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小剛同學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腳被石塊絆了一下,身子向前跌倒(如圖甲),過了一會不小心腳踩到一塊西瓜皮,身子向后摔倒(如圖乙).對這兩種情景,下列解釋合理的是( ?。?/font>
A、二者腳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而上身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
B、二者上身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而腳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
C、前者上身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而腳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后者腳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而上身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
D、前者腳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而上身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后者上身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腳由于慣性仍保持原來運動狀態(tài)
考點:慣性.
分析:要解答本題需掌握:用慣性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
解答:解:腳被石塊絆了一下,身子向前跌倒是因為腳本石頭絆住,腳的速度變慢,上身由于慣性,保持原先速度,所以向前倒;
當腳踩到一塊西瓜皮,身子向后摔倒是因為腳踩住西瓜皮,腳的速度變快,上身由于慣性,保持原先速度,所以向后倒.
故B、C、D錯.
故選A
點評:本題只要考查學生能否用慣性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從物理走向生活.
題1: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經(jīng)過推理得出的,如圖所示,讓同一輛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接著在材料不同的三個平面上繼續(xù)運動,分別停在圖中所示的位置,請回答:
(1)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的必要性: ;
(2)我們從這個實驗可以直接得到的結(jié)論是: ;
(3)我們從這個實驗推理得出的結(jié)論是: .
考點:阻力對物理運動影響的探究實驗;牛頓第一定律.
專題:控制變量法;推理法.
分析:對于該實驗要明白其基本的原理:摩擦力對運動的影響!然后比較三次實驗在同樣的初速度下所產(chǎn)生的不同結(jié)果,通過分析得出正確的實驗結(jié)論.
解答:解:(1)該實驗要比較的是小車在阻力不同的路面上滑行的距離,這樣就要求我們控制變量:初速度,而從同一點滑下,可以保證每次到達水平面的速度相同,
故(1)答案為:小車從斜面上滑下后具有相同的速度(意思同即可).
(2)分析三個不同水平面上,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三個小車主要不同為距離的不同,而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所受阻力的不同,
故(2)答案為:阻力越小,小車滑行的距離越遠.
(3)由三個水平面上距離的不同我們可以通過合理外推,想象到,如果物體不受阻力,小車速度將不再發(fā)生改變,
故(3)中答案為:運動的物體不受力時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
點評:本題考查理想實驗,應理解理想實驗的控制變量法,同時體會如何從實驗中得出結(jié)論,以及合理的外推得出物理規(guī)律的思想.
題2:我們可以用如圖所示的實驗來研究牛頓第一定律.
(1)指出實驗中應控制不變的相關(guān)因素:(注:至少指出三個)
.
(2)實驗中有兩個變量,其中自變量是 ,因變量是小車運動的距離.
(3)想象如果圖丁所示的水平板是絕對光滑的,且空氣阻力為零,則小車的運動情況為: .
考點:牛頓第一定律.
專題:實驗題;控制變量法.
分析:此實驗讓同一小車、同一斜面、同一高度、各板均保持水平從三種不同接觸面下滑來研究摩擦力對小車運動狀態(tài)的影響.根據(jù)小車滑行的距離來研究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根據(jù)實驗的要求作答.
解答:解:為了研究摩擦力對小車運動狀態(tài)的影響,因此要求小車在從斜面上下滑的過程中,要從同一高度,三種接觸面改變的是小車所受到的阻力,由此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nèi)容.
故答案為:(1)同一小車、同一斜面、同一高度、各板均保持水平(若有“空氣阻力相同或可忽略”的回答也應視作正確的)
(2)小車在水平面運動時所受到阻力(水平面的粗糙程度 或 水平面的光滑程度)
(3)作勻速直線運動(始終保持運動狀態(tài)不變).
點評:在研究牛頓第一定律時,要抓住影響實驗結(jié)果的幾個因素.
題3:如圖為某同學“探究牛頓第一定律”的實驗裝置,實驗中該同學先后三次將同一木塊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別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木塊,使其沿斜面向下運動,逐漸減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觀察木塊移動的距離,從而得出力和運動的關(guān)系.
(1)在實驗操作中有一處明顯的錯誤是(不要解釋錯誤的原因): .
(2)更正錯誤后進行實驗,從實驗中觀察到,隨著摩擦力的逐漸減小,木塊在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逐漸 ,運動的時間越來越 ,但由于實驗中摩擦力 ,所以不可能觀察到木塊在水平面上做勻速運動的情形.
(3)在上述實驗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可以推測:如果摩擦力減小為零,水平面足夠長,那木塊在水平面上的速度既不減小,也不增加,運動方向也不發(fā)生變化,木塊將 .
考點:牛頓第一定律;勻速直線運動.
專題:實驗題;控制變量法.
分析:(1)實驗中為了驗證物體速度相同時,木塊受到的不同的阻力對其速度的影響,因此實驗中要保證木塊的初始速度相同.故由此可以找出其操作中存在的錯誤.
(2)根據(jù)圖示的實驗現(xiàn)象,結(jié)合實驗目的,可以確定隨著摩擦力的減小其運動距離、運動時間的變化.
(3)根據(jù)勻速直線運動的定義,結(jié)合題目中提到的運動情形即可得到答案.
解答:解:(1)木塊運動的距離長短不僅與木塊受到的摩擦力有關(guān),還與物體的初始速度有關(guān),因此在研究摩擦力對其運動距離的影響時,要控制木塊的速度相同,即要用到控制變量法.由于用不同的力推木塊,導致了木塊的初始速度不同.故這種操作是錯誤的.
(2)隨著接觸面的改變,發(fā)現(xiàn)接觸面越來越光滑,摩擦力越來越小,木塊運動的距離會越來越長,運動的時間也越來越長.物體由于在運動過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不可能為零,故不能保持平衡狀態(tài),所以不會出現(xiàn)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現(xiàn)象.
(3)根據(jù)勻速直線運動的定義可知:當物體的速度不變,經(jīng)過的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即為勻速直線運動.
故答案為:(1)分別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木塊;(2)變長;長;不可能為零;(3)勻速直線運動.
點評:牛頓第一定律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加上科學的推理得出的,它不能用實驗來驗證,其原因是現(xiàn)實生活中沒有不受外力的物體.
A、列車突然向右啟動或向左運動時突然剎車
B、列車突然加速
C、列車突然向左啟動或向右運動時突然剎車
D、列車突然減速
考點:慣性;力的作用效果;物體運動狀態(tài)變化的原因.
專題:應用題;圖析法.
