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是一封寫給默片時代的情書,懷念又諷刺,享受又唾棄,燦爛又干癟,是近幾年看過的“致敬電影”的電影里相對來說最好的一部。每個角色的出場都伴隨著宏大輝煌的場面,靈活沉浸的調度,夸張諷刺的臺詞,大膽跳躍的剪接,讓觀眾目不暇接。在視覺上大肆炫技的同時,御用作曲再次貢獻了堪稱《愛樂之城》姐妹篇的精彩配樂,從電影的角度將娛樂性拉到最滿。
影片聚焦1920年代創(chuàng)立初期的好萊塢,無聲到有聲電影轉變時期,充滿了追逐名利、財富和權力的人,刻畫多個角色的起落,以及野心勃勃、狂野不羈和全面失控的人生?!栋捅葌悺愤@個名字取得真是妙,那個孕育了繁華古都創(chuàng)造了無數文明的古國最終淪于一片荒蕪,正如同故事里好萊塢的黃金時代也終成一曲回憶。但不同的是,這些回憶被膠片記錄了下來。于是那些逝去的歡愉或是不甘或是悲歌,被保留下來。
整部影片可以看成20到30年代的好萊塢浮世繪,也可以看成導演對一個震蕩電影時代的旁觀。白、黑、亞和南美,四個族裔在那個荒誕、縱欲、瘋狂又無法形容的時代,跟隨電影工業(yè)從無聲到有聲的變遷,各自走向不同的結局,令人無盡唏噓。電影最后看似混亂的蒙太奇,恰巧貼合著那個時代好萊塢的混亂,但這也正是電影借助光影,穿梭時代,表達著對電影這項藝術、或是工業(yè)的一種期待。
在南柯一夢的風流簇擁不再之后,在宴會廳偶遇老友寒暄之后,在給侍者一筆慷慨的小費之后,隨著音樂翩翩走回樓上房間之后,或許你能理解這時候開膛結束自己生命的美感嗎。在被追殺的途中跑進舞廳之后,在和深愛你的男人舞池相擁私定終身之后,又覺得不能離開這個用電影造夢之地,或許你能理解這時候不告而別,隨著音樂消失在夜色里的美感嗎。在所有荒誕癲狂璀璨糜爛的派對全都散場之后,在所有恐懼落寞痛苦的記憶全部歸于平靜之后,或許你能理解,不論怎樣,我們還是會坐在漆黑的影院里,為一場又一場的幻夢而流淚的美感嗎。
湖南企發(f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鄧同學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致敬電影舊時代的片子并不少,光影之夢的短暫與唏噓也不稀罕,但這部選擇從少數族裔視角來呈現,同時將一些腐朽的奇景納入,都是對電影史的重要補充,配合去年開幕的學院博物館的敘事視角和素材呈現來看,能更好理解導演的用心。整個觀影體驗有感動,有震驚,有哭有笑,這就是電影,這就是坐在電影院才會有的神奇體驗,是這個時代除了睡覺以外能讓人最長時間不看手機的活動。
這是近幾年好萊塢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方面能說是又一部自我沉溺感懷、如萬千部自反的好萊塢電影一樣不愿意向前一步,像Nellie這個角色一般璀璨、迷亂又自滯;但我依然相信它和其中的純真——誰不會為那場山巔落日的龐大吻戲動容?電影、好萊塢和圍繞著它的夢正如開頭費里尼式的狂歡和那頭大象,藏著污穢、但龐大驚人又超越想象;同時我們看見這一江湖的一代宗師們,有人做夢,有人淡然離去,有人是耀眼落幕的白矮星,有人無法隨著時間生存衰微,有人見過神殿的污垢后回歸質樸。
混亂,瘋狂,荒誕,好萊塢就是一個名利場,起起伏伏,只有一個又一個角色,奇聞怪景,光怪陸離,奢靡享樂。但片子的一頭一尾,還是表達了對于電影的致敬,從黑白到彩色,從無聲到有聲,從現實再到科幻。結尾的混剪最后一剎那還是落入男主的情感之中,就好像我們每一位影迷一樣,坐在影院那一刻,無論是誰,只糾結于光影帶來的所有。這或許才是湖南企發(fā)文化王老師說的電影最大的意義。它無法拯救或者憐憫那些參與者,因為它是屬于未來的。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