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茶文化中儒道佛的思想體現(xiàn)

茶文化中儒家思想的體現(xiàn)

2012-09-01 09:23 來源:茶文化論文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其來源脫不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其組成部分主要由儒釋道三家構(gòu)成。其中,儒家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來統(tǒng)治階級的主流文化意識,亦是茶文化的主體。細觀儒家思想之精義,在中國茶文化的各個領(lǐng)域均有體現(xiàn)。 

一、儒家之“仁”與茶人精神 

儒家極其看重人格,而且要求從自身做起。儒家的人格思想奠定于孔子的“仁”,“仁”的一大特性就是突出對個體人格完善的追求??鬃釉凇墩撜Z·八佾》中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又在《論語·顏淵》中主張:“克己復(fù)禮為仁”?!叭省笔强鬃尤蕦W中最根本、最具普遍意義的道德范疇與倫理原則,僅在《論語》當中就被提到109次之多。以禮達仁,是儒家文化對茶道的最大貢獻,這也使得儒家的人格思想成為中國茶人精神的基礎(chǔ)。茶的特性為儒家文人所注意,并將其與儒家的人格思想聯(lián)系起來。儒家正是以自己的“茶德”,作為茶文化的內(nèi)在核心,從而形成了民俗中的一套價值系統(tǒng)和行為模式,它對人們的思維乃至行為方式都起到指導(dǎo)和制約的作用。 

茶是一種文明的飲料,被人們視作飲品中的“君子”。首先,這是由其本性決定的。茶性溫,喝茶使人清醒,喝茶可以驅(qū)病健身,茶對人可謂有百利而不一弊,故茶自古已有君子之譽。其次,茶的“君子性”還表現(xiàn)在茶的諸種屬性上。茶的屬性之一是其形貌風范為人景仰。北宋司馬光把茶與墨相比:“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陳;茶欲重,墨欲輕,如君子小人之不同。”茶的屬性之二是茶作為人間純潔的象征。茶從采摘烘焙到烹煮取飲,均須十分潔凈。正因為如此,人們歷來總是將茶品與人品相比,有茶德似人德的說法,這茶德正是寄寓著儒家追求廉儉、高雅、淡潔的君子人格。 

古往今來,有識之士一直倡導(dǎo)廉、儉,增加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而歷代文人雅士的品飲活動向來具有內(nèi)涵深刻優(yōu)雅的文化情結(jié),因為茶清廉、高潔的品性,茶在養(yǎng)廉、雅志和勵志等方面的作用是由古及今的,對君子之風的崇尚心理與飲茶的天然物性被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扒宀枰槐痹⒁馍铋L,兩晉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養(yǎng)廉”,以對抗當時的奢侈之風。作為中華茶文化的奠基人,陸羽將儒家修身養(yǎng)性、克己復(fù)禮的首先追求引入茶文化,將品茶作為人格修煉的手段,他在《茶經(jīng)一之源》中就認為真正的茶人必須是“精行儉德之人”??梢哉f,陸羽的一生就是在不斷地實踐和修煉“精行儉德”的理想人格。唐人斐汶在《茶述》中也表述得非常明確:“茶,起于東晉,盛于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效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在唐代劉貞亮所總結(jié)的茶的“十德”中,有“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這些都代表了儒家的觀點。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中,進一步綜合了前人的說法,總結(jié)概括了儒家的茶人精神:“至若茶之為物,擅甄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察。祛襟滌滯、致清導(dǎo)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沖澹簡潔,韻高致靜,則非追速之時可得而好尚炎?!碑敶枋怯X農(nóng)先生曾說:“君子愛茶,因為茶性無邪。”林語堂先生也說:“茶是象征著塵世的純潔?!?span style="line-height: 1.5;"> 

總體而言,孔子與后儒的道德修養(yǎng)理論,一般都堅持首先克己修身,然后推己及人,而及于社會政治的修養(yǎng)路線。品茶一旦上升到了與人格節(jié)操相對應(yīng)的高度,也就是對茶的清淡寧靜品格的欣賞十分和諧的統(tǒng)一起來了。儒家將道德擺在首位,必須保持高潔的情操,才能在茶事活動中體現(xiàn)出高逸的中和美學境界。 

