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通導讀:春季是幼兒猩紅熱高發(fā)季節(jié),其傳播很嚴重,請爸爸媽媽多注意、多觀察孩子,警惕小兒猩紅熱。
什么是猩紅熱
猩紅熱是由A族β一溶血鏈球茵感染引起,以呼吸道傳播為主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多見于3歲以上小兒。猩紅熱病菌寄生在咽喉部的黏膜上,主要借助空氣飛沫傳播。冬末春初好發(fā),潛伏期為1~12天。
猩紅熱曾是一種令人談及色變的疾病,在人類發(fā)明抗生素以前,曾奪去了數以萬計兒童的生命。但自青霉素問世以后,該病的發(fā)病率和嚴重性均有明顯下降,不再是一種致命性的疾病,一般預后良好。
典型特征
起病急,以發(fā)熱、咽痛、頭痛、嘔吐等為早期主要癥狀。發(fā)熱可高可低,多數為持續(xù)性發(fā)熱。發(fā)病第二天就可出現皮疹,始見于耳后、頸部及上胸部,一天之內就可波及全身。感染猩紅熱2~4周后,少部分患兒可以并發(fā)風濕熱、急性腎小球腎炎等?,F抗茵藥物的應用已使這類并發(fā)癥明顯減少,但作為醫(yī)生和家長仍必須警惕。
1、猩紅色皮疹
最開始出現的皮疹類似被曬傷后的紅腫斑片,以后皮疹呈密集、小點狀突起的猩紅色斑點或斑塊,摸上去粗粗的,有“砂皮紙”一樣的感覺。用手壓之,充血可以全部消退;去壓后紅色小點再現,充血且迅速融合成片。嚴重者皮疹可呈出血性,此時壓之不褪色。在皮膚褶皺處如腋窩、肘窩、腹股溝處,皮疹密集并皮下出血,形成一條條深紅色的褶皺線,醫(yī)學上稱為“帕氏線”。
2、口周蒼白圈
猩紅熱孩子往往面部充血,而口鼻周圍的皮膚沒有變化,形成“口周蒼白圈”。整個臉看上去是紅紅的,僅在口唇周圍留下一個白圈。
3、楊梅舌
病初,孩子的舌表面覆蓋著白色或黃色的分泌物,舌乳頭腫脹突起。以后分泌物逐漸消失,舌面紅腫,加上突起的舌乳頭,形似楊梅,俗稱“楊梅舌”。
4、扁桃腺、頸部淋巴結腫大
患兒會扁桃腺腫大,扁桃腺、咽后壁表面散布著紅色的斑點,并常覆蓋有白色或黃色的分泌物。
與其他出疹性疾病的區(qū)別
作為出疹性疾病,猩紅熱應與麻疹、風疹、幼兒急疹、藥物疹等區(qū)別開來。如果熟悉猩紅熱皮疹的特點,鑒別多無困難。
麻疹起病初期有鼻塞、噴嚏、流涕、咳嗽、流淚、眼結膜充血、畏光等癥狀。第2~3天,在與第二磨牙相對應的頰黏膜部位出現口腔黏膜斑,又稱柯氏斑。起病后3~4天才出疹,始見于耳后和頸部,波及軀干和四肢,皮疹呈斑丘疹,疹間見有正常皮膚。3天內疹子出齊,之后熱降疹退,且皮膚上留有古銅色的色素。風疹患兒出疹迅速,由面部、頸部、軀干部波及四肢,24小時內就可波及全身。皮疹為淺紅色斑丘疹,大小約2mm左右,分布均勻,疹間見有正常皮膚,皮疹1~2天消退。少有脫屑,無楊梅舌,有耳后、枕后淋巴結腫大。幼兒急疹多見于春秋季,高熱3~5天后,熱退出疹。皮疹為細小的紅色斑丘疹,面部、軀干均見,持續(xù)3天左右。藥物疹也可有猩紅熱樣的皮疹,但有用藥史,出疹無順序性,無咽峽炎及楊梅舌。感染中毒癥狀輕,停藥后皮疹可逐漸消退。
治療關鍵
抗生素是猩紅熱的克星,確診后盡早采用抗生素,對控制感染和預防并發(fā)癥非常重要。青霉素是治療的首選藥物,療程以10~14天為宜。如果過敏,可采用頭孢菌素或紅霉素治療。一般采用肌肉注射,嚴重病例需要采用靜脈點滴治療。
患兒的護理
護理的重點是要做好五官的護理。要經常清潔口腔。小兒可用棉棍擦洗,經常喂水。大孩子要用生理鹽水漱口。眼睛要用生理鹽水或4%的硼酸水清洗,每天3~4次,洗后將青霉素眼膏涂在眼瞼內。鼻腔常有分泌物,宜用棉棍蘸溫開水清洗,然后涂上石蠟油,以保護鼻黏膜。皮疹退后有皮膚脫屑,可讓其自然脫落,不能用手剝皮屑,以免引起皮膚感染。
防勝于治
本病預防要點是隔離患者,隔離期為1周。病人的密切接觸者也有可能成為病人或者帶茵者,因此要對他們進行7~12天醫(yī)學觀察。
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物要及時消毒。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發(fā)季節(jié),少去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居室定期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減少煙塵。要積極防治某些營養(yǎng)性疾病,如佝僂病、貧血、營養(yǎng)不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