分析:本題中水面發(fā)生了變化,這屬于慣性現(xiàn)象,所以解答本題需要根據(jù)慣性知識去分析.只要把本題中的水和平時坐在行駛的客車中的自己進行類比,解決此類問題比較容易.
解答:解:由圖可知:水面向右傾斜.水面發(fā)生傾斜的原因是由于水具有慣性.由于不知車的運動方向,故剎車和加速時無法判定水的狀態(tài)故BD錯誤.
A、列車突然向右啟動,杯子由于受到桌子的摩擦力,會隨列車一起向右運動,而杯子中的水由于慣性還將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此時水面會向左傾斜;故本選項錯誤
C、列車突然向左啟動,杯子由于受到桌子的摩擦力,會隨列車一起向左運動,而杯子中的水由于慣性還將保持原來的靜止狀態(tài),此時水面會向右傾斜;
列車向右運動時突然剎車,杯子由于受到桌子的摩擦力,會隨列車突然停止,而杯子中的水由于慣性還將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向右運動,所以此時水面會向右傾斜;
故選C.
點評:在分析解釋慣性現(xiàn)象時,要先確定研究對象是誰,然后將物體一分為二分成兩部分,受力部分運動狀態(tài)會發(fā)生改變,不受力部分由于慣性還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
題二:在平穩(wěn)行駛的列車車廂里懸掛著一個小球,若小球突然向列車行駛的正前方擺動,說明列車在 ;若小球向車廂左側(cè)面傾斜,說明列車正在 .
考點:慣性;慣性現(xiàn)象.
分析:物體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
小球懸掛在平穩(wěn)行駛的列車車廂里,小球由于重力自由下垂.當列車突然減速,小球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小球向前擺動;當列車突然加速時,小球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小球向后擺動;當列車向左(右)拐彎時,小球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小球會向右(左)擺動.
解答:解:小球懸掛在平穩(wěn)行駛的列車車廂里,小球由于重力自由下垂.
當列車突然減速,小球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小球向前擺動.
當列車向右拐彎時,小球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小球會向左擺動.
故答案為:減速;向右拐彎.
點評:首先分析物體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當條件發(fā)生改變時,物體由于慣性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
題三:在勻速行駛的列車車廂的天花板上懸吊一個小球A,在A的正下方地板上有一點B,如圖所示,某時刻列車因故突然剎車,懸線恰好斷裂,小球A將( ?。?/font>
題四:水平放置的密閉玻璃管內(nèi)充有水,它的中間有一氣泡,如下圖所示,當玻璃管由靜止開始向右沿水平方向運動時,氣泡對于管子將要( )
A、向右運動 B、向左運動
C、保持不動 D、無法判斷
一、概念辨析法
例1 茶杯靜止在水平桌面上,以下屬于一對平衡力的是( ?。?/p>
A.茶杯受到的重力與茶杯對桌面的壓力
B.茶杯受到的重力與桌面對茶杯的支持力
C.茶杯對桌面的壓力與桌面對茶杯的支持力
D.茶杯受到的重力與桌子受到的重力
解析 選項A中茶杯受到的重力與茶杯對桌面的壓力分別作用在茶杯和桌面上,不是同一物體受到的力,不是平衡力;選項C中的兩個力是相互作用的力,也不是平衡力;選項D中是兩個物體受到的重力,不是平衡力;只有選項B中茶杯的重力和桌面對茶杯的支持力符合平衡力的條件,是平衡力。
答案 B
點評 同學們必須清楚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及區(qū)別,判斷兩個力是不是平衡力,一般方法是:先判斷題中給出的兩個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然后再根據(jù)二力平衡的條件或根據(jù)物體所處的狀態(tài)判定這兩個力是否平衡。
二、理想實驗法
例2 如圖所示是伽利略著名的斜面理想實驗,實驗設想的步驟有:
①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該斜面上仍然要達到原來的高度。
②兩個對接的斜面,讓靜止的小球沿一個斜面滾下,小球?qū)L上另一個斜面。
?、劾^續(xù)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qū)⒀厮矫孀龀掷m(xù)的勻速運動。
?、苋绻麤]有摩擦,小球?qū)⑸仙皆瓉磲尫艜r的高度。
?。?)請將上述步驟按照正確的順序排列______________(只要填寫序號)。
(2)在上述設想步驟中,有的屬于可靠事實,有的則是理想化的推論。下面關(guān)于這些事實和推論的分類正確的是( ?。?/p>
A.①是事實,②③④是推論
B.②是事實,①③④是推論
C.③是事實,①②④是推論
D.④是事實,①②③是推論
解析 斜面實驗是讓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滾下,使其剛滾到水平面上時具有相同的初速度,然后在阻力不同的水平面上滾動,通過比較在所受到阻力不同的情況下滾動的遠近,推理出“如果物體不受阻力,物體將永遠運動下去”的結(jié)論。
答案 (1)②④①③ ?。?)B
點評 雖然理想實驗的實驗條件無法實現(xiàn),但它的結(jié)論是建立在大量經(jīng)驗與科學推理的基礎之上的,因而這個實驗的結(jié)論是正確的,這和牛頓第一定律的得出具有相同的道理。
三、圖象分析法
例3 如圖甲所示,物體A始終只受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F1、F2的作用,F(xiàn)l、F2的大小隨時間的變化如圖乙所示,則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在t1時間內(nèi),物體所受的合力先變大后變小,合力的方向始終與F2相同
B.在t1時間內(nèi),物體所受的合力先變小后變大,合力的方向始終與F2相同
C.在t1時間內(nèi),物體所受的合力先變大后變小,合力的方向始終與F2相反
D.在t1時間內(nèi),物體所受的合力先變小后變大,合力的方向始終與F2相反
解析 該題是通過圖象來分析物體受到的力變化情況。我們分析圖象可知,在t1時間內(nèi),F(xiàn)1始終不變,大小一直為F0;F2是先變小,然后變大,但總有F2≤F0,則有F1≥F2。而F1、F2兩個力在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反,根據(jù)合力的概念可知,合力等于二力之差,方向和較大的力方向相同,即F合=F1-F2,方向與F1的方向相同,與F2的方向相反。
答案 C
點評 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同學們應該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本題中,一些重要的數(shù)據(jù)變化都是通過分析圖象得到的,考查了同學們是否具有從簡單的數(shù)學圖象中獲取信息,再與物理知識相結(jié)合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控制變量法
例4 在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中,記錄的結(jié)果如下表所示。
次數(shù) | 接觸面 | 壓力(N) | 摩擦力(N) |
1 | 木塊和木板 | 2 | 0.4 |
2 | 木塊和木板 | 4 | 0.8 |
3 | 木塊和棉布 | 2 | 0.6 |
4 | 木塊和毛巾 | 4 | 1.2 |