二、儒家之“和”與茶的社會功能 

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強調(diào)和諧統(tǒng)一的民族,處在春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就在社會生活實踐中體會到“和”的作用?!昂汀辈粌H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范疇,同時也是美學境界?!昂汀痹谌寮艺軐W中有相當豐富的內(nèi)涵,它不但顯示了儒家的理想境界,也體現(xiàn)了儒家的藝術(shù)情調(diào)?!昂汀笨捎糜谧匀?、社會、人生各個方面,是處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理想中拯救社會的一劑良方。茶之為物,最為高貴醇厚,而茶人茶事也是相應(yīng)的純潔平和,茶文化之中更是處處滲透著和的思想,可以說講究和諧已成為中國茶文化應(yīng)有的內(nèi)在特質(zhì)。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中也認為茶因稟有山川之靈氣,因而能“祛襟滌滯,致清導(dǎo)和”,可見茶道以“和”為最高境界。如果說“和”可以代表茶性的核心,那么這個“和”充分說明了茶人對儒家和諧或中和哲學的深切把握,對自然與人文統(tǒng)一的追求。儒家認為茶可以協(xié)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飲茶營造了一個強調(diào)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的和諧的空間,這正是代表了儒家茶文化真實的理想。茶在民間作為習俗出現(xiàn),首先是相互交往、互敬互重、增進友誼的象征。飲茶風俗作為睦鄰之道,可以從錢塘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中找到相關(guān)的記錄:“杭城人皆篤高誼,……或有新搬來居止之人,則鄰人爭借助事,遺獻湯茶,……相望茶水往來,……亦睦鄰之道,不可不知?!蓖ㄟ^清茶一杯,可以更多地審己、自省,清清醒醒地看待自己,認識別人。各自內(nèi)省的結(jié)果,是加強理解,促進和諧,增進友誼。其間蘊含的寬容平和與絕不強加于人的心態(tài),恰恰是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相處之道,相互尊重,和諧共處,這恰恰又正是最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宇宙?zhèn)惱?、社群倫理和人道原則。 

三、儒家之“中庸”與行茶之道 

所謂中庸,按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自己的解釋就是“不偏不倚”“執(zhí)其兩端而折之”?!爸杏怪疄榈隆边@句話出于《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應(yīng)該說,中庸思想在孔子和后代儒家那里,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孔子甚至把中庸作為一種君子人格,《中庸·第二章》中有:“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p>

茶文化與道家思想

(2012-01-07 15:51:44)
     
中國茶文化的形成有著豐厚的思想基礎(chǔ),它融合了儒、佛、道家思想和精華。儒家的“中庸和諧”學說,以茶修德;佛教的普度眾生,以茶修性;道教長生觀、養(yǎng)生觀與“天人合一”,以茶修心。儒、佛、道的思想,互相滲透,互相統(tǒng)一,共同培育了茶文化這朵傳統(tǒng)文化百花園中光彩奪目的花朵。因此,我們有必要深入地探究茶文化與儒家、道家思想的聯(lián)系,追尋佛教和道教對茶文化形成的影響,進而深入了解中國茶文化的思想基礎(chǔ)和茶文化形成的軌跡,更好的弘揚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

