子、薄荷、殭蠶、升麻、柴胡、桔梗、甘草諸藥組成。用于風熱疫毒上攻之大頭瘟、痄腮(即顏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等癥。有清熱解毒,疏風散邪之功。
大頭瘟、痄腮,皆為感受熱疫毒氣,壅于上焦,攻沖頭面所致。疫毒應(yīng)清解,風熱宜疏散,病位在上,病勢向外,又當因勢利導,疏散上焦風熱之邪,清解心肺頭面之疫毒?!钙铡?,言其廣也;「濟」,為救助也?!赶尽?,即消除毒疫之氣。東垣曾以本方治療大頭瘟、屢治屢驗,存活甚眾。由于本方能夠普救眾生,濟世活人,消除疫毒,故名「普濟消毒飲」。
疏鑿飲子
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羌活、秦艽、商陸、檳榔、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椒目、澤瀉、赤小豆諸藥組成。用于遍身水腫,喘息口渴,二便不利者。有疏風透表,通利二便之功。
本方為治水腫之峻劑,適于外而一身盡腫,內(nèi)而口渴、便秘之上下表里俱病之侯。方中既有宣降肺氣,疏散表邪之藥,又有溫運脾陽,滲濕利水之藥,使上下疏通,表里透達,內(nèi)外照應(yīng),標本同治。其分消上下內(nèi)外之水勢,發(fā)散水氣之方,猶如夏禹治水,疏江鑿河,開其閉塞,從而使水道通暢,江河順流,不致橫溢泛濫成災矣。故稱「疏鑿飲子」。
開噤散
出處:《醫(yī)學心悟》
本方由人參、姜黃連、石姜蒲、丹參、石蓮子、茯苓、陳皮、陳倉米、冬瓜仁、荷蒂等十味藥物組成。用于治療噤口痢疾,火盛氣虛,下痢嘔逆,不能飲食諸癥。有益氣健脾,化濕和胃之功。
凡患痢疾而見飲食不進,或嘔逆不能食者,稱之為「噤口痢」。多由濕熱毒邪蘊結(jié)腸中,毒盛而傷害胃氣,胃陰受劫;或因久病脾胃兩傷,胃失和降,輸化無力,氣機阻塞所致。本方中人參、茯苓、石蓮子、陳倉米健脾益氣;黃連、荷蒂、冬瓜仁清熱利濕;丹參活血袪瘀;石菖蒲開竅化濕;陳皮理氣和胃。服反之可使脾氣升而口噤開,濕熱清而泄痢止,故名曰「開噤散」。
華蓋散
出處:《博濟方》
本方由蘇子、赤茯苓、桑白皮、橘皮、杏仁、麻黃、甘草諸藥組成。用于外感風寒,肺氣失宣,痰阻氣滯所致之咳嗽上氣,痰吐不利,胸腹煩滿,項背拘重,聲重鼻塞,頭目眩暈者。有宣肺平喘,理氣化痰之功。
「華蓋」,古時謂帝王的車蓋?!豆沤褡ⅲ浄罚骸溉A蓋,黃帝所作也……常有五色云氣,金枝玉葉,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作華蓋也?!惯@里指肺臟,因肺居諸臟腑之上,其色狀宛如華美的車蓋,向稱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且肺主一身氣機之升降,本方主治之病機在宣降肺氣。方中集作用于肺經(jīng)之藥于一方,諸藥相伍,使表寒解、肺氣宣、痰涎化、喘咳平,故稱「華蓋散」。
陽和湯
出處:《外科證治全生集》
本方由熟地、肉桂、麻黃、鹿角膠、白芥子、姜炭、生甘草諸藥組成。用于一切陰疽、貼骨疽、流注、鶴膝風等屬于陰寒之癥。有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之功。
《素問.五常政大論》云:「陽和布化,陰氣乃隨,生氣淳化,萬物以榮」。本方為治療外科陰性癰疽瘡瘍的著名方劑。方中補陰藥與溫陽藥合用,辛散之品與滋膩之品相伍,加上添入生精補髓,血內(nèi)有情之鹿角膠,可使寒濕宣發(fā)而不傷正,精血得補而不戀邪,從而陰寒散,陽氣和,就好象自然界陽光普照,大地和暖,寒凝頓消,陰霾四散,陰平陽和,萬物呈祥一樣,使陰疽之癥迅速治愈。故稱「陽和湯」。
腎氣丸
出處:《金匱要略》
本方由干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味藥物組成。用于腎陽不足,證見腰痛腿軟,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小便不利或頻數(shù)等。有溫補腎陽之功。
柯韻伯云:「命門有火則腎有生氣矣。故不曰溫腎,而名腎氣,斯治腎以氣為主,腎得氣而土自生也,且形之不足者,溫之以氣?!梗ā豆沤衩t(yī)方論》)王晉三亦云:「腎氣丸者,納氣歸腎也……獨取名腎氣者,曰乙癸同源,意尤重于腎也」。(《古方選注》)本方為溫補腎陽之祖方,功能「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方中僅用少量溫腎藥于滋腎藥中,寓有「少火生氣」之義。故名「腎氣丸」。亦按其藥味稱為「八味丸」或「附桂八味丸」。