(1)在這個實驗中,使用的是控制變量法,在第1、2次實驗中變量是____________,控制的變量是____________。得到的是:接觸面不變時,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在研究接觸面對摩擦力大小的影響時,可采用第________次的實驗結(jié)果,得到的結(jié)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表中1、2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的大小有關(guān),接觸面都是木塊和木板,控制的變量是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在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的條件下,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分析表中1、3(或2、4)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答案 (1)壓力的大小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1、3(或2、4) 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點評 本實驗中,我們用到一種探究問題的方法──控制變量法,這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考查的重點方法之一。
探究物理研究方法 辨析力與運動關(guān)系
河南省濟源市梨林鎮(zhèn)一中 段利寧
力和運動的基礎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社會經(jīng)濟和科技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機械運動、力的種類及力與運動的關(guān)系聯(lián)系非常密切,要正確分析力與運動的關(guān)系,必須掌握科學的物理研究方法和正確的解題思路。下面,筆者和同學們談談在中考試題中常見的物理研究方法,供同學們在學習中借鑒。
一、概念辨析法
例1 茶杯靜止在水平桌面上,以下屬于一對平衡力的是( ?。?/p>
A.茶杯受到的重力與茶杯對桌面的壓力
B.茶杯受到的重力與桌面對茶杯的支持力
C.茶杯對桌面的壓力與桌面對茶杯的支持力
D.茶杯受到的重力與桌子受到的重力
解析 選項A中茶杯受到的重力與茶杯對桌面的壓力分別作用在茶杯和桌面上,不是同一物體受到的力,不是平衡力;選項C中的兩個力是相互作用的力,也不是平衡力;選項D中是兩個物體受到的重力,不是平衡力;只有選項B中茶杯的重力和桌面對茶杯的支持力符合平衡力的條件,是平衡力。
答案 B
點評 同學們必須清楚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及區(qū)別,判斷兩個力是不是平衡力,一般方法是:先判斷題中給出的兩個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然后再根據(jù)二力平衡的條件或根據(jù)物體所處的狀態(tài)判定這兩個力是否平衡。
二、理想實驗法
例2 如圖所示是伽利略著名的斜面理想實驗,實驗設想的步驟有:
?、贉p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該斜面上仍然要達到原來的高度。
②兩個對接的斜面,讓靜止的小球沿一個斜面滾下,小球?qū)L上另一個斜面。
?、劾^續(xù)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qū)⒀厮矫孀龀掷m(xù)的勻速運動。
④如果沒有摩擦,小球?qū)⑸仙皆瓉磲尫艜r的高度。
?。?)請將上述步驟按照正確的順序排列______________(只要填寫序號)。
(2)在上述設想步驟中,有的屬于可靠事實,有的則是理想化的推論。下面關(guān)于這些事實和推論的分類正確的是( ?。?/p>
A.①是事實,②③④是推論
B.②是事實,①③④是推論
C.③是事實,①②④是推論
D.④是事實,①②③是推論
解析 斜面實驗是讓小車從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滾下,使其剛滾到水平面上時具有相同的初速度,然后在阻力不同的水平面上滾動,通過比較在所受到阻力不同的情況下滾動的遠近,推理出“如果物體不受阻力,物體將永遠運動下去”的結(jié)論。
答案?。?)②④①③ ?。?)B
點評 雖然理想實驗的實驗條件無法實現(xiàn),但它的結(jié)論是建立在大量經(jīng)驗與科學推理的基礎之上的,因而這個實驗的結(jié)論是正確的,這和牛頓第一定律的得出具有相同的道理。
三、圖象分析法
例3 如圖甲所示,物體A始終只受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F1、F2的作用,F(xiàn)l、F2的大小隨時間的變化如圖乙所示,則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在t1時間內(nèi),物體所受的合力先變大后變小,合力的方向始終與F2相同
B.在t1時間內(nèi),物體所受的合力先變小后變大,合力的方向始終與F2相同
C.在t1時間內(nèi),物體所受的合力先變大后變小,合力的方向始終與F2相反
D.在t1時間內(nèi),物體所受的合力先變小后變大,合力的方向始終與F2相反
解析 該題是通過圖象來分析物體受到的力變化情況。我們分析圖象可知,在t1時間內(nèi),F(xiàn)1始終不變,大小一直為F0;F2是先變小,然后變大,但總有F2≤F0,則有F1≥F2。而F1、F2兩個力在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反,根據(jù)合力的概念可知,合力等于二力之差,方向和較大的力方向相同,即F合=F1-F2,方向與F1的方向相同,與F2的方向相反。
答案 C
點評 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同學們應該能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本題中,一些重要的數(shù)據(jù)變化都是通過分析圖象得到的,考查了同學們是否具有從簡單的數(shù)學圖象中獲取信息,再與物理知識相結(jié)合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控制變量法
例4 在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中,記錄的結(jié)果如下表所示。
次數(shù) | 接觸面 | 壓力(N) | 摩擦力(N) |
1 | 木塊和木板 | 2 | 0.4 |
2 | 木塊和木板 | 4 | 0.8 |
3 | 木塊和棉布 | 2 | 0.6 |
4 | 木塊和毛巾 | 4 | 1.2 |
?。?)在這個實驗中,使用的是控制變量法,在第1、2次實驗中變量是____________,控制的變量是____________。得到的是:接觸面不變時,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在研究接觸面對摩擦力大小的影響時,可采用第________次的實驗結(jié)果,得到的結(jié)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表中1、2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的大小有關(guān),接觸面都是木塊和木板,控制的變量是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在接觸面粗糙程度不變的條件下,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分析表中1、3(或2、4)次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答案?。?)壓力的大小 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1、3(或2、4) 壓力相同時,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點評 本實驗中,我們用到一種探究問題的方法──控制變量法,這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考查的重點方法之一。
這個問題,無論你把它向什么人提出,一定會得到相同的答案,“根據(jù)慣性定律,是應該向前跳的”。但是,你不妨請他把這個道理說得更詳細些,問他:慣性對于這個問題究竟起著什么作用?我們可以預言,這位朋友會肯定地滔滔不絕地開始敘述;但是,只要你不去打斷他的話頭,他會很快就自己也迷惑起來了,他的結(jié)論竟是,由于慣性的存在,下車時候相反地竟是要向跟車行相反的方向跳的。
真的,事實上,慣性定律在這個問題上只起著次要的作用,主要的原因卻是在另外一點上。假如我們把這主要的原因忘了,那么我們就真會得到這樣的結(jié)論:應該是向后跳而不是向前跳了。
假設你一定得在半路上從車子里跳下來,這時候會發(fā)生些什么情況呢?
