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香港,不做兩件事 你可以活得很瀟灑 一不要買房子,二不要生孩子
“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很多父母都贊同的觀點,所以為了讓孩子上好的學校,深圳很多家長都很拼,比如存錢搶學區(qū)房,從好的住宅區(qū)搬到差的地方居住…
但相比于香港,深圳這種情況其實也“還好”。香港爸媽為了孩子的教育,那做法才叫“瘋狂”!
這不,前幾天小水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條熱門話題:#香港幼升小有多拼#。點開視頻一看,被香港的情況震驚了?。ń^不是標題黨)
在香港TVB紀錄片《沒有起跑線》中,香港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可謂操碎了心:從懷孕就開始準備!
點擊可查看視頻▼
第一個媽媽Irene,正在懷二胎。她認為,因為沒有刻意訓練兒子,導致兒子現(xiàn)在沒有幼兒園接收,讓他“輸在了起跑線上”,所以決定讓下一胎早日適應競爭:讓妹妹贏在子宮里。
更有甚至,贏在子宮里還不行,要贏在造人前。因為有些名校,一年只收10個學生,而且只收一月份出生的寶寶,因為認為一月份出生的寶寶比同年其他寶寶智力更高一些。
所以為了讓孩子符合報名資格,父母還要算好什么時候懷孕…這時候就冒出了一句讓我們懵逼的“精句“:贏在射精前。
“因為希望小朋友進好的大學,所以要選好的中學,怎樣能進入好的中學,就要有一間好的小學,要有好的小學就要有好的幼兒園,進入好的幼兒園,就要先進好的育嬰院,要有好的育嬰院首先要排期,所以一定要贏在子宮里?!?br>
還有的爸爸,為了讓孩子進幼兒園,放棄自己的工作,去面試當校工。
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孩子也要夠給力:每天上六個興趣班,學習到晚上十點多才能睡;鋼琴八級已經(jīng)沒什么用了,最好是表演級,還是進小學前取得的表演級!
為了孩子進一個好的學校,這些家長真夠拼!在紀錄片開頭的這一句話,就說明了在香港的不易:
如果在香港,不做兩件事,你可以活得很瀟灑,一不要買房子,二不要生孩子。
因為在香港要做這兩件事,是真的太太太太難了!
張愛玲曾說:香港是個華美但又悲哀的城。
香港很美,繁華的CBD和購物中心,維多利亞港璀璨的夜色,都吸引著深圳人前往打卡。
但是要說到在香港生活,估計沒多少人愿意,因為這里的生活成本和房價,真的太高了!
太高到底是有多高呢:在2019年全球生活成本最高城市中,香港和新加坡、巴黎并列第一。
而這里的房租很貴,所以很多人不得不居住在板間房和籠屋里,這些房子,被人戲稱為“鞋盒”或者“棺材房”。
寸土寸金的香港,“棺材房”租金都要1500以上,更別提買房了。10萬一平,有多少人承擔得起?
很多家長沒法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希望他們能上好的學校,好好學習,以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可以活得不那么辛苦。
但普通人想逆襲,真的不容易。
在香港,階層決定了很多東西,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在香港擁有一本房產(chǎn)證,已經(jīng)成為金錢、權(quán)利和家庭背景的代名詞,而為了這一個證,需要兩代人一輩子的努力。
因為雖然香港平均工資不低,但與昂貴的房價相比(當前房價約15.6人民幣/㎡),工資不過是杯水車薪。在香港,一家人需要不吃不喝不消費21年才能買得房。
央視家庭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中的心理咨詢師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特別討厭那句話,‘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知不知道這句話害了多少人,特別是現(xiàn)在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這句話其實是在偷換概念,它設定出來人生只有一條路,你必須按這條路去走,似乎這個地方才是終點。真是這樣的嗎?”
