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辨證論治小兒嘔吐57例體會
辨證論治小兒嘔吐57例體會
 
作者:潘茂才    作者單位:蘭州市西固區(qū)人民醫(yī)院,甘肅 蘭州730060
 

【摘要】  分別從寒邪傷胃、熱邪蘊胃、痰濕內阻、乳食停滯、脾胃虛寒、胃陰不足、風寒犯胃、外感暑濕、蛔繞胃腑、驚恐氣逆等10個方面介紹了分型施治的方法,為臨床治療小兒嘔吐拓寬了思路。

【關鍵詞】  小兒嘔吐;中醫(yī)療法;辨證論治

    小兒嘔吐是兒童時期常見的臨床癥狀之一,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現。中醫(yī)學認為本病主要是由于胃失和降、氣逆于上所致。臨床上常因體質、年齡、病因不同,分為風寒、胃熱、傷食、胃虛夾熱、胃陰虛、脾胃虛寒等型。治療上分別采用解表散寒、和胃降逆,清熱瀉火、降逆和胃,消食化滯、降逆止嘔,溫中和胃、降逆止嘔等方法治療。病程或長或短,時輕時重,日久不愈。筆者經多年臨床辨證治療57例嘔吐患兒,收到較好的療效,現總結介紹如下。

    1  一般資料

    本組57例患兒,50例為門診病例,7例為住院病例;其中男34例,女23例;年齡最小5月,最大12歲;病程最短1 h,最長1年,其中以0.5~2 d者居多。以嘔吐為主要癥狀,常伴腹痛、腹脹、腹瀉、不思乳食、頭暈、面色蒼白、精神疲倦、四肢欠溫、便秘、口渴、尿少等。

    2  辨證分型及治療

    2.1  寒邪傷胃

    小兒脾胃不足、過食生冷瓜果或外感寒邪等,致寒邪犯胃,胃氣上逆。癥見朝食暮吐,吐出物無特殊臭味,四肢不溫,腹痛喜按,脈沉細,指紋青淡。治宜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方選吳茱萸湯加減:吳茱萸6 g、生姜3片、大棗3枚、人參6 g。兼表證者加藿香、蘇葉各6 g;胸腹痞脹去大棗,加木香、陳皮各3 g;兼有食滯、腹脹痛加炒山楂、炒神曲各6 g;四肢不溫加肉桂、砂仁各6 g;嘔吐較甚者加灶心土6 g。共治療9例。

    2.2  熱邪蘊胃

    感受溫熱之邪,蘊結腸胃,或食積不化,蘊里化熱,或過食辛熱、煎炒等,致胃熱氣逆。癥見食入即吐,或頻吐如射,吐物酸臭,次數多而量少,或伴身熱,口渴喜飲,煩躁少寐,大便臭穢或燥結,小便黃少,舌紅苔干黃,脈滑數,指紋紫滯。治以清熱和胃,降逆止嘔。方選萸連片加減:黃連、吳茱萸各6 g。若便秘加生大黃3 g;兼食積加炒山楂、炒神曲各6 g,虎杖3 g,麥芽6 g;頑固嘔吐不食,或頻吐如射者,加代赭石、竹茹各3 g。共5例。

    2.3  痰濕內阻

    多因幼兒水濕停滯,運化無力,使痰濕內聚,阻滯氣機,胃氣上逆而嘔吐。癥見嘔吐痰涎,先咳后吐,伴見胸脘痞悶不舒,眼瞼浮腫,納呆,舌質胖,苔白膩或膩而滑,脈滑或緩,指紋淡。治以溫化痰濕,降逆止嘔。方選苓桂術甘湯加減:茯苓6 g、桂枝6 g、白術6 g、甘草3 g。若嘔吐較甚加砂仁6 g、白豆蔻3 g、灶心土3 g;若咳甚加藿香、法半夏各3 g;若納呆加神曲6 g、厚樸3 g、蒼術3 g;若嘔吐痰涎甚者加車前草3 g。共治療6例。

    2.4  乳食停滯

    哺乳過飽或喂養(yǎng)不當,過食甜膩或不易消化食物,則乳食停滯中脘,損傷脾胃,升降失調,胃氣上逆而致嘔吐。癥見嘔吐酸腐,不思乳食,惡心,脘腹脹痛,吐后減輕,口氣臭穢,矢氣惡臭,便秘或瀉下酸臭不消化食物,苔厚膩,脈滑,指紋紫滯。治以消食導滯,和胃降逆。方用保和丸加減:山楂6 g、神曲6 g、半夏6 g、茯苓6 g、陳皮6 g、連翹6 g、萊菔子3 g、麥芽6 g。若嘔吐頻繁加生姜2片;若偏寒者加丁香3 g、灶心土6 g以溫胃降逆;若偏熱者加黃連、竹茹各3 g清熱止嘔;若便結不通加枳實6 g、大黃3 g導滯通腑;若大便泄瀉者加炮姜6 g溫胃導滯。共治療10例。

