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畫,除了正兒八經(jīng)的人物畫外,經(jīng)常出現(xiàn)人物的還有山水畫。但山水畫中的人物可不比人物畫,更小更模糊,甚至給人一種畫家是不是偷懶隨便畫的感覺。
如果把畫家看作是捏人的女媧,那人物畫大概就是他們精心捏出的有鼻子有眼的塑像,而山水畫中的小人,可能也就是隨手甩出的泥點兒吧。
當(dāng)然,開個玩笑。山水畫中的小人雖然沒有那么精致,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風(fēng)景,王維說:“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這些小小的人物有時也能達(dá)到畫龍點睛之用,而且正因為比例小巧,他們看起來更加可愛有趣了。
石濤《山水畫冊》唐寅《虛亭岸幘圖》唐寅《虛亭岸幘圖》古人畫的山水,雖然主要展示對象是奇山異水和日常所見的自然之景,但總愛添上點什么,比如亭臺樓閣、竹籬茅舍、漁舟行人,盡管有時候畫得不甚精細(xì),但往往能讓整個畫面更為生動,還不會喧賓奪主。
山水之美,在于渾然造化,有巍峨高聳、霧流澗谷之美,也有煙波浩淼、小溪潺潺之美,但是這些美,都需要人來發(fā)現(xiàn)欣賞,畢竟人才是審美主體嘛。
畫外的人在欣賞作品,而畫里的小人也在欣賞他們眼前的秀水明山,這樣想來還蠻有空間感的。
陸治《丹林翠嶂圖》對于山水畫來說,加幾個小人進(jìn)去,能讓靜止的山水煥發(fā)出生命力,正因為有人的加入,山水才更顯生氣靈活。
對于觀賞者來說,因為人的對比和加入,則更有身臨其境的感觸。他們可以跟隨畫上的小人,行走于山林之間,一同'暢神’山水。
趙佶《溪山秋色圖》趙佶《溪山秋色圖》很多時候,畫中小人也是作者本人的映射或精神象征。
古人畫山水,有時就是在畫自己的內(nèi)心,或者描繪想象中的美好生活。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人為什么鐘情山水呢?
君子之所以愛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園養(yǎng)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鳴,所常親也。塵囂韁鎖,此人情所常厭也。煙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見也。然則林泉之志,煙霞之侶,夢寐在焉,耳目斷絕。
因為人們都渴望自由不受束縛的生活,現(xiàn)實可太煩了,但人又往往擺脫不了紛紛擾擾的俗世,所以只能在想象中勾畫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生活,借畫中之人暫避山水之間。
南宋佚名《江山飛鳥圖》南宋佚名《江山飛鳥圖》對于畫家來說,他們用畫畫的方式,寄托自己的隱逸情懷。而觀者則換了另一種方式,他們通過欣賞畫家的作品來體會山水之趣。
這時候,畫中的小人便是一個很好的牽引者了,看著他們就好像自己也能進(jìn)入畫中那般美妙的山水間遨游一樣,為之怡情,為之陶冶,心曠神怡。
正如郭熙所說:“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猿聲鳥啼,依約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奪目。此豈不快人意,實獲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貴夫畫山水之本意也?!?/span>
舉個俗點的例子,就好比尋常人租住著百千把塊的出租屋,但幻想著千萬級別的大房子,于是去看那些豪宅視頻,邊看邊說,真好啊,今晚的做夢素材有了。
當(dāng)然,古人的山水情懷是不染銅臭、忘卻世俗的,他們展現(xiàn)的是對山水的熱愛之心,是那份隱逸之情,更看重的是心靈的享受。
徐渭《山水圖冊》王維說:“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置身于美景的時候,會覺得自己像在畫中游覽一樣,這足以反過來說明,一般山水畫有多夢幻美妙,正因為畫出心中所想,所以才認(rèn)可它。
想必人們在欣賞畫作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將自己代入其中吧。
齊白石畫意郭熙說,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最終目的是表達(dá)對自然的向往與追求,所以創(chuàng)作時要符合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價值需求。
亭臺樓閣布置得當(dāng),可以讓觀者暢想自己在畫中的觀望和居所;騎驢小人、泛舟漁夫,也都是為了更好地讓觀者投入其中,與自然更進(jìn)一步,就如身在畫中,物我兩忘。
這大山水中的點景人物,小小的一個,但卻寄寓著人們的期盼和情懷,他仿佛是畫者和觀者的一個小小縮影,在峽谷中隱居悠閑,偶爾凝望青山綠水,愜意自然。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