當我們從一輛行駛著的車子上跳下的時候,我們的身體離開了車身,卻仍舊保持著車輛的速度(就是要依慣性作用繼續(xù)運動)要想繼續(xù)前進。這樣看來,當我們向前跳下的時候,我們當然不但沒有消除了這個速度,而且還相反地把這個速度加大了。
單從這一點看,我們從車子上跳下的時候,是完全應該向跟車行相反的方向跳下,而絕對不是向車行的方向跳下。因為,如果向后跳下,跳下的速度跟我們身體由于慣性作用繼續(xù)前進的速度方向相反,把慣性速度抵消一部分,我們的身體才可以在比較小的力量作用之下跟地面接觸。
事實上呢,無論什么人,從車上跳下的時候,總是面向前方的,就是向行車的方向跳下的。這樣做也確實是最好的方法,是由不知道多少次的經(jīng)驗所證明了的;這使我們堅決勸告讀者在下車的時候不要做向后跳躍的嘗試。
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們方才那套“理論”跟事實所以有出入,毛病只是出在方才的解釋只說了一半,沒有說完。在跳下車子的時候,無論我們面向車前還是面向車后,一定會感到一種跌倒的威脅,這是因為兩只腳落地之后已經(jīng)停止了前進,而身體卻仍舊繼續(xù)前進的緣故。當你向前方跳下的時候,身體的這個繼續(xù)前進的速度,固然要比向后跳下的更大,但是,向前跳下還是要比向后跳下安全得多。因為向前跳下的時候,我們會依習慣的動作把一只腳提放到前方(如果車子速度很快,還可以連續(xù)向前奔跑幾步),這樣就會防止向前的跌倒。這個動作我們是非常習慣的,因為我們平時在步行的時候都在不斷地這樣做著:在上一節(jié)中,我們就已經(jīng)說過,從力學的觀點上說,步行實際上就是一連串的向前傾跌,只是用一只腳踏出一步的方法阻止著真正跌倒下去。假如向后傾跌,那么就不能夠用踏出一步的方法來阻止跌倒,因此真正跌倒的危險就大了許多。最后,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即使我們真的向前跌倒了,那么,因為我們可以把兩只手撐住地面,跌傷的程度也要比向后仰跌輕得多。
所以,在下車的時候向前跳躍比較安全,它的原因與其說是受到慣性的作用,不如說是受到我們自己本身的作用。自然,對于不是活的物體,這個規(guī)則是不適用的:一只瓶子,如果從車上向前拋出去,落地的時候一定要比向后拋出去更容易跌碎。因此,假如你有必要在半路上從車上跳下,而且還要先把你的行李也丟下去,應該先把你的行李向后面丟出去,然后自己向前方跳下,但自然最好是不要在半路上跳車。
有經(jīng)驗的人──例如電車上的售票員和查票員──時常這樣跳:面向著車行的方向向后跳下。這樣做可以得到兩重便利:一來減少了由于慣性給我們身體的速度,另外又避免了仰跌的危險,因為跳車的人的身體是向著車行的方向的。
維持運動需要力嗎?一輛小車停在地面上,如果不用力推它、拉它,或者不以任何其他方式影響它,它會一直停在那里。當我們用力推著小車的時候,小車就能夠不停地向前運動,一旦不推了,小車就慢慢停下來。人們正是憑著這些常見的事實,認為要維持一個物體的運動,就需要不停地對它施加力的作用。
2000多年前,古希臘的學者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曾斷言,使物體維持恒定的運動(即速度不變),就需要恒定的外力作用于它。由于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符合人們?nèi)粘=?jīng)驗的直覺印象,在他以后近2000年的時間里,人們一直認為這種觀點是正確的。
但是,這種憑經(jīng)驗得出的結(jié)論正確嗎?16世紀末,年僅26歲的伽利略,第一個向亞里士多德提出挑戰(zhàn)。
伽利略仔細觀察研究過物體沿斜面下滑的實驗(圖5-1)。在實驗中,小球從第一個斜面AB滾下后,就會沿著第二個斜面BC向上滾,但小球住第二個斜面上達到的高度略低于小球從第一個斜面滾下時的高度。伽利略認為,這是由于摩擦的緣故。伽利略推想,如果在完全沒有摩擦的情況下,不管第二個斜面的傾斜度是多大,小球滾上第二個斜面的高度應該等于從第一個斜面滾下時的高度(如圖5-1中的C、D、E);第二個斜面的傾斜度越小,小球滾動的距離就越遠;如果第二個斜面的傾斜度等于零(如圖5-1中的BF),那么小球從第一個斜面滾下來后,就永遠達不到起始高度,也就是說,小球?qū)⒁跃鶆虻乃俣仍跓o限長的平面上永遠運動下去。伽利略由此得出,維持物體的運動,并不需要外力。
17世紀以后,英國物理學家牛頓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jié)出了慣性定律,也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在不受外力時,將保持它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即原來靜止的物體將保持靜止,原來運動的物體將以不變的速度作勻速直線運動。
亞里土多德根據(jù)直接觀察到的表面現(xiàn)象得出了錯誤的結(jié)論。伽利略通過實驗和推理,想象出無摩擦的光滑水平面的理想實驗,推斷出小球不受外力作用時將以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伽利略從實驗出發(fā),把邏輯思維和實驗事實相結(jié)合,得出了維持運動不需要力的正確結(jié)論,推翻了人們信奉了近2000年的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還開創(chuàng)了運用實驗研究物理學的科學研究方法。伽利略曾深有體會地說:“追求科學需要特殊的勇敢!”
