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病是以體循環(huán)動脈血壓增高為主要特點,由多基因遺傳、環(huán)境及多種危險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壓病患者中不到5%的患者可以找到引起血壓增高的原因,稱為“繼發(fā)性高血壓”;95%以上患者,其病因不明,稱為“原發(fā)性高血壓”,即高血壓病。高血壓病目前已成為全球死亡風險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本病可歸屬于中醫(yī)學“眩暈”“頭痛”“厥證”“心悸”“中風”等范疇,其病理性質分為虛實兩端,因肝陽上亢、痰濁內阻、瘀血阻絡所致者為實,因氣血虧虛、肝腎不足所致者為虛,其病理變化離不開臟腑之陰陽氣血失調。偏實者,治以平肝潛陽、化痰祛瘀為主;偏虛者,治以補益肝腎、益氣養(yǎng)血為主。岐黃學者方祝元是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主任醫(yī)師,他對于原發(fā)性高血壓的治療強調改善生活方式與使用藥物相結合,尤其重視中醫(yī)中藥對維持血壓平穩(wěn)的作用。方祝元在靈活運用潛陽育陰基本治療方法的同時,還擅用陰陽并補、理氣活血、健脾運脾、肺肝同調等不同治法治療不同證型的高血壓病?,F(xiàn)擇驗案3則,分享如下。
陰陽并補案
胡某,女,58歲。2016年9月27日初診?;颊哐為g作10年余,加重2周。10年前出現(xiàn)眩暈,于外院確診為“高血壓病”“腦梗”,平素口服纈沙坦片降壓,血壓控制不理想,最高達180/100mmHg。近2周來,患者頭暈煩躁,并有突發(fā)性耳聾,聽力下降,頸僵,尿頻尿急,下肢腫脹,大便溏,舌淡胖,苔滑,脈沉細。BP:160/100mmHg。
診斷:(陰陽兩虛型)眩暈(西醫(yī)稱為高血壓病級;腦梗死)。
治則:平肝息風,陰陽并補。方藥予天麻鉤藤飲加減:
天麻15g,川芎10g,煅牡蠣30g(先煎),葛根15g,白薇15g,潼蒺藜15g,白蒺藜15g,枸杞子10g, 菊花10g,桑寄生12g,楮實子10g,石斛10g,僵蠶10g,丹皮5g,澤蘭15g。14服。
10月11日二診:藥后,患者家中自測血壓降至150/98mmHg左右,頭暈減輕,下肢水腫稍有好轉。
原方加豬苓15g,黃蜀葵15g,桃仁10g,紅花10g加強溫陽利水、活血祛瘀之力,14服。
10月25日三診:患者訴服藥期間頭暈頭脹未作,下肢水腫明顯改善。
按 患者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損傷陰血,無以濡養(yǎng)耳目,則頭暈耳聾;陰損日久及陽,腎陽不足而無以溫化水飲,致尿頻尿急、下肢腫脹、大便溏、舌淡胖、苔水滑。辨證關鍵亦在于肝陽上亢,陰損及陽,腎陽虧虛,以天麻鉤藤飲為主方平肝潛陽同時加入補益腎陽之品。方中天麻平肝定眩,川芎引藥上行,煅牡蠣重鎮(zhèn)平肝息風,葛根、白薇、菊花清透肝熱,枸杞子、潼白蒺藜補腎息風,楮實子補腎陽利尿、清肝明目,石斛滋陰化濕,僵蠶加強息風之力,丹皮、澤蘭活血利水。全方使肝氣順而眩暈止,腎陽復而水濕歸于正化。二診時,患者水腫仍作,在加強利水的同時,考慮到“血不利則為水”,且病久易成瘀,因此加入桃仁、紅花等以活血利水,收效良好。
在高血壓病的發(fā)展過程中,腎乃全身陰陽之根本,臨床中常見因腎陰虧虛日久,未得到改善,累及全身臟腑之陽氣,即為“陰損及陽”。由此可見,陰陽兩虛是肝腎陰虛的進一步惡化,此時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虛衰,常見頭暈眼花、耳鳴咽干、腰酸腿軟、自汗乏力、肢冷畏寒、夜間尿頻、心悸失眠、舌淡苔白、脈弦細等癥狀。方祝元認為本證型高血壓病治宜調整肝腎陰陽平衡,育陰助陽。要注意:陰陽兩虛型高血壓病是長期陰陽平衡失調而致,病程久,陰損及陽,陰陽兩虛,臨床上多伴心、腦、腎等多臟器損傷;此類高血壓,其“本”在腎,重中之重在于補益腎中之陰陽。