三、茶文化與道家思想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diào)"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yǎng)性的途徑,借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而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yǎng)生的思想。
   1、道教的生長觀對中國茶文化的影響
  道家思想從一開始就有長生不死的概念,人們?nèi)绾尾拍艿玫蓝L生不老,羽化成仙呢。道士們的答案之一就是服用某種含有“生力”的食物,籍以收到特殊的效果。茶文化正是在這一點上與道教發(fā)生了原始的結(jié)合。西漢壺居士在《食忌》中說;“苦荼,久食成仙”。五代毛文錫提出服茶可以成仙。他在《茶譜》中:“蜀之雅州有蒙山山有五頂,頂有茶園,其中頂曰上有清峰”。說其地之茶,“若獲一兩,以本處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兩,當眼前無疾;三兩,固以換骨;四兩,即為地仙矣。”服茶可以成為“地仙”,就是地上活著的仙人??梢?,茶的輕身換骨之功效早已被道教所理解,飲茶與道教得道成仙,羽化成仙的觀念聯(lián)系到一起。在道家看來,茶本身既是與丹丸、經(jīng)書一樣的不尋常之物,是可以引領(lǐng)凡人登錄仙籍的作用物之一,飲茶可以超凡脫俗。一些道士為了達到長壽成仙的目的,視茶為甘露。
  2、道教清靜無為的養(yǎng)生觀與中國茶文化
  道教的第一養(yǎng)生要旨是清靜無為,這與春秋戰(zhàn)國時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莊的思想是相通的。老莊認為養(yǎng)生的關(guān)鍵是把生死看破,薄名利,洗寵辱,保持心地純樸專一。老莊的“清心寡欲”、“與世無爭”是一種符合自然法則的養(yǎng)生之道,只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得其樂,才會使內(nèi)心恬靜。因此,“靜”是道教的特征。能與道教精神相輔相成者,非茶莫屬。茶者,自然之物也。茶樹性喜潮濕,因為云霧籠罩,又生長在空氣中濕度較大的山地區(qū)域,較少人涉足,經(jīng)常與清靜相依。茶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嘗,只有在寧靜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才能感悟出品茶的要義,才能獲得品飲的愉悅。靜品才能使人安詳平和,才能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完美結(jié)合,才能進入超凡忘我的境界。盧仝的詠茶詩篇《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人稱《七碗茶詩》常被人引為典故。詩人緊閉柴門,獨自品茶有著無限情趣,每飲一碗茶,都有一層細細的體會,一連品茶七碗?!耙煌牒砦菨?,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在冷靜和淡泊中,最后甚至回歸自然、現(xiàn)實,“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憂及種茶人的辛苦。唐代的李秀蘭,又名李冶,是唐代的女道士和女詩人,和“茶圣”陸羽友善。她寫了一首《湖上臥病喜陸鴻漸至》,曰:“昔去繁霜月,今來苦霧時,相逢仍臥病,欲語淚先垂。強欠陶家酒,還吟謝客詩,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痹娎餆o不蘊含著道教的自然、清靜、無為之感。
  “靜”是道家的重要范疇,把靜看成是與生俱來的本質(zhì)。靜虛則明,明則通,“無欲故靜”,人無欲,則心虛自明,所以道家講究去雜念,而得內(nèi)在之精微。如《老子》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于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薄肚f子》也說:“水靜伏明,而況精神。圣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鑒也,萬物之靜也?!崩锨f都認為致虛,守靜達到極點,即可觀察到世間萬物成長之后各自復(fù)歸其根底。復(fù)歸其根底則曰靜,靜即生命之復(fù)原。水靜能映照萬物,精神進入虛靜的狀態(tài),就能洞察一切,圣人之心如果達到這種境界,就可以像明鏡一樣,反映世間萬物的真實面目。因此道家特別重視“入靜” 將它視為一種功夫,也是一種修養(yǎng)。道家在養(yǎng)生修煉過程已經(jīng)非常熟悉茶葉的藥用性能,當然也會發(fā)現(xiàn)茶葉的自然屬性中的“靜”與他們學說中的“虛靜”是相通的,自然也會將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到茶事的活動中去。所以道家對中國品飲的藝術(shù)境界影響尤為明顯。中國茶道精神的“靜”的特性與道家學說的關(guān)系極為密切。茶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歷來為文人雅士所喜愛,是因為茶淡泊,清純,自然,樸實的品格與他們所追求的淡泊,寧靜,節(jié)儉,謙和的道德觀念相一致,從歷代文人的煎茶詠茶的高雅意境中我們不難悟出他們清靜無為的追求品飲中所蘊含的“超凡脫俗”的神韻,自覺地遵循返璞歸真的茶藝茶規(guī)。這一切無不洋溢著道家的氣韻,無不閃爍著道教文化的色彩。這正是文人雅士的受道教文化的深遠影響和潛移默化的熏陶所致。
  3、“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與中國茶文化
  道家主張“天人合一”,“天”代表大自然以及自然規(guī)律,古人認為“道”出于“自然”,即“道法自然”,不把人和自然,物質(zhì)和精神分離,認為物與精神,自然與人是互相包容和聯(lián)系的整體,強調(diào)物我和情景的合一,這一學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對自然規(guī)律的認同,對自然美的羨慕和追求。因此,古人常把大自然中的山水景物當作感情的載體,寄情于自然,順應(yīng)人與自然的和諧,受道家“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歷代茶人名家都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傳統(tǒng)的茶文化正是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精神的高度結(jié)合的文化形態(tài)。吸取了天地精氣的自然之物—茶,與天地宇宙之精靈—人,有著“性之所近”的可溝通的一面,即茶的清和淡雅之性接近于人性中的靜、清、虛、淡的品性,也正是基于這一點,茶的自然本性與人生精神在茶文化中能夠得到高度的統(tǒng)一。
