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講述阿德勒心理學(xué)的小書,這本小書以對話錄的形式傳遞了作者對于阿德勒心理學(xué)的理解,大約是在去年的這個時候,我看完了阿德勒著名的作品《自卑和超越》。前兩天看完了《了不起的我》,再看這本《被討厭的勇氣》,發(fā)現(xiàn)自己看書的順序應(yīng)該調(diào)整一下,因為也是同樣的道理,《了不起的我》采取的表達方式讓人更好接受,雖然《被討厭的勇氣》講述的內(nèi)容層次更深入。
從小,我就被教導(dǎo)成為那種要隨大流的人,然而在寫作文的時候總是會對隨波逐流嗤之以鼻,我的心是矛盾的,可我總未意識到這是個問題??础侗挥憛挼挠職狻罚路鹩种匦驴戳艘槐椤蹲员昂统健?,只是阿德勒的原著更側(cè)重整個心理學(xué)框架的搭建,一步一步的展現(xiàn)他的理論,而《被討厭的勇氣》用對話的形式把我們遇到的很多事情展現(xiàn)了出來,畢竟理論離我們的實際還是有不少差距的,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總期盼有答案,現(xiàn)實中并沒有所謂的答案,書中的回答,往往會引起我的思考。
我會想,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怎么回答,當我自己的回答和書中的回答不一致的時候,我就會自我調(diào)整,原來自己雖然想著阿德勒的理論,但實際上并沒有按照理論說的去做,所以心理學(xué)不是一個只講理論的學(xué)科,還非常重視操作層面的事情,尤其是到一線的精神科或者心理咨詢現(xiàn)場學(xué)習(xí),才能發(fā)現(xiàn)自己理論學(xué)習(xí)的局限。
雖然在《了不起的我》已經(jīng)讓我領(lǐng)會了分清楚事情邊界的重要性,識別出哪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事情,哪些是自己需要接受的事情,放下對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的糾結(jié),比如別人的情緒;接受那些曾經(jīng)不想去接受的事情,比如自己是個平凡的人。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我對目的論不是決定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阿德勒說不堪的過往已經(jīng)過去,過去的情緒會裹挾著人在思考同樣的事情的時候想到不堪的結(jié)局,從而束縛了自己,正如《了不起的我》里提到的,自己被自己的想象給嚇到了,抗拒在現(xiàn)實中嘗試。阿德勒認為如果跳出不堪回首的過往回憶,個人重新賦予自己新的意義,那過去的不堪就沒有辦法再束縛你了。
阿德勒指出“沒有人能夠長期忍受自卑感”。自卑感雖然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沒人能夠一直忍受這種狀態(tài)。比如,有的人表現(xiàn)得好像自己很優(yōu)秀,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yōu)越感之中,有的人借助權(quán)勢的力量來抬高自己的人,他們終究是活在他人的價值觀和人生之中。無論是走在前面還是走在后面都沒有關(guān)系,我們都走在一個并不存在縱軸的水平面上,我們不斷向前邁進并不是為了與誰競爭,人的價值在于不斷超越自我。
無論我們走到哪里都被他人包圍著,都是活在與他人的關(guān)系之中的社會性的“個人”,無論如何都逃不出人際關(guān)系這張堅固的大網(wǎng)。阿德勒所說的“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guān)系”可謂是真知灼見,一切的事情最終都會歸結(jié)到這一點上。很多時候,我們只有得到了別人的認可,才能體會到“自己有價值”。通過別人的認可,我們能夠消除自卑感,可以增加自信心。這就是“價值”的問題,自卑感就是價值判斷的問題。
那些無法真心祝福過得幸福的人,是因為站在競爭的角度來考慮人際關(guān)系,把他人的幸??醋鳌拔业氖 ?,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我們有時候會對社會問題感到憤怒,因私憤而流露的發(fā)怒只不過是為了讓別人屈服的一種工具而己。發(fā)怒是交流的一種形態(tài),而且不使用發(fā)怒這種方式也可以交流。我們即使不使用怒氣,也可以進行溝通以及取得別人的認同,如果能夠從經(jīng)驗中明白這一點,那自然就不會再有怒氣產(chǎn)生了。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發(fā)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會說”不由得發(fā)火“之類的話。這其實是在借助發(fā)怒來進行交流。
人究竟為什么要尋求別人的認可呢?其實,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受賞罰教育的影響。如果做了恰當?shù)氖虑榫湍軌虻玫奖頁P,而如果做了不恰當?shù)氖虑榫蜁艿綉土P。阿德勒嚴厲批判這種賞罰式的教育。在賞罰式教育之下會產(chǎn)生這樣一種錯誤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沒人表揚,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我也做壞事”。是先有了希望獲得表揚這個目的,所以才去撿垃圾。并且,如果不能夠得到任何人的表揚,那就會很憤慨或者是下決心再也不做這樣的事情。很明顯,這是一種不正常的想法。
阿德勒心理學(xué)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阿德勒認為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人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自己也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
過于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按照別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棄真正的自我,活在別人的人生之中。如果工作的主要目標成了“滿足別人的期待”,那工作就會變得相當痛苦。因為那樣就會一味在意別人的視線、害怕別人的評價,根本無法做真正的自己。但事實上,來接受心理咨詢輔導(dǎo)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惱于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被某人討厭,是我們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證據(jù),也是按照自我方針生活的表現(xiàn)。招人討厭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話,我們都想毫不討人嫌地活著,想要盡力滿足自己的認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瓏地討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極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價,而在人際關(guān)系中,自由的代價就是被別人討厭。
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激流勇進,這才是對人而言的自由。如果在我們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歡的人生”和“有人討厭自己的人生”這兩個選擇的時候,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后者,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guān)心自己過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安幌氡蝗擞憛挕笔俏业南敕?,是我可以控制的,但“是否討厭我”卻是別人的事情,我無法控制,即使有人不喜歡我,我也不能去干涉。
仍記得那本《人生的意義》,說好的人生的意義如爵士樂團一般,大家在充分表達自己的時候也配合和吸納著其他人,自由與“整體的善”沒有沖突,每位樂手都為“整體的更大的善”做了貢獻,但不是通過苦澀的自我犧牲,而是通過表達自我。
為了尋找人生意義,不需要苦澀的自我犧牲,不需要刻意的追求他人認同,最重要的是活出自我,自己覺得快樂才是真的快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