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溫《上官昭容書樓歌》:“香囊盛煙繡結(jié)絡,翠羽拂案青琉璃。”胡杲《七老會詩》:“鑿落滿斟判酩酊,香囊高掛任氤氳。”
唐詩中“香囊”一詞屢屢出現(xiàn),但詩中描述的青煙裊裊的香囊是否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用于裝飾家居的香囊,是否也是以針織品包裹香料而成,今各詞典辭書對其解釋均含混不清,有必要結(jié)合文獻與出土文物對其名物作出辨別。
香囊的出現(xiàn)與香料的使用密切相關,香料在我國的使用歷史可謂悠久,古時人們采用各種芳香物質(zhì)做成香料,其功用,正如宋洪芻《香譜》卷下總結(jié)說:
“可以奉神明,可以達蠲潔。三代禋祀,首惟馨之薦。”
盛裝香料的香囊古時又稱香包、香纓、香袋、香球、佩偉、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代。
據(jù)《禮記·內(nèi)則》:“男女未冠笄者,咸盥、漱、櫛、縰、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编嵭?“容臭,香物也,以纓佩之,為迫尊者,給小使也。”就是說青年人去見父母長輩時要佩戴“衿纓”即編織的香囊以示敬意。這種“衿纓”大概是最早形態(tài)的香囊了。
由于用絲綢縫制的香囊精巧可愛,隨人走動,散發(fā)出沁人的芳香,是隨身之物。戀人之間也常常把它當做禮物相互贈送,以表衷情。
如魏繁欽《定情》詩曰:“何以致區(qū)區(qū),目中雙明珠,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span>
唐孫光憲《遐方怨》詩中有:“紅綬帶,錦香囊,為表花前意,殷勤贈玉郎。”
《晉書·賈午傳》中記載了賈充的小女兒賈午與她父親賈充的幕僚韓壽相戀的故事,幽會時賈午以西域的香料相贈,不料上朝時韓壽身上的香味被賈充察覺,他猜到了事情的原由以后,沒有責怪女兒,而是讓女兒嫁給了韓壽,并因此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這西域之香就是由賈午裝在自己親手做的香囊里相贈。
傳統(tǒng)社會中青年女子大多自己親手為意中人繡制紫羅香囊,作為情愛的信物。唐代詩人韓翃《送崔秀才赴上元兼省叔父》:“行樂遠夸紅布旆,風流近賭紫香囊。”
李叔卿《江南曲》:“郗家子弟謝家郎,烏帕白袷紫香囊?!边@小小的紫羅香囊,一針一線都凝結(jié)著女兒的情思,使情人見香囊猶見伊人。
幽香的體味可以顯示華貴的身份,因此,貴族男女日常生活中無論狩獵、出行、游玩,都喜將香囊隨身攜帶,所過之處,香氣襲人。據(jù)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三載,過端午節(jié)時,宮中的后妃們按例被賜予香囊、巧粽等物,傳說有避邪驅(qū)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
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jié)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是端午節(jié)女性所鐘愛的裝飾物。香囊的另一個功能是掛于內(nèi)室的帷帳之間熏香,樂府古詩《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被休回娘家,與焦仲卿臨別時將自己的衣物留與新人,其中有“紅羅覆斗帳,四角垂香囊”。