《濟生方》以本方重用附子,再加車前子、川牛膝名「濟生腎氣丸」或「加味腎氣丸」,有溫補腎陽,化氣行水之效。
腎著湯
出處:《金匱要略》
本方由甘草、白朮、干姜、茯苓四味藥物組成。用于寒濕傷脾之身體重、腰及腰以下冷痛重著,轉(zhuǎn)側(cè)不利,但飲食如常,口不作渴,小便自利的腎著?。患瓣枤獠恍卸碌陌宰C,證見少腹膀胱脹痛,小便不利。有溫脾袪濕之功。
腎著,病名出《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多由腎虛寒濕內(nèi)著所致。古人形容本病有「腰中如帶五千錢」之說。本方有溫脾腎、利水濕之效,藥僅四味,然功效卓著。由于專治腎著病,故稱「腎著湯」。又名「腎著湯」,「著」為著的本字。亦據(jù)其所用藥物命名,稱甘草干姜茯苓白朮湯,或甘姜苓朮湯。
《千金要方》腎著散,乃本方加桂心、牛膝、杜仲、澤瀉而成,為標本兼治之方。
復脈散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炙甘草、大棗、阿膠、生姜、人參、生地、桂枝、麥冬、麻仁諸藥組成。用于氣虛血少之心悸短氣,虛煩失眠,舌淡少苔,脈象結(jié)代者。有益氣養(yǎng)血,滋陰復脈之功。本方原名「炙甘草湯」,以其主藥而命名。費伯雄云:「仲景原為傷寒脈結(jié)代,余邪未解者而設(shè),故溫散與清潤并使,使外邪清,則正氣醒而血脈復也」。(《醫(yī)方論》)成無己云:「結(jié)代之脈,動而中止能自還者,名曰結(jié);不能自還者,名曰代。由血氣虛衰,不能相續(xù)也。心中悸動,知真氣內(nèi)虛也」。說明脈結(jié)代、心動悸,為心之陰陽氣血俱虛所致。本方能滋養(yǎng)血脈之本源,使結(jié)代之脈恢復正常,故名之曰:「復脈湯」。
復元活血湯
出處:《醫(yī)學發(fā)明》
本方由柴胡、天花粉、當歸、紅花、甘草、炮山甲、桃仁、酒大黃諸藥組成。用于跌打損傷,瘀血留于脅下,痛不可忍者。有活血袪瘀,疏肝通絡(luò)之功。
由于外傷損絡(luò),血離經(jīng)脈,流溢脈外,停于胸脅,胸脅為肝經(jīng)循行部位,血瘀則影響肝氣,導致氣滯,所以痛不可忍。本方以活血袪瘀為主,兼以疏肝行氣通絡(luò),諸藥合用,可使瘀血去而新血生,肝氣行而絡(luò)脈通,脅痛平而元氣復。正如張秉成所云:「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復」。(《成方便讀》)故名「復元活血湯」。
敦復湯
出處:《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黨參、山茱萸、補骨脂、烏附子、核桃仁、生山藥、茯苓、生雞內(nèi)金八味藥物組成。用于下焦元氣虛憊,相火衰微,以致腎弱不能作強,脾弱不能健運,或腰膝酸痛,或黎明泄瀉等脾腎陽虛引起之虛寒諸證。有溫補脾腎陽虛之功效。
《素問.五常政大論》云:「土曰敦阜」。是說脾居中央,屬土,具敦厚阜高之性。脾土又受腎陽的溫煦,才能運化正常。脾腎陽虛,必然會導致虛寒諸證叢生,從而出現(xiàn)上述所云之病癥。服用本方,可溫補脾腎,使陽氣得以振發(fā),敦土之正常功能得以恢復,故名「敦復湯」。
暖肝煎
出處:《景岳全書》
本方由當歸、枸杞、小茴香、茯苓、肉桂、烏藥、沉香、生姜諸藥組成。用于肝腎陰寒所致之小腹疼痛,疝氣等癥。有溫補肝腎、行氣止痛之功。
本方主治肝腎虛而有寒凝氣滯之疝氣痛。由于肝屬厥陰,其經(jīng)脈繞臍絡(luò)少腹而循陰器,寒凝肝脈,氣機阻滯則發(fā)為寒疝氣痛之證。方中當歸、枸杞溫補肝腎;小茴香、肉桂溫經(jīng)散寒;烏藥、沉香溫通理氣;茯苓淡滲利濕;生姜溫散水寒之氣。溫補肝腎以治其本,散寒行氣以治其標,標本兼顧,服之可使肝脈得暖,氣機調(diào)暢,陰寒驅(qū)散,癥痛得止,故稱「暖肝煎」。
脾約麻仁丸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麻子仁、芍藥、枳實、大黃、厚樸、杏仁組成,和蜜為丸。用于腸胃燥熱,大便硬,小便數(shù)之證。有潤腸通便之功。
