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報》( 2023年10月29日 09版)
。
仿周東邨農(nóng)家樂事圖(中國畫) 上官周
山水(中國畫) 胡玉林
仿張僧繇畫法山水(中國畫) 祁豸佳
臨古山水(中國畫) 張宏
云水行窩圖(中國畫·局部) 沈周
??當我們面對一幅中國古代山水畫時,賞其景、品其意是一種觀看方式,辨析其師法宗源,揣摩其筆墨意趣是另一種賞析角度。除此之外,亦可從畫中人跡著眼:在宏闊的山水之間,常有人物點綴其中,觀者可隨其行跡悠游于自然造化,將自我投射于畫中,觀山覽水、聞風聽雨的同時,似乎也完成了一次與傳統(tǒng)對話、與古人共情的自然之旅。
??近日,在中央美術(shù)學院美術(shù)館舉辦的“何處尋行跡”展覽,正是以館藏古代繪畫中的人物為切入點,為人們打開了一條走進古代山水畫的全新通道,進而引導觀者思考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當我們暢游畫中天地,不僅能感悟古人順天應時的生活智慧,還能體會文人寄情林泉的高雅志趣,二者相輔相成,共同反映了深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理念。
四時景致與生活態(tài)度
??縱覽中國古代山水名作,我們往往能從畫面中體會到均衡、和諧的美感。究其緣由,一方面得益于畫家高超的繪畫能力與深厚的文化積淀;另一方面則在于,畫中的人、景、物等諸多要素皆相互關(guān)聯(lián)且相諧相生,從畫面呈現(xiàn)上看,即人物活動與景物特征符合四時規(guī)律。
??試看清代畫家上官周的《仿周東邨農(nóng)家樂事圖》,畫面中,獨特的墨色運用和筆觸表現(xiàn)給人以煙嵐彌漫、意境深遠的感受,發(fā)芽的春樹與春耕歸來的人們共同營造出生機盎然的春日氛圍。同樣是描繪春景,清代畫家吳谷祥的一開冊頁則生動描繪了隨風斜斜的碧玉柳枝、幾只忙著銜泥筑巢的燕子和一位悠然踏青的行者,將春季風光的舒和之感勾勒出來。這種呼應季節(jié)的畫面營造之法在歷代畫論中常有提及,北宋畫家韓拙的《山水純?nèi)?、清代畫家湯貽汾的《畫筌析覽》等都對四季主題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進行過闡述。“春可畫以人物欣欣而舒和,踏青,郊游,翠陌競秋千……夏可畫以人物坦坦,于山林陰映之處,或以行旅憩歇,水閣亭軒,避暑納涼……秋則畫以人物蕭蕭,玩月,采菱,浣紗……冬則畫以人物寂寂,圍爐飲酒、慘冽游宦、雪笠寒人……”畫中四時景致之豐富可見一斑。
??當我們以這樣的視角品讀古代山水畫時,尋找畫中的四時線索便成為一個有趣的觀看方式。在明代畫家張宏的《臨古山水》冊頁中,畫家借盈盈的水面表現(xiàn)夏季,以青山映紅樹表現(xiàn)秋季,而畫中人物活動也如畫論所言,夏季避暑浮水,秋季登高望山。在“大四時”的基礎(chǔ)上再進一步,該套冊頁中還藏著“小四時”,也就是一天的朝、晝、夕、夜。如在表現(xiàn)夏季的作品中,高聳的山峰掩映一輪落日,浮水的漁夫袒胸坐在舟中小憩,正是一派夏日傍晚的愜意景象。
??事實上,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以自然規(guī)律為遵循進行題材選取和畫面布局,不僅是對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化和古人生活智慧的一種視覺化呈現(xiàn),也反映出古人的生活態(tài)度。在他們看來,順應四時的生活是對自然的敬畏與尊重,通過觀察、掌握四時規(guī)律,節(jié)律自身,進而實現(xiàn)以小觀大、修身養(yǎng)性的個人理想。由此,畫家與觀者通過布局或探尋四時景物,達成了對自我與自然之間關(guān)系的理解。
人物意象與胸中理想
??中國古代山水畫中,總不會缺少點景的人物。這些讀書人、觀瀑人、居山人、泛舟人等往往被看作是山水畫的“畫眼”之所在,正如《芥子園畫譜》中所言:“一幅之題全從人身上起?!彼麄兊男雄E牽動著觀者的視線,也是幫助我們理解畫家寄于這山水之間種種情愫的媒介。在畫中尋覓他們的蹤跡,分析人物意象背后的內(nèi)涵,是看懂中國古代山水畫的一條重要路徑。
??如明代書畫家陳繼儒的《太平清話》中所示,傳統(tǒng)山水畫里的人物活動常有焚香、試茶、洗硯、鼓琴、校書、候月、聽雨、澆花、高臥、勘方、經(jīng)行、釣魚、對畫、漱泉、支杖、嘗酒、晏坐、看山、臨帖、刻竹、喂鶴等。這些行為從表面看來是古人在自然中享受林木優(yōu)美、揣摩山川意味的表現(xiàn),但若細究,又有許多值得思考之處:他們?yōu)楹我獥壖抑袝S而行往山中鼓琴讀書?為何泛舟江河之上又無槳無帆?為何山中行旅要攜茶具與書匣……解答這些疑惑之前,首先需要我們思考畫中山水是真景還是造景。其實,中國古代山水畫所描繪的景致雖多來源于現(xiàn)實,但經(jīng)畫家融入主觀的筆墨塑造之后,再現(xiàn)為含情之景,畫中山水也成為虛實交錯之境,呈現(xiàn)的是古人心中的理想居所。因此,畫中描繪的種種雅事,反映的亦是畫家的人生追求與精神寄托。
??在明末清初畫家金古良的《山水》和祁豸佳的《仿張僧繇畫法山水》中出現(xiàn)的山中讀書人,既讀著手中的有字書,又讀著由周遭花草樹木、清流激湍、嚶嚶鳥語構(gòu)成的“無字書”,清雋文字與自然心境為畫中之人帶來一種別樣的閱讀之樂。在清代畫家胡玉林的《山水》冊頁中,畫家將一位鼓琴人安置在天然山洞之內(nèi),此處不僅可以放大琴聲,又可引人想象琴聲正與松聲、泉聲和鳴,人與自然造化在此成為知音。在明代畫家沈周的《云水行窩圖》中,一位雅士坐于小船之上,似端望云卷云舒,這浮于山水之間的一葉扁舟不僅是旅行載具,也是古人暢想自己游于天地的所借之物。人們將對世界的體察與感悟寄托于自然萬物,山水畫中的人是與自然共生的人;自然在人的點綴下展現(xiàn)出盎然生趣,山水畫中的自然亦是與人共鳴的自然。至此,我們也許能夠真正領(lǐng)悟古人于山中鼓琴讀書、于水上泛舟觀景的那份心境。
??今天,當人們討論“人與自然”這個恒久話題時,從古代山水畫中的人物活動入手,可以說是一次從傳統(tǒng)文化層面去詮釋二者關(guān)系的嘗試。畫中所蘊藏的古人與自然共處的智慧與理想,或?qū)榻裉斓奈覀兯伎既绾闻c自然和諧共生提供新的視角。
??(作者:劉希言,系中央美術(shù)學院美術(shù)館學術(shù)部主任)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