當時的床是室內(nèi)多功能家具,其四周張設的帷帳,由色澤鮮艷的絲織品制成,有保暖、防風、避蟲等作用,常被人們精心裝飾,從宮廷到民間都流行帳角垂香囊。據(jù)《鄴中記》載,后趙統(tǒng)治者石虎四季用帳面料各不相同,裝飾也各有特色,冬季用熟錦流蘇斗帳,“頂安金蓮花,花中懸金薄織綩囊,囊受三升,以盛香注。帳之四面上十二香囊,采色亦同”
《晉書·劉寔傳》載,劉寔一生儉樸,曾經(jīng)到石崇家作客,“如廁,見有絳紋帳,裀褥甚麗,兩婢持香囊”。劉寔誤以為進了石崇的內(nèi)室,而實際上石崇為了顯示豪富,特意將廁所布置成臥房,故有兩婢持香囊。唐宋時仍沿襲此裝飾風格,詩人王琚《美女篇》:“屈曲屏風繞象床,葳蕤翠帳綴香囊。”
據(jù)《宋史·輿服志一》載,宋太祖建隆四年,翰林學士陶谷發(fā)明了一種供皇帝乘坐的豪華大輦,因輦的形制與房屋相似,因而“四角龍頭銜香囊,頂輪施耀葉”。為了防止蠧蟲,古人還在書箱中放上香囊,讓其揮發(fā)的氣味祛除蛀蟲,《太平御覽》卷七O四引《晉中經(jīng)簿》曰:“盛書皂縹囊書函中皆有香囊二。”
絲制香囊,刺繡華美,香氣綿長,著實讓人沉醉不已,很多達官貴族死后將香囊作為陪葬品,希望在另一個世界繼續(xù)享受這美好的溫香,唐代很多官員甚至不惜動用珍貴的材料制作陪葬的香囊,造成社會物質(zhì)資源的極大浪費。
為此,盧文紀在《請禁喪制逾式奏》中請求皇帝下詔,要求三品以上的官員“并不得使綾羅錦繡泥銀帖金彩畫及結(jié)鳥獸香囊等物”。明確地將香囊作為奢侈的明器而禁止陪葬。
香料的另一重要用途供寺觀宗教活動。佛像前終日燃香不斷,其實是在馨香飄渺中表達人間對佛的無限敬意。在佛家看來,香囊還是避邪免災之物,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中曾多次提到用香囊盛咒語攜帶于身可免禍。
如卷第五百一載:“若善男子善女子等,怖畏怨家惡獸橫厭禱疾疫毒藥咒等,應書般若波羅蜜多大神咒王,隨多少分香囊盛儲,置寶筒中恒隨逐身,供養(yǎng)恭敬尊重鏨贊嘆,諸怖畏是皆自消除。”這里所言的香囊,已不單純是盛香料的囊袋,而是盛載著所有佛家認為可以避邪的疫藥和符咒的容器。
唐代詩人于鵠《古挽歌》有:“送哭誰家車,靈幡紫帶長。青童抱何物,明月與香囊?!痹谒驮岬年犖橹星嗤е隳?當然也不是為了熏香,顯然是用來避邪驅(qū)祟。
縫制的香囊雖美觀,它的局限性也很明顯,即香氣揮發(fā)緩慢,必須使用植物性或粉末香料填充,然而有些進口的末、塊、片狀香料只有在燃燒時方能散發(fā)出濃烈幽遠的香味,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燃料,祛除濕氣,提高室內(nèi)溫度。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引《述異記》曰:“漢武帝時外國貢辟寒香,室中焚之,雖大寒,必減衣?!庇忠?/span>云林異景志》云:“寶云溪有僧舍,盛冬若客至不燃薪火,暖香一炷,滿堂如春,詹克愛《題西山禪房詩》云:“暖香炷罷春生室,始信壺中別有天?!?/span>出于熏衣、美化環(huán)境的需求,可以焚香的熏香器誕生了。焚香之俗早在焚香器發(fā)明之前就形成了,《周禮·秋官·翦氏》中曾有記載翦氏“掌除蠧物,以攻禜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蠱之事”。