其實,“贏在起跑線”只是一個偽命題。
人的一生那么長,每時每刻都在奔跑著,每個人的節(jié)奏都是不一樣的。真正的勝利,不是贏在起跑線,而是“不要怕輸”,一直在堅持奔跑。
以犧牲快樂為代價,贏在了起跑線上的孩子們,也有可能隨時死在跑道上。
有人20歲成為百萬富翁,卻在50歲去世,有人50歲才發(fā)達,但是活到了90歲。你很難去說哪種結(jié)果才是“贏”的。
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落后了,但我們的目的其實都一樣:為了更好地活著,為了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在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對家長是這樣評價她的第一個孩子的:好像番薯,阿旺(意思是孩子很笨)。
為了讓孩子“贏”,比別的孩子聰明、有出息,香港的家長們都操碎了心。
孩子的興趣班每個月要花一萬多,而且還存在著鄙視鏈,“別和學彈琴、游泳的孩子做朋友”,因為“豎琴、高爾夫、騎馬”才比較高級,才好拿得出手。
孩子的生日排隊要在酒店辦,搞三個小時,無限食物供應,花了三萬多。
孩子在這些比較和特意培訓下,變得異?!岸隆?,別人家的孩子還在玩泥沙的時候,他們已經(jīng)說出了“不進步就是退步”的勵志雞湯。
這些都是為了什么呢?我們不得不承認 ,他們的確是為了孩子的未來著想。但很多時候,他們的目的是極端的,正如視頻里所說:其實只是為了媽媽的面子而已。
很多父母想贏,但是自己沒戲了,所以想靠孩子翻盤,認為孩子要“贏在起跑線”,才有機會加入“人生勝利組”。
所以,孩子吃面包的時候,媽媽會督促你你,讓你快點吃,別浪費時間,還要學習;
在路上出現(xiàn)漢字、英文的地方,都有可能來一場抽查問答。
而這些幾歲的小孩子,一天要連上兩個幼兒園,時間安排得比成年人還緊湊。
五歲半的小孩,已經(jīng)獲得了北京大學頒發(fā)的普通話證書。10歲的小孩,已經(jīng)在學編程了...
他們每天上著好幾個興趣班,參加比賽,拿證書,只為了讓自己的簡歷比別人的更好看。
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和世人的普適標準,硬生生將一個孩子塞到一條流水生產(chǎn)線上,按考試成績的好壞去衡量他們合不合格,聰不聰明。
即使未能比別的孩子優(yōu)勝,至少不要落于人后。父母抱著“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的養(yǎng)育子女心態(tài),設定的起跑線沒有最早,只有更早。
其實遇到這樣的父母,被迫長成父母希望的那樣,也是挺累的,明明是天真的年齡,卻成為父母攀比的工具。
對優(yōu)秀的崇拜與追求是人們的理想追求和動力,但每個孩子的特性不同,不是每一個都適合拼命向前沖,也許這一刻你做到了贏在起跑線,但你未必贏在終點線。
這種極端的做法也有可能適得其反,當父母過分沉重的期望和要求,成為孩子無法負荷的包袱時,他們越走越累,最后可能可能會選擇放棄。
我們不管最后他們有沒有如父母所愿,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但是能肯定的是,有的小孩子的童年已經(jīng)被埋葬了。
這個世界,競爭的確很大,但真的沒必要讓孩子早早陷入這些壓力中,喪失快樂的童年。
龍應臺在《目送》里面說過:“過去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只教會我們?nèi)绾巫非笞吭?,從砍櫻桃的華盛頓、懸梁刺股的孫敬、蘇秦到平地起樓的比爾蓋茨,都是成功的典范。即使談到失敗,目的只是要你絕地反攻,再度追求出人頭地。”
但是孩子的一生,不是十幾年,而是幾十年,輸在起跑線上也不一定就一生都失敗,贏在起跑線上也不一定就一生都成功。
順應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才能讓他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更好地成長。這樣的父母,更稱得上為成功。
聯(lián)系客服