 ?。?)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現(xiàn)為人對自然的回歸渴望,以及人對"道"的體認。具體地說,人化自然表現(xiàn)為在品茶時樂于于自然親近,在思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并通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guī)律。這種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現(xiàn)。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不同,中國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別強烈,表現(xiàn)味茶人們在品茶時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與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唐代高僧靈一,他與無居士飲茶時選擇在白云深處的青山潭,相對而坐,在品嘗茶時,也不忘體驗山水之樂。為此,他在《與亢居士青山潭飲茶》詩中寫道:“野泉煙火白云間,坐飲香茶愛此山。巖下維舟不忍去,清溪流水暮潺潺?!鄙磉呬那逑魉硯ё笥遥介g野泉煙云蒙繞,席地而坐。清茶入口,香徹入心,渾不知此身處于何處之中,飲茶當此,方得盡其真味。而唐代詩人劉言史,與好友孟郊,選擇在洛北的野泉上親自煎茶,劉氏的《與孟郊洛北野泉上煎茶》詩中,為求得“茶”的“正味真”,用的是鮮火,取的是沒魚腥味的水,邊飲茶邊親近大自然,如此擺脫人世間的擾紛與煩惱,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心靈世界。陸羽在《茶經(jīng)》里,提倡“精”與“儉”的茶道思想。“精”,指茶、茶具、茶水及烹煮過程,必須精心選擇,精益求精?!皟€”,指的是不搞奢華,不鋪張,以自然味美。茶乃大自然的精靈,其質(zhì)樸無華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間,不思利祿,不問功名,“平生于物原無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品茶一直被文人當成一種高雅的藝術(shù)享受,既講究泡飲技藝,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帶給文人的是凈化,是純潔,心靈的純凈與山水融為一體,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朱權(quán)在《茶譜》中最精彩的是飲茶環(huán)境的界定。在朱權(quán)眼中,茶能幫人“去絕塵境,棲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時俗”“有裨于修養(yǎng)之道”,所以品茶一定要選在景物幽靜之所“或會于泉石之間,或處于松竹之下,或?qū)︷┰虑屣L”。茶人也只有達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為自己的品格,才能從茶壺水沸聲中聽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體的自然,才能徹悟茶道、天道、人道。喝茶,其實就是學習心境平靜,與自然的本體為一,有我亦無我,我似在自然的母體之中,似有似無,無中又有。
   (2)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萬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國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萬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與人進行精神上的相互溝通的生命體,所以在中國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顯得格外可愛,格外親切。在中國茶道中,自然人化不僅表現(xiàn)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環(huán)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對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
    南宋大詩人楊萬里有詩云:“故人氣味茶樣清,故人風骨茶樣明”。(《謝木韞之舍人分送講筵賜茶》)將老朋友的氣質(zhì)、風度比作茶葉,作為相當高的褒獎。在許多古人的著述中,都振振有詞地將茶與人格修養(yǎng)聯(lián)系在一起。這已成了古人的一種思維習慣,公認的隱喻,就如松竹梅菊蘭蕙等被喻為君子一樣,茶也成為了高尚情操的象征,因而飲茶也成了有德之人的雅集。以茶寫美人,是中國茶詩的重要主題,反映出歷代文人士大夫品茶的美人情結(jié)。崔玨《美人嘗茶行》詩云:“云鬟枕落困春泥,玉郎為碾瑟瑟塵。閑教鸚鵡啄窗響,和嬌扶起濃睡人。銀瓶貯泉水一掬,松雨聲來乳花熟。朱唇啜破綠云時,咽入香喉爽紅玉。明眸漸開橫秋水,手撥絲簧醉心起。臺前卻坐推金箏,不語思量夢中事?!便紤械拿廊?,濃睡初起,纖纖玉手端著碧玉綠云似的一甌茶,朱唇輕啜,香喉細咽。在茶的刺激下,美人漸漸清醒,于是明眸轉(zhuǎn)出秋水,纖指撥動琴弦,心意迷茫,似乎還在深情回憶夢中的樂事。一連串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使美人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以茶寫美人者,以茶詩寫愛情者,當推此詩為第一。蘇東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詩:“ 仙山靈草濕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蘇軾則戲把佳茗當佳人,茶的香、甜、醇美,總是使人充滿美麗的想象,茶如美人。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里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
  (3)文人以茶的品性自勵自勉,不計一己之失,尋求自然與人的和諧
  歷史上,許多文人雅士,如歐陽修,蘇軾陸游的品飲已達到“天人合一”的極輝煌的境界。蘇軾一生,坎坷多難,但茗事是他得以從苦難中自我解脫而達到至曠達泰然的精神慰藉,他將人生理想與美學追求并行不悖地融入品茗雅事之中。蘇東坡《行香子·茶詞》詩云:“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共夸君賜,初拆臣封,看分香餅,黃金縷,密云龍。斗贏一水,功敵千鐘,覺涼生、兩腋清風,暫留紅袖,少卻紗籠,放笙歌散,庭館靜,略從容?!痹谶@首詞中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作者酒后煎茶,品茶時的從容神奇,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輕松、飄逸“兩腋清風”的神奇感受。《汲水煎茶》云:“活水還需活火煎,自臨釣石取深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腳處,松風忽作瀉時聲??菽c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詩中前段描寫月夜臨江烹煮茶的情趣,后則以茶銘茗與自然的翻覆變化,反襯世事的無常而平撫自己悲苦額境遇。而歐陽修在《雙井茶》云:“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鳳爪。 窮臘不寒春氣早,雙井茅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紅碧紗,十斛茶養(yǎng)一兩芽。 長安富貴五侯家,一啜尤須三日夸。寶云日鑄非不精,爭新棄舊世人情。豈知君子有常德,至寶不隨時變易。君不見建溪龍鳳團,不改舊時香味色”。此首詩作于歐陽修晚年辭官隱居時,抒發(fā)感慨。對人間冷暖,世情易變,作了含蓄的諷喻,他從茶的品質(zhì)聯(lián)想到世態(tài)人情,批評那種:“爭新棄舊”的世俗之徒,闡明君子應(yīng)當以節(jié)操自勵,即便猶如“建溪”佳茗被“爭新棄舊”的世人淡忘了,但香氣猶存,本色未易,仍不改平生素志。一首茶詩,除給人以若許茶品知識外,又論及了處事做人的哲理,給人以啟迪。又用“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感嘆世情之崎嶇多變,當看盡人世滄桑之后,惟獨對茶的喜好未曾稍減。

