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 庫
圖:趙春秋傳統(tǒng)山水
山水畫發(fā)展到了今天,我們該如何面對,幾乎是當代所有畫山水的同行面對的問題,作為一種已經存在了千余年之久的繪畫命題。也許是時間真的過于久遠,如今的我們幾乎忘記了我們是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有時候,我們將奇?zhèn)ワL格的宋代山水以及充分發(fā)揮筆墨意氣的文人畫視為我們的目的。于是我們頂禮膜拜,以至于在這樣的思維處境中,我們經常忽略了自己的存在。在歷代大師形成的重重屏障的圍合之下,“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情形也就成為我們這代人不得不面對的尷尬境遇了。為了找到新的突破口,我們再次探索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的形式語言,現(xiàn)就以下幾點逐個分析找出規(guī)律,厘清思路,以便使我們的創(chuàng)作之路獲得新的動力,續(xù)寫中國畫特有的藝術精神、審美理想和民族情懷。
“游”是古人感悟大自然的過程與方法,宗炳在他的《畫山水序》中提道:“至于山水,質有而趣靈”“是以軒轅、堯、孔、廣成、大隗、許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稱仁智之樂焉”。古人通過游來直接地與大山大水對話,使得身心與山水交融,充分感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得“仁智之樂”,然后把對自然山水精神的感受通過一定的筆墨形象表現(xiàn)在宣紙上。
游歷是畫家見到真山水的唯一保證,而重視游歷則是山水畫萌芽時就有之。陸儼少說:“我生平無別的嗜好,只是愛好旅游。到名山大川中去,可以開擴心胸,增進知識,又于繪畫有直接幫助?!蓖ㄟ^旅游可以“開擴心胸”“增進知識”“于繪畫有直接幫助”。“于繪畫的直接幫助”是可以直面自然山水,感受其形神,“開擴心胸”是對人精神境界的提升,最終也將在作品中展現(xiàn)出來,提高創(chuàng)作的表達能力。細致觀察是山水畫寫生的重要一環(huán),觀察是對山水的表面之形的觀察,如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云霧、陰晴、冰雪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而使山水出現(xiàn)不同的變化,而通過細致入微地觀察,能夠真正感悟和理解山水的內在本質。通過在自然中細心觀察,深入理解自然山水的豐富變化,感悟山水的內在本質和外在形象,所謂睹物生情,以物寄托畫者的情懷,面對不同的山水不同景象的變化,定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因此寫生便成為畫家認識和描繪自然萬物最基本的一條,從而得到技巧與審美的升華。
一個畫家的藝術發(fā)展與其對生活的體會密不可分,就是在復古風盛行的清代,“四王”一派的畫家們也經常行走于山林之間,在他們所題“臨”“摹”“仿”“撫”某某家的畫面上,我們依然能夠看出在生活中所見的山川氣象。因此每當寫生時對待描寫的對象要認真觀察,不要輕易放過。一點一點吸收,凡有感覺的地方都要畫下來。先畫最美的、最重要地方,然后再向其他地方加以擴大。李可染說:“精讀大自然,精讀傳統(tǒng)。”還說:“人離開大自然,離開傳統(tǒng),不可能有任何創(chuàng)造?!彼运褌鹘y(tǒng)融進了自然中,再造了自然,也再造了新的傳統(tǒng)。
現(xiàn)階段我在創(chuàng)作山水畫時,用筆上也是極力地吸取細筆筆意畫中線條與皴擦的交融特色。這樣做,是為了使線條與皴擦能夠過渡地更加自然,從而體現(xiàn)出自然之美。另外,我在創(chuàng)作一幅畫作時,還時刻注意手中毛筆的翻轉,盡量使每根線條在墨色有自然變化的基礎上,在形上也能有“虛實”的節(jié)奏變化。在皴擦時,注意控制手的力度、毛筆的干濕度,使皴出的面結構清晰、虛實有致。再來配合清淡的染色,就更能表現(xiàn)山石在月光下的飄渺、幽然之氣。
從古至今,記憶是山水畫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重要詞匯,我們知道記憶是山書畫創(chuàng)作中的靈魂,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通過記憶來喚醒、激活靈感。因此,繪畫中所表現(xiàn)的山水是寄托著畫者意圖的一種視覺符號,而不再是一次性指示某種真實存在的對象。
畫者憑著記憶與想象作畫是中國畫的傳統(tǒng),石濤提倡“搜盡奇峰打草稿”強調主觀情感的表達在繪畫中的作用。對于眼前的景物,中國畫一向提倡:“目識心記、反復觀察、細心體會,直至爛熟于心,爾后即興揮毫,方可出神入化?!庇纱丝磥?,憑借記憶與想象作畫是中國畫一直以來的傳統(tǒng)。
