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職場新人可能都有過被同事“甩鍋”的經歷,當一項工作事后追究責任人的時候,領導似乎都不太愿意給新人解釋的機會。在這種氛圍下工作久了,不想成為“背鍋俠”,就得掌握各種“防甩鍋”技能。
但是平心而論,哪個職場人不想跟“甩鍋”與“被甩鍋”說再見呢?清白、公正的工作環(huán)境,人人皆向往之。員工之間相互提防的緊張關系,不僅會讓彼此心累心煩,也會導致團隊向心力的減弱,無法同心協力干大事——這是任何管理者都會想要避免的情況。
說到底,一個公司的工作氛圍與環(huán)境,是企業(yè)文化的體現。想要削弱“甩鍋”文化,可以從管理者和員工兩個方面去改善。
作為管理者,不管手下團隊中有多少人,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確立管理的“文化基調”。想建立積極向上、團結一心的團隊氛圍,可以率先設立幾條工作管理的“底線”并且嚴格執(zhí)行,從規(guī)則上就不允許“甩鍋”這樣的推卸責任的事情出現。
比如有家企業(yè),在學習了儒家經典《孟子》后,將“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理念應用到了具體管理中。如果一項工作出現了紕漏,管理者規(guī)定:推卸責任的人也要承擔責任,抱怨他人的人會受到批評。當然,管理者這樣規(guī)定,并不是不追究真正該負責任的人,而是引導員工不要上來就把矛頭指向別人。出現問題,大家都要一起坐下來分析客觀原因,一起面對并解決,對事不對人。
不過,建立“不甩鍋”的企業(yè)文化,管理規(guī)定、制度都只能解決表面問題,最多能讓員工“不甩鍋”,很難讓員工“積極攬責”。而且,如果員工并沒有從心底認同,那么不愉快的情緒,很可能還是會滋生并積累,最后甚至“爆發(fā)”。
所以這就需要從員工層面入手,激發(fā)員工敢于擔當的心態(tài),如此,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這里不妨分享一位員工的故事——
這位員工雖然業(yè)務能力突出,但從初入公司開始,與同事就不太能合得來,長久以來只能單打獨斗,無法升任更高的管理崗位。其實他也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里,只是難以突破:與人對接或者合作的工作,如果出現問題,他幾乎下意識地就會認為是對方的問題,從而抱怨連連——自己的業(yè)績比別人好,能力比別人強,難道還會是自己的錯?
但當他跟隨公司開始學習陽明心學時,陽明先生在《寄希淵書》中的一句話,就讓他“破防”了:“若己為君子,而使人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惻怛之心。”
——這說的不就是我嗎?過去總把自己當“君子”看待,所以一直按照自己的標準評判同事乃至上級,因而別人都是“小人”,都是錯的。但其實,自己的這種行為才不符合君子的“仁人忠恕惻怛之心”。
一念之差,他終于找到了阻滯自己的癥結所在。如果早一點按照圣賢所希望的那樣,“待人應物,有時而委曲,其道未嘗不直也”,這條職場路是否能走得更加暢通?
故事就到這里,我們最后來總結:
化解團隊中的“甩鍋文化”,前提是管理者要有一份自信——“自信則良知無所惑而明”。一項工作出現問題時,自信的管理者不需要通過聽取某個下屬的“申辯”來判斷是非對錯。一葉可知秋,心明眼亮的人,細枝末節(jié)里就能知曉全盤。
假如一個管理者喜歡聽“小報告”,說明他自身對全局缺乏把握,對下屬也缺乏了解。良禽擇木而棲。管理者提升自己,是營造良好工作環(huán)境和氛圍首要的、必須的條件。而作為員工,多一分真誠、少一分算計,多一分謙和、少一分傲慢,不僅職場之路會越走越順,人生也會越活越開闊。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