“慣性”是初中生較難理解的物理概念之一,由于同學們在對“慣性”的認識上有偏差,所以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慣性現(xiàn)象時就容易出錯,下面談談對“慣性”幾個誤區(qū)的理解。
誤區(qū)之一:運動的物體有慣性,靜止的物體沒有慣性
有的同學觀察到行駛著的汽車或火車,遇到緊急情況突然剎車時,不能立即停止,總要向前運動一段距離才停下,認識到這是汽車、火車具有慣性的表現(xiàn);而靜止在那兒的汽車、火車總靜止在那兒,永遠也不會自己突然運動起來,根本看不出它們有什么“慣性”。事實上,靜止的物體總要保持靜止(反抗從靜到動),運動的物體總要保持運動(反抗從動到靜),恰恰就是物體具有慣性的體現(xiàn)。
所以說,一切物體在任何時候、任何運動狀態(tài)下都有慣性。
誤區(qū)之二:運動速度大的物體慣性大
同一個物體速度大時比速度小時更難停下來,這使許多同學產(chǎn)生“速度大的物體慣性大”的錯誤認識。若從這個認識進行推理,豈不要得到“速度小慣性小,速度為零慣性消失”的荒謬結(jié)論來嗎?事實上,慣性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大小無關(guān),它只與物體的質(zhì)量大小有關(guān),質(zhì)量越大的物體慣性越大,如靜止的籃球比靜止的汽車容易運動起來;具有相同速度的籃球和汽車,籃球比汽車更容易停下來。
誤區(qū)之三:“慣性”就是“慣性定律”
慣性定律(即牛頓第一定律)指出了物體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時所處的運動狀態(tài)──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這是物體在某個特定的環(huán)境下具有慣性的表現(xiàn);而慣性是物體本身固有的一種屬性,它跟物體受不受外力無關(guān)。
誤區(qū)之四:重力越小,慣性越小;物體處于失重狀態(tài)時,慣性消失
我們知道,地面附近的物體所受重力大小與其質(zhì)量大小成正比,質(zhì)量越大的物體重力越大。有的同學就認為,物體的質(zhì)量越大慣性越大,也可以說成物體的重力越大慣性越大,進而推出:物體的重力越小慣性越小,重力為零慣性消失。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推想。
例如,月球表面的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宇航員在月球上即使背上一個質(zhì)量很大的背包也感不到沉重,但走起路來卻要十分小心,不能突然移動或突然停止。因為背包的重力小了,但慣性并沒有減?。ㄒ虮嘲馁|(zhì)量沒有減小),質(zhì)量很大的背包具有很大的慣性,當行走的宇航員突然停下來時,背包由于具有慣性將會繼續(xù)向前運動,宇航員就會像地球上腳被東西絆了一樣,向前傾倒。
誤區(qū)之五:慣性是一種特殊的力
有的同學認為在水平道路上行駛的汽車,關(guān)閉發(fā)動機后仍能繼續(xù)向前滑行,是因為汽車受到了慣性力的作用。這些同學之所以產(chǎn)生這種想法,是因為他們的頭腦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錯誤思想,就是物體的運動需要力來維持。事實上,運動著的物體如果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時消失,物體是不會停止運動的,而是以外力消失時刻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這充分說明物體運動不需要任何外力來維持,這又是物體具有慣性的體現(xiàn)。
請注意,不要說出“物體受到慣性作用”、“產(chǎn)生了慣性”、“受到慣性力”等諸如此類不科學的話。
最后附帶說明一下分析慣性現(xiàn)象的常用方法:先說明兩個物體(或同一個物體的不同部分)原來處于什么運動狀態(tài)──其中一個物體(或物體的某一部分)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從靜止到運動或者從運動到靜止;加速或者減速;運動方向改變等)──另一個物體(或物體的另一部分)由于慣性仍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tài)──出現(xiàn)了什么結(jié)果。
運動的相對性告訴我們,物體的運動方向和速度也是相對的,都是針對所選的參照物來說的。
【相對速度】同一直線兩物體運動速度分別為v1、v2。
1、同向運動:v相對=┃v1-v2┃
2、反向運動:v相對= v1+v2
1、一個木箱漂浮在河中,隨平穩(wěn)流動的河水向下游漂去,在木箱上游和木箱下游各有一條小船,兩船到木箱距離相同,兩船同時劃向木箱,若兩船在靜水中劃行的速度大小相同,那么( ?。?br>A、兩船同時到達木箱處 B、上游小船先撈到木箱
C、下游的小船先撈到木箱 D、條件不足,無法確定
考點:速度公式及其應用;參照物及其選擇.
專題:參照思想.
分析:解答本題關(guān)鍵是看參照物的選擇,以水為參照物:若以水為參照物,則物體靜止不動,兩船相當于在靜水中劃行,甲船的速度是V甲,乙船的速度是V乙,知道了兩船的速度關(guān)系和距離關(guān)系,則可判斷出哪只船先趕到.
解答:解:以河水為參照物,則木箱是靜止的,兩船相當于在靜水中劃行,因兩船在靜水中劃行速度相同,而兩船到木箱的距離又相同,故同時到達木箱.
故選A.
點評:在分析和解決有關(guān)相對運動的問題時,若能巧選參照物,可使問題化繁為簡,化難為易.
同類題目:一輪船往返于甲、乙兩地間,順水需2h,逆水需3h, 已知兩地相距48Km,試求船速v1和水速v2。
二、上下扶梯問題
1、一商場自動扶梯長6m,某人上樓速度1m/s,扶梯速度為0.5m/s,那么他沿扶梯跑上樓需要多長時間,如果再沿扶梯跑下樓又需要多長時間?
三、相遇追擊問題
1、A、B兩地相距100km,甲、乙兩人分別從兩地同時騎自行車出發(fā)同向而行,行駛速度分別是30km/h和20km/h,求:要經(jīng)過多長時間甲才能追上乙?
【總結(jié)】合理利用相對速度可簡化運動過程的分析。
試題:某同學用如圖所示的裝置來研究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
(1)實驗時,用彈簧秤拉動木塊在木板上做 運動,根據(jù) 的原理可知,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彈簧秤的讀數(shù);
(2)采用控制變量法,分別研究滑動摩擦力與(A)壓力、(B)接觸面積的大小、(C)接觸面的粗糙程度、(D)相對運動速度的大小等因素的關(guān)系,可以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 有關(guān)、與 無關(guān).(填字母代號)
(3)請你對該實驗裝置作適當改進(不添加其他器材),以便于實驗操作,在下面的方框中畫出改進的實驗裝置示意圖,并說明改進后與原裝置相比較有哪些優(yōu)點.
考點: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guān)的實驗;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
專題:實驗題;控制變量法;轉(zhuǎn)換法.
分析:(1)實驗中研究的是木塊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彈簧測力計測量的是木塊受到的拉力,根據(jù)二力平衡的原理可知,只有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拉力的大小才等于摩擦力的大?。?)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壓力的大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3)讓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很難操作,木塊不勻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就不穩(wěn)定,另外彈簧測力計是運動的,不好讀準示數(shù).運動是相對的,我們可以采用木塊不動,拉動木板,這樣木塊和彈簧測力計是靜止的,便于讀數(shù),同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與彈簧測力計對木塊的拉力是一對平衡力.而且,木板的運動不要求勻速,便于操作.
解答:解::(1)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時,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受到的力平衡,根據(jù)二力平衡的原理可知此時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
(2)滑動摩擦力大小與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與接觸面積的大小以及相對運動速度的大小等因素無關(guān).