「脾約」,病名出《傷寒論》,指脾虛津少,腸液干燥,以致大便堅硬難出的病癥。成無己曰:「約者,約結(jié)之約,又約束也……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shù)而大便硬,故曰其脾為約」。(《傷寒明理論》)本方以麻子仁為主藥,輔以理氣除滿,養(yǎng)陰潤燥之品,使腑氣通、津液行,緩下而不傷正,主治脾約之證,亦用于虛人及老人腸燥便秘者,故名「脾約麻仁丸」。
資生健脾丸
出處:《蘭臺軌范》
本方由人參、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肉、陳皮、麥芽、神、薏苡仁、芡實、砂仁、白扁豆、山楂、甘草、桔梗、藿香、白豆蔻、黃連十八味藥物組成,煉蜜為丸,米飲送服。用于妊振婦女脾虛嘔吐,或胎滑不固,或男子食欲不振等癥。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
羅東逸云:「是方以參、朮、苓、草、蓮、芡、山藥、扁豆、薏苡之甘平,以補脾元;陳皮、、麥、砂、蔻、藿、桔之香辛,以調(diào)胃氣;其有濕熱,以黃連清之、燥之。既無參苓白朮散之滯,又無香砂枳朮丸之燥,能補能運,臻于至和,于以固胎,永無滑墮。丈夫服之,調(diào)中養(yǎng)胃,名之資生,信不虛矣」。(《古今名醫(yī)方論》)是言本方健脾和胃以資氣血生化之源,故名之。
資壽解語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
本方由羚羊角、桂枝、羌活、甘草、防風、附子、酸棗仁、天麻諸藥組成,加竹瀝、姜汁水煎服。用于治療中風半身不遂,舌強不語者。有扶正袪邪,化痰熄風之功。
本方為治中風證邪在于經(jīng)者?!夺t(yī)學正傳》云:「若外無六經(jīng)之形證,內(nèi)無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言語蹇澀者,此邪中于經(jīng)也」。本方既可平肝熄風,又能溫經(jīng)化痰,標本兼治,正邪均顧,中風邪在于經(jīng)者服之,可使語言流利,舉止靈活,壽命得以延長。故稱「資壽解語湯」。
葆真丸
出處:《女科證治準繩》
本方由鹿角膠、杜仲、山藥、茯苓、熟地黃、菟絲子、山茱萸、五味子、川牛膝、益智仁、遠志、小茴香、川楝子、巴戟天、補骨脂、葫蘆巴、柏子仁、穿山甲、沈香、全蝎二十味藥物組成,蜜丸,溫酒送下。用于腎虛、五勞七傷、婦女不孕癥等。有補養(yǎng)肝腎、益精壯陽之功。
「葆真」,有保全天真之意?!肚f子》有「人貌而天虛,緣而葆真,清而容物」?!痘茨献印酚小溉暂嵴?,不以物累形」。以上均說明葆全元真之氣的重要性。本方峻補腎陰、腎陽,培固先天之本。故而服之可使元真得保,身體健康,因以此命名。
萱草忘憂湯
出處:《醫(yī)醇謄義》
本方由桂枝、甘草、白芍藥、陳皮、半夏、郁金、合歡花、貝母、茯神、柏子仁、金針菜十一味藥物組成。用于憂愁太過,抑郁不樂,灑淅寒熱,痰氣不清之癥。有疏肝解郁,安心安神之效。
金針菜,又名「萱草」。花康《安生論》曾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本草圖經(jīng)》)謂其能「安五臟,利心志,明目」?!侗静菡x》云「今人恒以治氣火上升,夜少安寐,其效頗著」。以上均說明萱草有解郁安神作用,故而服用本方則可使肝郁得解,心神能寧,從而愁緒不生,樂而忘憂矣。
葛花解酲湯
出處:《脾胃論》
本方由木香、橘皮、人參、豬苓、茯苓、炒神、澤瀉、干姜、白朮、青皮、白豆蔻仁、砂仁、葛花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用水調(diào)服。用于治療飲酒太過,嘔吐痰涎,心中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zhàn)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等癥。有健脾醒酒、理氣止嘔之效。
病酒曰「酲」,謂喝醉了酒或經(jīng)宿飲酒大醉而神志不清。酒先傷脾胃,故見胃腸道反應(yīng)癥狀;后傷心神,而見神識模糊之證。本方以解酒和胃之葛花為主藥,配合其它健脾理氣、芳香化濁之品,對飲酒太過所致之脾胃、心神諸證卓有功效、故名「葛花解酲湯」。
萆薢分清飲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益智仁、川卑解、石菖蒲、烏藥、(一方加茯苓、甘草梢)諸藥組成。用于膏淋、白濁。癥見小便頻數(shù),混濁不清,白如米泔、稠如膏糊。有溫腎利濕,化濁分清之效。
