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中醫(yī),要做到用藥嚴謹、精煉。除辨證、立法正確外,必須熟悉每味藥物的藥性及藥物間的配伍。
以單味藥立方,雖藥少力專,但不適宜大多數(shù)疾病。今天給大家分享的藥對,多是行之有效、運用多年的用藥經(jīng)驗總結(jié)。
01
黃連與吳茱萸
黃連,味苦,性大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吳茱萸,味辛、苦,性大熱,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
二藥伍用,有辛開苦降,反佐之妙用,共奏清瀉肝火、降逆止呃、和胃制酸之功。
02
黃芩與梔子
黃芩,味苦,性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梔子味苦,性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
兩者配伍,共奏清熱燥濕、瀉火除煩之功。
03
黃芪與澤蘭
澤蘭,辛散微溫,善入肝脾,能和氣血、利水濕、破宿血、消癥瘕、通肝脾之血、利營衛(wèi)之氣、行而不峻,與補氣升陽、健脾磨積的黃芪相配,則消中有補,不損正氣。
04
柴胡與芍藥
柴胡,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升舉陽氣。芍藥苦酸甘,斂陰、養(yǎng)血、柔肝。
兩者相用,一疏一斂,疏則治肝氣郁滯,斂則護陰氣內(nèi)守。
05
當歸與川芎
當歸,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滑腸。川芎辛溫香竄,活血行氣,祛風(fēng)止痛,為血中氣藥,上行頭目,下入血海。
當歸以養(yǎng)血為主,川芎以行氣為要,二藥伍用,互相制約其短而共展其長,氣血兼顧,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行氣活血。
06
蒼術(shù)與薏苡仁
蒼術(shù),味辛、苦,性溫,辛溫升散,苦溫燥濕,又可芳香化濁、燥濕健脾。薏苡仁,味甘,性淡,微寒,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是健脾補肺之要藥,甘淡滲利,善治脾濕。
薏苡仁健脾,配以蒼術(shù)共奏燥濕健脾之功。
07
砂仁與白豆蔻
砂仁,辛、溫,功專于中、下二焦,偏于燥濕散寒,以醒脾寬中為要。白豆蔻性溫、味辛,功專于中、上二焦,偏于條暢胃氣,以止嘔止痛為長。
二者均為辛溫芳香之品入脾胃經(jīng),相須為用共奏開胸順氣、行氣止痛、芳香化濁、醒脾開胃、和中消食之功。
08
石斛與北沙參
石斛,味甘微寒,養(yǎng)陰清熱,益胃生津。北沙參滋陰生津,清熱涼血,善養(yǎng)肺胃之陰。
兩者相伍,共奏養(yǎng)胃陰、生津液、清虛熱之功。
09
茵陳與赤小豆
茵陳,味苦性寒,氣香主散,能清肝膽、瀉脾胃、調(diào)氣機、利水濕、祛瘀熱,為除濕退黃之要藥。赤小豆味甘微酸,性平,能除水濕、通小便、消腫滿,兼有益脾胃之力。
兩藥相配,共奏利水濕、退黃疸之功。
內(nèi)容來源:道醫(y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