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致儉
今年是古琴申遺20周年,意義非凡。在我心里,每一張古琴都親歷著時代的變遷和歲月風霜而倍顯珍貴;每一張古琴都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每一張古琴都飽含著中華文化傳承的密碼……這些年,在傳承和發(fā)揚古琴的過程中,我深深感到任何傳統(tǒng)的東西要生存下去,它需要有土壤,這個土壤在古代和現(xiàn)代可能不一樣。只有通過傳承前人的經(jīng)驗與歷史,并加以自己的注釋和理解,這種文化才能夠傳給后人。
古琴,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文明進程中源遠流長,口述流傳5000年歷史,有實物可考近3000年歷史,是中華民族最古老且未有斷續(xù)的最具代表性的樂器。古琴在幾千年的演進過程中不斷地發(fā)展和成熟,從帝王的禮樂到士人的雅樂,如今可以走進千家萬戶的尋常百姓家變成人民的藝術,可以見證中華文明發(fā)展,是中華文明的思想、藝術的寫照,也是代表中國文化的重要符號。我作為上海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古琴斫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讓收藏在深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責無旁貸。
曾經(jīng),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套非常珍貴的、明代早期的圖文版《秋鴻》古琴譜。此譜按照標題,用36幅絹本水墨工筆畫對應紙本楷書古琴譜,將《秋鴻》琴曲的36段場景逐次繪制,是一件集合琴、書、畫、印,以及圖書裝幀、皇家收藏于一體的珍貴文物。然而,中國古代古琴譜只記指法,不記節(jié)奏,無法直接演奏,需要后世琴人根據(jù)古曲原意,結(jié)合古譜指法,重新“打譜”,才能讓已成絕響的古譜煥發(fā)新的生命。我用了兩年時間,終于在紫禁城建成600年之際,將此600年圖譜文物復活。
除了傳承經(jīng)典之外,古琴這門古老的藝術也需要與時俱進。我有幸成為故宮特邀古琴專家,我們在研究的基礎上對古琴制作進行了“活化”,還復原制作了故宮的歷代古琴,包括一些特殊的制作工藝,并在故宮博物院鐘粹宮展館做了一期展覽,拉近了人們和古琴的距離。
以古為徒,以古為新。我覺得古琴文化的傳播也值得在學校里推廣,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古琴的種子,讓更多年輕人可以接觸這門古老的藝術和文化。我通過視頻整理和記錄了歷代古譜,并融入各位古琴大師的經(jīng)驗,系統(tǒng)地為學生們營造一種古琴的氛圍,只有年輕人喜歡古琴這門藝術,古琴的未來才能枝繁葉茂。
在新時代里,我欣喜地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近古琴、熱愛古琴、傳播古琴,互聯(lián)網(wǎng)和現(xiàn)代科技拓展了古琴的傳播渠道,更為古琴的傳承帶來了無限可能,可以更多地將古琴的魅力傳遞給世界各地的人們。我堅信,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古琴便能飛向世界,讓中華民族的藝術成為全人類的瑰寶。
(作者系中央民族樂團一級演奏員)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