膏淋、白濁,其病位在下焦,是由陽虛濕濁下注所致。腎與膀胱相表里,腎氣虛弱,則不能固攝,膀胱開闔失司,濕濁下注,則分清泄?jié)峁δ苁д{(diào),以致小便混濁不清。本方以川萆薢為主藥,有利濕清熱、化濁分清作用,故稱「萆薢分清飲」。又《醫(yī)學心悟》萆薢分清飲方,由川萆薢、石菖蒲、黃柏、白朮、茯苓、蓮子心、丹參、車前子組成,亦有清熱利濕之功。
磁朱丸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磁石、朱砂、神三味藥物組成,為末煉蜜成丸,用米湯或溫開水送服。用于心腎不交,兩目昏花,視物模糊,耳鳴耳聾,心悸失眠,亦可治癲癇。有益陰潛陽,鎮(zhèn)心明目之功。
王又原云:「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則目之能視者氣也,目之所以能視者精也。腎為藏精,故神水發(fā)于腎;心為離照,故神光發(fā)于心…… 惟心腎有虧,致神水干涸,神光短少,昏瞀內(nèi)障諸證所由作也。磁石直入腎經(jīng),收散失之神,性能引鐵,吸肺金之氣歸藏腎水。朱砂體陽而性陰,能納浮游之火而安神明。水能鑒,火能燭,水火相濟,因光華不四射歟!」(《刪補名醫(yī)方論》)由于方中以磁石、朱砂為主藥,故各取其一字而命名也。
滾痰丸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酒蒸大黃、黃芩、礞石、沉香四味藥物組成。用于實熱老痰,發(fā)為癲狂驚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悶;或眩暈痰多,大便秘結(jié),舌苔黃厚而膩,脈滑數(shù)有力者。有降火逐痰之功。
頑痰、老痰,久蓄下去,往往變生多癥;上蒙清竅則發(fā)為癩狂或昏迷,擾動心神則怔忡驚悸;內(nèi)蘊于肺則咳喘痰稠;停于中脘則脾失健運,津液停聚;痰阻氣機則胸脘痞悶,上擾清空則眩暈?!秳h補名醫(yī)方論》云:「二黃得礞石、沉香,則能迅掃直攻老痰巢穴,濁膩之垢而不少留,滾痰之所由名也」。「滾」為速去,本方除痰之方極快極大,故名「滾痰丸」。又因方中礞石驅(qū)痰猛峻,故又名「礞石滾痰丸」。
毓麟珠
出處:《景岳全書》
本方由人參、白朮、茯苓、芍藥、鹿角霜、川椒、杜仲、川芎、甘草、當歸、熟地黃、菟絲子諸藥組成。用于婦女氣血雙虛,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帶濁、腹痛、腰酸;或瘦弱不孕等癥。有益氣養(yǎng)血,溫補肝腎之功。
「毓」有生養(yǎng)、孕育之意:「麟」,即麒麟,這里喻珍貴之子;「珠」,指珍珠,是謂該藥丸形圓如珠。本方為治婦女氣血雙虛,宮寒不孕之效方。方中四君子湯補氣;四物湯養(yǎng)血;鹿角霜補腎收斂;杜仲溫補肝腎;菟絲子補腎益精;川椒溫暖下元,諸藥合用,可治虛寒、療經(jīng)帶,使婦女身強體壯,月經(jīng)正常,從而能夠生育子女,故稱「毓麟珠」。
奪郁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
本方由蒼朮、藿香、香附、陳皮、砂仁、蘇梗、生姜、草蔻仁、佩蘭諸藥組成。用于治療濕滯土郁、心腹脹滿,嘔吐泄瀉,浮腫身重等癥。有芳香化濁,健脾燥濕之效。
脾屬土,主運化水濕,脾運化失司則水濕郁于中焦脾胃,而成「土郁」之證。本方中蒼朮、草蔻健脾燥濕;藿香、佩蘭芳香化濕;香附、砂仁宣暢氣機;陳皮、蘇梗理氣和胃;生姜溫中止嘔。諸藥配伍,可使脾胃健運,水濕得除。「奪」,有袪濕而不滯留之意。「土郁」之證,應(yīng)用本方,正合「土郁奪之」的經(jīng)旨,故名「奪郁湯」。
實脾散
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白朮、厚樸、檳榔、草果仁、木香、木瓜、附子、干姜、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棗諸藥組成。用于陽虛水腫,證見身半以下腫甚,胸腹脹滿,身重食少,手足不溫,口中不渴,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膩,脈沈遲或沉細者。有溫陽健脾,行氣利水之功。