(3)木塊運動應保持勻速,實際很難控制,且彈簧測力計是運動的讀數(shù)難;木板滑動時可以是變速的,容易操作,也便于讀數(shù),所以改進后,只要向左拉動木板,不一定要勻速拉動,彈簧秤就有穩(wěn)定的讀數(shù).
故答案為:(1)勻速直線;二力平衡.(2)AC;BD.(3)改進后,只要向左拉動木板,不一定要勻速拉動,彈簧秤就有穩(wěn)定的讀數(shù).點評:此題考查的是我們對于實驗的分析能力,這是初中學生必備的一種能力;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是初中物理中的一個重點實驗,需要掌握.
摩擦力分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解題時首先要弄清是哪一種摩擦力,它有何特點。
滑動摩擦力是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滑動時所產(chǎn)生的摩擦力。這時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之間產(chǎn)生了相對運動,而摩擦力表現(xiàn)為阻礙相對運動,故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及兩接觸面之間的正壓力大小有關(guān)。
靜摩擦力是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之間沒有發(fā)生相對運動,但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產(chǎn)生的。靜摩擦力表現(xiàn)為阻礙相對運動趨勢,所以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在學習摩擦力的過程中,容易形成以下錯誤觀念。
一、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例1 如圖1,物塊A隨傳送帶一起運動,當傳送帶分別處于圖示的運動狀態(tài)時,試畫出物塊A的受力示意圖。
分析:圖1甲、丙、丁中,物體所受摩擦力為靜摩擦力,其方向跟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而跟物體運動的方向關(guān)系表現(xiàn)為:甲、丙相同,丁相反。圖乙中,因物塊A與傳送帶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所以不存在摩擦力(盡管物體在運動)。
受力情況分別對應如圖2:
二、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拉力的方向相反
例1 如圖3,物體A在拉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勻速運動,試畫出物體A的受力示意圖。
分析:此題易作出如圖4所示的錯誤受力分析圖。摩擦力的方向應沿著接觸面的方向,而與拉力方向無關(guān)。正確的受力分析如圖5所示。
例2 重為10N的物塊在4N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勻速運動,運動中的物塊受到的合力是______N;若將水平拉力突然改為水平向左,大小減為3N,則此刻物塊受到的合力為__________N。
分析:開始時物塊勻速運動,所以物塊所受合力為零。當拉力突然改為水平向左時,物塊由于慣性仍然向右運動,物塊所受摩擦力的方向仍然水平向左且大小不變,所以物塊所受合力為7N,方向水平向左。
例3 如圖7所示,物體A被傳送帶由低處向高處勻速輸送過程中,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為( )
A.沿傳送帶斜面向下
B.沿傳送帶斜面向上
C.不受摩擦力
D.無法確定
分析:同學們往往以為摩擦力一定是阻力,而阻力肯定是阻礙物體運動的力。本題中把A相對于地面的運動當作了相對于傳送帶表面的運動,從而認為物體A斜向上運動,則它受到的摩擦力必沿傳送帶斜面向下,故錯選A。
解:物體A斜向上的運動過程中,它相對于傳送帶是靜止的,由于傳送帶傾斜,使得物體A具有沿傳送帶斜向下運動的趨勢,根據(jù)摩擦力方向的規(guī)定,可知應選B。從另一角度來說,物體A被傾斜的傳送帶由低向高輸送,說明物體A必受到一個傾斜向上的摩擦力,而使其隨傳送帶由低向高運動,此時,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的實際運動方向一致。應選B。
例4 如圖8所示,在一條水平的傳送帶上放著一個物體A,物體A隨著傳送帶一起向右做勻速運動,則此時物體A受到傳送帶對它的摩擦力為( )
A.水平向右
B.水平向左
C.不受摩擦力
D.受到靜摩擦力
分析:許多同學容易把物體A隨傳送帶向右運動當作是物體A在傳送帶上向右滑動而誤選B;還有人認為物體A相對于傳送帶表面的相對位置沒有改變,誤認為物體運動必受到一個靜摩擦力的作用,故錯選D。
解:應用平衡力知識來分析。如果物體A與傳送帶之間存在摩擦力,那么這個力必在水平方向上,或水平向右,或水平向左。由于物體A做勻速運動,如果受到一個向右(或向左)的摩擦力,則必有一個向左(或向右)的力與之平衡。顯然題中并不存在這樣一個力,故物體A與傳送帶之間不存在摩擦力,物體A的運動是由于物體具有慣性。故應選C。
三、摩擦力隨拉力的增大而增大
例1 木塊重20N,在3N水平向右的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桌面做勻速直線運動,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為_______ N;當水平拉力增大為5N時,木塊受到的摩擦力為________N。
分析當拉力為3N時,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由力的平衡知識,滑動摩擦力的大小也為3N,方向水平向左。
當拉力增大為5N時,由于支持力大小、接觸面均不變,故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均不變。當然此時木塊不能再勻速運動了。
例2 重為100N的木箱放在水平地面上,用5N的水平力推,木箱不動,此時木箱所受摩擦阻力為____________;改用8N的水平力推,木箱仍不動,此時木箱所受摩擦阻力為___________。
分析:在題述的兩種情況中,木箱均靜止,由力的平衡知識,應分別填“5N”、“8N”。
四、拉力大小不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例 用同樣大小的作用力F,分別以如圖9所示的方式依次作用在同一木箱A上,使木箱向右運動,其中滑動摩擦力最小的是( )
A.甲圖
B.乙圖
C.丙圖
D.摩擦力都相同
分析: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由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決定。當給物體施加拉力時,有時會改變接觸面之間壓力的大小,這將導致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改變。圖9中,由于拉力的作用,乙圖的壓力最大,丙圖的壓力最小,故丙圖的摩擦力最小,選(C)。
五、摩擦力是運動物體的阻力
造成這種錯誤認識的根本原因在于把“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與“阻礙物體的運動”相混淆了。從力的作用效果上看,摩擦力總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但它可以成為動力也可以成為阻力,視具體情況而定。比如前面談到的人拉著小車在水平公路上行駛時,小車受到的摩擦力是阻力,它阻礙了小車向前運動;但傳送帶上的貨物卻正是在摩擦力的作用下,才由低處被運輸?shù)礁咛幍?,是動力,同時這個力又阻礙了貨物相對于傳送帶的向下滑動。
六、靜止的物體不受摩擦力,運動的物體一定受摩擦力
物體是否受摩擦力,與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或運動狀態(tài)沒有直接的關(guān)系。關(guān)鍵是看物體相對于與其接觸的物體是否有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
例 如圖10,放在斜面上靜止的物體是否受摩擦力?
