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胚胎發(fā)育/胎兒發(fā)育過程-動畫視頻(含中文字幕)
生后人體的腸管均由(原始消化管/ 原腸)發(fā)育而來
原腸,起源于三胚層中的內胚層(肛管下段來自外胚層)
各段腸管的形成與中腸的演變、旋轉和固定密切相關。
“腸”起初為一條與胚體長軸平行的直管,其背側以背系膜連于腹后壁。
人胚第5周后,由于腸管的增長速度遠比胚體快,形成向腹部彎曲的“U”字形袢,稱 中腸袢(midgutloop),其頂端連于卵黃蒂,此相連處將中腸袢分為頭支和尾支兩部分。尾支近卵黃蒂處有一囊狀的小突起,稱盲腸突(caecal bud),它是小腸與大腸的分界線,也是盲腸和闌尾的原基。
人胚第6周,由于中腸袢生長迅速,以及肝增大和中腎的發(fā)育,腹腔容積相對變小,迫使中腸袢突入臍帶內的胚外體腔,即 臍腔(umbilical coelom),形成胚胎時期的 生理性臍疝(physiogenic umbilical hernia)。
人胚發(fā)育第6~8周,中腸袢在臍腔中生長的同時,以腸系膜上動脈為軸作逆時針90°旋轉
胚胎第10~12周,由于中腎萎縮,肝生長緩慢,腹腔容積增大,中腸袢從臍腔返回腹腔,同時以腸系膜上動脈為軸逆時針旋轉180°
旋轉過程如果出現(xiàn)問題:
直腸的發(fā)生:
后腸末端的膨大部分為 泄殖腔(cloaca),其尾端以泄殖腔膜封閉與外界隔開,腹側與尿囊相通。
胚胎第6~7周時,尿囊起始部與后腸之間的間充質增生,形成一鐮狀隔膜突入泄殖腔內,稱 尿直腸隔(urorectal septum)。
此隔繼續(xù)向尾端生長,最后與泄殖腔膜愈合,將泄殖腔分隔為背腹兩份,背側份稱原始直腸,腹側份稱尿生殖竇(urogenital sinus)。
泄殖腔膜也被分為相對應的 肛膜(anal membrane)及尿生殖膜(urogenital membrane)。原始直腸發(fā)育為直腸和肛管上段,而尿生殖竇發(fā)育為膀胱和尿道。
肛管下段由外胚層向內凹陷形成的肛凹(anal pit)演變形成。
人體胚胎發(fā)育/胎兒發(fā)育過程-動畫視頻(含中文字幕)
文字及部分圖片來自:組織學與胚胎學/周忠光主編.—4版.—2016.8;組織學與胚胎學/高英茂主編-2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