    2.5  脾胃虛寒

    若乳母過食寒涼生冷,或小兒過食生冷,凝滯中脘,致中陽受損,氣機凝塞,氣逆而吐。癥見飲食稍不慎即嘔吐,亦見外感后即嘔吐,口干不欲飲,喜暖惡寒,面色白,四肢不溫,便溏,舌淡,脈濡弱。治以溫中健脾,和胃降逆。方用丁萸理中湯加減:丁香6 g、吳茱萸6 g、炮姜6 g、黨參6 g、白術6 g、炙甘草6 g。若腹痛者加肉桂、砂仁各3 g;若食欲不振者加山楂、神曲、麥芽各6 g;若兼有表證者加蘇葉、藿香各6 g;若胸痞腹脹者加木香、陳皮各6 g;若嘔吐頻而不止者加灶心土6 g。共治療5例。

    2.6  胃陰不足

    熱病耗傷胃津,或病后氣陰未復,胃失和降,致胃氣上逆而嘔吐。癥見嘔吐反復發(fā)作,或時作干嘔,咽干口燥,似饑而不欲食,便結如羊屎,舌紅少津,脈細數,指紋紅紫。治以溫養(yǎng)胃陰,降逆止嘔。方選麥門冬湯加減:麥冬6 g、半夏6 g、人參3 g、甘草3 g、粳米6 g、大棗3枚。若津傷甚半夏減量,并加石斛、天花粉、知母、竹茹各3 g;若便秘加火麻仁6 g、白蜜少許以潤腸通便。共治療3例。

    2.7  風寒犯胃

    小兒腠理空疏,易遭外邪、風寒入侵,擾動胃腑,濁氣上逆,故發(fā)嘔吐。癥見突然嘔吐,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胸腹?jié)M悶,苔薄白,脈浮緊,指紋浮紅。治以疏風散寒,芳香化濁。方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6 g、蘇葉6 g、白芷3 g、桔梗3 g、白術6 g、厚樸6 g、半夏6 g、大腹皮3 g、茯苓6 g、陳皮6 g、生姜3片、大棗3枚、甘草3 g。若兼宿滯、胸悶腹脹去白術、大棗,加神曲、炙雞內金各6 g;表邪偏重加荊芥、防風各6 g祛風解表。共治療6例。

    2.8  外感暑濕

    酷暑之時,濕濁犯胃,氣機逆亂,濁氣上沖而嘔吐。癥見突然嘔吐,兼發(fā)熱惡寒,心煩口渴,渴不多飲,胸脘痞悶,納呆,苔黃白膩,脈浮滑數,指紋浮青紫。治以清暑祛濕,和胃降逆。方選藿樸夏苓湯加減:藿香6 g、半夏6 g、茯苓6 g、杏仁6 g、薏苡仁6 g、白豆蔻6 g、豬苓3 g、淡豆豉6 g、澤瀉3 g、厚樸6 g。若熱重加黃連3 g以清暑解熱;濕重加蒼術6 g;兼有宿食加萊菔子3 g、山楂6 g。共治療8例。

    2.9  蛔擾胃腑

    蛔蟲逆行,擾動胃腑,致胃氣上逆而嘔吐。癥見嘔吐清水或黃綠水,吐蛔蟲,臍周時痛,臉有白斑或口腔黏膜有白點,舌淡紅伴見蛔蟲點,苔膩,脈弦,指紋青色。以酸苦安蛔、降逆止嘔治之。方選烏梅丸加減:烏梅6 g、細辛2 g、干姜6 g、黃連3 g、當歸3 g、附子3 g、黃柏3 g、桂枝6 g、人參3 g、花椒3 g。若嘔吐清水加灶心土6 g;若蛔蟲多加川楝子3 g。共治療3例。

    2.10  驚恐氣逆

    小兒神氣怯弱,發(fā)育未臻完善,易受驚恐,凡目觸異物,耳聞異聲,或跌仆受驚,驚則氣亂,恐則氣下,膽怯肝逆,失其疏泄,氣機不利而胃氣上逆所致嘔吐。癥見頻吐清涎,或嘔吐乳食,哭啼不安,睡臥不安或驚惕恐懼,手足蠕動,脈弦,指紋青紫。治以安神鎮(zhèn)驚,和胃降逆。方選定吐丸加減:全蝎1條、姜半夏6 g、大棗2枚、丁香6 g。若驚惕加朱茯苓6 g、蟬蛻3 g;兼有抽動加鉤藤3 g、白芍6 g、僵蠶3 g;嘔吐不止加代赭石6 g。共治療2例。

    以上各型每日服藥1劑,分2~3次服用。注意防止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必要時給予靜脈補液。同時忌服辛辣肥膩之品,多食富含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必要時可進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宜少量多次食用,嘔吐較重者應暫予禁食。給藥時藥液不要太熱,服藥宜緩,可采用少量多次服法。治療9 d后統計療效。

    3  結果

    3.1  療效標準(自擬)

    治愈:治療后癥狀完全消失(嘔吐停止,食納如常),停藥后1月未見復發(fā)。好轉:治療后癥狀減輕(嘔吐次數減少,嘔吐物量也減少,食納增加),停藥后偶有復發(fā)。無效:治療后癥狀無變化。

