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是目眩與頭暈的總稱,二者常同時并見,故統(tǒng)稱“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車,旋轉(zhuǎn)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惡心、嘔吐、汗出,甚則昏倒等癥狀。
本證歷代醫(yī)籍論述頗多。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即有“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的說法?!鹅`樞·海論》說:“髓海不足,則腦轉(zhuǎn)耳鳴,脛酸眩冒?!薄鹅`樞·衛(wèi)氣篇》說:“上虛則眩?!眲⒑娱g認(rèn)為是“風(fēng)火”為患;朱丹溪則偏主于痰,有“無痰不作?!钡闹鲝?,提出“治痰為先”的方法?!毒霸廊珪ぱ_\》指出:“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睆娬{(diào)了“無虛不作?!?,在治療上認(rèn)為當(dāng)以治虛為主,這些理論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豐富了眩暈的病因病機,指導(dǎo)臨床實踐。
凡耳源性眩暈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內(nèi)耳藥物中毒、前庭神經(jīng)元炎、暈動病等;中樞性眩暈如腦動脈硬化、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顱內(nèi)疾病、高血壓、低血壓;其他原因所致的如低血糖、貧血、神經(jīng)官能癥等,以眩暈為主癥者,均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fā)生,屬于虛者居多,如陰虛則易肝風(fēng)內(nèi)動,血少則腦失所養(yǎng),精虧則髓??仗摚讓?dǎo)致眩暈。其次,由于痰濁壅遏,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暈??傊?,本證的病因病機,不外風(fēng)、火、痰、虛四個方面。
1.肝陽上亢 素體陽盛,陰陽平衡失其常度,陰虧于下,陽亢于上,則見眩暈;或憂郁惱怒太過,氣郁日久化火,肝陰暗耗,風(fēng)陽升動,上擾清空,發(fā)為眩暈;或腎陰素虧,肝失所養(yǎng),致肝陰不足,肝陽上亢,發(fā)為眩暈。
2.氣血虧虛 久病不愈,耗傷氣血;或失血之后,虛而不復(fù);或脾胃虛弱不能生化氣血,以致氣血兩虛。氣虛則清陽不展,清氣不升;血虛則腦失所養(yǎng),皆能發(fā)生眩暈。
3.腎精不足 腎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髓聚而成腦。若先天不足,腎氣不充;或久病傷腎,年老腎虧;或房事不節(jié),陰精虧耗,或勞役過度,傷骨損髓,均使腎精不足,不能生髓,腦??仗?,而致眩暈。
4.痰濁中阻 飲食不節(jié),嗜酒肥甘,饑飽勞倦,損傷脾胃,脾陽不振,健運失司,以致水濕內(nèi)停,積聚成痰;或肺氣不足,宣降失司,水液不得通調(diào),津液留聚而生痰;或腎虛不能化氣行水,水泛而生痰。痰阻經(jīng)絡(luò),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清空之竅失其所養(yǎng),而致眩暈。若痰濁中阻,更兼內(nèi)生之風(fēng)火作祟,則痰挾風(fēng)火,眩暈更甚。
本病的病位在清竅,但與肝、脾、腎三臟關(guān)系密切。
本病的病機可歸納為腦髓空虛,清竅失養(yǎng),或痰火上逆,擾動清竅。
【診斷與鑒別診斷】
1.診斷
(1)主要依據(jù):頭暈?zāi)垦?,視物旋轉(zhuǎn),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車,甚則仆倒。
(2)伴隨癥:可見惡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汗出、面色蒼白等。
(3)起病方式:慢性起病,逐漸加重,或反復(fù)發(fā)作。