理氣活血案
劉某,女,50歲。2017年1月17日初診?;颊叻磸脱炐貝灦嗄辏陙戆Y狀逐漸加重,伴心慌憋氣,脘腹不適。2010年經外院診斷為高血壓病,西藥治療后病情有所好轉。近日因工作緊張,情緒激動,上癥復發(fā),自測血壓最高180/90mmHg,伴煩躁易怒、夜寐夢多、神疲乏力。面色欠澤,舌質暗紅、苔薄白,脈細小弦。
診斷:(肝氣郁結型)眩暈(西醫(yī)稱為高血壓病級)。
治則:理氣活血、養(yǎng)陰柔肝。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
柴胡10g,枳殼10g,白芍15g,百合10g,甘草5g,香附10g,郁金10g,佛手片15g,綠萼梅10g,丹皮10g,炒當歸10g,紅花10g,茯苓15g,茯神15g,首烏藤15g。14服。
1月31日二診:患者眩暈、胸悶減輕,血壓150/90mmHg左右,但仍夜寐不安,時有盜汗,舌紅苔少,脈細小弦。
上方去柴胡,加知母10g,石斛10g,南北沙參(各)12g,以養(yǎng)陰柔肝。
治療月余,眩暈消失而愈。
按 患者工作緊張而致肝郁氣郁日久,化火傷陰而煩躁易怒;肝氣犯脾而氣血不足,神疲乏力;肝氣犯胃而脘腹不適;氣郁日久成瘀而面色欠澤、舌質暗紅。辨證關鍵亦在于肝郁不疏,情志不暢,以柴胡疏肝散為主方調暢肝氣,加佛手片、綠萼梅加強疏肝之力,當歸、紅花活血,百合、白芍柔肝養(yǎng)陰,丹皮清火,茯苓、茯神、首烏藤健脾安神,使其疏泄復常而有利于眩暈的減輕。二診時,患者盜汗、舌紅苔少、脈細小弦,陰虛癥狀較為明顯,考慮上方柴胡傷陰,且肝臟體陰而用陽,故去柴胡,加知母、石斛、南北沙參養(yǎng)陰柔肝,收效較好。
肝氣郁結亦是高血壓病的常見病機之一。患者常因情志失調而肝郁,肝郁則氣郁,氣郁則血行不暢,日久成瘀,氣郁日久則化火,瘀火內盛而發(fā)為本病。因此在治療上,常予疏理肝氣、活血化瘀。方祝元認為,肝主疏泄,主導氣機,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因此疏理肝氣是“理氣活血”的關鍵。疏理肝氣之法,方祝元主要提出如下注意點:與活血之法相配合;肺主宣發(fā)肅降,與肝共同調理全身之氣機,因此疏肝當注意降肺;肝體陰用陽,肝主藏血,只有肝血充足,肝氣才得以調達,因此疏肝不忘養(yǎng)肝血肝陰;氣郁日久則化火,因此疏肝當稍加清火之品;脾胃不健則氣血不足,因此疏肝應佐以健脾。
健脾運脾案
高某,男,62歲。2016年11月6日初診。患者眩暈10年余,加重1個月。現(xiàn)眩暈伴有頭脹、頭痛、耳鳴,偶有胸悶,可自行緩解,胃脘脹滿,時有惡心欲吐,納差,無反酸噯氣,無下肢水腫,大便稀水樣,每日4~5次,小便正常,睡眠尚可,舌談、苔白膩,脈弦滑。BP:148/90mmHg。
診斷:(痰濕困脾型)眩暈(西醫(yī)稱為高血壓病級)。
治法:化痰消積,健脾運脾。方選半夏瀉心湯加減:
黃連3g,黃芩10g,法半夏10g,干姜3g,石菖蒲6g,厚樸6g,瓜蔞皮10g,黃柏10g,牛膝10g,烏梅6g,焦山楂15g,焦麥芽15g,焦神曲15g,生薏苡仁15g,茯苓15g,山藥15g,蒼術12g,白術12g,生甘草6g。14服。
11月20日二診:患者癥狀明顯好轉,家中自測血壓120/80mmHg左右,眩暈頭痛明顯改善,胃部不脹,大便仍偏稀,考慮仍有濕邪未化,上方加藿香10g,佩蘭10g,芳香化濕,繼服14服。
后眩暈未作。
按 此患者諸癥皆為脾運失健痰濕內盛的表現(xiàn)。痰濕上蒙清竅則眩暈,痰濕阻于中焦則胃脘脹滿、胸悶、惡心欲吐,痰濕內盛于下焦則小腸泌別清濁功能失調,見大便稀水樣。以半夏瀉心湯加減辛開苦降、化痰泄?jié)?。石菖蒲、厚樸、瓜蔞皮增強化痰之力,開胸散結;黃柏、牛膝引痰濕下行;焦三仙、生薏苡仁、山藥、蒼白術、茯苓健脾消食以治本;烏梅既可澀腸止瀉,又與甘草相伍,取“酸甘化陰”之意,補充陰液。二診加入藿香、佩蘭芳香化濕。治療過程健脾運脾,化痰消食,氣血運行暢達則病情向愈。(秦李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