但當時熏香是直接點燃含有芳草劑的草本植物,熏滅害蟲,并沒有特別的熏香用具?!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所云“薰以椒桂”也是指這種熏香。大約到了戰(zhàn)國時代,出現(xiàn)了較早的“熏爐”,漢代,出現(xiàn)了質(zhì)地多樣,形制豐富的熏爐,能工巧匠還發(fā)明了精致名貴的博山爐。以爐焚香,既提高了香料的燃燒物化能力,又保持了燃燒體的清潔衛(wèi)生,因而很快風行于世。
熏香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熏衣,這種好尚由來已久。據(jù)《初學記》卷十一《職官部上》“侍郎郎中員外郎第八”下引應劭《漢官儀》曰:“尚書郎入直臺,廨中給女侍史二人,皆選端正妖麗,執(zhí)香爐香囊燒薰護衣服。”
南朝士族子弟生活奢侈,衣必熏香,食必梁肉,《顏氏家訓·勉學篇》云:“梁朝全盛之時,貴游子弟……無不熏衣剔面,傅粉施朱?!碧瞥瘯r,熏衣成為人們生活的起居常事,各個階層都喜歡將衣袖盡染香澤。
如劉禹錫《魏宮詞》:“添爐火欲熏衣麝,憶得分明不忍燒。”是指宮幃美女,章孝標《少年行》:“平明曉獵出中軍,異國名香滿袖熏?!眲t指少年俠客。
甚至貴妃楊玉環(huán),也將熏香器隨身攜帶?!杜f唐書·楊貴妃傳》載,安史之亂后唐玄宗自蜀地重返京都,思念舊情,秘密派人改葬貴妃,但挖開舊冢時發(fā)現(xiàn):“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垂垂老矣的太上皇玄宗見到香囊睹物思人,當年驪山歌舞的歡樂宛在,伊人的濃愛只留下眼前這只香囊!
他把香囊裝入衣袖,不禁老淚縱橫。唐詩人鄭貟《津陽門》詩對此事也吟詠道:“花膚雪艷不復見,空有香囊和淚滋。”
如果香囊是用絲絹所做,怎么會不與貴妃的尸體一起腐爛呢?實際上,這種不腐 爛的香囊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絲質(zhì)工藝品,而是一種金銀制作的熏香器具,它至少在漢代已出現(xiàn)了?!豆盼脑贰に抉R相如》:“于是寢具既設,服玩珍奇,金鉔熏香。”章樵注:“鉔音匝,香毬,袵席間可旋轉(zhuǎn)者。”
這種用于被褥熏香的金鉔,宋高原在《事物紀原》卷八“舟車幃幄部”下“香毬”條引《西京雜記》曰:“長安巧工丁緩者,作臥褥香爐,一名被中香爐。本出防風,其法后絕。至緩始更為之。為機環(huán)轉(zhuǎn)連,而爐體常平,今香毬是也。”
所謂“被中香爐”就是金鉔,也即唐詩中提到的香囊。無論是考古發(fā)掘還是博物館藏品,過去都將這種熏香的香囊稱為“熏球”或“熏爐”或“香球”,這是按其形狀和用途而命名的。
直到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法門寺地宮文物時,發(fā)現(xiàn)有熏香品9件。據(jù)記載地宮藏品《法門寺物帳》上提到唐僖宗供養(yǎng)的“香囊二枚,重十五兩三分”,與出土器物相合,這是唐代皇帝在宮廷使用熏香器的明證,也由此可以斷定,這種熏香器物的名字應是“香囊”。
關于它的名字和用途,《一切經(jīng)音義》“香囊”條載:“考聲云:香袋也。案香囊者,饒香圓器也。巧智機關,轉(zhuǎn)而不傾,令內(nèi)常平。集訓云:有底袋也。”又載:“考聲云:斜后香袋也。案香囊者,燒香器物也。以銅、鐵、金、銀玲瓏圓作,內(nèi)有香囊,機關巧智,雖外縱圓轉(zhuǎn),而內(nèi)常平,能使不傾。妃后貴人之所用之也。”
這條記錄,對香囊的樣式、用途和質(zhì)地的描述十分詳盡。近年來出土的陜西何家村唐代窖藏文物中又有一件“葡萄花鳥紋銀香囊”[8],也是由純銀制做,而且設計極其精巧,與文獻中描寫的結(jié)構(gòu)完全吻合,和法門寺出土的香囊為同類器物。