(4)實驗室檢查:必要時西醫(yī)檢查如血常規(guī)、骨髓象、頭部CT或MRI等,以排除顱內(nèi)腫瘤、血液病。
2.鑒別診斷
(1)中風(fēng):眩暈與中風(fēng)兩者均有昏仆,但眩暈為頭暈?zāi)垦?,可因暈甚而昏仆,無半身不遂;而中風(fēng)則有半身不遂,口眼?斜的特征。
(2)厥證:眩暈與厥證兩者均有昏仆,但前者是暈甚而昏仆;后者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移時蘇醒如常人。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臟腑:在肝者眩暈而頭脹痛,顏面潮紅;在脾者眩暈伴神倦、乏力、面色?白;在腎者眩暈伴腰痛腿軟,耳鳴如蟬。
(2)辨虛實:凡久病、體虛、體倦乏力、耳鳴者多為虛證;凡新病、體壯、嘔惡頭脹、面赤多為實證。
(3)辨標(biāo)本:本病多為本虛標(biāo)實之證,其本為肝腎陰虛,氣血兩虛;其標(biāo)實為風(fēng)、火、痰、瘀。
(4)辨轉(zhuǎn)歸預(yù)后:眩暈日久不愈,反復(fù)發(fā)作者難以根治;平素眩暈而肢麻震顫,頭脹病,為中風(fēng)先兆;陰虛陽亢,痰火上擾者易致中風(fēng)。
治療要點 本病的治療也有從本從標(biāo)之異。急者多偏實,可選用熄風(fēng)、潛陽、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標(biāo)為主;緩者多偏虛,當(dāng)用補養(yǎng)氣血、益腎、養(yǎng)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為主。
(一)風(fēng)陽上擾
1.臨床表現(xiàn) 頭暈?zāi)垦6Q,伴頭脹痛,遇勞或惱怒加重;肢體震顫,失眠多夢,腰膝酸軟;顏面潮紅,舌紅苔黃,脈弦細數(shù)。
2.治療原則 平肝潛陽,滋養(yǎng)肝腎。
3.代表處方 天麻鉤藤飲:鉤藤、杜仲、桑寄生、茯神、夜交藤、益母草各20克,天麻、石決明、黃芩、梔子、牛膝各10克。
4.加減應(yīng)用
(1)陰虛較甚者加白芍20克,生地、玄參、麥冬各10克。
(2)肝火亢盛者加菊花20克,龍膽草、丹皮、夏枯草各10克。
(3)若眩暈急劇,泛泛欲嘔,手足麻木,甚則震顫,有陽動化風(fēng)之勢,可再加龍骨、牡蠣、珍珠母各20克(先煎)。
(4)便秘者加生大黃10克(后下)、芒硝10克(沖服),或當(dāng)歸龍薈丸。
(5)如屬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癥見腰膝酸軟、遺精疲乏、脈弦細數(shù)者,亦可用大定風(fēng)珠。
(6)本型患者經(jīng)治療后,病情改善,平時可早晚服杞菊地黃丸,以滋補肝腎,鞏固療效。
(二)肝火上炎
1.臨床表現(xiàn) 頭暈?zāi)垦?,伴頭痛,目赤、口苦;胸脅脹痛,煩躁易怒,寐少多夢;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2.治療原則 清肝瀉火,清利濕熱。
3.代表處方 龍膽瀉肝湯:車前子20克,龍膽草、木通、澤瀉、梔子、黃芩、生地、當(dāng)歸、柴胡、生甘草各10克。
4.加減應(yīng)用
(1)肝火擾心者加珍珠母、磁石、龍齒、琥珀各10克。
(2)肝風(fēng)內(nèi)動者加地龍、僵蠶各10克,全蝎5克,蜈蚣2條。
(3)大便秘結(jié)者,可另服更衣丸。
(三)痰濁上蒙
1.臨床表現(xiàn) 頭暈?zāi)垦?,頭暈如蒙,視物旋轉(zhuǎn);胸悶作惡,嘔吐痰涎;苔白膩,脈弦滑。
2.治療原則 燥濕祛痰,健脾和胃。
3.代表處方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茯苓20克,法半夏、白術(shù)、天麻、陳皮、生甘草各10克,大棗6枚,生姜3片。
4.加減應(yīng)用
(1)嘔吐頻作者,加竹茹、代赭石各10克。
(2)胸悶納呆者,加白寇仁10克,砂仁6克(后下)。
(3)肢重體倦者,加佩蘭、藿香、石菖蒲各10克。
(4)耳鳴、重聽者,加蔥白、郁金、石菖蒲各10克。
(5)痰濁化熱者,可合用黃連溫膽湯。
(6)痰濁寒化者,可用苓桂術(shù)甘湯合澤瀉湯。
(7)痰瘀互結(jié)者,加丹參20克、澤蘭10克、紅花9克。
(四)氣血虧虛