分析:放在斜面上靜止的物體,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有相對于斜面下滑的趨勢,所以受到斜面給它的一個沿斜面向上的摩擦力。假定物體不受摩擦力,物體必然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斜面向下運動,而不再處于靜止狀態(tài)。
七、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例 小李手握住一個瓶口朝上的瓶子保持豎直方向靜止在空中,而且不斷增大手的握力。他說,根據(jù)在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時,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得出:瓶子受到的摩擦力變大。
分析:錯誤的原因在于,對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大小的決定因素理解不清。由于瓶子與手之間是靜摩擦。且瓶子靜止在空中,瓶子處于平衡狀態(tài),應受平衡力作用,所以在豎直方向除受重力之外還受一個豎直向上的摩擦力作用,且摩擦力的大小與重力大小相等,由于瓶子的重力大小不變,所以盡管手的握力增大但摩擦力大小不變。
八、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例 甲、乙兩輛小車,
,甲在砂石路面上、乙在水泥路面上分別做勻速運動,問甲、乙兩個小車哪一個受到的摩擦力大?分析:許多人會不假思索地說:因砂石路面比水泥路面粗糙,所以甲受到的摩擦力大于乙受到的摩擦力。這是對決定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片面理解。
解:滑動和滾動摩擦力的大小不僅跟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guān),還跟壓力大小有關(guān),且只有壓力一定時,觸面越粗糙,摩擦力才越大,所以本題中無法確定甲、乙兩個小車哪一個受到的摩擦力大。
摩擦與我們生活的世界息息相關(guān),摩擦無處不在。事物是一分為二人,和其他許多物理現(xiàn)象一樣,摩擦也毫不例外的具有兩面性,即摩擦有利也有弊。對我們有利的摩擦需要增大,有害的摩擦得設法要減小。我們知道影響摩擦大小的因素是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因此增減摩擦我們就從這兩個因素著手。
一、增大有益摩擦
人走路要利用鞋底與地面間的摩擦,這個摩擦就是有益的,為了增大摩擦,鞋底上有凹凸不平的花紋,使接觸面粗糙些。還有天平的調(diào)節(jié)螺母刻有條紋、刀柄刻有花紋等。以上都是有益摩擦對人們的幫助,所以我們要合理利用并要想辦法增大這些有益的摩擦。
1.增大接觸面間的粗糙程度
下雪天路滑,剎車時不容易停住,因而發(fā)生交通事故,為了減少這類事故的發(fā)生,人們在輪胎上弄了凹凸不平的花紋,在下雪時還在馬路上撒上灰渣,或在輪胎上安上防滑鏈,以增大摩擦,防止車子打滑。再如鋼絲鉗口有許多凹槽,目的是夾住物體不容易滑落。
2.增大接觸面間的壓力
自行車下坡,用力捏剎車,使剎車皮對鋼圈的壓力增大,從而增大剎車皮與鋼圈間的摩擦力,使車輪難以滾動而減速;機器在運轉(zhuǎn)的過程中需要張緊皮帶等。
二、減小有害摩擦
一部機器工作時,有些部件要轉(zhuǎn)動,有些部件不轉(zhuǎn)動,這時就會產(chǎn)生摩擦力,這種摩擦力不但使機器發(fā)熱,白白消耗了勞動力,而且使機器磨損、性能下降,這些情況下摩擦是有害的,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便,應盡量減少這類摩擦。因為摩擦,使衣服磨破了,鞋底薄了,刀子鈍了,機器的軸磨損了……,每年成千上萬噸鋼材、塑料等白白地消耗掉,在這些有害的場合,就要減小摩擦。
1.減少壓力:推木箱推不動,可卸下一些物體,減小壓力,就能推動了。
2.接觸面變得光滑些:火箭頭部造得很光滑是減小火箭與空氣的摩擦。
不過這兩種方法,由于條件,技術(shù)水平的限制,有時是行不通的。如在旱冰場上溜冰,要求旱冰鞋與地面的摩擦越小越好,但就不能采用減小壓力的方法;機器轉(zhuǎn)軸間摩擦太大,就不能采用將軸與軸間接觸面刨光的方法減小摩擦。所以生產(chǎn)實際中,通常用滾動代替滑動、加潤滑劑兩種方法。
3.用滾動代替滑動
萬噸巨輪在船廠建成下水時,在船下鋪上柱狀圓木,用滾動代替滑動來減小摩擦,能使這海上巨無霸順利的下水。
4.使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的摩擦面彼此分開
?。?span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1)在機器上轉(zhuǎn)動的部分添加潤滑油
因為它能在摩擦面形成一層油膜,使摩擦面不接觸,運動部件只在油膜上滑過,大大減少摩擦力。
?。?span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2)在兩個摩擦面間形成一層氣墊
?、贇鈮|船是利用高壓空氣在船底和水面(或地面)間形成氣墊,使船體墊起離開水面。氣墊船又叫“騰空船”,是一種利用空氣的支撐力升離水面的船。這種船一出現(xiàn)立即受到全世界造船界的關(guān)注。
?、谒泶m然與氣墊的原理有所不同,但當高速行駛時,利用水翼來提高船身位置,減小船體與水的接觸面,同樣可以達到減小水的摩擦力的目的。
?、鄞艖腋×熊囋谶\行過程中,車體與軌道處于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tài),磁懸浮間隙約1厘米,因而有“零高度飛行器”的美譽。它與普通輪軌列車相比,具有低噪音、低能耗、無污染、安全舒適和高速高效的特點,被認為是一種具有廣闊前景的新型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啟動后39秒即達到最大速度,目前的最高時速是552公里。據(jù)德國科學家預測,到2014年,磁懸浮列車采用新技術(shù)后,時速將達1000公里。