本方所治之證是謂陰水,緣于脾腎陽虛,氣不化水,水濕內(nèi)停所致?!笇嵠ⅰ?,語出《金匱要略》:「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這里作溫陽健脾之意。本方溫補脾土之功偏著,可使脾實則水治?!夺t(yī)宗金鑒》曰:「蓋氣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氣行則水行,土實則水治,故名曰『實脾』也」。
駐景丸
出處:《銀海精微》
本方由楮實子、枸杞子、五味子、制乳香、川椒、人參、熟地黃、肉蓯蓉、菟絲子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煉蜜為丸,空腹鹽湯送服。用于治療心腎俱虛,血氣不足,下元虛憊所致之視物不清,如紗遮睛等癥。有滋腎填精、養(yǎng)肝明目之效。
本方所選諸藥,如楮實子、枸杞子、熟地黃、肉蓯蓉、菟絲子等,多數(shù)均為滋補肝腎之品。目為肝之外候,目得肝血而能視,腎精上注則目明。服用本方可使肝腎得充,目翳消除,從而使得外界之美景能夠常駐于目,故名「駐景丸」。
縮泉丸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
本方由烏藥、益智仁兩味藥物為末,酒制山藥末糊丸。用于下元虛冷,小便頻數(shù)及小兒遺尿癥。有溫腎止遺、縮尿固澀之功。
「縮」,有減縮收斂之意;「泉」,原指水泉,這里形容功用如同水泉的膀胱。本方中烏藥溫腎散寒,可除膀胱冷氣,增強固攝約束之方;益智仁溫補腎陽,能夠固暖下元,故有收斂精氣作用;用山藥糊丸以補腎固精。共奏溫腎縮尿之功。服用本方,能使腎虛得補,精氣益固,寒氣溫散,遺尿自止,好象泉水縮斂一般,故命名曰「縮泉丸」。
澄化湯
出處:《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生山藥、生龍骨、生牡蠣、炒牛蒡子、生車前子、生白芍藥、粉甘草諸藥組成。用于治療小便頻數(shù)、遺精白濁,或兼痛澀等癥。有滋陰清熱,利濕化濁之效。
方中生山藥益氣滋陰;生龍、牡蠣收斂固精;牛蒡子、車前子清熱利尿;白芍藥滋養(yǎng)陰液;粉甘草解毒止痛。諸藥配合,可使膀胱氣化正常,津液輸布均衡,從而尿液澄清,白濁之癥得以治愈,故名「澄化湯」。
鞏堤丸
出處:《景岳全書》
本方由熟地黃、菟絲子、炒白朮、五味子、益智仁、補骨脂、制附子、茯苓、炒韭子九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山藥打糊為丸,開水或溫酒送服。用于命門火衰、膀胱失約之小便不禁癥。有補腎陽,益脾土之功效。
膀胱,古稱為水府、玉海,是水液匯聚之所,主要功能為貯藏水液。但膀胱受腎陽的制約,通過氣化方能排小便。一旦腎陽衰微,膀胱猶如水無堤岸,就會出現(xiàn)小便不禁。服用本方之后,可使腎陽得以振復,膀胱因而溫煦,洽似堤岸鞏固,水無法外溢,故此命名為「鞏堤丸」。
導氣湯
出處:《沉氏尊生書》
本方由川楝子、木香、小茴香、吳茱萸四味藥物組成。用于寒侵肝脈,氣機阻滯之疝氣痛。有行氣、散寒、止痛之功。
本方為治寒疝疼痛,癥狀較輕之實證。方中用川楝子理氣止痛;木香行氣止痛;小茴香理氣疏肝,散寒止痛;吳茱萸溫中散寒,解郁止痛,通過應(yīng)用以上辛溫行氣之品,能溫暖肝脈以袪寒,宣通肝氣以止痛。從而使之寒凝散、氣滯行、疝痛止、諸證平。由于本方有引導疏通肝氣之功,故稱「導氣湯」。
《證治準繩》又出一方,由芍藥、當歸、黃蓮、檳榔、木香、大黃、黃芩、枳殼組成,對濕熱痢有清熱導氣之功。
導赤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生地黃、甘草梢、木通、竹葉四味藥物組成。用于心經(jīng)有熱所致之口渴面赤,心胸煩熱,渴欲冷飲,口舌生瘡;或心移熱于小腸,小便短赤而澀,尿時刺痛,舌紅脈數(shù)。有清熱利水之功。
「導」,引導;「赤」,色也,這里喻赤色屬心,心火為赤。 《刪補名醫(yī)方論》云:「赤色屬心,導赤者,導心經(jīng)之熱從小腸而出,以心與小腸為表里也」。本方諸藥合用,有清心安陰,利水導熱之功。上可以清心火以治口舌生瘡,下可以利小便以治小便短赤刺痛。從而導心經(jīng)之熱從小便排出,故名「導赤散」。
本方加黃蓮名「黃蓮導赤散」或「瀉心導赤湯」,治心火較盛之證。
調(diào)胃承氣湯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炙甘草、芒硝、大黃三味藥物組成。用于陽明燥熱內(nèi)結(jié)而無痞滿之證;或腸胃積熱之發(fā)斑,口齒喉痛及瘡瘍等癥。有緩下瀉結(jié)之功。