1.臨床表現(xiàn) 頭暈?zāi)垦?,動則加劇,遇勞則發(fā);神疲乏力,心悸少寐;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2.治療原則 補養(yǎng)氣血,健運脾胃。
3.代表處方 歸脾湯:黃芪、茯神各20克,當(dāng)歸、人參、白術(shù)、龍眼肉、酸棗仁、遠志、炙甘草各10克,木香6克(后下),大棗6枚,生姜3片。
4.加減應(yīng)用
(1)若氣虛自汗者,加浮小麥30克,防風(fēng)10克。
(2)若食少便溏、脾胃虛弱者,當(dāng)歸宜炒,木香宜煨,并加茯苓、山藥各20克,神曲10克,砂仁6克。
(3)血虛較甚者,加熟地、阿膠(烊)、紫河車粉(吞服)各10克。
(4)中氣不足者,可用補中益氣湯。
(5)若兼見形寒肢冷、腹中隱痛者,可加桂枝、干姜各10克,以溫中助陽。
(五)肝腎陰虛
1.臨床表現(xiàn) 頭暈?zāi)垦?、視力減退,兩目干澀,日久不愈;少寐健忘,心煩口干,耳鳴,腰酸膝軟;舌紅、有裂紋,苔薄,脈弦細。
2.治療原則 滋養(yǎng)肝腎,養(yǎng)陰填精。
3.代表處方 左歸丸:枸杞子、鹿角膠、山藥、山萸肉、龜板膠各20克,菟絲子、川牛膝、熟地各10克。
4.加減應(yīng)用
(1)陰虛內(nèi)熱者,加鱉甲20克,知母、黃柏、丹皮各10克。
(2)心腎不交者,加酸棗仁、柏子仁各20克,阿膠10克(烊),雞子黃1個。
(3)肺腎陰虛者,加沙參、玉竹各20克,麥冬10克。
(4)若眩暈較甚,陰虛陽浮者,上方可加龍骨、牡蠣、磁石、珍珠母各10克。
(六)瘀血阻竅
1.臨床表現(xiàn) 多有外傷或手術(shù)史;頭暈?zāi)垦?、伴頭痛、健忘、失眠、心悸、耳鳴;舌有瘀點、瘀斑、脈弦澀。
2.治療原則 祛瘀生新,通竅活絡(luò)。
3.代表處方 通竅活血湯:赤芍、川芎、桃仁、蔥各10克,紅花9克,麝香0.3克,大棗6枚,姜3片,黃酒30毫升。
4.加減應(yīng)用
(1)若兼有氣虛者,加北芪30克,黨參20克。
(2)陽虛血瘀者,加桂枝、制附子(先煎)各10克。
(3)若受風(fēng)邪而加重者,加白芷、防風(fēng)、荊芥穗各10克。
(4)若外傷血瘀者,加三棱、莪術(shù)各10克,田七末5克(沖服)。
(5)瘀血頭痛久治不愈者,可加蟲類藥如土鱉蟲10克,水蛭3克等。
【其他療法】
1.中成藥療法 芎菊上清丸、當(dāng)歸龍薈丸等適用于肝陽上亢證;半夏天麻丸、滌痰丸、二陳丸等適用于痰濁上蒙證;歸脾丸、十全大補丸等適用于氣血兩虛證;左歸丸、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適用于腎精虧損證;丹七片、三七總苷片等適用于瘀血阻竅證。
2.針灸療法
(1)選風(fēng)池、肝俞、腎俞、俠溪等穴,針用瀉法,適用于肝陽上亢證。
(2)選內(nèi)關(guān)、中脘、豐隆、解溪等穴,針用瀉法,適用于痰濁上蒙證。
(3)選脾俞、胃俞、足三里、百會等穴,針用補法,適用于氣血兩虛證。
(4)選腎俞、關(guān)元、三陰交等穴,針用補法,適用于腎精虧損證。
(5)選合谷、太沖、內(nèi)關(guān)、風(fēng)池等穴,針用瀉法,適用于瘀血阻竅證。
3.飲食療法
(1)山萸肉、枸杞子各15克,糯米50克,紅糖適量,煮粥,每日早晚溫服,適用于腎精虧損證。
(2)桂圓肉12克、懷山藥20克,枸杞子15克,糯米50克,煮粥,每日早晚溫服,適用于氣血兩虛證。
(3)干菊花20克,粳米50克,冰糖少許,煮粥,適用于肝陽上亢證。
(4)赤小豆20克,鮮橘皮10克,粳米50克,生姜適量,煮粥,每日早晚溫服,適用于痰濁上蒙證。
(5)當(dāng)歸10克,田七5克,羊肉100克,黃酒適量,燉爛,吃肉飲湯,每周2次,適用于瘀血阻竅證。
【預(yù)防調(diào)攝】
1.平時應(yīng)注意增強機體正氣,避免和消除導(dǎo)致眩暈發(fā)病的各種內(nèi)、外因素,保證充分休息與充足睡眠。
2.堅持適當(dāng)?shù)捏w育鍛煉,防止用腦過度,節(jié)制房事,勞逸結(jié)合,不作劇烈的頭頸旋轉(zhuǎn)及彎腰動作。
3.保持身心愉快,戒情志刺激。
4.飲食應(yīng)定量,宜清淡,戒煙酒、辛辣、油膩、海腥食物。
5.對重癥病人觀察生命體征及預(yù)防中風(fēng)。(鐘洪)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