    3.2  治療結果

    痊愈28例,占49.12 %;好轉25例,占43.86 %;無效4例,占7.02 %??傆行?2.98 %。

    4  典型病例

    瞿某,男,11月,2006年10月25日以嘔吐1 d就診?;純河? d前發(fā)病,起初嘔吐少量胃內容物,伴精神差,不思飲食,流清涕,哭鬧,低熱(測體溫37.4 ℃)。曾在某私人診所肌注胃復安2 mg未見好轉,嘔吐頻繁(至就診時約8~10次),嘔吐量大,多為清水,腹脹腸鳴,食入即吐,腹瀉黃色蛋花湯樣便2次,量多,未夾黏液及血絲。癥見精神萎靡,面白肢冷,前囟、眼窩均凹陷,口渴欲飲,尿少,皮膚干,彈性尚可,體溫37.9 ℃,咽部輕度充血,扁桃腺無腫大,心肺未見明顯異常,腹略膨隆,腸鳴音亢進。大便常規(guī)化驗:脂肪球(+++),余無異常。血常規(guī)化驗未見異常。舌苔薄白,脈浮緊,指紋浮紅。辨證為風寒犯胃型,用藿香正氣散加減治療,服用3劑后痊愈無復發(fā)。

    5  體會

    小兒嘔吐在古代醫(yī)籍早有記載,如《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客于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吐。”《諸病原候論·嘔吐逆候》記載有小兒嘔吐的原因,“兒啼未定,氣息未調,乳母忽遽以乳飲之”、“乳母將息取冷,冷氣入乳”、“解脫換易衣裳及洗浴露兒身體不避風冷”等。大多認為寒、熱、積、滯是引起嘔吐的主要病因。本病嬰幼兒及兒童均可發(fā)病,對兒童健康危害較大。臨床表現可見溢乳、普通嘔吐、噴射性嘔吐及周期性嘔吐,由于發(fā)病的原因不同,癥狀也不盡相同。病因可來自咽喉、腸道、胸膜、心臟、泌尿生殖系統和肝膽系統等臟器的梗阻,或感染以及平衡器、代謝因素、氮質血癥和服用可刺激嘔吐中樞的藥物。本病的發(fā)生常與體質和年齡有關。輕癥者僅見溢乳,多為乳哺過量或過急所致,并非病態(tài),不影響健康,宜注意改變哺乳方法。普通嘔吐常見胃腸道感染,而噴射性嘔吐可見嬰兒吞咽大量空氣、胃扭轉、幽門梗阻及顱內壓增高等情況,癥狀較重。而周期性嘔吐又名再發(fā)性嘔吐,發(fā)病多在學齡前和學齡早期(3~11歲),臨床可見反復嘔吐,每日吐數次至數十次,持續(xù)約1~3 d,偶可延至1周,其后自然痊愈。1年內可發(fā)作數次,發(fā)作間期無不適。嚴重者吐血、嗜睡、不能進食。發(fā)病原因可能與體質有關。過食、攝入脂肪過多、便秘、上呼吸道感染、饑餓、劇烈體力活動、疲勞或精神受刺激等是常見病因。尤其是青春期前女孩,常因焦慮或情緒波動而發(fā)病。如因高熱抽風而頻繁嘔吐,或腹脹如鼓、矢氣不通、腹部突然疼痛而產生嘔吐,多為急性熱病、肝風內動或外科急腹癥之候,不屬本病論述范圍。中醫(yī)學認為外感風寒、熱邪犯胃、內傷飲食、胃虛夾熱、胃陰虧虛以及脾胃虛寒等原因均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氣上逆而嘔吐。嚴重者常使體液喪失過多,出現氣陰虧損。長期反復嘔吐,可致脾胃虛損、氣血不足等后果。

    目前,西醫(yī)治療主要給予滅吐靈等對癥治療。中醫(yī)治療上均強調調理脾胃,降逆止嘔。本病的發(fā)生,正氣虛是關鍵,其中脾胃虛是主要因素,治療的基本原則在于根除病因。中藥生姜、半夏、藿香、竹茹、灶心土、吳茱萸、公丁香、柿蒂、刀豆、連翹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止嘔效果。一般治療小兒嘔吐,常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用上述止嘔藥物并與理氣止嘔藥物合用。進藥困難者,可濃煎冷服并分次服用;嘔吐甚者,可用針刺治療,再服中藥加強療效。本病的預防主要是加強鍛煉,飲食要定時定量,忌食過量辛辣香燥之品,注意保暖,以免感受風寒之邪,并積極預防原發(fā)病的發(fā)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10小兒嘔吐
當代名老中醫(yī)經驗集卷二(焦樹德)
【中內】20考研進行時-第150天
怎么都安撫不了的小兒腹痛,來看看怎么治
中醫(yī)貼敷專欄: 辨證論治之小兒嘔吐
『嘔吐』暑傷胃氣型小兒嘔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