方中藥僅三味,然配伍愜當:大黃苦寒以泄熱通便,蕩滌腸胃;芒硝咸寒以瀉下除熱,軟堅潤燥;以炙甘草調(diào)和大黃、芒硝攻下泄熱之方,使之和緩。鄒澍云本方其所以名「調(diào)胃承氣」,其承氣之功皆在于大黃。本方與大、小承氣湯相比,瀉下導滯之方弱,尤適于癥輕而體弱者。由于本方能調(diào)和腸胃,承順胃氣,驅(qū)除腸胃積熱,使胃氣得和,氣機相接,從而諸證蠲除,故名「調(diào)胃承氣湯」。
養(yǎng)陰清肺湯
出處:《重樓玉鑰》
本方由生地黃、麥門冬、生甘草、玄參、貝母、牡丹皮、薄荷、白芍藥諸藥組成。用于肺腎陰虛,復感疫毒,津液被灼,熱毒熏蒸于上之白喉證;或肺癆、喉痹諸證。有養(yǎng)陰、清肺、解毒之功。
本方為治療白喉的常用方。方中用生地黃、元參、麥冬、白芍養(yǎng)陰潤燥,清肺解毒;丹皮涼血解毒;貝母潤肺止咳,清化熱痰;薄荷宣肺利咽;生甘草瀉火解毒。全方以大隊滋陰清熱藥相伍,共奏養(yǎng)腎陰、清肺熱之功,故名「養(yǎng)陰清肺湯」。
增液湯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玄參、麥冬、細生地三味藥物組成。用于陽明溫病,津液不足,大便秘結(jié),口渴,舌干紅,脈細稍數(shù)或沉而無力等癥。有增液潤燥之功。
本方為津液不足,燥結(jié)不甚諸證而設(shè),增液有余,攻下不足,尤適「無水舟停」之證。所謂「妙在寓瀉于補,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既可攻實,水可防虛?!梗ā稖夭l辨》)本方功在滋陰養(yǎng)液,生津潤腸,符合治療熱病「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的原則,見有「增水行舟」之效,以其培添津液作用命名,故稱「增液湯」。
燃照湯
出處:《霍亂論》
本方由滑石、豆豉、焦梔子、酒黃芩、省頭草、制厚樸、制半夏、白蔻仁諸藥組成。用于暑疫挾濕,霍亂吐下,脘痞煩渴,惡寒肢冷,苔色白膩者。有清熱化濕,辟穢泄?jié)嶂Α?
王孟英云:「暑濕內(nèi)蘊,未化也。須具燃犀之照,庶不為病所蒙,因制燃照湯予之」。(《霍亂論》)「犀」即犀角,古稱之為「靈獸」,認為其神方與通靈之性,全聚于角,點燃其角以照之,可使昏暗幽深之處暴露無遺。本方為治熱霍亂吐瀉的名方,服之可使?jié)駸?、濁穢之邪清泄而除,功效卓著,曹如燃亮犀燭,病邪無藏身之地。故稱「燃照湯」。
蕩胞湯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樸硝、牡丹皮、當歸、大黃、桃仁、細辛、厚樸、桔梗、赤芍藥、人參、茯苓、桂心、甘草、牛膝、陳皮、虻蟲、水蛭、附子諸藥組成,共為細末,酒水煎服。用于治療婦人因瘀血阻胞而致之不孕癥。有活血袪瘀、蕩滌胞宮之效。
不孕之癥,其因多端,瘀血阻胞,即為其一。本方中應(yīng)用諸如樸硝、丹皮、當歸、大黃、桃仁、赤芍、牛膝、虻蟲、水蛭等大量破血逐瘀之品,再加參、苓、桂心、細辛等補氣溫經(jīng)之類,以及厚樸、陳皮、桔梗理氣辛散藥物,可使胞宮瘀血蕩除,新血從而復生,利于受孕著胎,故名「蕩胞湯」。
螽斯丸
出處:《古今醫(yī)鑒》
本方由生地黃、熟地黃、當歸、茯苓、川芎、赤芍藥、枳殼、黃芩、延胡索、青皮、陳皮、蘇木、紅花、五靈脂、炒干姜、甘草、香附諸藥組成,用艾煎湯,入醋打糊為丸,酒或白開水送服。用于婦人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赤白帶下,不孕癥等。有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理氣開郁之功。
「螽斯」,一名「蜇蟲」,《本草綱目》稱「?蟲」,?蟲在草上者曰草螽,此是一種似草螽而大者?!对娊?jīng).螽斯》篇以螽斯之多而成群,比喻子孫之眾多。本方借用此名,謂其服藥之后,既治婦人經(jīng)、帶疾患,又治不孕諸證,從而使婦人月經(jīng)調(diào)而它癥無由以生,身體健康,后代自然繁衍眾多之意。
注:?= 上面為一個“啟”的左邊,下面為“蟲”。
濟川煎
出處:《景岳全書》
本方由當歸、牛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六味藥物組成。用于老年人及腎虛便秘者。有溫腎,潤腸通便之功。