佛教中的茶文化

2013年04月23日 08:44  來源:鳳凰網(wǎng)華人佛教 作者:陳星橋

編者按:佛教主張清心寡欲,因此佛教徒飲食方面的嗜好是極少的。惟有茶,中國佛教徒不僅對其情有獨鐘,而且經(jīng)過研究、開發(fā)與提倡,影響及于整個社會,以至飲茶之風經(jīng)久不衰,并傳入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和日本等國,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中國佛教與茶有著怎樣的深厚淵源呢?佛教中有哪些關(guān)于茶的歷史公案呢?我們可以體會古德“茶禪一味”的旨趣。本文摘編自陳星橋的論文《茶·茶益·茶道》。歡迎茶人朋友賞讀。

“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保▓D片來源:鳳凰網(wǎng)華人佛教   攝影:丹珍旺姆)

茶與中國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佛教徒飲茶史至晚可追溯到東晉。《晉書·藝術(shù)傳》記載,單道開在后趙的都城鄴城昭德寺坐禪修行,不畏寒暑,晝夜不眠,“日服鎮(zhèn)守藥數(shù)丸,大如梧子,藥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氣,時復(fù)飲茶蘇一、二升而已,”古代有將茶與姜、桂、桔、棗等果料香料一同煮飲的習慣,茶蘇即此類。佛教初傳中國,國人多視之為神仙方術(shù)一類。而當時僧人多修習小乘禪法,且嚴格遵循過午不食的戒規(guī)。為了補足午后的營養(yǎng),提神益思,驅(qū)除禪修中的昏沉,同時也為了養(yǎng)生,迫切需要一種秘方或帶有藥有用功能的飲料(午后可飲果汁等)。而正是這種需要,兩千年來,使茶與佛教產(chǎn)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茶在寺院普及是在唐代,尤其是禪宗興起之后,并影響及于社會?!斗馐下勔娪洝わ嫴琛酚涊d:“南人好飲之,北方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wù)于不寢,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p>

由于唐宋禪僧的提倡,促進了北方民間飲茶習慣的普及。唐大中三年(849)“東都進一僧,年一百二十歲,宣帝問服何藥而致此,僧對曰“臣少也賤,素不知藥,性本好茶,至處惟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宋錢易《南部新書》)。

