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2011年02月22日訊(記者陶冶)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已被揣測許久的國內成品油價格新一輪上調終于如約而至。而與此同時,國際油價也繼續(xù)在上升通道不斷創(chuàng)出階段新高。其中,作為國際油價重要基準指標之一的英國倫敦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繼此前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后繼續(xù)前行,在上周五升至每桶102美元以上,而另一重要基準指標美國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期貨價格亦收于每桶86.2美元的高位。至此,短短五個月的時間,國際油價已經累計上漲30%,并創(chuàng)下了2008年9月以來新高。分析人士認為,除供需關系和游資炒作的常規(guī)因素外,中東和北非的動蕩局勢正在使得地緣政治風險日益成為威脅國際油市的頭號罪魁。
盡管國際能源機構的專家一再表示,到目前為止,無論中東還是北非的原油生產和供應都沒有出現明顯中斷,而國際戰(zhàn)略原油儲備及全球剩余原油產能均有能力保證市場穩(wěn)定,但異常敏感的國際油市還是更傾向于對潛在風險做出提前反應。而這種反應,在很多人看來并非杞人憂天。
從目前中東北非地區(qū)(即MENA國家)出現動蕩的國家來看,雖然埃及和突尼斯的石油產量相對有限,但局勢日趨緊張的利比亞是非洲最大的原油儲備國之一,而阿爾及利亞和伊朗也是傳統(tǒng)的主要產油國。另外,同樣出現內亂的巴林和也門緊鄰產油巨頭沙特阿拉伯,一旦動蕩的局勢跨越邊境,則受到影響的將是目前全球最主要的原油供應國之一。
分析人士認為,這種來自國際油市的緊張情緒可能會擴展到更多地區(qū),從而給許多剛剛擺脫衰退的國家?guī)韲谰魬?zhàn)。一方面,在經濟低迷的背景下,油價單邊走高可能導致一些國家出現滯脹,嚴重時甚至可能令某些脆弱國家陷入二次衰退;另一方面,高油價可能導致糧食價格進一步上漲,而糧價走高本身就被認為是目前中東及北非地區(qū)形勢惡化的導火索,從而在該地區(qū)形成惡性循環(huán)。國際能源署總干事田中伸男近日就表示,能源價格上揚已經成為一種“威脅全球經濟復蘇的負擔”。
尤其讓人感到擔憂的是目前伊朗出現的最新動蕩以及動亂從巴林擴散至沙特阿拉伯的可能性。如果這一擔憂變成現實,那么國際油市感受到的將不僅僅是觸動神經,而是反映在國際油價和石油供應上切切實實的影響。國際能源署執(zhí)行副總裁理查德·瓊斯告訴記者,目前全球每天有1700萬桶原油經由波斯灣和霍爾木茲海峽(在伊朗和阿拉伯半島之間,連接波斯灣和阿曼灣)運往世界各地。“如果這一地區(qū)的運輸被迫關閉,我們就要有大麻煩了。”他說。不過他同時也表示,到目前為止這種地區(qū)動蕩帶來的影響還比較小。盡管有個別管道在動亂中遭到破壞,蘇伊士運河的部分雇員也舉行了抗議活動,但總體上埃及的天然氣產出和運輸仍在繼續(xù),蘇伊士運河的運力也沒有受到威脅。
此外,據田中伸男介紹,國際能源署監(jiān)測的戰(zhàn)略石油儲備目前為16億桶。該機構在必要時可能通過向市場上提供儲備石油來平抑價格。
不過,要緩解市場上的擔憂情緒顯然困難重重。德意志銀行大宗商品研究團隊認為,隨著反政府抗議活動從突尼斯和埃及擴展到了巴林、也門和歐佩克成員國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和伊朗,人們對于地緣政治風險和潛在的供應中斷風險擔憂又開始大規(guī)模涌向國際油市。而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也直言,伴隨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世界經濟“正在進入一個危險地帶”,因為油價“為經濟復蘇帶來通脹壓力和風險”。
世行行長佐利克在G20巴黎財長會上也強調,過去兩年間,食品和能源價格的聯(lián)系日趨緊密。其中一部分原因與發(fā)展生物燃料有關,但他認為原油對于化肥、交通和農業(yè)機具也非常關鍵,特別是在發(fā)展中國家,這部分需求正在上升。油價上揚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比過去更加寬泛。分析人士認為,雖然眼下全世界正在努力發(fā)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但至少在未來許多年內仍不可能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比羅爾認為,未來90%的石油產出增長將主要由MENA國家來滿足,而“如果這些國家滿足不了這種增長需求,我們就有大麻煩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