「濟」,有接濟滋養(yǎng)之意;「川」,指津液分布之形。《內(nèi)經(jīng)》有「腸胃為海,六經(jīng)為川」之說。張景岳注為:「三陰三陽,同流氣血,故為人之川」。何秀山云:「夫濟川煎,注重肝腎,以腎主二便,故君以蓯蓉、牛膝,滋腎陰以通便也。肝主疏泄,故臣以當歸、枳殼,一則辛潤肝陰,一則苦泄肝氣。妙在升麻清氣以輸脾,澤瀉降濁氣以輸膀胱,佐蓉膝以成潤利之功」。(《通俗傷寒論》)本方溫腎養(yǎng)血,潤腸通便,服之可使腎氣盛,津液充,腎、肝、腸三經(jīng)得以滋濟,從而大便暢通。故名「濟川煎」。
鎮(zhèn)肝熄風湯
出處:《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龜板、生牡蠣、生杭芍、玄參、天門冬、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諸藥組成。用于肝腎陰虧,肝陽上亢,肝風內(nèi)動,氣血逆亂并走于上之類中風證。有鎮(zhèn)肝熄風之功。
本方為治類中風的常用方,無論在中風前、中風時或中風后,凡肝陽化風者,均可使用。以頭目眩暈,面色如醉,脈弦長有力為用藥指征。全方重用鎮(zhèn)攝元陽,滋養(yǎng)肝腎之品,組方嚴謹,配伍有度,既能平肝潛陽,柔潤熄風;又可條達肝氣,和胃調(diào)中。諸藥合用,可使肝陽得鎮(zhèn),內(nèi)風平熄,故名「鎮(zhèn)肝熄風湯」。
顛倒散
出處:《醫(yī)宗金鑒》
本方由大黃、硫黃二味各等分組成,研末涼水調(diào)敷,用于治療酒齄鼻及肺風粉刺等癥。有清熱解毒、袪風殺蟲之效。
方中大黃苦寒清熱,涼血解毒;硫黃辛熱殺蟲,引火下行。合治肺經(jīng)風熱所致之酒齄粉刺癥。由于一為寒藥、一為熱藥,兩者相須為用,與一般「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法不同,故名「顛倒散」。
《萬病回春》亦有名「顛倒散」之方。藥用大黃、滑石、皂角三味為末,黃酒送服,治療臟腑實熱所致之二便不通。三味藥物劑量隨病情增減,若小便不通,滑石用六錢,余用三錢;大便不通大黃用六錢,余用三錢;二便不通者,皂角三錢,余用四錢半克,其方治與上方不同,臨床應(yīng)注意鑒別。
藿香正氣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朮、半夏、陳皮、姜厚樸、苦桔梗、炙甘草諸藥組成。用于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之惡寒發(fā)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惡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等癥,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
本方功專宣化濕濁,調(diào)和胃腸。方中以藿香為主,辛散風寒,芳化濕濁,和胃悅脾,輔以行氣燥濕之品,使風寒解而寒熱除,氣機暢而胸脘舒,脾胃和而吐瀉止,邪氣去而正氣復。《刪補名醫(yī)方論》云:「藿香之芬,以開胃,名曰正氣,謂正不正之氣也」。故以「藿香正氣散」命名。
蠲痹湯
出處:《楊氏家藏方》
本方由酒當歸、羌活、片姜黃、赤芍藥、炙黃耆、防風、炙甘草,加生姜組成。主治風痹,癥見身體煩痛,項背拘急,肩肘痛重,舉動艱難,手足麻痹等。有益氣和營,袪風除濕之功。
風痹,又名行痹、走注。指風寒濕邪侵襲肢節(jié)、經(jīng)絡(luò),其中又以風邪為甚的痹證?!割谩拐?,有免除之意,去之疾速也。本方有益氣活血之功,氣通則血活,血活則風散,服之可使風痹之證得以迅速免除,故名「蠲痹湯」。
歸脾湯
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白朮、茯苓、黃耆、龍眼肉、酸棗仁、人參、木香、甘草、當歸、遠志,加生姜、大棗組成。用于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所致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癥。有健脾益氣,補血養(yǎng)心之功。