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散點透視的繪畫方式,在中國畫的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等都有著充分地運用。散點透視也稱為多點透視,是指視覺中心并不固定在畫面的某一個點,畫家在創(chuàng)作中通過移動的視點來多角度地、全面地觀察物象。這樣的方式不受視線范圍與空間的限制,更便于畫家在創(chuàng)作時加入自己的主觀情感,更注重意境的表達,而這也是體現(xiàn)山水畫本質的最貼切的方式。
筆意是傳統(tǒng)繪畫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表現(xiàn)方法的一個共同規(guī)律,是從中國長期表現(xiàn)客觀事物中得出的一個共同規(guī)律。中國畫就是以有限的筆墨表現(xiàn)無盡的內容。
王維的“擬太虛之體”論也就是寫心論,“凡畫山水,意在筆先”,可見“意”在古人眼里的重要性。但不同的是“詩情”是以文字的形式來表達的,而“畫意”則是用變幻莫測的水墨形式表達、經畫家主觀改造提煉后隨性灑脫而就的筆墨。在一幅仿王蒙山水圖中,我們能從中窺見到王蒙畫作的構圖繁密、意境宏偉、筆意蒼茫的特點。模仿者極其所能地靠近王蒙,但在某些地方,尤其是樹木的描畫上,卻仍然能看出作者自己的筆意??梢?,筆意成為了作畫者的一個“標簽”——不需要任何文字或語言,僅是寥寥的幾筆,就能讓觀者知道作者。換言之,“筆意”就是作畫的人對自然界的藝術加工,即畫家主觀精神世界的寫照。其實“師古人”與創(chuàng)新并不是不可調和,而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學會將傳統(tǒng)的技法與自己的感受融會貫通,以一個現(xiàn)代人的姿態(tài)去創(chuàng)作、去審美,才是傳承中國山水文化的重中之重。在傳承傳統(tǒng)中國畫技法、審美的同時,結合時代的發(fā)展與自己的喜好,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個人的,屬于時代的、承前啟后的筆意風格。在20世紀,以黃賓虹、傅抱石為代表的近、現(xiàn)代山水畫在筆墨上不斷探索,有著驚人的成就。黃賓虹的畫渾樸、雄偉、蒼健、厚重、遒勁、沉凝,用筆講究平、留、圓、重、變,用墨為濃、淡、破、撥、積、焦、宿七墨,創(chuàng)造了渾厚、華滋的藝術境界。黃賓虹的畫有一種堅凝的厚度,雄強而不可撼動的穩(wěn)固感,畫里積蓄著無窮的力量,尤其是他的破墨法,更是變幻莫測。賓虹話語錄道:“破墨法,即以濃墨滲破淡墨,或以淡墨滲破濃墨。又直筆以橫筆滲破之,橫筆以直筆滲破之,均宜將干未干時行之。破墨效果,如見雨露滋潤,永遠不干卻于紙上者。能如此,則所畫物象,分外鮮明,氣韻隨之而生?!钡搅烁当?,其畫變成奮躍飛動,兩股不同的力量完全改變了明清以降甜俗萎靡的氣氛,顯示了時代節(jié)奏感加速變化的趨勢。這種變化正是近現(xiàn)代山水畫的代表趨勢。
我們認為,就算是山水畫有不同的類型,但是其畫作間要傳達的無非是畫家的個人情感、情緒以及精神,這也是畫家畫作的最終目的。如同音樂也是抒發(fā)音樂家的情感一樣,“境界”也就是對各種類型山水畫共同的精神范疇的追求。人們依靠內心體悟來把握世界,而宇宙自然則給人們提供心靈關照的對象。因此,山水畫描繪的多是畫家的主觀感受,以及對宇宙和大自然的感悟與理解,是其心靈的碰撞,而不是人感官上對自然體驗后一筆一畫所畫出來的。畫家在觀察山水并作出來的畫,不單單是簡單地描摹,它既是藝術家的心靈關照,又是心靈選擇形式,以形式表現(xiàn)心靈的某種意念。宋代郭熙認為:“大自然中有美好鮮活的境界,必須經過畫家的再創(chuàng)造,才能成為畫的意境。以其為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來源,是經過作者的創(chuàng)造,使得意匠經營的意境更加美好,更有生動豐富的感人力量?!蹦媳背巫诒凇懂嬌剿颉分袑ι剿嫷墓τ米隽硕ㄕ摚骸胺蚴ト艘陨穹ǖ?,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不以幾乎?”山水畫的講究與萬物的親近、親和,山水畫的目的是為了暢神。畫家王微曾在《敘畫》中所言:“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边@種強調山水畫的內在精神意蘊,其實是中國人特有的富于哲理的精神境界。例如在郭熙眼中,大自然山水都是蘊含著豐富意蘊的有情之物:“真山水之風雨,遠望可得,而近者玩習不能究錯縱起止之勢。真山水之陰晴,遠望可盡,而近者拘狹不能得明晦隱見之跡。”可謂是情景交融,創(chuàng)造出鮮明可感的意境。
總之,山水畫的學習不僅要面對各式各樣既定命題,還要面對先賢創(chuàng)造的一座座大山。有時候真的感覺無路可走,但一切都如同爬山一樣,當再向更高的山頂端攀登的時候,雖然過程很累,有時候有放棄的感覺,可是當沖頂?shù)乃查g到來的時候,一切疲乏都已忘記,眼前呈現(xiàn)的是一片新的天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