固體、液體和氣體都能產(chǎn)生摩擦,值得說明的是氣體產(chǎn)生摩擦力有時是有益的,如利用與氣體摩擦生熱燒毀已完成使命的太空飛行器。據(jù)悉,曾經(jīng)在太空運行了15年的“和平”號是迄今人類制造的最大的太空飛行器,總重達135噸。“和平號”在墜落過程中大部分被燒毀,但仍有重約25噸的1500余塊殘骸將墜落到南太平洋水域,其中最大的和小汽車一樣大。
氣體摩擦有時也是有害的,火箭在大氣中飛行時,它的頭部跟空氣摩擦發(fā)熱,溫度可達幾千攝氏度,為了不燒壞火箭,在火箭頭上涂上一層特殊材料,這種物質(zhì)在高溫下能起到防止火箭頭的作用,其原因是這種物質(zhì)先熔化后汽化,都吸熱。神舟號飛船在太空返回地球穿越大氣層時與大氣摩擦生熱,形成火球,我國科技工作人員攻堅克難,能確保宇航員和飛船的安全。
1、穩(wěn)定性的知識
自行車之所以在行駛過程中不會傾倒,主要得益于物理學原理的應用。大家知道,凡是高速轉(zhuǎn)動的物體,其轉(zhuǎn)動方向會保持不變,物體便不會傾倒,這同旋轉(zhuǎn)的陀螺不會傾倒是一個道理。我們騎自行車是在前進的方向上給自行車一個力,使車輪轉(zhuǎn)動起來,車輪就能保持在一種平衡狀態(tài),在利用車把轉(zhuǎn)動加以調(diào)節(jié),自行車就可以往前行進了,一旦停下來,這種平衡沒了,自行車就會傾倒。
2、摩擦力知識
(1)啟動、行駛過程中的摩擦力
當自行車啟動或行駛時,在鏈條驅(qū)動下,后輪逆時針轉(zhuǎn)動,輪胎與地面接觸處相對于地面有向后運動的趨勢,故地面對后輪施加向前的摩擦力,該摩擦力是自行車向前運動的動力。在此力的作用下,自行車整體具有向前運動的趨勢,自行車的前輪胎于地面接觸處具有向前運動的趨勢,則地面對前輪產(chǎn)生向后的摩擦力,在該摩擦力的作用下,前輪便沿著后輪相同的方向轉(zhuǎn)動起來,自行車向前運動,因此,人們也將后輪稱為主動輪,前輪稱為從動輪。當下雨或下雪天,地面摩擦力變小,自行車很容易摔倒,即平常說的打滑,其道理就在于此。自行車上輪胎上凹凸不平的花紋,就是為了增大摩擦力。
(2)剎車過程中的摩擦力
摩擦力不僅關(guān)系到自行車的啟動,對自行車的制動也非常關(guān)鍵。如果剎車性能不好,騎車人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人捏剎車柄,使剎車線帶動剎車塊與輪胎靠緊,產(chǎn)生摩擦力,使自行車減速,最終停下來。摩擦力的大小取決于壓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以恒定的速度駕駛同一自行車、剎車力越大,摩擦力越大,自行車制動的越快;說明壓力越大,產(chǎn)生的摩擦力越大。新、舊兩輛自行車,在相同的速度下,用近似相同的力捏剎車柄,新車制動快,原因是舊車的剎車塊和車胎磨得比較光滑,產(chǎn)生的摩擦力很小。
另外在自行車的手把、腳踏板、等處,做有凹凸不平的花紋這也是通過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摩擦。
3、減震系統(tǒng)
自行車裝有減震器。自行車共有5個地方進行了減震處理:三腳架、鞍座、車頭和前后輪胎,其中三腳架、鞍座、車頭運用彈簧減震,車身則靠輪胎減震。自行車震動時,整個車身具有了形變性,使人落下時與車身接觸的時間增長,受力變小,提高了舒適性。好比人從高處跳到水泥地上,腳會感到疼,如果在地面上鋪上軟墊,人再往下跳,即使是相同高度,感覺也不會那樣劇烈。通過減震不僅使騎車人感到舒適,也減少了自行車的磨損。
4、壓強知識
(1)自行車車胎上刻有載重量。如車載過重,則車胎受到壓強太大而被壓破。
(2)坐墊呈馬鞍型,它能夠增大坐墊與人體的接觸面積以減小臀部所受壓強,使人騎車不易感到疲勞。
?。?span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3)在夏天車輪氣打足,則輪胎在強烈的陽光照射下,往往會爆胎,這是因為輪胎中氣體在陽光照射下,吸收熱量,溫度升高,受熱膨脹,壓強增大,故車胎易爆。
?。?span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4)氣門芯的作用:充氣內(nèi)胎上的氣門芯,起著單向閥門的作用,只讓氣體進入,不讓氣體外漏,方便進氣,保證充氣內(nèi)胎的密封。
5、簡單機械的知識
(1)杠桿知識
A、控制前輪轉(zhuǎn)向的杠桿:自行車的車把,是省力杠桿,人們用很小的力就能轉(zhuǎn)動自行車前輪,來控制自行車的運動方向和自行車的平衡。
B、控制剎車閘的杠桿:車把上的閘把是省力杠桿,人們用很小的力就能使車閘以較大的壓力壓到車輪的鋼圈上。
?。?span style="PADDING-BOTTOM: 0px; MARGIN: 0px; PADDING-LEFT: 0px; PADDING-RIGHT: 0px; PADDING-TOP: 0px">2)輪軸知識
A、中軸上的腳蹬和花盤齒輪:組成省力輪軸(腳蹬半徑大于花盤齒輪半徑)。
B、自行車手把與前叉軸:組成省力輪軸(手把轉(zhuǎn)動的半徑大于前叉軸的半徑)。
C、后軸上的齒輪和后輪:組成費力輪軸(齒輪半徑小于后輪半徑)。
6、功、機械能的知識運用
(1)根據(jù)功的原理:省力必定費距離。因此人們在上坡時,常騎“S形”路線就是這個道理。
(2)動能和重力勢能的相互轉(zhuǎn)化。
如騎車上坡前,人們往往要加緊蹬幾下,就容易上去些,這里是動能轉(zhuǎn)化為勢能。而騎車下坡,不用蹬,車速也越來越快,此為勢能轉(zhuǎn)化為動能。
7、慣性定律的運用
快速行駛的自行車,如果突然把前輪剎住,后輪為什么會跳起來。這是因為前輪受到阻力而突然停止運動,但車上的人和后輪沒有受到阻力,根據(jù)慣性定律,人和后輪要保持繼續(xù)向前的運動狀態(tài),所以后輪會跳起來。
切記下坡或高速行駛時,不能單獨用自行車的前閘剎車,否則會出現(xiàn)翻車事故!
8、光學知識
自行車上的紅色尾燈,不能自行發(fā)光,但是到了晚上卻可以提醒汽車司機注意。因為自行車的尾燈是由很多蜂窩狀的“小室”構(gòu)成的,而每一個“小室”是由三個約成90度的反射面組成的。這樣在晚上時,當后面汽車的燈光射到自行車尾燈上,就會產(chǎn)生反射光,由于紅色醒目,就可以引起司機的注意。人面對車鈴,會看到自己的像,這是因為車鈴蓋形狀相當于一個凸面鏡,人看到的是因反射而成的正立縮小的虛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