唐代香囊的持平裝置完全符合陀螺儀原理。唐·元稹的《香毬》曾描述說:“順俗唯圓轉(zhuǎn),居中莫動搖。愛君心不惻,猶訝火長燒。”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載:“京師承平時,宗室戚里歲時入禁中,婦女上犢車,皆用二小鬟持香毬在旁,而袖中自持二小香毬,車馳過,香煙如云,數(shù)量不絕,塵土皆香。”兩則材料雖均敘述“香毬”,但實際上刻畫的卻是散發(fā)香煙的香囊的結(jié)構(gòu)和功用,只因形狀外部似球,故亦稱“香毬”。
但在這里有必要指出,唐代文獻中還有一種并不燃香的“香球”,是專門用香料制成供拋擲玩耍的球。白居易《想東游五十韻》:“柘枝隨畫鼓,調(diào)笑從香球。”白居易《醉后贈人》:“香球趁拍回環(huán)匼,花醆拋巡取次飛?!?/span>
張祜《陪范宣城被樓夜宴》:“亞身摧蠟燭,斜眼送香球。”這種玩具類的香球在明代還是藝人手中的道具,明田藝衡《留青日記·香毬綵裘》:“又有以奇香異屑制之者,亦名香球,乃舞人搏弄以為劇也?!苯饘僦瞥傻那驙钕隳业捻敳堪灿协h(huán)鈕、鏈條、掛鉤,不僅可任意擺放,四處懸掛,同時還可以隨身攜帶。
多數(shù)香囊的直徑在5厘米以下,又可作為手中的賞玩之物,唐人喜歡將其懸掛于床帷間熏香。元稹《友封體》:“微風暗度香囊轉(zhuǎn),朧月斜穿隔子明。”王建《秋夜曲二首》:“香囊火死香氣少,向帷合眼何時曉。”由于香囊中燃香而熏,會釋放出一定的熱量,摸上去有溫熱的感覺,因此,有時法門寺銀香囊還被古代女子充作暖手的手爐,如白居易《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游戲贈五十韻》:“拂胸輕粉絮,暖手小香囊。”法門寺銀香囊。銀香囊展開宋時香料大量進口,除部分入藥和禮佛外,主要供宮廷、官宦之家日常生活之消耗。
當時官員講求上朝衣著帶有香氣。歐陽修《歸田錄》卷二載官員有每晨必先熏衣兩爐,取足濃香氣味,然后上朝者。
《陸游集·放翁遺稿卷上·焚香賦》亦有“參佛龕之夜供,異朝衣之晨熏”之語,可見其俗至南宋時猶存?;实垡喑R韵懔腺n給臣僚,如慶歷二年仁宗曾以銀匣乳香一小盒賜給任官青州之歐陽修,歐陽修《年譜》特記其事,視為雙殊龍金榮香囊。在這種風氣的帶動下,宋代的香囊形制更加多樣化,除了傳統(tǒng)的絲質(zhì)香囊持續(xù)流行,可以焚香的香囊繼續(xù)使用,在傳統(tǒng)香囊的基礎上更制作出造型精美紋飾考究的金銀香囊,安徽省博物館現(xiàn)存的“雙龍金香囊”即是一例。
這一香囊于1958年在宣城縣西郊窯場出土,為宋代純金制作的熏香器皿,長7.8厘米,寬6.5厘米,重30克,是用兩片金薄片捶壓而成,以子母口相接。香囊兩面,均刻著首尾相對的雙龍紋,雙龍昂首張口,屈身,形象生動充滿靈氣。邊緣鐫刻著草葉紋飾和聯(lián)珠紋樣,線條流暢,古樸抽象。香囊上端有一圓孔,可以穿系佩掛,圓孔邊留有穿線磨痕,整個造型奇巧玲瓏,工藝高超,是一件實用且精美的工藝品。
明清以后,由于政府實行閉關政策,海外流入的香料日漸稀少,用于燃香的金屬香囊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而刺繡精美的香囊仍是人們重要的佩飾,無論男女,都將自己喜愛的香囊佩于腰間,作為隨身攜帶的賞玩之物?,F(xiàn)代社會,人們雖不再將香囊隨身佩帶,但新興的裝飾風尚中又重新流行將香囊掛于居室,反映出人們對生活環(huán)境的審美追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