宋代禪僧飲茶已十分普遍。道原《景德傳燈錄》中說到吃茶的地方就有六、七十處之多。其中有“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日'飯后三碗茶’”之句。一些禪僧到了一日幾遍茶,不可一日無茶的地步。 正是由于飲茶的普遍性,形成了佛教獨具特色的茶文化。禪寺一般在法堂東北角設(shè)“法鼓”,西北角設(shè)“茶鼓”。如宋林逋詩:“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叢林四十八單職事中事即有“茶頭”一職,司掌煮茶,獻茶待客。在山門前還有“施茶僧”,為香客游人惠施茶水。寺院的茶一般分三種,《蠻甌志》載覺林院僧人“待客以驚雷筴(中等茶),自奉以萱帶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蓋最上以供佛,最下以自奉也?!贝送飧鶕?jù)用處不同, 茶有種種名目。如每日在佛前、祖前,靈前供奉茶湯,稱作“奠茶”,接受戒年限先后飲茶,稱為“戒臘茶”,住持請所有僧眾飲茶,稱為“普茶”;化緣所得,稱為“化茶”;平時坐禪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焚香一枝,香后監(jiān)直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

寺院中以煮茶、品茶聞名者代不乏人。唐代詩僧皎然即善烹茶,他與茶圣陸羽為至交,并留下許多有名的“茶詩”;五代十國吳僧文了善烹茶,游歷荊南,被譽為“湯神”;宋代南屏謙師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應(yīng)之于手,非可以亨傳學到者”。同進代的還有僧人福全,擅長“茶百戲”,名聞一時。即以陸羽而言,不僅出身于寺院,且一生行蹤幾乎未脫離寺院。宋代一些寺院還舉辦“斗茶”活動。如余杭經(jīng)山寺經(jīng)常舉行由僧人、施主香客參加的茶宴,以鑒別各種茶葉的質(zhì)量,并發(fā)明了把幼嫩的優(yōu)質(zhì)芽茶碾成粉末,用沸水沖泡的“ 點茶法”。這一切都極大地繁榮了我國的茶文化。

禪宗寺院大多數(shù)都建于名山勝地、綠水青山之間,而且有著“農(nóng)禪并重”的傳統(tǒng)。因此有條件的寺院都辟有茶園,流傳至今的名茶不少即源于這些寺院的僧人之手。例如四川蒙山茶,相傳為漢代甘露普慧禪師親手所植,有“仙茶”之譽,武夷巖茶,是烏龍茶的始祖。宋元以來,該茶以寺院所制最為得法,因此當?shù)囟嘁陨藶椴鑾煟唤K洞庭山水月院僧人擅長制茶,出產(chǎn)以寺院命名的“水月茶”,即今有名的碧螺春茶; 浙江云和縣惠明寺的“惠明茶”具有色澤綠潤,久飲香氣不絕的特點。它曾以優(yōu)異的質(zhì)量在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金質(zhì)獎?wù)潞酮劆?。此外,普陀山的普茶、黃山的云霧茶、大理的威通茶、天臺萬年寺的羅漢供茶、杭州法鏡寺的香林茶等;都是最初產(chǎn)于寺院的名茶。

佛教茶文化還有一個重要內(nèi)容,即禪師們借茶說禪而留傳下來的公案故事。例如《五燈會元》記載,一客人向南隱問禪,南隱以茶相待。他將茶水倒入杯中,茶滿了仍繼續(xù)倒……,客人說:“師父,茶已經(jīng)滿了,不要再倒了?!蹦想[說:“你就象這只茶杯一樣,里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對你說禪!”反映了禪去執(zhí)、空靈的境界。另一關(guān)于“趙州茶”的公案尤為著名。趙州從諗禪師問新到僧:“曾到過這里嗎?”回答說:“曾到過”,趙州說“吃茶去”。又問一僧,回答說“不曾到過?!壁w州仍說“吃茶去”。院主聽了覺得奇怪,問趙州:“為什么曾到者讓吃茶去,不曾到者也讓吃茶去?”趙州叫院主,院主答“在”,趙州說:“吃茶去”。這個公案較好地反映了臨濟禪剿絕情識、機鋒峻烈的家風。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當代詩人趙樸初十分喜愛這則公案,常將它用于作詩中。 例如為河北趙縣柏林寺趙州從諗和尚影像碑題詩“平生用不盡,拂子時時豎,萬語與千言,不外吃茶去。”此外他還作過一首五言絕句:“七碗愛至味,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壁w樸初曾多次將此詩寫成條幅贈人或賀會,以啟發(fā)人們?nèi)ダ^承和體會古德“茶禪一味”的旨趣。

本文作者陳星橋系《法音》雜志副主編

[責任編輯:楊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談?wù)劜栉幕械娜遽尩勒軐W思想
茶與儒釋道
儒、佛、道三教與茶的淵源
中華茶文化中,儒家思想對茶的理解
“禪茶一味”的文化內(nèi)涵
茶文化與道家的聯(lián)系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