本方為嚴用和據(jù)《內(nèi)經(jīng)》「二陽之病發(fā)心脾」之理論而創(chuàng)制。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tǒng)血,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則脾失健運,心血不足,發(fā)為驚悸怔忡,食少體倦諸證。本方以補養(yǎng)心脾為主,脾氣健而氣血生化之源充足,從而心血旺盛,則驚悸失眠諸證自愈。又脾主統(tǒng)血,凡脾虛氣弱,不能統(tǒng)血而見崩漏諸證,亦可用本方治療,即所謂「引血歸脾」,故嚴氏名本方曰「歸脾湯」。
觀音應(yīng)夢散
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人參、紫衣胡桃肉兩藥為末,加生姜水煎服。用于胸滿喘急,不能睡臥之癥。有補氣生津,溫補肺腎之功。
王晉三云:「溧陽洪輯幼子病痰喘將危,凡五晝夜不乳食,夢觀音授以此方,煎湯一蜆殼,灌之,喘即定,亦以乳液凝于膈間,故用此得效也?!梗ā豆欧竭x注》)遂以本方命名「觀音應(yīng)夢散」。本方主治腎不納氣之虛喘證。蓋肺主一身之氣,腎為先天之本,肺為腎之母。喘證雖表現(xiàn)在肺,然發(fā)病卻在腎。方中藥僅兩味,看似平易,其收功皆在于治本。
本方又名「人參胡桃湯」,乃以其所用藥物為名耳。
雞嗚散
出處:《類編朱氏集驗醫(yī)方》
本方由檳榔、陳皮、木瓜、吳茱萸、紫蘇葉、桔梗、生姜諸藥組成。用于濕腳氣,癥見足腿腫重無力,行走不便,麻木冷痛;或攣急上沖,甚至胸悶泛惡,以及風濕流注,腳痛不可著地,筋脈腫大者;亦適于絲蟲病。有行氣降濁,溫化寒濕之功。
「雞鳴」,是指服藥時間。五更雞鳴乃陽升之時,取陽升則陰降之意。其煎服法是:諸藥共研粗末,隔宿用水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藥渣再用水二大碗,煎至一碗,二汁相和,至次曰五更雞鳴時作二、三次冷服。天明時大便當下黑糞水,即使腎所受寒濕毒氣從大便排出。早飯須待藥方過后再服。本方有開上、導下、疏中之效。規(guī)定服藥時間之意主要是取其空腹藥方易于發(fā)揮,可使寒濕之邪隨陽氣升發(fā)而散。故名「雞鳴散」。
瀉白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粳米四味藥物組成。用于肺熱咳嗽,甚則氣急,皮膚蒸熱,日哺發(fā)熱尤甚,舌紅苔黃,脈象細數(shù)。有瀉肺清熱,止咳平喘之功。
肺主西方,屬金,其色應(yīng)白,「瀉白」,即瀉肺也。李時珍云:「此(瀉白散)乃瀉肺諸方之準繩也」。王晉三曰:「肺氣本辛,以辛瀉之,遂其欲也。遂其欲,當謂之補,而仍云瀉者,有平肺之功焉」。(《古方選注》)本方中桑白皮清瀉肺熱,止咳平喘;地骨皮瀉肺中伏火,并退虛熱;梗米、炙草養(yǎng)胃和中。諸藥同用,瀉肺平喘而不傷正,宜屬清瀉肺中伏熱之良方,故名曰「瀉白散」。
瀉青丸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當歸、龍腦、川芎、生梔子仁、川大黃、羌活、防風組成蜜丸,煎竹葉湯同砂糖化下。用于肝火郁結(jié)所致之目赤腫痛,易驚多怒,不能安臥,尿赤便秘,脈洪實者。有清瀉肝火之功。
肝主東方,屬木色青,「瀉青」,即瀉肝也?!秳h補名醫(yī)方論》云:「肝木主春,乃陽生發(fā)動之始,萬物生化之源,不可傷也。本方重用苦寒之品,以清瀉肝火為主,又佐升散之品,以散郁火,寓升于降,是升降同用之法,可使瀉肝而不傷肝氣,升散而不助火勢,相得而益彰,故為瀉肝之善法」。汪昂云:「本方一瀉(肝火)一散(肝風)一補(肝血),同為平肝之劑,故曰『瀉青』」。
瀉黃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藿香葉、山梔子仁、石膏、甘草、防風諸藥組成。用于脾胃伏火所致之口瘡口臭,煩渴易饑,口燥唇干,舌紅脈數(shù);以及小兒脾熱弄舌等。有清瀉脾熱之功。
脾屬中土,其色為黃,開竅于口,其華在唇、四白,脾火亢盛,則口瘡、煩渴諸證由生。本方「為脾胃蘊熱而設(shè)」(張山雷),既清瀉脾中伏熱,又振復脾胃氣機,雖名「瀉黃」,而獨以風藥為重,是散火即所以瀉火。立此方者,可謂深得《內(nèi)經(jīng)》「火郁發(fā)之」之微旨。服本方可使脾火清瀉而正氣無傷,諸證得愈?!笧a黃」,即瀉脾經(jīng)之熱,故名「瀉黃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